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萧条如何应对
全球国家应对1930年大萧条的政策:
1.宽松的货币政策
2.积极的财政政策
3.银行业证券业的强监管
4.开明的国际贸易政策
5.紧密的国际政府间合作
6.刺激民众消费
民众的应对措施:
1.活下来,活下来,活下来
2.降低消费水平,维持长期现金流
3.保住实体经济的工作
4.开发新的收入渠道
5.切勿盲目投资
其实政府与民众的应对措施是有一定的矛盾或冲突。政府须刺激民众消费,而民众须降低消费水平,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政策失灵。
政府通过降息降准,刺激或保护投资,让企业能维持投资生产,或加大投资。
通过积极的财政支出,消纳企业的投资产出。
通过开明的国际贸易政策,也可以维持或促进企业投资,猜雹扩穗正帆大全球贸易总量;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能够促进民众的消费。
最后简单讲下币圈与大萧条的事:
1.整体上,为币圈的存续计,为币圈的稳定计,要想渡过大萧条,必须纳入金融证券监管,从保护中小币民出发,制定并健全制度,主动融入主流经济;
2.项目方、交易所等,既然短期无收割的意义,那么请把眼光放长远,把token的虚拟货币属性降低,增强其使用场景,积极赋能实体经济;
3.币民开始去杠杆去合约操作,降低系统性风险;
4.同民众应对大萧条的措施,保现金清搜流、活下去。
② 请问大家在供给侧改革中去杠杆的杠杆指的是什么
杠杆,在这里指利用金融手段拉动投资提升经济的手段。可是过于宽松的金融政策,导致了过度通货膨胀,以及产能过剩。这两年的经济萧条的原因就来自2010年的杠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后来膨胀到10万亿)。
③ 度过经济衰退的4个建议
当经济大形势发生变化时,受到影响的公司往往会迫不得已,选择通过裁员等降低成本的方式来收缩规模。这几乎是公司的本能反应。
经济衰退这种宏观经济形势变迁,当然对所有公司都是平等的。但是,不是所有公司受到衰退的影响都同样严重、同样持久。包括贝恩、麦肯锡等知名机构的研究都指出,还是会有一些公司,即使在经济衰退和调整期间,收益也在稳步提升,并且在衰退期过了之后,仍然能保持持续增长。
贝恩的报告说,那些受到经济调整影响,陷入停滞的公司,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由于此前没有考虑过为衰退制定方案,所以在面对经济衰退时,公司被迫切换到求生模式,大幅度削减开支。这导致它们即使撑过了衰退,也需要很长时间休养生息。
那么,公司应该怎么来为经济衰退做好准备呢?微信公众号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一篇文章,结合多项研究,在四个方面给出了建议。文章的作者沃尔特·弗里克(Walter Frick),是哈佛商业评论网站的副主编。
第一个建议是,在财务上,要提早降低债务水平。
原因是,衰退期间,往往会发生公司销售额下降的情况,从而导致入账资金减少。但是,债务越多,意味着你需要支付的利息越多,同时可能还有到期要偿还的债务。这会让你的资金链越发紧绷,甚至有违约的风险。然后,为了偿还利息和到期债务,你就只能选择大幅削减成本,包括裁员。而大幅削减成本和裁员,其实是在削减公司未来增长的动力。
明智的做法是,如果公司认为经济衰退可能发生,那就应该果断选择降低自己的债务水平,也就是所谓的去杠杆。麦肯锡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在2007年到2011年间,挺过了这一波经济衰退和经济调整,并且表现良好的公司,相比那些陷入困境的公司,都进行了更大幅度的去杠杆。
第二个建议是,调整公司的决策模式。
2017年有一项研究,研究了公司组织结构如何影响公司走出低谷的能力。研究团队成员来自哈佛商学院、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等。这项研究收集到的数据发现,权力分散的公司,更容易应对宏观经济的冲击。在危机期间表现好的公司,往往都是组织上放权的公司。
为什么会这样?研究者说,这是因为,经济衰退会引发很多不确定性和动荡性。权力分散的公司把决策权下放到各层级,反而可以让各层级决策者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更好做出决策,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比如,更积极地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产品供给。
第三个建议是,改善运营而不是裁员。
管理学家古拉提(Ranjay Gulati)在对上市公司的研究中发现,能够成功摆脱危机的公司,更多依靠的是改善运营,而不是裁员。因为裁员对公司的伤害其实很大。裁员会挫伤员工士气。此外,此后公司招聘和培训新员工的成本其实很高。
即使不裁员,公司也可以通过改善运营的方式来降低人力成本。这些方式包括,缩短工时、鼓励员工无薪休假等。
比如,2000年经济危机时,工业公司霍尼韦尔裁掉了接近两成的员工,但是随后就陷入了艰难处境。而在2008年经济危机期间,霍尼韦尔就选择给员工提供无薪或减薪假期,这让公司保住了大约2万个工作岗位。霍尼韦尔在2008年经济衰退期间的表现,也比2000年时要好。
第四个建议是,在衰退期投资技术。
文章说,衰退期不意味着公司要全面收缩阵线,闭关求稳。恰恰相反,经济衰退期是投资技术和雇佣技术人才的大好时机。因为投资技术的机会成本相比于繁荣期更低了。在经济繁荣期,公司会有更强大的动力去扩大产能,而不是投资新技术。但是,当对产品的市场需求下降时,公司不仅不要扩大产能,可能还需要削减产能。这部分削减出来的费用,就可以用来投资技术。
此外,对技术的投资,会让公司度过经济衰退后,动力更强,也更有竞争力。
以上就是《哈佛商业评论》关于公司如何做好准备应对经济萧条期的四个建议。分别是:提前降低债务水平、决策上更加放权、改善运营而非裁员以及在衰退期投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