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才能玩转社群经济
在PC互联网时代的社群,主要的形态是社区,比如天涯社区、网络贴吧等,到了移动终端时期,互联网就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是肢体和思想的延伸,几乎可以做到无时无刻、随时随地在线。而你的朋友圈在移动互联中的关系,也许相互之间远隔千里,但基本上是你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也就是说,彼此之间是通过某种纽带而联接在一起的。这种关系,就很像村落时代的关系,就算不是很熟,但寻根溯源,差不多都有点沾亲带故的。
在这样一个村落中,有懒汉,有能人,有铁匠,有当铺,有米店,铁匠知道你家的铁钯什么时候该坏,米店知道你什么时候要断粮,赊个账、借个东西都不是问题。这就是建立在社群基础上的信任。
那每个品牌都要有自己的社群吗?一定是的。这个问题的要点在于,并不是所有的用户都可以成为社群成员的。星巴克有3300万粉丝,这些粉丝之间围绕某一个店或某一个具体的纲领可以形成不同的社群,但这3300万人不是一个大的社群。
企业如何建立自己的社群?两句话:以求道的精神做产品,用求爱的方式做传播。怎么讲?产品不极致,什么都是虚的。
把产品和体验做到极致还不够,你还得学会传播。很多人天然地反感传播,把会传播当成是投机取巧,总是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态度,等着别人来发现你。不要说在大众媒体时代这种观念就是错误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那就连生存的机会都没有。
玩的不是粉丝经济,只是挑对人
未来商业的核动力到底是什么?小米用粉丝经济驱动一个传统行业,这个事情至少作为一个先例,已经成功了。所以,我们突然明白,价值可能不在我身上,过去说粉丝经济的话是不对的。我在团队中立了规矩,永远不要提粉丝这个词。只说用户,会员,朋友,伙伴,没有粉丝。因为粉丝就是中心化,对偶像的崇拜。
在社群经济驱动的过程中,我们反推过,主动去和大众进行切磋,在新浪微博上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骂”走一些人,从社会公众中把自己切割开来。在大众传播时代,让所有的人混同,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在对社会进行分割。大量的社会社群,自我划定疆界,就像韩寒的粉丝和郭敬明的粉丝永远也搞不到一起去。
粉丝经济就是社群经济吗?显然不是的。任何品牌都要有自己的粉丝,但如果仅仅停留在粉丝这个层面,无非是把以前的忠实用户换了个新名词而已。“无粉丝不品牌”,这句话没错,但反过来,哪一个品牌没有自己的粉丝呢?只有当你的客户变成用户,用户变成粉丝,粉丝变成朋友的时候,才算得上是社群。
社群是任何时代、所有商业都在追求的终极目标,但只有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有了微信这样的高效率工具以后,社群才是可能的。这中间的差别是,一个有社群的品牌和没有社群的品牌,其竞争力是完全不同的。
未来的商业可能是一个小而美的逻辑,而不是一个用户量支撑的大众逻辑。
用社群的方法挑对的人,然后“期待”产生奇妙的结果。移动互联网正带来另外一个新的巨大的机会,我把它称为“社交红利时代”。在这个时代,谁懂得社交,懂得传播,就能够掌握商业的先机。不管雕爷、黄太吉、大象安全套最终会怎么样,但他们确实是非常懂得移动互联网社交的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一个很重要的特性是“市场即对话”,就是我们必须说人话。
他们所置身的那些大组织,在互联网冲击下,都在飘摇,身处其中的人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来立身呢?就是利用现在的组织给你提供的资源,做一件让整个市场都看见的事,完成个人在原组织中的崛起,这也是对你现任老板最负责的做法。
社群的价值在于重构连接
现在的世界充满不确定性,各种因素随机组合,机遇、勤奋、忍耐、关系链,恰好配对了,一朵花就开了,此外没有任何标准能够确定谁成谁败。所以重复创业者反而吃香,因为他经历过反复失败,解除了很多不确定性。
我认为,其实在这方面做的不错应该是云来,云来轻场景的研发,完全符合当代的社群经济理念,完美的诠释了用户和企业之间,该如何连接,和互动,说到这里还是给大家总结下几个因素容易组合出成功配方。
第一是小,只做点,不再试图做线和面,商业空间也很大。
第二是连接,你判断未来互联网的生意就看他是阻碍了连接还是促进了连接,谁阻碍连接就不得好死,谁促进连接就将拥有一切。比如说GoogleGlass就是个好产品,因为它让人随时随地在线。马云怕微信也是这道理,微信会吸掉一切。
第三点是通过连接形成社群。社群的价值在于运营,一群人聚集起来之后可能是乌合之众,也可能做成大事,最重要的是干什么。明确知道把这群人聚起来要干什么,比如做基金、做风投,甚至可能去做互联网金融。不能光把人聚一块就完了,是打麻将还是下象棋,取决于决策者。
‘贰’ 关于社群经济
社群经济是指互联网时代、产品与消费者之间不再是单纯功能上的链接,消费者开始在意附着在产品之上的诸如品牌、文化、格调、人格魅力等灵魂性的东西,从而建立情感上的无缝信任。基于此,一群有共同兴趣、认知、价值观的用户拥抱成团,形成群峰效应,他们一起互动、交流、协作和相互影响,然后对产品品牌本身产生反哺的价值关系,这种建立在产品与粉丝群体之间的情感信任和价值反哺,并共同作用形成的自运转、自循环的范围经济系统,就叫社群经济。
社群经济强调的是去中心化,社群成员参与一款产品从创意到设计、包装、生产、传播、销售各个环节,社群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参与空间,个体可以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和更强的行动能力,更大的满足自身的心里需求。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遵循某种自发的规则组成蜂窝状的群体。
在商业上社群意义有三条:
其一,社群能够让消费者从“高松公路”上跑下来,形成真实的闭环互动关系,重新夺取信息和利益分配的能力。
其二,社群让互动和交易的成本大幅降低,从而令优质内容的溢价得以实现,而消费者的支付也得以下降。
其三,社群能够内生出独特的共享内容,彻底改变内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单向关系,从而出现凯文凯利所谓的“产消者”。
社群经济有以下五大特征:
1、 情感连接,社群能让一群有共同价值主张、相同趣味的人建立情感关系。
2、 利益驱动,社群本身也是一种组织形态,要维持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转,系统内大多数个体需要产出价值,获得收益。
3、 有限范围,社群本质上是小范围内的集中链接。
4、 无线裂变,社群本身有自生长、自复制能力,在某些细分主题之后,将无线裂变成更多主题社群。。
5、 自我进化,良好运营的社群会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进行更迭,不断优化,变得更为聚焦。
社群经济让营销实现虚拟化、精准化、本地化和场景化,变消费者的概念为用户的概念,不断促进与用户的交流和互动,引导、优化、迭代自身产品,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社群经济对粉丝经济、体验经济的深化和延伸,改变单边经济模式为去中心化的多边、无边经营模式,通过紧紧抓住用户的心里体验和情感诉求而维系较强的黏性。社群经济打通、融合线上线下,并为实体企业、商业的互联网转型创造了空间,者有助于大幅度降低商业渠道成本,创造为可观的效益。
罗辑思维是早期比较成功的社群代表。
1、罗辑思维
创始人罗振宇,现在还是最有影响力的社群之一,其最大的价值就是构建了一个顶级的社群。而罗辑思维是如何构建社群的呢?主要有以下三步:其一,选人。罗辑思维的用户主要是85后“爱读书的人”,会员加入要交钱,分200元和1200元,确保会员能真正付出行动。其二,培养习惯。培养共同的习惯,可以进一步固化会员“自己人效应”。比如,罗辑思维固定每天早上大概6点20发送语音消息,培养用户阅读习惯。其三,加强线下互动。线下的互动更能激发人与人之间的联合,罗辑思维就曾举办过不少线下活动,比如“爱与抱抱”、“霸王餐”游戏等等。
PAPI酱的成功是迎合了部分网民的情绪需求。
2、PAPI酱
papi酱通过变声软件说出那句自创的slogan,“我是papi酱,一个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的女子”可谓是网红经济的一大经典。PAPI酱主要迎合和现代80、90后年轻人叛逆、网络吐槽、幽默诙谐的情绪需求。
小米的社群营销和饥饿营销成为营销经典案例。
3、小米
小米的快速崛起,绝对离不开其社群营销。其在社群营销上的做法,主要包括:聚集粉丝。小米主要通过三个方式聚集粉丝:利用微博获取新用户;利用论坛维护用户活跃度;利用微信做客服。增强参与感。比如说,开发MIUI时,让米粉参与其中,提出建议和要求,由工程师改进。这极大地增强了用户的主人翁感。增加自我认同感。小米通过爆米花论坛、米粉节、同城会等活动,让用户固化“我是主角”的感受。全民客服。小米从领导到员工都是客服,都与粉丝持续对话,以时刻解决问题。
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而是一种生活态度。
4、星巴克
星巴克对社群营销的操作,可谓炉火纯青。在Twitter、Instagram、Google+、Facebook等平台上,都可以看到星巴克的踪影。星巴克的社群营销玩法包括:借助Facebook和Twitter推广新产品。星巴克曾经为了促销黄金烘培豆咖啡,而推出FacebookAPP,顾客可以从中了解新品资讯、优惠福利等。而在Twitter上,星巴克也展开了宣传,并通过文章引流。运用贴合热点的广告和主题标签。如美国曾遭遇Nemo大风雪,星巴克当时在Twitter上推出了在寒冬中握着热咖啡的广告;并且利用#Nemo和#blizzard等标签,贴合顾客的生活。
5、思端口
虽然说微商有很多人不齿,但毕竟别人实现了巨大的销售额和很高的个人成功,创始人也成为新一代的草根偶像和品牌代言人,而且思端口也实现了从微商到新零售的转型尝试,这个是新时代条件下社群营销的成功典范。
随着微信、qq、陌陌、自媒体、微博等app的盛行,未来一个成功的企业必然离不开社群营销
粉丝经济和社群经济的区别
1)粉丝经济是纵向的
社群经济的方式是通过对内部生态的满足产生经济价值并进一步外延。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理论将粉丝经济等同于社群经济。其实,粉丝经济是一种单项的价值流通,它通过塑造一个品牌(这个品牌可以是人、物、观念等),来笼络对该品牌有较高认知度与喜好的受众成为其粉丝,这样的关系构成使得其内部的信息传递具有单向性的特点,即品牌传达某些信息,粉丝接受信息并向品牌做出反馈。这样的纵向信息传递方式有着极强的向心性及非理性因素。
粉丝因缺少横向交流及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与方式而产生对品牌主体的盲目崇拜。纵使品牌主体没有从物理上屏蔽粉丝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但其对粉丝灌输的价值体系使其在心理上自觉排斥了外界信息。这一点被用在很多的营销案例中,从早期的歌手粉丝到现今诸如苹果、小米类的品牌粉丝。它们的核心都是旨在营造一种目标受众的狂热崇拜。在这种狂热的崇拜下,品牌主体及其运营者通过开发品牌价值及周边产品获得经营性创收。
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同样为粉丝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发展条件。它有效拉近了品牌主体与粉丝间的距离,扩大了品牌主体的信息传播范围,降低了其传播难度,使得品牌主体能够聚集更多粉丝,获得更大收益。同时,社交媒体与电商、互联网金融的结合也为粉丝经济产品的销售提供了便利有效的途径,进一步增加了收益。
2)社群经济是横向的
社群经济与粉丝经济的最直观的差异在于,社群经济以社群间内部成员的横向交流为纽带,通过对社群的服务与创造社群价值获得经济效益,这显着区别于粉丝经济通过粉丝对品牌主体的向心性依托而获得经营性收益的做法。不过,因社交媒体互动性强的交流特点,粉丝经济与社群经济的界限并非全然泾渭分明。好的社群能够树立自有品牌从而聚集人气,形成一定的品牌向心性;粉丝经济也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的互动机制为粉丝提供一种类似于社群的归属感。这也就导致了社群经济与粉丝经济在社交媒体中容易混淆的现象。
3)粉丝经济就是社群经济吗?
显然不是的。任何品牌都要有自己的粉丝,但如果仅仅停留在粉丝这个层面,无非是把以前的忠实用户换了个新名词而已。“无粉丝不品牌”,这句话没错,但反过来,哪一个品牌没有自己的粉丝呢?
只有当你的客户变成用户,用户变成粉丝,粉丝变成朋友的时候,才算得上是社群。
社群是任何时代、所有商业都在追求的终极目标,但只有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有了微信这样的高效率工具以后,社群才是可能的。这中间的差别是,一个有社群的品牌和没有社群的品牌,其竞争力是完全不同的。
社群经济和粉丝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与解决基础用户来源的粉丝经济不同,社群经济的特征是多对多,依靠社交关系,社群成员之间能够充分的沟通,解决了互动不足的问题。也可以这样说,粉丝经济是一群人在干同样一件事,而社群经济则是一群人在干着不一样的事,而每个人干的事又能为其他人服务,并能从中受益,记得上文中提到的村落中的铁匠吗,就是这样的角色。粉丝经济解决用户来源,社群经济解决了成交,两者相辅相成。社群经济由粉丝经济发展而来,但是真正的社群经济是成员之间的多向互动关系,因为这种交互,在社群内发展到一定程度会自我运作,不断分享,自主创造,从而进行各种产品和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社群经济的实质,就是社群自身的生产力和价值增值能力。
通过上述两个表格对社区与社群、粉丝经济与社群经济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粉丝经济其实是基于社区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单向、自上而下的一种生产关系,粉丝和企业主或者品牌方的关系只是一种从属的隶属关系,是一种弱关系弱链接,企业主或品牌方是中心,他们发布或者掌控了所有信息及资源的发布。而社群经济却是基于社群的基础上产生的横向、圈层化的一种范围经济,这个社群里没有谁是中心,也就是去中心话,大家都是这个社群的主人,大家提供有温度的内容,协同互助、互惠互利。
在我看来,社群经济就是互联网时代下消息快速流通带来的一种互惠互利的消费关系
引用资料
社群经济:分享5个社群营销成功案例,降低企业与消费者连接成本 。
社群经是什么?社群经济的五大特征
粉丝经济与社群经济到底有哪些区别
‘叁’ 社群怎么做,社群经济怎么变现
社群经济怎么变现?付费社群怎么运营?这些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进入知识变现、内容付费领域,开设付费社群就是社群经济变现的一种方法,毕竟对于用户来说,知识需求是一直存在的。而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想要做好付费社群无外乎就是尽可能的产出更多优质的内容,进而达到用户付费转化,消费知识产品的目的。除了开设付费社群之外,社群经济还有下面这些变现方式:
1:专业咨询,在社群里提供专业的收费回答服务来获取价值。
2:投资众筹,通过社群间成员的信任实现产品和资本的投资众筹;
3:社群裂变,根据群本身后端的产品及服务不同,内容分销等形式变现
4:社群商城,在社群里发使用评价截图视频等促进卖货。
5:活动游学,线下的大型活动、酒会等。
6:广告变现,同一社群内都是同频的人,粉丝精准,可接广告变现。
7:知识付费,利用社群属性可以解决专项知识学习,卖课程等。
短书知识付费平台是专为内容创作者、内容输出者打造的知识变现工具,致力于为自媒体人、教育者等提供稳固的技术支撑与精细的运营解决方案,持续为知识付费用户输出知识付费领域的专业知识。
‘肆’ 社群经济是怎样炼成的
社群经济是什么?社群经济怎么做?(我将用几篇文章来阐述科特勒营销3.0理念和互联网营销之间的关系)
社会科学的发展总是先被社会的发展所牵引,之后又来牵引社会的发展,营销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萌生新的营销思想,营销思想的不断变化才能不断的推进企业和消费者关系的持续建立!科特勒的营销3.0理论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价值观和消费者力量崛起的背景提出的,也被誉为现在社会的商业救赎之道!
营销3.0即“价值观驱动营销”,营销者不在把顾客仅仅视为消费者的人,而是把他们看做具有独立思想、心灵和精神的完整的人类个体!如今的消费者越来越关注内心感到焦虑和担忧的问题,营销3.0就是利用人的焦虑和担忧的问题为基础的营销,那就是企业要解决人们所焦虑和担忧的问题,就是企业要有社会使命感、愿景和价值观,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解决用户的焦虑和担忧,这样的企业就更加符合消费者的心理诉求!
在营销3.0时代,消费这的理念已经上升,他们要求的产品多和服务,不但要满足自己在功能和情感上的需要,更要满足在精神方面的需求!营销3.0一已经把营销的理念上升到了整个人力社会的期望和精神价值的新高度,消费者的任何需求都不会被忽视,因此营销3.0把感情营销和人文营销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虽然现在看来科特勒所提出的营销3.0理念的提出有些超前,我们现实营销和营销3.0理念相差甚远,我想这是趋势,企业唯一不可战胜的就是趋势,谁能走在趋势的最前沿,谁将占领先机!
说了这么多,营销3.0理念和互联网有什么关系呢?互联网的本质是解信息差的问题,营销的作用就会让企业信息和用户需求对称。在企业和用户信息不对称的区间越来越小的现在。在我看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是实践营销3.0理念的主要载体!
下面从营销的发展来看看在营销1.0时代,都是以产品为中心,营销就是纯粹的销售,营销也就沦为一种说服的艺术;营销2.0以消费者为中心,企业追求与顾客建立紧密的联系,不但提供使用功能更要为消费者提供情感价值,因此公司和产品都追求独特的市场定位,努力为消费者带来第一无二的功能和情感的价值组合!
进入营销3.0时代是以“人文精神”为主宰的时代,在上边定义中已经说到,消费者变成了有独立思想、心灵和精神的完整的人类个体。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企业的责任感和价值观息息相关!营销3.0时代,营销的价值主张从“功能和感情的产异化被深化之“精神和价值观的相应”!
“精神和价值观的相应”才是科特勒营销3.0的本质。从媒介属性来看,热媒介传递冷信息,冷媒介传递热信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是能够让人深度参与互动、交流的媒介,是更具有符合人精神寄托和情感交流的媒体,从这个角度来说,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将主宰即将到来的营销3.0时代!
互联网会通过什么方式来主宰营销3.0时代呢?我在以前的文章呢中【利用社群“潜规则”,才能玩转社群经济】、【“生活圈”或将主宰未来互联网新玩法】(或者直接搜索文章标题即可查看)等文章中未来的互联网主导的是“互联网社群”,社群会形成相对应的“生活圈”,此前我的文章中多次说到,互联网社群的形成是以用户相同兴趣、价值观而聚集形成的,这与科特勒营销3.0的本质“精神和价值观的相应”的理念是相一致的,所以,我以为,未来的营销3.0时代一定是被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形成的互联网社群所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