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21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比上年增长35.4%,增长原因有哪些
2021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比上年增长速度要快,能够达到35.4%,主要是现在用新的业态新的模式从而实现新动能的增长,经济活力也在不断的提升。
从各项数据上可以了解,在2021年网络经济指数是非常高的,比上一年的增长幅度要大,而经济合力指数也在上涨,特别是创新驱动指数以及知识的能力指数,上涨速度都特别的快,这也说明产业进行了转型和升级,总指数增长贡献率也非常的高。从这些数据中就能够了解网络经济的持续发展是非常快速的,能够推动新的动能不断变大。现在的市场主体也在进一步增强活力,在研发力度上也有更大的投入,出现连续增长的情况,现在的创新驱动发展已经取得良好的成效。
‘贰’ 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状况问题在哪以及国家的一些政策
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开局良好,回升向好势头更加巩固。内需保持较快增长,对外贸易加快恢复,工业生产快速回升,消费增长较快,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有所回落,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第一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8.06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5.7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2%,比上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贸易顺差144.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77.7亿美元。
(1)名义消费增速加快,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对外贸易加快恢复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国内消费需求保持稳定。第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08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814元,增长1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第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475元,同比实际增长8.7%,比上年同期低0.9个百分点。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4万亿元,同比增长17.9%,比上年同期高2.9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消费增长15.4%,比上年同期低0.5个百分点,实际增速和名义增速的差距反映了近几个月价格上涨的影响。分城乡看2,城镇消费增速快于乡村,但3月份差距有所缩小。第一季度,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06万亿元,增长18.4%,实际增长16.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0.58万亿元,增长15.4%,实际增长12.5%。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会固定资产投资3.53万亿元,同比增长25.6%,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23.3%。分城乡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8万亿元,同比增长26.4%,增速同比回落2.2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0.55万亿元,同比增长21.0%,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8.4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城镇投资分别增长24.4%、26.2%和30.0%,西部投资增速明显快于中部和东部;分产业看,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增长9.7%、22.4%和30.0%,第三产业投资增速明显高于第一、二产业。第一季度,城镇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7.96万亿元,同比增长30.4%,施工项目153662个,同比增加24557个。
对外贸易加快恢复,贸易顺差大幅收窄。 .5亿美元,同比增长44.1%,增速同比加快69.0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161.7亿美元,同比增长28.7%,增速同比提高48.4个百分点;进口3016.8亿美元,同比增长64.6%,增速同比提高95.5个百分点;实现顺差144.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77.7亿美元。由于进口价格上涨较快及内需强劲等因素的综合影响,3月份对外贸易出现逆差72.4亿美元,这是2004年5月以来第一次出现贸易逆差。出口产品结构改善推动外贸持续复苏。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较快,第一季度分别增长31.5%和39.1%,均快于同期出口增速。进口方面,资源类大宗商品进口额急剧增加推动进口快速上涨。第一季度,铁矿砂、原油及成品油、初级形状塑料、钢材、氧化铝及原铝、原铜和大豆合计进口758.7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25.1%,同比增长84.1%,远高于同期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增速。第一季度,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34.4亿美元,增长7.7%,比上年同期加快28.2个百分点。
(2)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工业生产快速回升
第二产业增速大幅提升。第一季度,第一产业增加 3.8%,增速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9072亿元,增长14.5%,加快9.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6366亿元, 35 增长10.2%,加快2.8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6.4%、48.5%和45.1%。
农业生产总体基本稳定,面积1094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47万公顷。第一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2104万吨,同比增长4.7%,其中猪肉产量1427万吨,增长5.2%。第一季度,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出售其产品时的价格)同比上涨6.7%,涨幅比上年同期高12.6个百分点,比第一季度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高6.4个百分点,有利于农民增收。
工业生产快速回升,企业效益大幅增加。第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比上年同期和上季分别提高14.5个和1.6个百分点;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5%,比上年同期水平高0.5个百分点。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回暖,外部需求复苏,企业利润大幅增长。全国24个地区3的统计数据显示,第一季度,24个地区工业实现利润6908亿元,同比增长102.6%。39个工业大类中,38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第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5000户工业企业调查显示,企业总体经营指数为62.9%,比上季提高2.2个百分点,连续四个季度出现上升,略低于危机前水平2.4个百分点;企业盈利状况持续向好,盈利指数已连续四个季度回升,与危机前基本持平。
(3)居民消费价格继续回升,生产价格上涨较快
居民消费价格继续回升。第一季度各月,CPI分别同比上涨1.5%、2.7%和2.4%,平均为2.2%,比上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从食品和非食品分类看,食品价格上涨5.1%,拉动CPI上涨1.7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0.8%,拉动CPI上涨0.5个百分点。从环比角度看,第一季度1-2月CPI分别环比上涨0.6%和1.2%,经季节调整后环比正增长,3月份环比下降0.7%,主要与春节后食品价格下降有关,剔除季节因素后一季度环比CPI仍保持正增长。从基期因素和新涨价因素看,新涨价因素影响大于基期因素。第一季度基期因素平均为1.0%;新涨价因素平均为1.2%。
生产价格上涨较快。第一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2%,比上年同期高9.8个百分点,各月同比涨幅分别为4.3%、5.4%和5.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9%,比上年同期高17.0个百分点,各月涨幅分别为8.0%、10.3%和11.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0.3%,比上年同期低5.5个百分点,各月涨幅分别为-0.4%、0.3%和0.9%。中国人民银行监测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CGPI)第一季度上涨5.3%,比上年同期提高10.9个百分点。CGPI中投资品和消费品价格分别上涨5.9%和3.8%。当前引起CGPI上涨的主要是初级产品涨幅过大。按商品基本分类看,第一季度,CGPI中农产品、矿产品和煤油电价格同比分别上涨9.1%、14.6%和17.6%。
进口价格大幅上涨。第一季度,进口价格各月同比涨幅分别为13.5%、15.6%和17.6%,平均为15.6%,涨幅比上年同期提高31.2个百分点;出口价格各月同比涨幅分别为-5.3%、-5.5%和1.4%,平均为-3.1%,降幅比上年同期扩大1.2个百分点。进口价格同比涨幅快速扩大主要是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第一季度,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当季平均价格环比上涨3.6%,同比上涨82.2%。布伦特原油现货当季平均价格环比上涨2.3%,同比上涨71.1%。伦敦金属交易所铜和铝现货当季平均价格分别比上季度上涨8.9%和8.1%,比上年同期上涨110.6%和59.2%。
劳动报酬增长有所加快。第一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2754元,同比增长13.1%,比上年同期高0.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国有经济单位为2928元,增长13.0%;城镇集体经济单位为1708元,增长14.3%;城镇其他经济类型单位为2666元,增长13.2%。
GDP缩减指数回升较快。第一季度我国GDP为80577亿元,实际增长11.9%,GDP缩减指数(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GDP的比率)变动率为4.8%,比上年同期提高7.3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稳步推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根据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结合近一段时间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决定自4月14日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均提高320元。未来应在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的情况下,继续推进电力、天然气、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制度改革,完善污染者付费制度,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资源供给和抑制不合理需求,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
专栏 4 通货膨胀预期管理
通货膨胀预期是社会公众对未来通货膨胀变动方向和幅度的事前主观估计。通货膨胀预期会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推动包括资产价格在内的广义通货膨胀水平。从需求方面看,通货膨胀预期会降低社会公众的货币需求意愿相应增加资产和商品需求,从而推高资产和商品价格。从供给方面看,通货膨胀预期会提升工资成本的上升预期,厂商也可能因预期生产成本上升而提高出厂价格。通货膨胀预期对各类价格实际变动的影响存在差异。一般来说,相对于生产率较高的工业制成品部门,生产效率较低、劳动密集的农业、服务业的价格变化受通胀预期的影响更大;相对于一般消费品市场,资产市场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和货币替代功能,其价格变化受通胀预期的影响更大。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通胀预期的管理,目前主要采取以下方法,一是实行通胀目标制,增强社会公众对货币政策控制通胀的信心。二是中央银行加强与公众沟通,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引导公众预期。三是必要时对一些基础性生产要素价格进行限制,如保证工资增长率不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速,避免出现物价—工资螺旋上升式的通货膨胀。
2009年以来,国内通胀预期逐步显现。中国人民银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的未来物价预期指数自2009年第一季度以来持续上升,2010年第一季度虽有所回落,但仍维持较高水平。通胀预期有所显现的主要原因,一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为应对危机普遍实施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货币环境宽松特别是美元等主要货币利率超低推动了全球的通胀预期,表现为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反弹;二是从国内来看,2009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信贷总量快速增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公众对未来价格水平上涨的预期;三是虽然CPI、PPI等价格总水平指标的变化相对平稳,但部分初级产品、服务价格以及房价等资产价格明显上涨;四是近期极端天气、重大灾害也引发了未来农产品价格的上涨预期。
我国正处于改革转轨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包括重要资源产品在内的一些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也有待进一步理顺,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因素较发达经济体更为复杂也有所不同,在管理通胀预期时,既要借鉴国外经验,也要从国情出发有针对性地加以管理。一是做好与公众的沟通和引导工作,增强社会公众对稳定价格的信心。明确宣示保持价格稳定是政府的重要政策目标,政府通过采取必要措施能够使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对具体可能影响价格的因素,要向公众解释说明。如阐明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主要是为了理顺价格关系,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和节能减排,为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创造良好的价格环境,并不意味整体价格的上涨。二是通过适当的政策操作切实管理好流动性和货币信贷总量,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在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中的作用。三是针对我国食品消费比重较高,食品价格对消费价格总水平影响较大的实际,采取综合措施增加国内农产品供给,保持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四是针对我国资产市场相对不成熟以及居民对金融资产需求逐渐增加的特点,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将金融杠杆率保持在一个合理审慎水平,防止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过快上涨而强化一般消费价格上涨的预期。五是针对我国投资率较高、资源消耗比重大、上游价格易受国际初级产品变化冲击的特点,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水、电、油、气等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同时建立健全对低收入群体的利益保障机制,积极采取社会保障、财政补贴等措施,缓解改革对困难群众实际生活水平的影响。
(4)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受经济回升向好带动和同比基数较低等因素影响,第一季度财政收入(不含债务收入)大幅提高,第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19627.1亿元,同比增长34.0%,增幅较上年同期大幅提高42.3个百分点;全国财政支出14330.0亿元,同比增长11.9%,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22.9个百分点。收支相抵,收入大于支出5297.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466.0亿元。
第一季度,税收收入同比增长35.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46.2个百分点。其中,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11.3%,营业税同比增长41.2%,国内消费税同比增长69.4%,分别比上年同期高13.7个、42.7个和30.9个百分点。受企业经济效益好转影响,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16.1%,比上年同期高32.8个百分点。从支出结构看,各项支出中,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教育2164.9亿元,占15.1%,社会保障和就业1960.0亿元,占13.7%,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696.4亿元,占11.8%。从增速看,第一季度,除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66.6%高于上年同期外,其他各项支出增速同比均有减缓,其中,政府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同比增长11.5%,教育支出同比增长17.1%,医疗卫生支出同比增长6.5%,社会保障支出同比增长9.1%,环境保护支出同比下降21.1%。
(5)国际收支继续保持顺差
第一季度,我国外汇净流入继续呈现上升趋势,外汇储备继续增长,外汇供过于求压力进一步加大。第一季度结售汇顺差同比增长117%,2009年同期为下降73%。3月末,外汇储备余额2.45万亿美元,较2009年末增加479亿美元。未来,虽然主要经济体重新陷入衰退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金融领域风险尚未完全消除,全球经济复苏之路难以一帆风顺,国际资本跨境流动可能出现较大波动。受此影响,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国际收支仍将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外汇净流入趋势仍将持续。
外债规模总体上升。截至2009年末,我国外债余额为4286.5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539.9亿美元,增长14.4%。其中,登记外债余额为2669.5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63.9亿美元,增长2.5%,占外债余额的62.3%;短期外债余额为2592.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84.7亿美元,增长23.0%,占外债余额的60.5%。
(6)行业分析
工业生产快速回升,工业利润增幅较高。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867.4亿元,同比增长119.7%,增速快速回升。对利润增长贡献较大的行业大多为重化工业和交通运输产品行业,利润增长相对不高的行业大多为轻工业和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的行业。39个工业大类中,35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2个行业由亏转盈,一个行业亏损额减少。其中,电力行业利润同比增长17.8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7倍,化纤行业增长86.1倍,化工行业增长1.7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3.5倍,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5.6倍,钢铁行业由上年同期亏损7.2亿元转为盈利176.7亿元,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由亏损16.3亿元转为增长140.7亿元。煤电油运供求基本稳定。第一季度,原煤产量7.5亿吨,同比增长28.1%;发电量948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8%;原油产量4819万吨,同比增长4.6%;全社会货运量71.4亿吨,同比增长16.5%。
1、房地产行业
2010年第一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继续增长,房屋销售价格上涨较快,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较大。商业性房地产贷款增长较快,3月末增速略有减缓。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较大,土地购置和房屋新开工面积增长较多。2010年第一季度,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594亿元,同比增长35.1%,增幅比上年同期高31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水平高19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完成投资4552亿元,占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量的69.0%,同比增长33.0%,较上年全年增速高18.8个百分点。第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购置土地面积616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0%,上年全年水平则为下降18.9%;房屋新开工面积3.2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60.8%,比上年全年增速高48.3个百分点。
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继续增长,增幅低于上年全年水平。2010年第一季度,全国商品房累计销售面积1.5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5.8%,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7.6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全年增速低6.3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累计销售额7977亿元,同比增长57.7%,比上年同期高34.6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全年增速低17.8个百分点。
房屋销售价格上涨较快。2010年3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7%,为历史最高水平;环比上涨1.1%,较1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较2月份高0.2个百分点。其中,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5.9%,海口(64.8%)、三亚(57.5%)、温州(22.3%)、金华(20.9%)和广州(20.3%)为涨幅最大的五个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5%,三亚(50.4%)、海口(40.4%)、深圳(23.9%)、温州(18.6%)和银川(16.2%)为涨幅最大的五个城市。
商业性房地产贷款增速略有减缓,但仍然较快。截至2010年3月末,主要金融机构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为8.18万亿元,同比增长44.3%,增速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6.2个百分点。其中,地产开发贷款增速持续回落,3月末地产开发贷款余额7453亿元,同比增长80.2%,比上年末低24个百分点;房产开发贷款总体处于缓慢上升通道,3月末房产开发贷款余额2.10万亿元,同比增长19.6%,增速比上年末高3.8个百分点,但较上月末低0.7个百分点;购房贷款增速继续提高,3月末购房贷款余额5.33万亿元,同比增长52.6%,比上年末高10.1个百分点,其中新建房贷款和再交易房贷款增速分别达50.3%和91.6%。截至2010年3月末,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0.1%,比上年末高0.9个百分点。
针对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2010年1月7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稳定市场预期,全国房地产市场整体上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近期部分城市房价、地价又出现过快上涨势头,投机性购房再度活跃,引起了国务院高度重视,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切实履行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职责,坚决抑制不合理住房需求,增加住房有效供给,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市场监管。
2.水的生产与供应业
近期,我国西南地区发生严重旱灾,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生产和人民生活。这种情况进一步凸显了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必要性。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2000年至2009年,我国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人年均仅为900立方米,已成为世界严重缺水国家之一。目前全国每年缺水约400亿立方米,655个城市中,已有400多个不同程度地缺水,其中又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农业平均每年因旱成灾面积约2.3亿亩左右。
水的生产和供应事业是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行业,包括自来水的生产供应、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其他水的处理、利用与分配。近年来,我国水的生产和供应事业快速发展,供水能力、供水水质、供水服务、供水技术和运行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程度提高。2009年,我国城镇公共水厂4000多座,污水处理厂2000多座;城市供水能力2.66亿立方米/日,城镇污水处理能力1.05亿立方米/日;城市自来水管网48万公里,城市排水管网31.5万公里;城市供水总量近500亿立方米,城市污水排放量360多亿立方米。5但目前我国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也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营效率较低,相当多的企业出现亏损。2010年2月,水的生产和供应行业中亏损企业占48%,亏损额累计达16.2亿元,行业销售利润率为-2.77%。6二是水资源供应能力整体偏低,利用效率不高。目前,我国人均供水能力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8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0.7—0.8的水平。
水价形成机制不完善是造成以上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水价基本是由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定价,只反映了资源开发成本,没有完全覆盖对资源耗费的补偿和对环境污染的补偿,更重要的是没能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目前,城市供水价格、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等仍然存在征收标准偏低、征收范围偏窄等问题,致使水价偏低。农业用水尚未建立一个完善的水价体系。水价偏低一方面不利于节约用水和防止水污染,另一方面导致水价不能完全涵盖污水处理成本和水资源费,水的生产与供应行业经营效益低下,很多企业出现亏损,影响了水的生产和供应。
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价形成机制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调整和理顺水价,推进水价改革。目前,我国城市水价构成逐步改善,城市供水价格即终端用户水价,由自来水价格(管网建设和维护成本)、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受益地区还加收了南水北调基金)和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构成,水价也有所调高,这对于调节水的供求关系具有积极作用。针对目前水的生产和利用情况,我国还需进一步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一是要深化水的生产和供应行业改革,遵循公用行业的特点,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监督体系,促进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不断发展,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二是进一步完善水价形成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建立充分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以及污染损失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以发挥价格机制对用水需求和供给的调节作用。探索农业用水价格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节约用水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水价管理体制。
‘叁’ 监测GDP核算的22项基础指标是哪些
以下监测GDP核算的22项基础指标:
1.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和可比增速
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可比增速
3.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可比增速
4.建筑业增加值增速
5.批发业销售额现价增速
6.零售业销售额现价增速
7.铁路运输客货运周转量和增速
8.公路运输客货运周转量和增速
9.水上运输客货运周转量和增速
10.邮政业务总量现价增速
11.住宿业营业额现价增速
12.餐饮业营业额现价增速
13.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加权增速
14.证券成交额现价增速
15.保费收入现价增速
16.商品房(含期房、现房)销售建筑面积增速
17. 房地产业从业人员增速
18. 房地产业从业人员劳动者报酬现价增速
19.居民自有住房折旧5%(固定不变)
20.电信业务总量增速
21.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现价增速
22.财政预算八项支出现价增速
缺点和不足分为以下几点:
1,GDP指标对经济活动反映不全面。GDP指标只对于有市场价格的产出进行统计,而对
于不用来交换的经济活动不统计,因此,那些不经过市场交换的但却十分有用的产品和
服务就无法被计入GDP指标之中。
2,GDP指标对于由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不进行统计。经济增长势必对环境造成损害,
使人民生活质量下降。但这一负面效应却没有被GDP指标统计进去。
3,GDP指标对产品和劳务的销售、实现情况不能够反映。
4,GDP指标对一个国家的财富变化不能准确反映。
5,GDP指标对居民经济福利的反映不够全面。
6,GDP指标对其增长部分是由国内民族拉动的还是由外资拉动的不加区分。
7,GDP指标的增长并不一定能带来居民收入的普遍提高。
‘肆’ 反映经济情况的各种指数是如何计算的
采购经理人指数(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是一个综合指数,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做法,由五个扩散指数即新订单指数(简称订单)、生产指数(简称生产)、从业人员指数(简称雇员)、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简称配送)、主要原材料库存指数(简称存货)加权而成。
PMI指数计算公式如下:PMI=订单×30%+生产×25%+雇员×20%+配送×15%+存货×10%
采购经理人指数是以百分比来表示,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即当指数高于50%时,被解释为经济扩张的讯号。当指数低于50%,尤其是非常接近40%时,则有经济萧条的忧虑。它是领先指标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附属指针。除了对整体指数的关注外,采购经理人指数中的支付物价指数及收取物价指数也被视为物价指标的一种,而其中的就业指数更常被用来预测失业率及非农业就业人口的表现。
ISM制造业指数(Institute of Supply Management Manufacturing Index)
这个经济指标是由私人部门发布的最有影响的统计报告。这份对市场有着驱动力的报告,是由供应管理协会发布的。它的全称是the Institute for Supply Management (ISM),这是一个坐落在亚利桑那州坦佩(Tempe)市的代表全国的公司采购经纪人的组织。它每个月发布两份重要的调查报告,第一份基于制作业采购经纪人的评估,第二份则采自非制造业或服务业的对等人员。能抓住大部分金融市场和新闻界注意力的是制造业调查报告。
采购经纪人处在监测生产活动的前沿,产品制造业对更广泛意义上的经济活动的潮涨潮落高度敏感。
ISM采购经纪人指数以及时性而出名,调查结果在每个月的第一个工作日公布。
对汇率的影响
ISM针对每一个组成部分提取认为订货活跃的比例,并加上那些认为没有变化的比例的一半。如果结果是一个超过50的指数,它就意味着制造部门在增长;低于50%意味着收缩;指数为50时代表没有变化。
消费者信心指数 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 (CCI)
消费者信心(Consumer Confidence,也有人称为消费者情绪Consumer Sentiment)是指消费者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势,对就业、收入、物价、利率等问题的综合判断后得出的一种看法和预期。在许多国家,消费者信心的测度被认为是消费总量的必要补充。
消费者信心指数(ICS)是反映消费者信心强弱的指标,是综合反映并量化消费者对当前经济形势评价和对经济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预期以及消费心理状态的主观感受,预测经济走势和消费趋向的一个先行指标,是监测经济周期变化不可缺少的依据。
消费者信心指数由消费者满意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构成。消费者的满意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分别由一些二级指标构成:对收入、生活质量、宏观经济、消费支出、就业状况、购买耐用消费品和储蓄的满意程度与未来一年的预期及未来两年在购买住房及装修、购买汽车和未来6个月股市变化的预期。
其计算方法是
消费者的满意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分别由一些二级指标构成:对收入、生活质量、宏观经济、消费支出、就业状况、购买耐用消费品和储蓄的满意程度与未来一年的预期及未来两年在购买住房及装修、购买汽车和未来6个月股市变化的预期。受访者主要会被问到对“目前经济景气情况”、“目前就业情况”的感受,作出“很好”、“普通”或“不佳”的看法,同时对于“六个月后经济景气情况”、“六个月后就业情况”、以及“六个月后收入”等问题,表明认为“会更好”、“与现在相同”或“更差”的看法。对各个问题不同看法比例增减变动的趋势是观察重点。该指数以1985年为基期。
下面资料供你查询
国内生产总值(GDP)
21点30分
一季度的月底
商务部
1
失业率
21点30分
每月第1个周五
劳工部
2
零售销售
21点30分
月中,13、14、15日等
商务部
3
消费者信心指数
23点00分
月底
咨询商会
4
商业和批发、零售库存
21.30/23点
月中
商务部
5
采购和非采购经理人指数
23点00分
月初,1、2、3日等
NAPM
6
工业生产
21.15/22.15分
每月15日
美联储
7
工业订单和耐用品订单
23点/21.30分
月底或月初
商务部
8
领先指标
23点00分
月中或靠近月底
咨询商会
9
贸易数据
21点30分
月中或靠近月底
商务部
10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21点30分
每月20-25日
劳工部
11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
21点30分
每月第2周五
劳工部
12
预算报告
21点30分
月底
财政部
13
新屋出售和开工率、营建
21.30/23点
月中或靠向月底
商务部
14
个人收入和支出
21点30分
每月月初
商务部
15
采购经理指数 22:00 月初 ISM
营建支出 22:00 月初 商务部
汽车销售指数 22:00 月初 商务部
工厂订单 22:00 月底或月初 商务部
新屋开工率 22:00 每月16-19日之前 商务部
零售指数 22:30 月中 商务部
国内生产总值 22:00 每月第三周 商务部
贸易盈亏 22:00 月中 商务部
个人所得 22:00 每月17-20日之前 商务部
领先指标 22:30 每月最后一个工作日 商务部
失业率 20:30 每月第一个周五 劳工部
非农就业数据 20:30 每月第一个周五 商务部
生产物价指数PPI 20:30 每月第二个周五 劳工部
消费物价指数CPI 20:30 每月20-25日之间 劳工部
消费信贷 不定 每月第五个工作日 联邦储备银行
工业生产指数 20:30 每月15日 联邦储备银行
财政预算 02:00 月底 财政部
由于美圆在外汇市场中的地位,以及绝大多数的外汇交易都是以美圆为中心的交易等原因,美国的经济数据在汇市中最为引人注目。以下是一些重要经济指标的理论上的观察方法和结论,但在实际运用中情况会复杂得多:
1、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指某一国在一定时期其境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值。反映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形势的好坏,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被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视为“最富有综合性的经济动态指标”。主要由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额四部分组成。数据稳定增长,表明经济蓬勃发展,国民收入增加,有利于美圆汇率;反之,则利淡。一般情况下,如果GDP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则被视为衰退。此数据每季度由美国商务部进行统计,分为初值、修正值、终值。一般在每季度末的某日北京时间 21:30公布前一个季度的终值。
2、工业生产(INDUSTRIAL PRODUCTION):
指某国工业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全部工业产品的总价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很大比重。由于工业部门雇佣了大量工人,其变动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重大影响,与汇率呈正相关。尤其以制造业为代表。此数据由美联储统计并在每月15日左右晚间21:15或22;15发布。
3、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
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数据上升说明经济发展受阻,反之则看好。对于大多数西方国家来说,失业率在4%左右为正常水平,但如果超过9%,则说明经济处于衰退。此数据由美国劳工部编制,每月第一个周五21:30公布。
4、贸易赤字(TRADE DIFICIT):
国际间的贸易是构成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当一国出口大于进口时称为贸易顺差;反之,称逆差。美国的贸易数据一直处于逆差状态,重点是在赤字的扩大或缩小。赤字扩大不利于美圆,反之则有利。此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下旬某日晚间21:30公布前一个月数字。
5、经常项目收支:
经常帐为一国收支表上的主要项目,内容记载一国与外国包括因为商品/劳务进出口、投资所得、其他商品与劳务所得以及片面转移等因素所产生的资金流出与流入的状况。如果为正数,为顺差,有利本国货币;反之,则不利于本国货币。此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旬某日21:30公布。
6、资本帐收支:
主要描述一国的长、短期资本流动情况,包括长期资本、非流动性短期私人资本、特别提款权、误差与遗漏,以及流动性短期私人资本等项目。资本项目在金融日益国际化、自由化的今天,影响不亚于经常帐项目,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影响越大。其对汇率的影响的观察方法与经常帐基本相同。
7、利率(INTRESTRATE):
利率是借出资金的回报或使用资金的代价。一国利率的高低对货币汇率有着直接影响。高利率的货币由于回报率较高,则需求上升,汇率升值;反之,则贬值。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由美联储的会议来决定。
8、生产物价指数(PPI):
主要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的情形。数据上升说明生产旺盛、通胀有上升的可能,联储倾向于提高利率,有利于美圆;反之,则不利于美圆。此数据由美国劳工局编制,每月第二个周五的21:30分公布。
9、消费物价指数(CPI):
以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针,是讨论通胀时最主要的数据。数据上升,则通胀可能上升,联储趋于调高利率,对美圆有利;反之,则不利美圆。但是,通胀应保持在一定的幅度里,太高(恶性通胀)或太低(通缩),都不利于汇率。数据由美国劳工局编制,每月第三个星期某日23:00公布。
10、趸售(批发)物价指数(WPI):
是根据大宗物资批发价格的加权平均价格编制而得的物价指数。 包括在内的产品有原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与进出口品,但不包括各类劳务。讨论通货膨胀时,最常提及的三种物价指数之一,观察方法与CPI、PPI基本相同。每月中旬公布前一个月的数据。
11、领先指标:
由股价、消费品定单、周均失业救济金索求、建筑批则、消费者预期、制造厂商交货定单变动、货币供应、销售业绩、敏感原料价格变动、厂房设备定单、平均工作周等项目构成,是观察未来6----12个月内经济走向的指标。数据好,汇率上升;反之则下降。
12、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
代表个人从各种所得来源获得的收入总和。包括工资薪水、社会福利、支出储蓄、股利收入等。数据提高,代表经济好转,消费可能增加,有利于本国货币;反之则不利。由美国经济研究局编制,每月月初某日21:30公布。
13、商业库存(INVENTORIES):
包括工厂存货、批发业存货、零售业存货。主要用以评估生产循环状况。存货低于适当水准,将增加生产,经济向好,对货币有利;反之则不利。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旬某日21:30或23:00公布。
14、采购经理人指数(PURCHASE MANAGEMENT INDEX):
是衡量制造业的重要指标。考察制造业在生产、新定单、商品价格、存货、雇员、定单交货、新出口定单和进口等方面。数据以50为强弱分界点,在以上表示制造业向好对货币有利;反之则意味着衰退,对货币不利。数据由供应管理协会(ISM)编制,每月初某日23:00公布。
15、耐久财订单(Durable Good Orders):
所谓耐久财是指不易耗损的财物,如汽车、飞机等重工业产品和制造业资本财。其它诸如电器用品等也是。耐久财订单代表未来一个月内制造商生产情形的好坏, 数据与货币汇率呈正相关,但需要注意其国防定单所占的比重。耐久财订单由美国商务部统计,一般在每月的22号至25号晚上21:30或23:00公布。
16、设备使用率(Capacity Utilization):
是工业总产出对生产设备的比率。涵盖的范围包括生产业、矿业、公用事业、耐久财、非耐久财、基本金属工业、汽车和小货车业及汽油等八个项目。代表上述产业的产能利用程度。当设备使用率超过95%以上,代表设备使用率接近极限,通货膨胀的压力将随产能无法应付而急速升高,在市场预期利率可能升高情况下,对美元是利多。
反之如果产能利用用率在90%以下,且持续下降,表示设备闲置过多,经济有衰退的现象,在市场预期利率可能降低情况下,对美元是利空。每月中旬公布前一个月的数据。
17、房屋开工率:
一般新屋兴建分为两种,个别住屋与群体住屋。新屋开工率与建筑许可的增加,理论上对于美元来说,偏向利多 ,不过仍须合并其它经济数据一同作考量。每月的16号至19号间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