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深圳特区建立之初有哪些特殊政策
经济特区建设在中国是一项全新的事物,在二十多年的建设中,特区建设积累了很多方面的经验,简要地总结如下:
(一) 经济特区是经济改革的试验田。在经济改革之初,中国还是实行的计划经济。要搞市场经济,一方面没有经验,另一方面思想还没有转变,也不太接受。“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思维成为经济改革的重要方式,经济特区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通过实验,一些成功的经验被推广到其他地区,不成功的,则摈弃不用。
我们在经济特区进行了很多改革试点。比如,在特区实行优惠税率,吸引国内外资本进入特区。我们将企业所得税降为15%,这个税率同香港相同,而当时内地企业则是按55%的累进税率纳税;在深圳特区首先试点土地使用权拍卖,使土地使用权成为可以买卖的商品。在金融方面的试验更多,全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987年在深圳成立,打破了银行国有的传统理论;第一家证券公司也于同年出现在深圳,深圳证券交易所于1992年成立,成为中国两大证交所之一;在外汇严格管制的情况下,深圳也于1985年首先开办了外汇调中心,外汇交易逐渐发展起来。其他如按揭贷款、汽车贷款、离岸金融业务等新业务,都是经过深圳的试验,推行到国内其他地区。经济特区作为“改革的试验场”,敢于尝试,敢于承担责任,为中国的经济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大成功。
(二)经济特区是开放的窗口。所谓“窗口”,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东西,二是向国外展示中国的政策和成果。对中国经济特区的窗口定位,中国已故领导人邓小平同志有一个很准确生动的总结,“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经济特区作为“窗口”的定位,决定了经济特区要走发展外向型经济启乎配之路。从金融来看,第一家外资银行分行-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在1982年初落户深圳,同年,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民安保险公司在深圳成立;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试点也在经济特区;随着外资的进入,其良好的经营管理方式也带入国内,成为其他银行学习的最便捷的途径。在特区,顷肆首先引入了按国际银行巴塞尔协议规定的银行监管标准;引进了大量国际管理人才,并同香港金融中心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国内其他省市在特区发展过程中,不断派干部来参观学习,取得了出国考察所不能取得的效果。
这些现在扑克起来很平常的发展,在当时是很重要的突破,它涉及到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以及中国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大问题。通过特区的建设与试点,中国认同了市场经济。通过这样的开放试点,也向海内外表明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和金融对外开放的决心,极大地坚定了外资对中国进行投资的信心。
(三)经济特区的建设要有创新思想。在早期的计划经济中,中国主要采纳了平衡发展的思想,既要求部门间的平衡,也要求地区间的平衡。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具有高度不平衡性的经济特区的设立是不可能的。
改革开放后,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使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思想逐步被大家所接受。适度非均衡发展理论认为,应该优先选择条件好的区位加以开发,从而带动其他区位的发展。在这个理论的支持下,我们结合了双循环理论(国际大循环和国内经济发展循环的结合)、差异协调发展理论(地区间要存在差异,但是差异过大时,需要通过中央政策来统一协调),进行了经济特区的实验。事实证明,我们的实验是成功的,我们的理论也经受住了考验。
中国是一个转轨国家,整个社会的规章制度、法律体系、思维习惯在改革之初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划出一块地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让特区的管理者放开手脚,通过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创办工厂、创设金融机构,实行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政策,这对整个中国改革开放产生了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济特区功不可没。如果我们的特区管理者依然坚持原有的观念,使用原有的政策去管理特区、建设特区,特区也就不会成功。
引进外资是不是让出了利润也是我们曾经争论的重要问题。外国投资到中国,如果没有市场,没有盈利是不可能的。要引进外资,就要使它通过努力,合法取得利润。因此,对于中国这样的资本短缺、技术短缺而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来讲,吸引外资,不但能引进资金技术,增加就业,而且增加财政收入悄指,增加公共基础建设,提升国民福利,外资因此而获得盈利,是非常合理的。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是对外合作与引进资本的基础。
(四)特区的建设应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及时纠正偏差。特区是中国改革的“试验田”,因此在发展中也有不少教训。比如有的特区建起来后,不是抓住机遇引进资金和技术,建立生产基地,而是脱离自身财力的限制,大搞基础建设;也有特区出现靠“炒”房地产来刺激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泡沫”,最终形成大量的金融机构呆坏帐。这些问题迟缓了一些特区的发展速度,比如海南1992-93年的房地产“泡沫”,吸引了大量的外地资金进入“炒”地产,最后中央及时纠正了这种恶性炒作的行为,使得海南经济在很长一段时期处于停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