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魏、蜀、吴三国的经济实力与战争实力
魏国
东汉末年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和军阀连年的的混战,严重破坏的了北方广大地区的社会经济,再加上不断的自然灾害的危害,人民生活困苦已极,千千万万的农民流亡,社会一片凄惨景象。曹操集团为了恢复社会经济,积蓄统一全国的力量,在经济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主要有:1.推行屯田制度。这种制度分民屯和军屯两种。当时社会流民众多,土地荒芜,加之曹操又从黄巾军手中掠夺的许多农具,劳力、畜力、土地一应具全。因而,屯田制度一推行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二年即向全国推广。曹魏政权在中央设大司农、在州郡设典农中郎将或典农校尉,在县设典农都尉,专门负责屯田事宜。2.安定流民稳定自耕农。这使大批流民回归故里,定居下来,重新恢复了农业生产。曹魏政权为了提高农业的产量,还大修水利,扶植养畜,种树,蚕桑以及发展手工业等。3.建立士家制,即发士家制的形成固定相当数量的兵源,把士卒之家列入特别户籍,世代为兵。而且严苛地规定,士卒死后,其妻子改嫁、但客观上却起了一定的稳定农业生产劳动力的作用。
曹魏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使它的经济逐步得到发展,府库充实,经济和战争实力大为增强。魏国虽然当时总人口只有443万多人,但经常可以保持20多万常备大军。民兵比例高达20:1。这在经济很不发达的古代,没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为后盾,是很难维持的。
蜀国
蜀国地处巴蜀汉中,地域偏辟狭小,社会的发展远较中原地区缓慢,因而其经济和军事实力就远远不如委、吴两方。刘备集团入蜀之后,便按照诸葛亮的建议,采取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稳定其统治区的社会秩序,安抚人心,发展经济的各种措施。
诸葛亮本人因饱受迁徙游离之苦,既体察了一些民间的疾苦生活,也看到农民起义的愤怒力量。因而他出于开明地主阶级的本能,注意发展经济富国强兵。为此蜀国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1.发展农业生产。诸葛亮为保护都安大堰(即四川都江堰),专门派驻1200人维护这一伟大工程,有效地挥了它的灌溉效益。当时成都平原地区有的地区亩产稻谷可达斛。据一些史书描述,当时蜀地沟渠纵横,遍地稻黍金黄,一派“天府之国”的景象。2.发展制盐业和手工业。当时的成都“家有盐泉之井”。蜀地的织锦远销全国各地。《中国志·王连传》记述:“较铁之利,利人甚多,有裨国用”,这无疑对蜀魏战争起了重要作用。3.移民蜀地,开发南中(今云南、贵州和缅甸的一部分)。蜀汉打破了南中地区长期封闭的状态,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建成了蜀国安定的后方之后,诸葛亮又将青关羌1万多户迁至蜀地,从事农牧业生产,并将其中青壮组成军队,成了勇敢善战的锋锐之师。
蜀国的上述措施,大大加强了它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尽管蜀国人口最高时才达到94万,不足曹魏集团的四分之一,但却能维持一支10多万人的常备军,民军比例高到位9:1还多,而且诸葛亮六次北征伐魏,足见其有多么可观的经济与战争实力。
吴国
吴国由于地处江南江东,自汉未以来,相比之下所受战乱较少,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也较轻。孙权集团建国之后,为了雄据江东,争霸全国,也采取了一些富国强兵的措施,主要的有:1.采取屯田制度。孙权集团也和魏国一样,以军屯和民屯两种方式屯田积谷,发展农业生产,它设典农校尉和典农都尉专管民屯生产,在毗陵一地(今江苏武进一带),从事民屯的人数曾高达数万口。2.发展冶炼、织锦、制盐和各种手工业。当时的冶铁治铜业,以今湖北武昌最为发达,吴国曾在一年的时间里于武昌锻造宝剑1000口、刀一万口。吴国的织锦和盐业也为其积累和大量的财富。3.开发南方和东南方的广大地区。当时这些地方居住着众多的越人和蛮夷人,东吴屡次派兵征伐这些地区,强迫他们迁移,与汉人杂居。东吴每征服一个部落,便使“强者为兵,赢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这对发展农业经济,增强军事力量都大有裨益。
吴国上述措施,使本来就比较富裕的江南、江东地区更加。当时吴国人口只有230多万,仅及魏国的一半,但也拥有甲兵20万之众,具有相当强大的经济和战争实力。这使曹操在赤壁之战之后,一直不敢与孙权集团作最后的决战。
以上全部手打!参考资料:《中国战争史》
② 三国时期,曹魏为什么最强大,最后统一了中国
你好,魏国不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上都是最强的,虽然政治上有一定的问题.但还是要比蜀吴强.魏国最强,这是不容置疑的. 因为因其占尽中原,兵精粮足,又人才众多。蜀国和吴国从政治上讲前期都不错,但后期都有了很大的问题.但蜀国政治还是比吴国要相对好一些的. 从经济上看,两者各有千秋.但,蜀虽占有天府之国,当时的经济发展仍比不上江东与荆楚(尤其是江东).因此,吴国的经济要好. 军事上,蜀国连年用兵,军士虽为百战之师,导致军力疲乏;而吴国相对稳定,军事也未荒废.所以吴国的军事要强一些. 但是因江南发展不足,交通拥塞,又多图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