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样解决经济危机
“没有哪一个单一产业或者单一政策可以让产业升级,这需要过程。没有哪一两个国家能充当火车头作用,引领世界走出经济困境。走出经济困境需要每一个国家去努力。”昨日在中山大学中文堂,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与广东各界进行了题为《中国奇迹与广东创新》的对话。克鲁格曼表示,全世界仍未走出经济危机,各国走出危机需要依靠提升内需,而不能再依靠出口。
经济前景慎言乐观
“目前世界经济危机非常严重,全球产品经济总量自1930年以来第一次下跌,其中美国降了3%,德国降了4%,日本降了6%。尽管中国可能还会向前发展,但是总体来讲全世界多数国家都是陷入低迷,全球贸易量也在萎缩,这是前所未有的。”在谈到经济危机,克鲁格曼表示要慎言乐观。他表示,要回到上世纪的大萧条时期才会看到如此大的世界贸易量的跌幅。
克鲁格曼认为,目前世界经济整体而言并没有指标能够说明现在世界经济正在增长,所有指标都指向“收缩”,唯一乐观的是,衰退的步伐和程度在慢慢放缓。
当被问到哪些国家可能充当经济复苏的“火车头”时,克鲁格曼认为,走出经济危机没有哪一两个国家能充当火车头。相反,需要全球所有的大国,乃至每一个国家共同努力。
中国急需提振内需
“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正在提高,我对中国的成就充满赞赏。”在赞赏中国的经济成就之余,克鲁格曼提醒中国人民不应为已取得的成就沾沾自喜。“中国仍是相对贫穷的国家,中国工人平均工资是美国工人的4%,跟1975年的韩国类似。目前,即使墨西哥生产工人的工资也是中国工人工资的3倍。”
中国怎样才能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到生产资本密集型产业?克鲁格曼认为,中国必须更依靠提高内需,而不是出口。克鲁格曼表示,在全球化的推动下,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和韩国都依靠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获得成功,实现了国家的发展。但克鲁格曼认为:“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毕竟是有限的,其他国家也效仿的话,市场迟早会饱和,所以不可能说中国完全照这条路走下去。”
产业升级无法“计划”
克鲁格曼认为,中国发展必须走类似韩国的道路,发展高端产品。“中国已经能够出口一些精密的高端产品,我认为中国肯定会攀到价值链的顶端,她的企业家精神能够帮助中国成为一个薪酬水平较高的高科技国家。”
但克鲁格曼提醒,中国亦应该避免韩国犯过的错误。他举例说,韩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以政策推动发展被认为是高端产业的重工业,但是那个政策却不怎么成功,反而带来过多的外债、过度的产能等问题。因此他认为中国发展步伐如果太快是肯定不合适:“要有基础设施,要有好的电信通讯,要有足够的能力才能够在技术杠杆上向上爬,如果速度太快话是不好。”
中国的对策:
1:改变对外贸易制度,设置价格极限,使用人民币结算。西方国家针对中国设置的经济殖民循环圈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形成了一套掠夺中国财富的国际价格机制,主要表现为:凡是中国卖出的都是低价,凡是中国买入的都是高价。中国买什么,什么价涨;中国卖什么,什么价跌。这主要是大大小小的买办里通外国,与外资合谋竞相杀价抬价造成的。要对大宗外贸产品、战略资源产品和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产品设置价格上限下限,擅自“放水”者严惩不贷。美元的泛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必须结束美元的霸权体制,建立主权货币,对外贸易统一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有人担心人民币自由兑换是否会导致汇率风险,这个担心没有必要。目前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风险,是来自于美元结算,人民币完全是被动的;如果用人民币结算会立刻形成对人民币的巨大需求,导致人民币加速升值,国民的收入会大幅提高。人民币升值的危害同样来自于用美元结算,如果用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升值越大就越好。
2:用经济民族主义代替贸易保护主义。经济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表面看上去好像完全一样,都是在保护本国利益,其实二者之间有根本区别,经济民族主义保护的是强势产业,贸易保护主义保护的是弱势产业。只是这里的强势产业不仅仅是指本国的强势产业,更包括世界的强势产业,哪个产业在国家竞争中作用最大,就保护哪个产业。至于中国农业,可以作为特殊产业放在一般产业政策之外。保护强势产业,必然会遇到所谓国际规则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不折不扣地效法美国:世界上只有一个规则,就是国家利益。
B. 请问经济周期的繁荣,萧条,衰退,复苏的四个阶段特性是什么
1、繁荣阶段:繁荣阶段经济一片大好,企业产能扩张,不断投入更多的生产设备和生产资料,进一步的推高产能。另外一方面,流动资本充足,出现大量的投机活动。
表现为通货膨胀,库存堆积等。股票价格上涨,大量企业靠股票质押融资,让公司利润进一步上升,导致正向循环。
2、萧条阶段:经济衰退严重的话,就会出现萧条,萧条阶段经济进一步下滑,银行破产、工厂倒闭,投资活动消失,人们需要勒紧裤带生活,熬过这段艰难的岁月。出现萧条的唯一原因就是繁荣。
让经济走出萧条的办法:1,减税,2,量化宽松(降低利率),3,债务重组,4,增加或加快公共投资并维持支出水平。
3、衰退:经济繁荣到达顶峰之后,繁荣终止,出现经济下滑,企业缩小产能和投机。繁荣时候的大量投资,导致了竞争过剩,大打价格战。大量投资收不回利息,直到会出现债券违约现象。衰退总是伴随着资产价格的下跌,而资产价格的下跌,抑制了消费,它使抵押物贬值,还增加了商业借贷风险,并且因此恶化了借贷者所面对的借贷合同条款。
当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时,出借人也可能发现自己持有了大量的不良贷款,这些贷款的抵押物有的已经变得毫无价值。
于是导致了廉价抛售与债务偿还的恶性循环,这降低了货币流动速度,很高的债务水平,很高的借贷成本,当然还有快速下跌的资产价格,如果还有许多公司大量举借外债,从而发生货币危机,债务紧缩就会被进一步放大。资产价格下跌导致债务无法偿还,借款人信用等级下降的恶性循环。
如果想要稳定陷入衰退中的经济,首要的事情是要稳定价格。如果不能稳定价格,企业所负担的债务就越沉重,经济就越倾斜,越趋向于倾覆。(在股市中,市值大幅缩水,会让公司债务越来越高,偿付更加艰难。)
4、复苏:随着经济进一步的下滑,进入萧条的低谷期,企业的经营活动萎靡,几乎进入不投资的停产阶段。
这时候需要政府的调控,比如低利率(甚至零利率)刺激投资和生产活动。企业有了钱,就可以继续投入生产。个人有了钱,就可以买买买,经济进入复苏阶段,表现形式为利率下降,信贷扩张。
拓展资料: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也称商业周期、景气循环, 经济周期一般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
过去把它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表现在图形上叫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更为形象,也是现在普遍使用的名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们越来越多地关心经济形势,也就是 “经济大气候”的变化。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既受其内部条件的影响,又受其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
一个企业,无力决定它的外部环境,但可以通过内部条件的改善,来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自己的小环境,以增强自身活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因此,作为企业家对经济周期波动必须了解、把握,并能制订相应的对策来适应周期的波动,否则将在波动中丧失生机。
两阶段法:
经济周期
经济波动以经济中的许多成分普遍而同期地扩张和收缩为特征,持续时间通常为2到10年。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周期发生在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上升(扩张)或下降(收缩或衰退)的时候。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上升阶段也称为繁荣,最高点称为顶峰。
然而,顶峰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即衰退。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衰退的最低点称为谷底。当然,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经济进入上升阶段。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
现代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的定义,建立在经济增长率变化的基础上,指的是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经济周期波动的扩张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活跃的季节。这时,市场需求旺盛,订货饱满,商品畅销,生产趋升,资金周转灵便。企业的供、产、销和人、财、物都比较好安排。企业处于较为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中。
经济周期波动的收缩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趋紧缩的季节。
这时,市场需求疲软,订货不足,商品滞销,生产下降,资金周转不畅。企业在供、产、销和人、财、物方面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企业处于较恶劣的外部环境中。经济的衰退既有破坏作用,又有“自动调节”作用。
在经济衰退中,一些企业破产,退出商海;一些企业亏损,陷入困境,寻求新的出路;一些企业顶住恶劣的气候,在逆境中站稳了脚跟,并求得新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市场经济下“优胜劣汰”的企业生存法则。
C. 度过经济衰退的4个建议
当经济大形势发生变化时,受到影响的公司往往会迫不得已,选择通过裁员等降低成本的方式来收缩规模。这几乎是公司的本能反应。
经济衰退这种宏观经济形势变迁,当然对所有公司都是平等的。但是,不是所有公司受到衰退的影响都同样严重、同样持久。包括贝恩、麦肯锡等知名机构的研究都指出,还是会有一些公司,即使在经济衰退和调整期间,收益也在稳步提升,并且在衰退期过了之后,仍然能保持持续增长。
贝恩的报告说,那些受到经济调整影响,陷入停滞的公司,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由于此前没有考虑过为衰退制定方案,所以在面对经济衰退时,公司被迫切换到求生模式,大幅度削减开支。这导致它们即使撑过了衰退,也需要很长时间休养生息。
那么,公司应该怎么来为经济衰退做好准备呢?微信公众号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一篇文章,结合多项研究,在四个方面给出了建议。文章的作者沃尔特·弗里克(Walter Frick),是哈佛商业评论网站的副主编。
第一个建议是,在财务上,要提早降低债务水平。
原因是,衰退期间,往往会发生公司销售额下降的情况,从而导致入账资金减少。但是,债务越多,意味着你需要支付的利息越多,同时可能还有到期要偿还的债务。这会让你的资金链越发紧绷,甚至有违约的风险。然后,为了偿还利息和到期债务,你就只能选择大幅削减成本,包括裁员。而大幅削减成本和裁员,其实是在削减公司未来增长的动力。
明智的做法是,如果公司认为经济衰退可能发生,那就应该果断选择降低自己的债务水平,也就是所谓的去杠杆。麦肯锡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在2007年到2011年间,挺过了这一波经济衰退和经济调整,并且表现良好的公司,相比那些陷入困境的公司,都进行了更大幅度的去杠杆。
第二个建议是,调整公司的决策模式。
2017年有一项研究,研究了公司组织结构如何影响公司走出低谷的能力。研究团队成员来自哈佛商学院、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等。这项研究收集到的数据发现,权力分散的公司,更容易应对宏观经济的冲击。在危机期间表现好的公司,往往都是组织上放权的公司。
为什么会这样?研究者说,这是因为,经济衰退会引发很多不确定性和动荡性。权力分散的公司把决策权下放到各层级,反而可以让各层级决策者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更好做出决策,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比如,更积极地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产品供给。
第三个建议是,改善运营而不是裁员。
管理学家古拉提(Ranjay Gulati)在对上市公司的研究中发现,能够成功摆脱危机的公司,更多依靠的是改善运营,而不是裁员。因为裁员对公司的伤害其实很大。裁员会挫伤员工士气。此外,此后公司招聘和培训新员工的成本其实很高。
即使不裁员,公司也可以通过改善运营的方式来降低人力成本。这些方式包括,缩短工时、鼓励员工无薪休假等。
比如,2000年经济危机时,工业公司霍尼韦尔裁掉了接近两成的员工,但是随后就陷入了艰难处境。而在2008年经济危机期间,霍尼韦尔就选择给员工提供无薪或减薪假期,这让公司保住了大约2万个工作岗位。霍尼韦尔在2008年经济衰退期间的表现,也比2000年时要好。
第四个建议是,在衰退期投资技术。
文章说,衰退期不意味着公司要全面收缩阵线,闭关求稳。恰恰相反,经济衰退期是投资技术和雇佣技术人才的大好时机。因为投资技术的机会成本相比于繁荣期更低了。在经济繁荣期,公司会有更强大的动力去扩大产能,而不是投资新技术。但是,当对产品的市场需求下降时,公司不仅不要扩大产能,可能还需要削减产能。这部分削减出来的费用,就可以用来投资技术。
此外,对技术的投资,会让公司度过经济衰退后,动力更强,也更有竞争力。
以上就是《哈佛商业评论》关于公司如何做好准备应对经济萧条期的四个建议。分别是:提前降低债务水平、决策上更加放权、改善运营而非裁员以及在衰退期投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