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经济转型为消费主导经济。有几个不明白的地方。
中国马上要经历第三次经济转型,第一次计划经济,第二次市场经济,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经济模式,第三次就是消费经济,经济的转型就是社会运行方式的转型,为什么说消费能力不够呢,为什么中央提出2020年小康呢,什么是消费经济,消费经济就是依靠本国国民消费拉动GDP,中国现在的经济模式是外向型出口的经济,很大一部分的GDP是依靠出口外貌来拉动的就是依靠外国人消费中国的产品来完成经济增长,但是08年经济危机,外国经济普遍不好,外国开始抵制中国的出口,中国不能再依靠出口来拉动经济,那么中国为什么能出口呢,因为中国的工人工资便宜,中国的产品价格比外国的成本都低依靠低价格,中国再低端产品可以和外国的高端产品互补,但是中国现在要完成制造2025,从低端制造变成中高端制造,这就和外国的高端制造冲突,中国的高端制造是比不过外国的,在质量和创新不在具有优势,同时因为人工智能和5g以及机器人的不断成熟,会出现大量的无人工厂,无人工厂里全是机器人来生产产品,24小时工作,机器人不需要工资,所以全球同类产品成本趋同,中国的产品便宜,就是因为中国工人工资低,但是如果由机器人生产,没有工资成本,中国讲不在具备价格优势,同时产品的质量和创新能力总体上无法和外国竞争,所以多重因素使得中国无法出口,那就只能依靠本国国民消费本国的产品来拉动GDP,但是中国要转型中高端制造,那么就意味着产品价格提高,但是中国几十年一来一直是低工资,同时还要应付教育,医疗,房子,养老这四个方面,中国老百姓平均收入就是5000块,为什么,因为个人所得税超过5000要交税,平均5000块的工资要应付着四座大山,老百姓能支配的钱,其实非常有限,这就使得老百姓的购买能力严重不足,如果中国一旦完成制造升级,变成中高端,那么老百姓的工资必须要和产品价格匹配所以必须小康,让老百姓的钱足够购买中高端的产品,同时教育,医疗,养老,房子,未来肯定会有改革,让老百姓的钱不能被这4个大山所占据,小康之后老百姓收入大幅度增加的钱绝大部分会用来消费产品,而不是耗费在那四个方面,光着四个方面的改变都会让整个社会发生巨变,同时未来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将永远失去打工的机会,因为凡事能通过学习和培训所掌握的工作通通会被机器人取代,如果大多数人没有工作,那就没有工资,没有工资就无法消费,经济讲无法持续,所以未来人们挣工资的方式将从打工,变成消费挣工资,用现在的思维和眼光,是无论如何也想不通的,但是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未来10年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那将是过去人类2000年未有的大变局,制造业不会下滑,但是会发生绝大部分的企业会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倒闭,还有一部分企业被兼并,未来每个行业只会存在3到5家超大型的巨型企业,这些生存下来的私人企业他们的责任以及生存的唯一方式就是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指的不是老百姓,而是企业,因为老百姓只能打工,创业需要巨量的投资,央企和国企负责非创新的产品,因为央企没有创新的能力,未来的企业制造将由现在的制造模式升级成小批量,个性化,实时制造,产品必须有有人买才能生产,而且是小批量,比如一件西服,颜色,款式,是由消费者决定,而且必须在很短的时间让消费者拿到产品,每件产品都是唯一的,差异化的,不然企业就无法生存,消费经济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方面,是整个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在这个经济模式下私有制会逐渐消失,最后唯一存在的经济形态只有公有制,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也是马克思资本论所揭示的核心,因为你的问题范围很大,只能大概的讲述我对经济转型的一些想法,希望对你的思路有所帮助吧,未来科技,伦理,家庭,社会,思维方式等等的各个领域都会和现在这个我们熟悉的社会完全不同,这一天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
⑵ 中国制造2025的意义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旨在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质量,巩固我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领先地位,并促进制造业向强国迈进。2015年,我国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作为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指南。该计划认识到,尽管我国制造业规模庞大,但与全球先进水平相比,存在显着差距,尤其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信息化水平和质量效益等方面。因此,实施《中国制造2025》对于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此外,该计划也有助于提升我国实体经济的整体质量。我国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拥有完整的制造体系,并在诸多领域取得了技术突破,如航天、深海潜水、飞机制造、北斗导航、超级计算机、高铁和发电设备等。这些成就为我国建设工业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确保实现既定目标,《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实施保障、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以及加强监测评估。这些措施旨在成立由国家领导人领导的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设立战略咨询委员会,优化政策环境,加大财政和税收支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并扩大对外开放。通过这些措施,我国将能够确保《中国制造2025》的顺利实施,并最终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