⑴ 宋辽战争真正英雄并非杨家将而是另有其人
公元979年,赵光义一直想要结束南北不一的局面,收回辽占领的燕山一带,于时发动了第一次的作战,宋辽之战拉起了帷幕。不曾想持续了25年至久,深刻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在赵光义之前的赵光胤就曾五代十国末期的社会局势,深为感触,应运而起,一心想要结束这种局面的大世,完成统一的心愿,常言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五代十国可以说是历史长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各势力之间的冲突不断,百姓负担不断加重,各地势力起来反抗。这种时代背景造就了忠义情怀,就不难理解赵光义的理想。
虽然第一次作战以失败告终,赵光义也险些在城下丧命,但是这些失败没有阻止他的第二次作战的决心。
在休养生息几年后,辽景宗逝世,年幼的耶律隆绪即位,母后掌握大权,这让当时的北宋以为正是趁虚而入的好时机,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辽上下一心,而且大辽萧氏清明,任人唯贤,社会上下一片和睦顺遂。
错估的辽的局势,让北宋的第二次作战陷入了久战不下的拉锯中。
宋辽之战从公元979年打到1004年,历时25年之久,对于这样的一场持久的长期作战而言,其动机已不是一些小利益能支持的。
在赵匡胤确定“先南后北”的策略后,宋太宗赵光义于公元979年灭掉北汉后,立即北上燕山一带,规模之大,决心之盛,让人不难联想这是赵光义的情怀,当然,这也与当时的理论有关,这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现状所决定的。
后来,在遇到大辽时,这样的策略就不起作用,赵光义的第一次作战以负伤为结局,他侥幸逃脱,回到北宋后,休养生息。
尽管期间宋辽小战不断,辽景宗逝世后,宋还趁虚而入,但没有讨得好果子吃,还曾向辽求和,但被辽拒绝,但这些都没有阻碍赵光义的第二次作战,他还是要实现他的大计。
在第二次长久的作战中,宋大多数处于主动攻击的一方,不论胜负,两方持平,这场没有赢家的冲突打到最后两方都支撑不下去了,于是才在公元1004年,宋辽结为兄弟之国,而后双方维持了很长一段相安无事的局面。
北宋和辽在公元975年互通友好,在公元979年,赵太宗赵光义决定收回燕山一带,先是进攻北汉,遭到了辽援助。但被宋大破援线,北汉于该年的5月降宋,而后阻碍消除,一路畅通,直达大辽。
次月,宋太宗决定继续收回燕山一带,遭到多数反对,因为攻打北汉,宋已是连续作战,筋疲力尽,还未休整,更没有犒赏,众将士久坐不发,宋太宗不想失去趋势追击辽的机会,在只有一位将领同意的情况下,命令宋兵集结,自己率兵。
在之后,被辽兵及后赶来的援兵破阵败北。赵光义已中伤,逃回北宋,这次失利,狠狠了挫消赵光义的锐气,第一次赵光义的作战以失败告终。
从公元979年至公元1004年,间隔时间持续25年之久。
现代有关杨家作战的电视剧,满荧屏的乱飞,其中也有很多夸大,不能全信,因为其中的典型形象,极具意义,而被民众所喜欢,于是真实的事实,经过语言加工,便极具戏剧效果的在历史中流传至今。
但是真实史上的杨家生活在北宋年间的,参与的事迹也是事实,只是在其中的贡献,就没有电视剧里渲染的那么强烈那样厚重。
在羊山之战和遂城之战中,杨延昭根本不是宋方主要作战人,而且杨延昭也没有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之人是当时的秦翰和李继宣,他们两人在此战中大败辽兵,被宋朝称为大克捷。
而被歌颂的杨延昭和杨嗣,在开始作战后不久,便撤退后方,辽的对抗主力一直是由秦翰和李继宣两人率兵,并不是杨家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