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运城的经济问题
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624.2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86.4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山西省第三位。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大潮中,运城彰显出五大优势: 社会发展
全市负有盛名的十大农产品是:小麦、棉花、苹果、稷山板枣、王过酥梨、绛县山楂、蒲州柿子、临晋酱玉瓜、万荣大黄牛、黄河鲤鱼,一批优质农产品已经打入首都和国际市场。�
运城市是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西省新兴的工业基地。
这里有全国最大的无机盐化工基地南风集团、装备规模居世界第一的运城制版集团、亚洲最大的铝工业基地山西铝厂、全国第二大铜冶炼基地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铁道部的龙头企业永济电机厂等大型企业。近年来,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六大产业群体。即:铝电材联营、钢铁和镁业等冶金产业群,日用化工、煤化工和医药产业群,机械及精密铸造产业群,新型材料、玻璃器皿等亮点产业群,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群。
培育了海鑫、阳光、通达、振兴、忠民、粟海、龙门、南风、关铝、制版、亚宝、丰喜等一批年产值达到10亿元、30亿元、5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大集团。海鑫、阳光、通达、振兴、粟海、龙门等6家民营企业进入全国500强,海鑫集团成为全国民营企业最大纳税户。钢铁总产量达到480万吨;金属镁产量达到16万吨,占世界的25%、全国的50%、全省的80%;化工产品元明粉、硫酸钾、洗衣粉的产量分别占到国内市场的60%、50%、25%以上;电解铝产量2005年将达到90万吨,氧化铝将突破20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电解铝生产基地,“神舟6号”火箭用的就是关铝的电解铝;以镁铝合金、磁性材料、精密铸造、汽车零部件、纳米材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30余个。�
运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交通上,南同蒲铁路纵贯南北,侯西铁路横亘东西,南同蒲铁路侯马至东镇段复线建设已接近尾声。境内有运(城)风(陵渡)高速公路、运(城)三(门峡)高速公路和侯(马)运(城)高速公路,禹门口、风陵渡及三门峡三座黄河公路大桥联结西北、西南和中原地区,与洛阳、郑州和西安形成了纵横交错网络。全市公路里程8611公里,居全省第一,高速公路里程235公里,居全省第一;环中心城市高速网和通往各县(市)的一小时经济圈初步形成;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村村通油路,93.3%的村通客车。特别是运城关公机场成功通航,直飞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航线,架起了运城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空中通道,填补了黄河金三角地区的空中交通空白。中心城市建设上,改造了七大出入口,南风广场正式对外开放,新区建设进展顺利。水利上,全市扩建新建了尊村引黄、海鑫引水工程和禹门口提水枢纽等大型工程。完成了农村贫困地区的人畜饮水解困工程。电力上,全市建有电厂五座,初步形成了以500千伏、220千伏双环网为主干,以110千伏、35千伏覆盖全市各主要乡镇的现代化大容量电网结构。通讯上,全市已实现市话交换程控化、无线通信移动化,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每百人拥有量全省领先。�
运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九五”时期以来,全市经济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撤地设市后,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实际,努力建设山西省的农业大市、工业大市、教育大市、旅游大市,建设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具有河东文化特色的工贸旅游中心城市,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位居全省前列。2004年,全市GDP完成359.3亿元,同比增长15.4%;财政总收入43.5亿元,同比增长2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2.2亿元,同比增长2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5亿元,同比增长2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0.6亿元,同比增长21.1%;外贸进出口总额5.35亿美元,同比增长4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08元,同比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2587.3元,同比增长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