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金融危机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和【金融危机对物价的影响】
一、更多企业会倒闭。特别是一些外贸企业,受国外金融危机影响,出口亏损,当企业资不抵债的时候,就会倒闭,而企业倒闭自然会殃及百姓。
二、企业再掀裁员潮。企业生意难做,就会想办法压缩成本,减少生产,就会在裁减员工上打主意,而一个家庭如果有一位成员被裁员,就会影响到家庭生活。
三、工作越来越难找。企业都在倒闭,在裁员,哪里还会想到增加新员工啊?所以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会更难,不行的话就到农村去种地吧!
四、工资别想再提高。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加薪会逐渐变成很难的事情,你的工资收入可能会降低,奖金会越来越少甚至想都别想了。所以你如果是靠工资的消费人群那就要注意减少开支了。
五、百业萧条钱是宝。包括投资,消费,贸易都会变冷。人们会越来越重视现金。现金会越来越珍贵,钱会越来越觉得是钱了。
六、商品价格会下调。许多商品之前一直疯涨,仅上半年,关系民生的食品类就上涨了30~75%。而随着“钱紧”,需求减少,各类商品价格会下降,想买房子的别急,有人估计国内的房子价格会在未来一到三年左右的时间会跌去50%。
七、捂紧钱袋别“烧包”。即使你是有钱人,即使你是大款,也别再“烧包”了,别再“斗富”了,别再“潇洒”了,还是把好日子当作苦日子过得好!
八、“量入为出”为上招。一个“美国老太”和一个“中国老太”的故事几乎是尽人皆知。媒体的渲染和引导,让不少中国百姓尤其是年轻一代,十分羡慕美国人“潇洒一挥”的消费模式,贷款消费、提前消费的观念几乎深入人心,“卡奴”、“房奴”、“车奴”大量涌现。现在是这些“奴隶”们反省的时候了!
九、股市别想轻松解套。股市大量缩水,曾经想到股市上淘金的希望破灭了,连机构都叫苦不迭,咱们这些散户还有什么盼头?只当是把这些投入到股市上的钱支持国家建设了吧!
十、穷人日子最难熬。中国尚有许多的穷人,在这场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本来捉襟见肘的日子就更难熬了,好在大家过去都有过苦日子的经历,好在现在的政府会关心弱势群体,因此挺一挺也就过去了。
正规点吧:
(一)就业、收入显受影响
劳动力需求减少是经济危机的一个直接后果,劳动力市场的调整一方面体现在劳动就业者数量的调整,另一方面体现在劳动工资的调整。据相关研究,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韩国的失业率由1997年7月的2%升至1999年4月的8%;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与工资水平大幅下降相伴的是,大量的劳动力进入工资水平较低的非正式部门就业。朝阳区专题调查结果显示,78%的受访者表示经济危机对自己及家人就业和收入有影响,其中13%的受访者认为影响很大,36%的受访者认为有一定影响。
危机对就业、收入的影响有多方面的表现,调查显示,43%的受访者表示经济危机使其心理压力增大;33%的受访者表示找工作的难度加大;26%的受访者表示经济危机使福利水平降低;21%的受访者表示经济危机使年终奖金降低。
(二)收入预期较为保守
经济的放缓在让居民倍感生活工作压力的同时,也使居民对收入的预期变得相对保守。调查显示,对于2008年家庭收入的预期,46%的受访者认为收入将持平,17%的受访者认为今年的家庭收入将比2007年有所减少;只有37%的受访者认为2008年自己家庭收入会比2007年增加。
三、谨慎消费,预期不确定性大
(一)消费多谨慎,储蓄意愿强
居民消费的形成和变动主要是消费者根据自身的经济收入和消费偏好自主选择的结果。在当前形势下,采取谨慎的消费策略是城市居民家庭应对危机的普遍做法。调查显示,对于目前商场超市较多的促销活动,82%的受访者表示不会因为促销活动调整日常开支,其中,52%的受访者表示考虑到经济不景气还会适当节省开支减少消费。仅有18%的受访者表示商品便宜了应该趁机多买点儿。
与谨慎消费相对的是居民储蓄意愿的增强。84%的受访者表示在当前形势下会选择把钱放在银行里;只有8%的受访者表示会把钱取出来进行消费。此外,居民的投资意愿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仅有8%的受访者表示会把钱取出来进行其他投资。
(二)消费预期不确定性大
由于未来经济情况在短期内不明朗,居民对未来的消费预期不确定性较大。调查显示,40%的受访者表示说不准自己家庭2009年的预期消费将如何变化,21%受访者预期其2009年的消费将比2008年增加,21%的受访者预期来年消费不变;18%的受访者预期来年消费将减少。
在影响预期消费的诸多原因中,物价较高,医疗、养老、子女教育压力大,以及攒钱以备不时之需是最主要的三类因素。此外,预期收入降低、购房压力大也是影响城市居民家庭预期消费的重要原因。
(三)缩减开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首当其冲
居民消费结构在经济危机下也发生变动。调查显示,35%的受访者表示,如果缩减开支,首先会减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此外,教育文化娱乐服务、衣着、其他商品及服务支出也成为许多受访者首先缩减开支的项目。
四)住房政策性调整力度加大,购房需求仍有待释放
针对当前经济现状和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国家相继出台了诸多相关政策措施,例如对房贷利率和相关交易税费进行调整,北京“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保障性住房力度增大,一方面意在保障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另一方面希望能刺激购房需求,引导房地产市场步入的良性的发展轨道。对于政策调整是否会刺激购房需求,大部分受访者持较为保守的观点。调查显示,34%的受访者认为上述房地产政策和房价的调整不会刺激购房需求;39%的受访者表示说不清是否会刺激购房需求;仅有27%的受访者认为政策和市场的变化会刺激购房需求。(看别人的哈)
二
至于解决办法,这就难说了,至少目前国际上的许多办法都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中国最近推出的四万亿救市计划应该就是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办法吧。金融危机涉及的方面很多,主要是出口业,现在出口对中国经济的拉动已经不大,最迫切的就是解决内需问题了。至于具体措施你就看看四万亿救市用在哪些方面吧。
❷ 金融危机对百姓的影响是什么
金融危机是指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危机,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的现象,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有时候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金融危机是金融领域的危机。由于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非常强,因此,金融的国际性非常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可以是任何国家的金融产品、市场和机构等。
金融危机的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幅度的缩减,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的现象,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有时候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2-01-26,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❸ 金融危机中那么多的钱都去哪儿呀
钱到哪去了?
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已经越来越明显了。但很多人都有一个疑惑:假设全世界的钞票是N万亿美元,在没有人为烧毁减少的情况下,流通体系的钱本来应该是不变的,现在为什么大家都觉得钱少了呢?几年前的活跃的流动性泛滥哪里去了呢?简言之,钱到哪里去了?为什么看不到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办。我们看看中国各大超市里的国产奶粉就知道了。原来年销售收入600亿的国产奶粉一夜之间成为滞销品,商家同样会问:每年都产那么多婴儿,消费量理应保持合理水平,老百姓手里的钞票也并没有减少,但购买力哪里去了呢?
购买力被消灭了。按照卫生部昨天的数据,截至10月8日,全国住院和出院的结石婴儿合计达到46810名。而此前的9月21日,住院人数是14471名,当时诊出的结石婴儿合计54436人。也就是说,被检出者住院的比例只有26.58%。由此去推断,则全国检测出的结石婴儿数量是多少,就清楚了。再按照较早前的一个数据,去医院就诊的婴儿数量则超过200万。这些去检测的孩子的父母,还会不会再去买国产奶粉呢?答案是明确的。所以,国产奶粉因为伤透了人们的心,很多购买力就这样凭空消灭了。
全球的金钱也是如此。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体系中,钱都是流动的,从甲流到乙,再从乙流到丙,如此循环不已。如果经济体系不出问题,这个循环是不会停止的,金钱也就显得比较充沛。
但是,如果进入了财富消灭周期,越来越多的人饱尝财富消灭之苦,则金钱的流动很快被恐慌的预期所阻滞。手里有钱的人停止了投资、降低了消费,而把钞票紧紧地捂在口袋里,于是,社会上的金钱就显得格外少了。
当然,这里面还有两个例外,就是中国和美国的情况。
对美国而言,由于金融市场发达,金融创新水平高,他们利用有限的金钱创造了无数的超前消费,造成了经济的虚假繁荣,结果一夜之间,突然发现钱少了。举例来说,汤姆是一个穷光蛋,没有一分钱收入。但银行却劝说他贷款购买了一套价值20万美元的房子。当房价涨到25万美元的时候,又贷款给汤姆5万美元,让汤姆去充分享受有车有卡的生活。汤姆也就如愿以偿地做了一回富人。忽然有一天,房价跌到15万美元了,汤姆还不起银行的贷款,于是搬出房屋,还给银行,自己继续去大街流浪。
这样一个循环过程,穷人的汤姆是当之无愧的赢家,享受了一段美好时光。还有谁是赢家呢?卖房子的地产商、卖车的制造商和卖消费品的生产商。他们都通过银行获得了自己销售的款项,利润做到了账面上,分给了股东、拿去重新做了投资。谁是输家呢?银行和投资银行。银行本来以为可以年年收回贷款,年年有钱赚。现在突然发现自己才是冤大头,把资产拍卖后将损失15万美元。有的精明的银行,把贷款证券化、卖给了投资银行,还有的投资银行把证券资产再一次证券化,都是为了回避风险。但不管怎么说,银行和投资银行体系互相消化,这15万美元损失被大伙儿分摊了。
一个小汤姆,就造成了15万美元的损失。如果是1000万美国人呢?那就意味着1.5万亿美元的损失。这些损失,被各个银行和投资银行机构分摊了。所以,他们面临两种窘境。其一是账面资产出现亏损,有的因此破产;其次是吓傻了,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大手大脚地贷款出去了。于是,社会流动性骤然降低。
但是,有的银行和投资银行机构,在前期证券化的过程中,把许多还没有实现的收益利润化做到报表上去了,而且给股东发了红利,给职工发了福利。现在要连底兜,重新算账,则潜在损失将超过1.5万亿美元。
有人说,前期卖房子、卖车、卖消费品的人,拿到了钱,应该继续去投资、消费什么的,钱不是还没有减少吗?没错。这些人被赚钱的喜悦所鼓舞,所以会继续去投资,他们从中国进口消费品,从本地购进建设品,然后继续生产和消费。但是,汤姆先生变成穷光蛋了,那25万的资产卖不出去了,变成产品积压在他们手上了。当这种事情愈演愈烈的时候,生产商开始停止向银行贷款,生产的节奏下降了,经济开始出现危机。
且慢,这些生产者有问题,但他们购买原料所花的钱呢?持有那些钱的人应该还是有购买力呀?不错,如果是体内循环,在美国本土内,钱就还是美国的钱,缩小的购买力也还是购买力。但过去几十年,美国的金融创新让美国人民今日花明日乃至后日的钱,大量透支未来也许不存在的钱来消费。这些钱,构成了美国对世界的债务。比如,中国持有美国5000亿美元以上的债务,这笔钱,是美国的欠账,将来要还的。又如,美国长期对中国保持贸易逆差,实际上就是美国本土的钱大量流入了中国人的口袋。
因此,就本质来说,美国的经济模式,是中国和其它地区的人们,借钱给美国,让美国来购买中国的商品。一方面他们的钱大量外流,另一方面外流之后还有欠账。这种效应累计到一定阶段后,势必形成拐点。2007年,这个拐点形成了,美国的钱突然就少了。
为了扩大货币供给,美国其实可以不断地印刷钞票。但美国人还是“负责任”的,他们的印钞速度并没有过于离谱,否则,美元还会大幅度贬值。假设美国要全面赖帐,是可以让印钞机开足马力印钞票的。但那样会导致政府危机和国家恶性通胀,美国人要有所顾虑。
既然没有办法不断印钞票,就还有一个办法,继续借钱。美国最近的9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其实就是一个借钱救市的措施。一方面向国内人借,一方面继续向中国借。如果中国因为台湾问题而拒绝,美国人就会傻眼了。所以,至少就目前来看,美国的经济基本面还不会有实质改善。美国的消费和投资仍然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这也是救市措施之后股市反而继续下跌的主要原因。
那么,中国的情况呢?我们卖给美国人那么多东西,我们的钱应该很多才是啊,为什么国内也觉得钱少了呢?国内钱少了,有三种情况:
首先,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使得超过7万亿货币积聚在央行手里,民间的钱自然就少了。如果这些钱逐渐释放出来,国内的资金压力会得到缓解。
其次,2006-2007年的资产泡沫,使得大量财富损耗在房地产和股市上,大大缩减了资金实力。一些大款、大腕,在股市和房市赚了一笔又一笔钱,最后倾囊而出,押宝地产和股市,结果全线套牢,损失过半。对于这些人来说,其财富缩水,购买力大大下降。
最后,上述耗损的金钱大多流入了国库,通过外汇储备和其它方式沉淀下来。由于我国经济的主体是国有经济,而国有经济控制的命脉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资源类产业,比如矿山、石油、通讯等,由此形成的大量财富被国家所控制。民间和企业支付的大量税费也进入了国库。国库内,又消耗了大量外汇储备占款。这些外汇储备,通过购买美元债券等方式借给了美国人等。所以,国内的资金就显得紧张了。
上述的“其它方式”主要包括财政支出中的公务资金与福利和腐败所得。公务人员收入比较高,但他们的实际消费水平比较低,大量财富积累下来,他们的投资意愿也并不强烈。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社会活动中的腐败行为始终存在,官员腐败所得往往不敢于消费,很多以现金方式沉淀下来,几乎与社会经济隔绝。
这样就形成了中国的资金损耗路线图:穷人消费能力有限,钱大多存起来,被央行以准备金等形式冻结,这影响了消费;富人投资损失巨大,资金损耗严重,官人投资意愿不足,守财奴心态上升,这影响了投资;我们以前大量借钱给美国人,让他们提前消费,现在他们出问题了,消费不起了,我们的外汇收入下降了,这影响了出口。于是,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同时受制约。这是中国的现状。
由此可见,从全世界的范围来说,我们可以说,钱的总量没有变,但富人投资屡屡损失,使得他们的投资意愿受挫,宁可当守财奴也不愿意投资了。穷人以前超额消费,现在又变成穷光蛋,在物价上涨因素影响下,他们不愿意扩大消费了。国际经济陷入困境,导致全球进出口进程放慢,影响力全球钞票的印刷速度。腐败所得的上升、灰色经济的扩大、官方储备的增加,都使得很多现金被相对冻结,市场资金不足。所以,钱看起来是越来越少了。
过去20年乃至过去60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所以,往往是一国经济出问题,他国可以弥补。比如,20多年前,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但美国经济补足。10多年前,亚洲和拉美金融危机,但中国经济补足。而这一次,是美国、欧盟、日本这些巨无霸一起陷入衰退,发展中国家的速度突然被阻滞,中国自身也面临严重不足。这种状况,60年来所仅见。如何走出困境,需要全球智囊一起动脑子,而这个难度,显然是比较大的。
未来如何唤回消费者的信心?如何唤回投资者的信心?如何在某一个国家率先走出困境来逐渐波及世界?这些话题,都值得好好琢磨。而在目前的情况下,最健康、最有潜力、最有能力率先发展起来的,也就只有中国。而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困局如何破解,才真的是需要大智慧了。
http://..com/question/74973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