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国当前经济面临的挑战1500字
随着转型发展阶段的到来,中国经济将面临如下九方面问题与挑战:经济增速下滑带来挑战,通胀长期化带来挑战,经济泡沫累积带来挑战,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转型带来挑战,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带来挑战,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带来挑战,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增加带来挑战,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恶化带来挑战,改革阻力增加带来挑战。问题与挑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它在哪里。认清了问题和挑战之后,我们完全可能应对好挑战,在应对挑战中不断前行。
随着持续三十多年高速增长阶段的结束,随着中国转型发展阶段的到来,中国经济面临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与挑战。
中国经济增速下滑
带来挑战
首先,中国经济增速下滑是一个事实和趋势。2012年二季度GDP增速已降到了7.6%。这不是暂时现象,而是反映了一种趋势。
根据国研中心的研究,“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很可能下降到7-8%左右,到2020年前后中国经济总量可能接近美国,开始进入到“高收入国家”门槛。据国际经验,到这个阶段后,即2020-2030年期间,经济增速会进一步下降到5-6%左右。
到2030年中国有可能提前20年实现小平同志说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后经济增速会进一步下降到2-4%左右。总之,过去三十多年来持续保持10%左右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年份达到10%以上。
其次,为什么中国经济增速会逐步下滑?
一是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了。潜在经济增长率是各种资源环境和生产要素能够支持的最优增长率。过去由于资源环境约束不是太大,加上制度变革释放的生产率较多,故可以保持那么长时间的高速增长。但现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制度变革释放生产率的空间也相对缩小了,因此潜在经济增长率也下降了。
二是经济开始进入到大调整时期。要进行持续若干年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种调整需要在比较合理的增速下进行。因此从经济调整来看,经济增速也存在下降的需要。实际上“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增速目标只是7%左右,2012年确定的增速目标只有7.5%。
三是外需下降了。外需不仅是短期下降,而且很可能是中长期下降。由于美国等也在反思国际金融危机,反思其过去以“高消费、超前消费、负债消费”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反思的结果是他们今后不再搞这么多的高消费、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了。这意味着即便是国际经济危机结束,有一部分中国产品的外需永久地消失了。
四是工业化开始进入到“重化工业阶段下半场”。总体上我国工业化正处于中后期阶段,这一阶段最重要的特征是重化工业快速发展。根据我对工业化国际经验的研究,“重化工业阶段”长则持续上百年,短则持续三五十年,我国作为后发国家可以发挥后发优势,不需要持续那么长时间,但是再短也要20年左右。
现在已经发展10年左右了,我最近的判断是,“重化工业阶段上半场”已结束了,正在进入“重化工业阶段下半场”。下半场与上半场不同,上半场是量的扩张阶段,下半场是质的提高阶段,经济增速必然下降。重化工业阶段结束后,就进入到“后工业化社会”,因此2020年后经济增速将进一步下滑。
五是城市化开始进入到加速阶段的下半场。根据国际经验,城市化率30%-70%时是城市化的加速阶段,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是51.27%,正处于加速阶段上半场向下半场的过渡阶段。与工业化一样,城镇化上半场也是量的扩张阶段,到了下半场,尽管速度还是比较快,但已过渡到质量提升阶段。进入这一阶段后,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就会相对减少,导致经济增速下降。
六是“人口红利”、“市场化红利”、“国际化红利”在减少。过去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与这些红利释放有很大关系。但现在“人口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刘易斯拐点”到来了,没那么多人口红利了。
“市场化红利”也减少了,过去市场化改革提高效率带来了很大的红利,但今后的改革更多的是公平分蛋糕的问题,没那么多红利了。“国际化红利”也在减少,当中国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后,其他国家不像以往那样敞开怀抱欢迎中国加入国际大家庭了,而是针对中国搞贸易保护,让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等。
再次,经济增速下滑带来了什么挑战?
经济增速下滑,意味着需求要减少,订单要减少,市场要萎缩;意味着很多企业可能要亏损,要破产;意味着就业岗位要减少。过去我们之所以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但今后随着我国经济增速下滑,就业压力会加大。我们要不断适应经济增速下滑这个趋势,积极应对挑战。
通胀长期化带来挑战
通胀确实一直都存在,只是有的时候表现不甚明显,有的时候表现得更明显一些。不仅中国如此,全球都一样,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一盎司黄金兑35美元,现在则是1500美元以上。从历史上看,通胀是一个趋势性现象。
2011年我国CPI一度高达6.5%,2012年6月虽然下降到了2.2%,但随时有反弹的可能。近两年一直处于负利率状态,现在好不容易出现正利率了。需要关注的是,通胀压力究竟是短期问题还是中长期问题?很可能是一个中长期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提高对通胀的容忍度和承受力。
为什么通胀存在长期化趋势?因为造成通胀的根源性因素没有消除。
第一,信贷还得接着放,钞票还得接着印。在稳增长政策下,遏制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短期最见效的措施是放信贷。2012年4月信贷投放6818亿元,5月7932亿元,6月9189亿元,今后还得保持较高水平。而且广大中小企业也确实面临“融资难”问题。今年以来,很多重化工行业开始出现较严重的困难,最好的救急办法是放信贷,但这样做通胀就在后面等着。
第二,“输入性通胀”压力始终存在。一方面,美国还要继续印钞票,因为只有印美钞才能体现美元霸权,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元印多了,美元贬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就得上涨,对我们来说就是“输入性通胀”。
另一方面,西方国家新一轮通胀已经开始起来,因为在反危机过程中,很多国家都采取了印钞票、降利率、放信贷等政策来刺激经济复苏。这套政策的必然结果就是通胀,这也会给我国造成“输入性通胀”。
第三,“高成本时代”到来,将持续推动“成本推动型通胀”。高成本包括土地高成本、房价高成本、原材料高成本、能源高成本、环保高成本、人才高成本、普通劳动力高成本、资金高成本、知识产权高成本、物流高成本、税费高成本和交易高成本。这些成本的上升必然会带来“成本推动型通胀”。而且,“高成本时代”是一个中长期现象,会导致通胀的长期化。
第四,农产品价格存在持续上升的趋势。工业品可以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提高效率的空间很大,只要一涨价,就可以大规模供给,价格就上不去。但农产品不一样,它是靠天吃饭,而且多数是一年一个周期,难以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提高效率的空间有限,同时土地越来越少,因此很多农产品价格存在持续上涨的趋势,成为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第五,投机使通胀火上浇油。近年来,由于经营实业环境恶化,很多人转向搞投机,炒完这个炒那个,结果是价格越炒越高。为什么都喜欢炒呢?因为炒更能快速发大财。大家都热衷于投机,对通胀造成了新的压力。
通胀长期化给我们带来什么?通胀意味着老百姓的财富在缩水,意味着人们生活水平的相对下降,意味着财富在不同阶层之间发生转移,意味着贫富差距的扩大,意味着部分产业发展成本的上升,意味着经济发展环境的恶化。
经济泡沫累积带来挑战
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经济泡沫。高房价就是经济泡沫的集中表现,还有其他资产价格也比较高。大家都不搞实业,都去玩金融,这本身就是泡沫。许多行业存在严重产能过剩,这也是泡沫。很多地方政府建了很多投融资平台,直接“经营土地”、“经营城市”,效率又不高,“后遗症”很多,这同样是泡沫。
经济泡沫如何挤掉?有人说,中国经济正在“软着陆”中,“软着陆”即泡沫挤掉的过程。问题可能没有这么简单,经济增速和通胀下降并不意味着完整的“软着陆”。“软着陆”必须是安全着陆,安全着陆就是随着经济增速下滑,经济结构得到了顺利调整,新的增长点逐步形成。如果不是这样,就会造成企业亏损破产增加、债务负担加重、金融风险增加,这就是“硬着陆”。而新增长点的形成,要靠制度变革、要素升级和结构优化这“三大发动机”(而不是短期的“三驾马车”),这需要一个过程。
2012年既是泡沫继续累积、又是逐渐挤泡沫的非常关键的一年。
一是房价仍在高位运行,处于涨不得、跌不得的状态,继续涨则引发民众不满、继续跌则恐刺破泡沫。
二是随着集中还款期的到来,地方政府的收支缺口拉大,债务负担加重,债务危机如影随形。
三是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放缓、房地产开发减少、企业效益下降,银行不良资产在累积,中小银行的压力在加大。
四是随着经济增速下滑,产能过剩行业和企业的市场需求进一步减少,部分中小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五是随着美国经济缓慢复苏、中国经济相对放缓,部分热钱正在面临留下还是撤走的抉择,若热钱大规模快速撤出,则对中国经济泡沫破灭带来较大压力。
六是随着经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趋复杂,宏观调控难度加大,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不良后果。所有这些都意味着经济泡沫正处于涨不得、破不得的状况中。
现在很多人关心这个泡沫会不会破?如果政府运用高超的宏观调控技术,将泡沫一点一点地挤掉,又不至于引起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同时又适时地培育起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竞争优势,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就算是“软着陆”了,泡沫就不会破。但2013年这个泡沫将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对此必须引起高度的警惕和重视。
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转型带来挑战
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面临转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由原来主要依靠外需向主要依靠内需转型;二是由原来主要靠投资向主要依靠消费转型;三是由原来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向主要依靠社会投资转型;四是由原来主要依靠普通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高级要素投入转型。
中国必须推进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转型,否则中速增长都可能难以实现。问题是这种转型容易吗?很可能不那么容易。历史上日本和拉美都经历过这种转型,但没有转好,最后陷下去了,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或“高收入陷阱”了。我们现在也面临这个挑战。
如,外需不行了,就要扩大内需,但扩大内需不那么容易,因为扩大内需需要增加广大老百姓的消费,需要解决其就业、收入、社会保障和消费环境等问题。增加收入需要进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需要调整既得利益格局,这就涉及一系列深层次制度变革,而这些变革需要的不仅是时间。
原来主要靠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今后要更多地靠社会投资了。但社会投资是用自己的钱投资,投资者会很谨慎,要判断投资的收益大不大、风险高不高。如果投资者感觉到风险较高、回报不够多,就不愿意投,宁愿选择观望和投机。
原来主要依靠一般要素(如资源、劳动力等),今后要主要依靠高级要素(如技术、人力资本等)来拉动经济增长。一般要素我国具有一些优势,但高级要素则相对稀缺。要转到依靠高级要素来拉动经济增长,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与发达国家形成了正面的竞争。要利用高级要素,我国的激励机制特别是产权保护,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
若增长动力结构转型不到位,则新的增长点形成、新兴产业成长、新竞争优势形成都难以实现,走出经济低谷也就很难实现。
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带来挑战
经济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涉及很多方面,其中较重要的是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淘汰落后产能;二是推进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涉及很多利益格局调整问题,谁都不愿意被淘汰。即便是强行淘汰,也要做好补偿工作。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技术、高素质人才、现代化管理。所有这些都具备了,才能上台阶,这是“惊险的一跳”,很多企业可能跳不过去。到目前为止,真正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地区和企业并不多。
区域结构调整也面临一些新问题。从经济增速来看,近年来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但在差距缩小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新问题:中西部地区的节能减排压力在增加。去年我国部分节能减排指标任务没有如期完成,任务完成不太好得多数是中西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现在都在高速发展,主要依靠资源优势在发展高耗能工业。但现在必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这对中西部地区来说就是一个限制。中西部地区希望国家和东部地区给予保护生态的补偿,但现在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减少,东部地区经济增速下滑,补偿能力相应下降。
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带来挑战
资源压力较大集中体现在重要能源和原材料的价格在上升。全球新增的原油需求中国占了百分之七八十。因此全球的主要能源和原材料产品价格受中国的影响较大。因为中国是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比国际上已实现工业化国家的人口总和还要多。那些先行工业化国家发展到我们这个阶段时人口都只是几百万或几千万。它们当时主要靠殖民掠夺来满足工业化快速推进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
我们这么一个人口大国进入到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需要大规模消耗能源和资源,而我们又不能搞殖民掠夺,必须通过国际市场去购买,所以中国对全球资源能源市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反过来,由于我们对国际资源需求巨大,价格变动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就很大,在没有定价权的情况下还常常受制于人。而且,比较容易开采的矿产大都开采得差不多了,越往后开采成本越高,价格就要进一步上涨,在没有获得新的替代能源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承受高价格带来的高成本。
同时,环境保护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现在全球气候变暖,在国际上我国面临越来越大的碳减排压力。中国2008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居全球第一。按照此趋势下去,到2020年前后全球30%以上的碳排放量都将由中国贡献,届时我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国际压力。
我们已在国际社会承诺了碳强度减少的任务,到2020年前后估计要承诺碳排放总量控制任务。事实上我们已在国内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北京就已规定二氧化碳排放年均超过一万吨的固定设施排放企业必须纳入强制减排范围。低碳发展乃当今世界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这方面不能过分相信阴谋论者的鼓噪,因为这是西方国家的一个“阳谋”,而非“阴谋”,若我们死抱着阴谋论不放,当世界上多数国家已步入或适用了新的低碳发展规则和秩序时,最终吃亏的一定是我们。二氧化碳只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低碳发展并非只是减少二氧化碳,实质是通过低碳发展解决地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是一种普世价值,消极应对者最终是要吃亏的。
但我国推进低碳发展面临几个特殊挑战。
第一,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中期阶段,也就是高碳排放阶段。发达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已基本完成,已进入低碳阶段了。在这个时候强调二氧化碳减排,对我们来说是砍在脖子上,对发达国家来说是砍在尾巴上。我国在高碳阶段推进碳减排挑战巨大。
第二,我国的资源禀赋是一个高碳结构。我国多煤、缺油、少气,新能源比重也偏低,目前只有9.8%左右。煤炭开采和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我国多煤资源结构不利于推进低碳发展。
第三,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我国处于加工制造的低端环节,不利于低碳发展。在国际分工中,搞加工、组装碳排放相对较多。而我国处于“微笑曲线”中间的加工制造环节,发达国家则处于“微笑曲线”两端的设计和营销环节。实际上这意味着发达国家把很多碳排放的环节移到了中国,导致“碳排放国际转移”问题。
第四,我国人口多。人口越多,碳排放就越多。近十四亿人口,每一个人就是一个碳排放源。
第五,我国的粗放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锁定效应”。我国现有的发展模式表现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这种模式一旦形成,就形成了“路径依赖”,想要改掉它,成本很高。
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增加带来挑战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为经济发展本身并非目的,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才是目的。但从经济学角度看,社会发展会增加成本。大力发展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社会事业,所有这些政府和民众都是要掏钱的。
公益性教育和医疗是政府的职责,是不能搞产业化的。但如果像计划经济时代一样,将所有公益性和非公益性教育和医疗都压在政府身上,那政府财政将不堪重负。十三亿多人要实现全覆盖,哪怕是低水平,乘以十三亿也是一个巨大数字。仅保障性住房建设就已将许多地方政府财政压得喘不过气来。
目前,很多地方政府的支出压力不断加大,行政事业费支出、基础设施建设支出、保障性住房建设支出、社会福利支出、维稳支出等都或是刚性,或要增加。但政府收入却在减少,工商业税收因中小企业不景气在减少,土地财政因房价下跌在减少。
导致政府收支缺口拉大,债务负担增加。“欧猪五国”等陷入主权债务危机,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已不足以支撑庞大的福利负担,造成资金链紧张。即使是富如美国,在医疗改革上也是举步维艰。福利保障一旦上去,就成为所有人的既得利益,要减下来很难。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福利保障一定会加强,但与此同时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将增加,必须使经济新增财富能力超过福利保障支出水平,才能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这需要满足多方面的条件才能实现。
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恶化带来挑战
首先,我国产品出口的国际环境恶化了。主要是因为国际经济危机还在持续。国际经济危机一般分三个阶段演化:第一个阶段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破产,如雷曼兄弟破产;第二个阶段主要表现为“主权债务危机”,如“欧猪五国”的“主权债务危机”;第三个阶段主要表现为国际货币体系危机。
目前正处于第二个阶段上。国际经济危机何时才能走出来?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能否取得重大的技术进步;二是能否推进重大的制度变革。只有这两个条件是走出危机的根本出路,像印钞、发债、降息、放信贷、投资等措施,都是拎着自己的头发往上,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危机,且只会为新的危机创造条件。在国际经济危机还在持续的情况下,国际经济至少还将低迷两三年,这对我们的出口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
其次,我国对外投资的国际环境在恶化。我们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不仅要将产品走出去,而且要将投资走出去。但“走出去”也面临新的问题:其他国家不像我们当初欢迎他们的投资那样欢迎我们的投资。我们要投资他国的高科技企业和项目,他们就担心我们窃取他们的技术;我们要投资他国的资源,他们就说我们要控制他们的资源;我们要将开发区建设的经验移植到国外,他们就说我们要控制其土地。总之,他们以国家安全等种种理由对中国投资进行限制。
再次,人民币汇率调整的国际环境也一直不太好。由于中国拥有低成本竞争优势,我们的中低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廉物美的竞争力。西方国家不从我国产品价格低主要源自于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环保成本等来考虑,而将中国产品具有竞争力一并归结为人民币币值被低估。于是,就不断地通过压人民币升值,来削弱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同时,人民币汇率还直接受制于美元的变动:美元贬值,人民币就被动升值。同时,我国外部的整体环境在恶化。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上升到世界第二位后,美国越来越强调将中国作为其主要的竞争对手,将其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等。
改革阻力增加带来挑战
过去三十多年来,我国之所以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原因就在于体制改革释放了巨大的生产率。但随着我国发展到新阶段,面临一系列新挑战,出路在于深化改革,但改革面临两大障碍:
一是既得利益障碍。由于过去三十年改革采取的是不平衡改革战略,导致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社会改革与经济改革严重不平衡、不协调。在带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贫富差距拉大、寻租蔓延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育不少既得利益集团。既得利益集团由于受益于这种不平衡、不协调的过渡型体制,因而成为新一轮改革的障碍。
二是观念障碍。改革行动首先要有观念的突破。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源于思想解放。按理说,现在的观念应较改革前期更好,但由于不平衡改革本身产生的新问题,使得很多人对改革产生了质疑。
比如,很多人将贫富差距拉大、腐败严重等归结为市场化改革。殊不知,这些问题不是市场化改革带来的,而是改革不彻底、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不平衡带来的。随着“民粹”流行,原来本已解决的观念问题现又成为问题了。如国有企业改革本来在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就有了明确的说法,要收缩国有经济战线,要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要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但现在讨论国有企业改革反而会引起很多上纲上线的争论。更令人担忧的是,改革的阻力在增加。
改革阻力增加,改革自然就难以推进,一些深层次问题就不能解决。深层次问题不能解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谐社会建设等就难以正常推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就面临挑战。
认清问题和挑战是应对挑战的前提,其实挑战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挑战在哪里,稀里糊涂地倒在挑战中。认清了挑战后,我们完全可能应对好挑战,因为过去的历史反复证明,我们就是在应对一个一个挑战中不断前行的。
⑵ 经济不景气,日本物价持续下跌,这种情况会持续多久
现如今全球各国的经济都非常的不景气,但是在日本这样的情况更为的严重,目前从日本物价局给出的数据显示,在过去三个月的时间里边儿,日本的物价正在持续的下跌,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经下降了2%左右,而对于这样一种情况,日本政府目前还没有好的决绝办法,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样的情况会持续多久。
第三,如何看待这样的事情?
其实在日本,这样的情况在我国已经逐渐的蔓延开来,很多年轻人对于消费已经不太感兴趣,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收入低,另一方面是他们的大多数收入都用来支付房贷,车贷等一些消费品,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本就没有闲余的资金用来进行消费。
⑶ 当前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主要是资金的短缺。
⑷ 请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谈谈对稳中求进的认识以及如何处理稳与进的关系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一片低迷,国内经济也是后继无力。
在此大背景下,不管对于个人还是企业,都要有危机感,都应该稳重求进。
稳,讲的是不轻易冒险投资,鉴于国内外大家都捂紧口袋过日子的现状,消费肯定大大缩水,大部分行业,购买力都大不如前几年。另外,要投资就不太可能不依靠银行,以国家为代表的银根都在紧缩,一旦你的投资失策,造成现金流短缺,而恰逢银行收缩资金卡住贷款只还不放,那么你还掉贷款部分的现金,就会导致你的资金链断裂,而你要么宣布破产,要么去借高利,恶性循环至死,不知道要几年才能翻本。我们浙江小企业很多都出现倒闭潮,都是投资欲望太膨胀,一碰到经济危机就惨叫连连。这其中包括我的家族,我前两年就是盲目投资了企业,导致现在都举债度日。所以说的盈利盈利、赚钱赚钱,一定要以盈和赚为前提,不然只靠银行贷款是不行的,胆子不要太大,也不要太信心暴涨,不然迟早要吃大亏的。也就是说要稳后才能求进,进也不能太冒险,要在你其他稳定的基础上能承受的起你后一次“进”的失败。
李嘉诚曾经说过,我就是经过几次经济危机后才成为行业中的老大的。可见经济危机是何等可怕,或许你稳定的时候没风险,但一旦冒险投资,显得不稳了,那就说不定了。
⑸ 现在正处于经济危机,你对大学生就业有什么看法,需要3000字,别多也别少了
一、当前的经济形势
据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近期估计,仅2008年城镇失业人口可能突破5000万人,农村突破2亿人。
受人民币升值、生产成本上升以及国际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一些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广东、江苏一带外贸型企业甚至出现倒闭潮。
2008年10月13日,浙江江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江龙集团)传出法定代表人夫妻失踪、企业濒临倒闭的消息。江龙集团总资产为22亿元,目前仅下属两家核心企业浙江江龙纺织印染有限公司(下称江龙印染)和浙江南方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南方科技)的银行负债就达11.5亿元。另据不完全统计,该集团对外担保、民间借贷及供应链欠款合计约为20亿元。江龙控股下属共有8家子公司,江龙集团倒闭导致逾千名员工失业。
2008年10月15日,无法抵制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东莞樟木头最大玩具厂合俊玩具厂突然倒闭。合俊玩具厂是香港上市公司合俊集团的主力工厂,全球最大玩具商美泰公司也是它的客户。合俊玩具长的倒闭导致近万名员工失业。
中国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也会制约就业。此外,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也会加剧就业压力。经济专家预计,中国的下岗或失业人员将大量涌现。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正在演变成全面的经济危机甚至有可能会导致世界局势危机。所有企业、金融机构、学校甚至我们自己的命运都会不同程度受到这次危机的影响,我们已经习惯的观念、思维、经验、能力、职业追求和生活理想,都可能在这场危机中发生巨大变化。
因此如何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及时做出正确的对策就成为我们大学生必须面对的话题。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在这场经济危机面前显得尤为严峻,那么作为我们大学生而言,我们该如何应对这场潮水般涌来的经济危机?你将如何规划自己的工作?你如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饭碗?
二、大学生就业压力大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0万人,比2007年增加50万人。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原因主要有三个:
首先,是全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
未来20年,中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年均550万人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将达到9.4亿人。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人员2400万人,而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每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万~1400万人左右,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而“十一五”时期,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
其次,是社会有效需求赶不上毕业生规模增长的速度,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
根据全国的调查,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仅占新增岗位的22%,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增加22%,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却降低22%。“三个22%”将影响到2008届毕业生的就业。
这里我想给大家提供两个案例,一是研究生毕业卖猪肉事件。经济不景气就业艰难,一度令人唏嘘的“北大才子陆步轩卖猪肉”,眼下正被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所接受。近日,广州一家猪肉连锁店年薪8万聘15名“猪肉荣”,竟引来包括中大、华工在内的1500多名应届硕士研究生前往竞聘。
另一个就是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现象。每到年底我们随处可见民工为讨工资四处奔波的身影,而今许多大学毕业生为了就业机会索性不要工资,这种“零工资”就业看上去很美,但它折射出社会的就业压力,并且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隐患,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近年来,面对就业压力,南京的一些大学毕业生求职者,采取了一种“务实”的态度———他们为落实单位,采取“零工资”就业的方式,在用人单位边工作边积累经验和积攒资历,期望最终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最后,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可能进一步加剧。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压力集中体现在“地域”、“行业”上不均衡;从地域上看,东部地区需求增长有限,中西部虽有增长,但是吸引力依然不足。从学历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和重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一些文科专业就业相对困难。
另外,一些新情况值得关注。
一是用人需求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一些地方院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
二是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一些低端岗位被占领;
三是研究生就业率出现下降的趋势;
四是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有增加的趋势;
五是社会的有效需求赶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以及东部一些中心城市限制人口政策的出台。
三、大学生的对策和信念
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是有着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在你们毕业之后,如何应对当前的经济危机,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很多学生会说,我没有经验,也对社会不熟悉,怎样才能和那些有工作经验的人竞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但是我要告诉大家,你们虽然缺乏社会经历,缺少工作经验,但是你们的可塑性正是你们的优势!
这里我有四个字送给大家:“有勇有谋”。“勇”,不是匹夫之勇,而是勇气、信心和信念,“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说明了信念的重要。大学生毕业之后,初入社会,缺乏经验,容易受挫折,这时坚强的勇气和信念是不可缺少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一代伟人毛泽东正是少年立志,自信而为,坚持付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作为我们大学生,也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面对压力,积极应对,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提起麦当劳,可是家喻户晓。那个金黄色的“M”字遍布在城市里的各个角落,已经成为一个醒目的标志。但是说到克罗克,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然而如果没有克罗克,麦当劳也许至今还是一家默默无闻的快餐公司,而不是麦当劳王国了。人们常说,麦当劳兄弟创造了麦当劳,而克罗克创造了世界名牌。任何一个世界品牌的路程都不是简单的,而克罗克打造麦当劳品牌的过程尤其艰辛。
1902年10月,雷蒙德·克罗克出生在美国芝加哥一个普通的家庭里。少年时的克罗克是个很平常的少年,但是与其他人不同之处在于,他经常胡思乱想,编织各种各样的梦想,冷不丁地冒出几个发财的小点子。这直接导致了他日后建立庞大的麦当劳王国。
1954年,年近53岁的克罗克偶然发现了麦当劳兄弟开设的餐厅,他敏锐的看到里面蕴含的商机,但是麦当劳兄弟却安于现状,没有大的作为。克罗克凭着多年的经验,意识到机会来了。他看准了麦当劳,决心开办连锁餐馆。他接受了麦当劳兄弟苛刻的条件,向银行贷款将麦当劳收购到自己的手中,之后,在克罗克的经营下,麦当劳快餐厅迅猛发展。直到1984年1月14日,奋斗一生的克罗克倒在工作岗位上,以84岁高龄辞世。
在麦当劳公司总部的办公室里,还悬挂着克罗克生前喜爱的座右铭:
世上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恒心。
“才华”不能:才华横溢却一事无成的人并不少见。
“天才”不能:是天才却得不到赏识者屡见不鲜。
“教育”不能:受过教育而没有饭碗的人并不难找。
只有恒心加上决心才是万能的。
也许,这就是克罗克赢得事业巨大成功的诀窍之一。
“谋”,不仅指谋略,还指摸清经济形势,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乘势而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当前的社会形势纷繁复杂,大学生在学校里,很少关注和直面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往往看不透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形势,这样就对自己的择业、创业和就业不利。
2003年11月份,华中科技大学3个在校大学生利用自己大四的空余时间开创了5Q地带网站(www.5qzone.net),定位于打造一个服务于全国高校大学生的网站平台,开始了他们的创业梦想。在5Q创业团队的良好技术支持和良好宣传运作下,5Q网站迅速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中心,向周边高校辐射,进而占领了全国211高校市场,最后借助211高校的领导地位和辐射能力,不到半年时间,用户已经遍布全国高校。
目前这家合作公司,不仅仅是BT社区,而且包括5Q校园网、5Q播霸、5Q教育门户等产品。短短半年多时间,公司人数也扩大到100多人,在武汉地区也算规模最大的网络公司之一。公司发展态势良好,公司文化、团队文化明显,成为华中地区知名高校大学毕业生选择最佳就业企业!
当前社会,次贷危机导致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危机,这种连锁反应造就全球经济衰退形势。(次贷危机是指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
但是“危机”正是危险和机遇并存的。有些企业和个人,丧失信心,在危机面前倒下,最终失去发展。但是那些生存欲望强烈,有着敏锐观察力和极高适应性的企业和个人,却在经济危机中抓住有利机遇,使得企业能够度过难关,个人得到发展。
宏观方面,中国互联网进入到一个飞速增长阶段。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2.53亿,首次大幅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统计显示,我国网民中接入宽带比例为84.7%,宽带网民数已达到2.14亿人,宽带网民规模为世界第一。CNNIC指出,上述三项重大突破初步显示出互联网大国规模。报告也表明,我国互联网发展日趋成熟,网络媒体、网络商务等互联网深层次应用比例大幅提升。(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通过B2B电子商务完成的交易额达到21239亿元,较上年增长65.9%。
2007年中国B2B电子商务市场运营商营收规模达39亿元,同比增长49.1%,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B2B电子商务营收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艾瑞咨询预计随着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进程推进和国家对电子商务发展日益重视,B2B电子商务的收入规模必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预计2011年总体营收规模将达到138亿元。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互联网已经形成规模,互联网应用走向多元化。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越来越多地使用互联网,正是在庞大群体的支撑下,网络营销得以实现——网络营销是指借助于国际互联网完成一系列营销环节,达到营销目标的过程。网络具有快速、高效、低成本的特点,在互联网上信息资源共享,进入障碍为零。对于我们大学生的创业和就业有着天然的优势。
⑹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哪些挑战
我们知道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是中央在准确把握国际大势的判断。近一段时间人们对历史机遇讲的比较多,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环境,相对稳定,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中长期发展动能充足,国内资金相对充裕,宏观调控政策回旋余地比较大,“十二五”规划实施将给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将加快转变,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前景看好,我十分看好这些判断,但是我更愿意分析重要战略经济机遇期所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是盛世危言。回顾这些年的发展历程,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机遇不说跑不了,而不是挑战,则有可能错过机遇,甚至丧失机遇,只有增强忧患意识,认真挑战,直面挑战,应对挑战,才能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化解风险,抓住机遇、用好机遇、赢得机遇。
根据去年底,《人民论坛》杂志的调查,未来十年有十个挑战,这十个挑战就是包括覆盖问题,突破民众承受底线,贫困差距拉大,基层干群冲突,高房价与低收入的矛盾,民主政治改革低于民主预期环境污染和环境物化恶化,大学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以及主流价值观和边缘化危急。这十个大的挑战,我们看顺序是这样摆的,现在看来我以为第五项挑战就是诚信危机,道德示范、主流价值,价值观边缘化危机,正是我们论坛讨论的主题,其他的挑战以政治方面的居多,也与我们的企业家有密切的关系,当然因为分析挑战可以有多种角度,多种分类,例如大家比较关注通货膨胀,房地产调控,国外大宗商品价格,人民币升值,过剩产能治理。2010年我国肯定会遭遇结构性通货膨胀,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经济增速,大起大落的风险,有效防范系统的风险,密切监控地方的债务风险,化解结构性膨胀风险。
现在看来有的不幸言中,有的不没有出现,但是还要注意。我们知道再过四天我们就要跨进“十二五”,过去五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社会呈现出一些结构性特征,今天我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一些思考。
第一个挑战:特色老二麻烦
经过三十年,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我们经济分量不断加重,2006-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1.4%,比世界同期水平高出了8.2个百分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由2006年的第四位,上升为2009年的第三位,上升为2009年的第三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由4.9%提高到8.5%。
2009年我国的钢、铁、煤、水泥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外贸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出口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国外汇储备也连续多年雄据世界首位。
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39万亿元,按现行汇率计算超过日财政收入将突破8万医院,年均增长20%,从总体来说,我们已经成了世界老二,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发展并不如意。截至目前引发的新层次矛盾还没有解决,许多金融结构优很多矛盾,金融领域尚未根本消除,美国、欧洲欧洲的失业率都在9%以上,美国经济虽然实现了正增长,但是还不够稳定,发端于希腊、葡萄牙依然在拖累着欧洲经济的完全复苏,日本经济陷入了低迷,没有太大的恢复,尽管目前世界经济出现缓慢复苏,但发达经济体较长时间徘徊。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工业中心已经发现过转移,每次都是在西方,在同样的经济架构和文化价值当中,现今欧美遇到了强有力的挑战,以这次金融危机为标志,伴随着经济重心向中国转移,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结构变化,尽管中国兴起并不等于中国的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取代西方的霸权地位,但是中国在整个经济地位的上升,将改变传统格局,美国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霸权,但不是绝对的霸权。在西方社会关于中国的兴起的讨论有一段时期,但现在他们发现中国是一个必须面对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西方国家并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而且也不希望霸权逐渐的削弱。在渡过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迫不及待的围堵中国,排开政治、外交不说,在经济上就有很多动作,继欧元大幅贬值之后,美元也大幅贬值,货币战一触即发,不久前他们还通过了一个法案,威胁向中国征收27.5%的关税。由于美元既是国内货币又是国际体系中的主导货币和触媒货币,美元贬值肯定造成全球通货膨胀,虽然美国也声称要靠贬值美元来平衡进出口,但心里想到却是冲销美国的债务,美国迫使中国货币升值,必然相继减少美国的实际债务,美国又通过发行债权向中国等贸易顺差国在结局前再赚更大的钱。
所以未来一个时期,世界经济治理体系面临新的挑战,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强化,加上非经济干扰因素不断增多,导致我国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热钱大量流入,国际压力明显加大,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复杂,这是第一个。所以我起一个名字叫做特色老二的麻烦。
第二个挑战:需求结构失衡。需求结构构成经济结构的主要内容,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渡依赖投资,出口需求拉动,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成为经济发展最大短版,同一数字显示,2000年到2008年,我国投资增长17.9%,进出口增长34.7%,分别比消费快7.2个百分点和24个百分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再次暴露出我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出口驱动性的模式难以再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机构逐渐演变为过渡以来外贸出口驱动增长,加入WTO后,从2001年到2008年,我国外贸平均增速比世界平均增速高11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上升了20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出口总额已经接近国内市场消费平零售总额,贸易依存度仅次于德国,远远高于美国和日本。国际金融危机对美国等发达国家过渡负债消费,过渡依赖虚拟经济的增长模式造成严重冲击,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再工业化和扩大出口力度,全球供需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贸易摩擦会大量增长,未来我国出口难以再现前些年持续增长的风光。按
二是经济增长过渡依赖投资,缺乏风险。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需求推动,1980年到2008年,资产投入平均增长10%以上,年均贡献率达到53%。2003年到2008年,投资领域平均超过42%,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近两年来,我们把扩大政府公共投资,作为刺激经济增长最主动,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手段。两年来新增政府公共投资1.18万亿,推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素增长,一些地方政府为投资而投资,基础设施过度超前,因扩大投资也产生了加剧产能过剩,信贷扩张,产生了地方债务和通货膨胀等压力等相继后果。
三是消费不足是内需的最大顽症。1979年到2007年,我国消费年均增长9.4%,远远低于GDP平均增长10.5%+水平,也低于投资平均增速11%的水平,消费与投资失衡非常严重。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仅为35.3%,远低于美国的70.1%,也低于印度的54.7%,随着我们着手扩大国内居民消费,但是由于市场不成熟,贫富差距大,未来消费市场还存在着由外商和国外进口产品主导危险。过去30年出口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发挥较大作用,现在大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怎样驾驭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实现投资大国、制造大国、出口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变,大幅度降低投资率、提高居民消费率、稳定出口率就成为需求结构改革的重要任务。尽管我国的世界工厂地位还很牢固,但前一段时间出现的一些事情已经使中国制造的声誉受到损害,富士康在大陆的工人有80万人,为世界顶级IT公司生产产品,但前不久出现员工接二连三自杀事件,表明中国制造的人力资本制造优势将不负存在。从长远来看,要加快推进外贸方式改革,下大力气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出口创汇为主向进出口平衡发展转变,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分工链的地位。
第三个挑战产业结构缺陷。
“十一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结构加快,农业生产连续七年增产,主要工业行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服务业稳定发展,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核心技术,管理方式粗放等问题,我国服务业比重比世界水平低10个百分点,2009年全研究开发费用占国内生产比例为1.7%,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发明专利比例中不少行业和企业缺少高新技术。在全球产业链上,我国制造业总体上升处于中低端环节,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使外资和外资萎缩,使产能过剩问题暴露无遗,在实施一揽子计划过程中,我们更多依赖增加政府投资来扩大消费,部分产业出现了逆向调整,许多地方继续盲目扩张,包括钢铁、水泥、玻璃等产能,致使传统的粗放式扩张重新显现,即使一些现行产业,如多金进硅、风电设备也出现一哄而上的现象。
目前为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各国正向步入战略新型产品,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创新发展,全球进入了全球创新一级时代,可能引发全球新一轮变革,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进一步加大,面临的技术竞争与资源争夺将更加激烈。
第四个挑战资源环境约束。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必然要依赖大量的资源,如能源、土地、矿山,自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虽然我们经常讲我国是地大物博,但我国仍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我国基本国情的新特征。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原材料基础上,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付出了过高过大的环境资源代价。2009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是美国的2.9倍,是欧盟的4.3倍,是日本的4.9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量的8.5%,但消费的铁矿石、粗钢、氧化铝和水泥占世界消费总量的比例分别达到了54%、43%、34%和52%,其中三项都接近一半。我国的水、大气、土壤严重污染,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原有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
所以针对“十一五”节能减排指标没有完成的问题,“十二五”规划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指标作为约束性的指标。2009年我国对“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了中期评估,当时感觉到各项指标都可能完成,但是现在执行的结果除了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指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是肯定完不成,因为定的是2%,但我们实际今年计划只完成的1.7%,那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原来估计能够完成,但是今年初指标发生了反弹,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这个指标能够完成。当然,今年第一季度由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指标有所反弹,所以国务院专门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在国务院三令五申的高压之下,要求国家统计局参加统计,年底算帐要同当地领导的乌纱帽挂钩,下面一些地方没有把劲弄到节能减排上,而是弄到拉闸限电上,严重的败坏了节能减排的名声。所以“十二五”时期我国扔处于工业化的时期。发展技术已经较高,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需求也同步提高。二是发展标准提高,13亿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需要更多的资源保障,三是受价格因素影响,资源消耗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维持经济高速发展需要尽可能使用有效的经济的资源,但目前价格合理的资源并不多。所以近几年来,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斗争的主要内容,低碳俨然成为一些人的时髦词汇,根据数据,全世界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264亿吨,其中我国排放60亿吨与美国不相上下。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我国明确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降低40%到45%,“十二五”规划要把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降低最低。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气候变化的本质是为了发达国家的利益,1997年京都议定书签订后,美国一直拒绝加入,奥巴马上台后改革了,也是为了夺回了道德的制高点,要求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通过发展机制,获得商业利益。刚刚结束的坎昆会议(音),日本要求废除京都议定书,重新制订游戏规则,就是要实现发达国家的愿望,强迫中国在碳减排上付出代价。最后美国要求对我们的风电设备补贴进行调查,也是为了与我们国家争夺市场。
所以大家知道,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我们主要使用的石化能源,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共同但又区别责任,同时还要注意以市场换技术,抓住机会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生产更多的高附加值清洁产品,满足我们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国际上抢占清洁能源的商机。
第五个挑战城镇化困境。
我国城镇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城镇进程明确加快,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据有关资料到2009年底,我国建市已经达到668个,比城镇化达到了44.6%,比1978年提高了28.7个百分点,城镇就业规模从7.64亿人增加到7.79亿人,我国用3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城镇化里程,实现了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但同时要看到,我国城镇化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人口城镇化落后于土地城镇化,一是城市化我国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严格控制城市发展,影响了城镇化进程。
第六个挑战收入分配陷阱。
收入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1、劳动报酬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且不断拉差距,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偏低且呈持续下降趋势。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社会财富出现了过于冀中的趋势,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分配矛盾突出,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不同社会群体收入差距过大。从2000年开始,我们居民系数已经超过0.4%的警戒线,就是收入差距较大,目前已经接近到0.5%,就叫收入差距悬殊,所以由于收入分配中一些不合理不不合法的因素,引起群众不满,由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科技性、公平性仍然不高,社会碎片化问题严重,住房、食品安全等关系人民切实利益的问题尚未得到切实解决,社会矛盾进入多发期处理不好可能导致社会危机,我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遇到了很多挑战,但是“十一五”时期,“十二五”时期遇到的挑战可能最为严峻,所以今后五年,这些挑战是麻烦、是敢大、是确切、谁约束、是困境、只要我们认真应对,我们相信这些挑战就可能成为考验,成为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
⑺ 中国放缓经济是如何实现的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市场相对变冷,是与世界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是受到世界经济,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经济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的。这其中,出口严重受阻,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并不是在其他国家经济形势都很好、增速都很快、市场都很热的情况下独“恶”其身。“唱空中国”者,除了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到“8”以内这一现象之外,主要依据的是房地产市场低迷以及用电量和制造业指数不景气等几个所谓的硬指标。
正常情况下,这些指标确实是反映经济景气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最主要的依据之一,但却不是绝对和唯一的依据。反映经济景气程度的指标,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其他很多指标。
其中,国民对经济前景的信心,是不可忽视的指标之一,不仅如此,用电量等指标的好坏,除数据本身之外,还要看有没有外部因素的影响,有没有非指标本身因素的影响等。
(7)这届经济低迷要多久扩展阅读:
中国经济放缓达到均衡点须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由于中国过去是靠投资驱动的,所以必须让投资软着陆。
第二,要找到一个有效的制度办法彻底解决过剩产能。
第三,要让新增长动力成为主导力量。
一位经济学家指出,研究中国经济,应从真实世界来了解背后的理论,而不是根据现有理论来看真实世界。回顾刚过去不久的国庆黄金周,不少人注意到了两个有意思的消费数据:在北京,众多老字号餐馆的午餐翻台率在2次以上,晚餐翻台率甚至达到3次以上。
一些重点监测企业,大屏幕高清电视销量同比增长5倍以上,洗干一体机、净水器、健康空调、智能马桶盖销量同比增长一至两倍。餐饮服务消费依然火热,优质商品销量稳中有增,“身边经济学”不仅是对“消费降级”的有力反驳,也从正面说明,中国经济引擎依然动力十足。
无需否认,美国挑起的贸易战必然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压力。然而,中国经济有足够强的韧劲、有足够大的回旋余地、有足够多的政策工具,来应对不确定性带来的冲击。
更需要看到的是,即便中国经济总量在短短几十年内,就从不到3700亿元增长到如今的超过82万亿元,体量已经如此巨大,但仍有极大的增长潜力。一时间增加的礁石险滩,改变不了中国经济这条大河奔涌向前的大方向。
⑻ 中国何时度过经济危机多久
至少两年,因为冬天还没有到,我们就不要想春天了!
不要期待国民经济复苏,也不要等,经济政策一直在颁布,政策的效果会有滞后性,人生没有太多时间等待。
但从长远来看,经济迟早复苏的,因为这次金融危机远没有1929的大萧条严重,迎着这次危机走,好好找份工作或者继续深造,不断锻炼自己,进行能力和知识储备,危机结束时,你就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人,因为经霜的叶子更红!
其实人的一生之中没多少这样的机遇,好好利用,好好把握!
送你一句话:理性预期,坚定选择,全力以赴,马到功成!
http://www.51jrlk.com/html/article.asp?articleid=602
http://www.itpx.com.cn/news/hangneinews/news_3450.html
http://news.xinhuanet.com/school/2008-11/20/content_103855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