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奉新罗市经济主要以什么为主

奉新罗市经济主要以什么为主

发布时间:2024-06-09 13:57:09

Ⅰ 什么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
关于什么是市场经济,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对此,山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张建华先生在其所着《经济学——入门与创新》一书第二章“经济史通论”中,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对市场经济的内涵,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编辑本段]市场经济的起源
市场经济时代是以工业为主导的时代,人们已经看到了现代工业文明在改善人类生活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今天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致力于积极推进国家的工业化。但历史似乎总在与人类为难,从采集开始直到封建农业,在各个历史阶段,“不该来的”都来了,而由农业到工业,“该来的”却迟迟不来。这是为什么呢?
一般地,工业是从农业中分化独立出来的,要揭开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的起源之谜,仍然只能从农业经济的发展中着手探索。如前所述,还在奴隶农业时期,就已产生了最早的手工业和商品经济萌芽。到农业经济时代末期,即封建农业时期,以农具制作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的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已经变得相当发达,出现了不少专门的手工业作坊和商店。为了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这些作坊和商店便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其基本做法,一是实行雇工经营,二是不断改进工具,结果最终导致了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形成。
达里关键在于商品经济能否发展起来。从本质上来讲,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则必然导致以雇工经营和机器大生产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对立的,它一方面刺激小农家庭增加消费,另一方面又在竞争中竭力排挤家庭手工业,减少小农家庭收入,同时还以种种胁迫利诱手段,吸引家庭劳动力外流。其结果,常常使农户家破人亡,并对封建统治形成直接威胁,因而必然引起小农的竭力抵抗和封建统治者的重重阻挠。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虽然在中国过于强大的封建势力有效地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在西欧地区商品经济却冲破了相对薄弱的封建势力的阻挡,蓬勃发展起来了。从此,人类便进入了以工业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历史发展新阶段。
[编辑本段]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时代最基本的特征是,工业取代农业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市场营销成为最普遍的经营形式,由此导致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1) 由封闭走向开放 市场营销要求根据市场需求,广泛利用各种市场资源,在极其广阔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生产,而不是象传统小农那样局限在一个家庭范围内,使用家庭资源,为满足家庭需要而进行生产。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下“广泛利用市场资源”。到目前为止,国人一般已经普遍接受了面向市场需求的概念,但广泛利用市场资源的观念依然十分淡薄,经常见诸媒体的一句话是“立足于当地实际,从当地实际出发”,乍一看似乎的确无疑,但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小农经济观念,应当从根本上予以革除。
(2) 机器化 从历史发展来看,世界各地小农经济统治数千年间并不曾发明过任何一台最简单的机器,而15世纪末以来,随着市场经济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人们便开始尝试发明这样那样的机器,特别是自18世纪下半叶以来短短二三百年时间,人们便便发明了无数精巧绝伦、神通广大的机器,各行各业都普遍实现了机器化。事实表明,机器化是与市场化相联系的一个历史范畴。从理论上来分析,首先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手工生产是无法满足的,必须大量应用机器生产;其次,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广泛的社会分工协作,集广大民众的智慧和汗水于一体,为各种机器的发明和制造提供了充分的现实可行条件。于是,经过人们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实现了机器大生产,其主要特点是:以煤炭、石油等非生物能源为动力,能够大功率、高效率、长时间连续作业。简言之,历史发展的逻辑表明,机器化是市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伴随产物,没有市场化,就没有机器化。
(3) 科学化 由于面向市场经营,使用机器大生产,这就要求人们改变以往小农经济状态下那种凭经验靠估计的做法,而代之以科学的定量测试、计算和分析。注意:这里“科学化”并不简单地局限于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而是主要指人们观察和分析问题时的思维方式的科学化。
这里插一段讨论。英国着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15卷巨着《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提出了着名的“李约瑟难题”(Needham Puzzle):“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拓利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内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笔者认为,其实很简单,关键就在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萌芽迟迟未能发展起来。小农经济本质上是排斥科学的,中国古代曾长期将一些民间创造发明斥之为“奇技淫巧”,就是这种观念的一个典型例证。分析其原因,可以设想一个封建小农家庭,其产品都由自己家人消费,首先,自己是不会欺骗自己的,因此无需对产品的数量与质量进行严格的定量检验;其次,投入与产出均在家庭内部完成,因此无需进行严格的会计核算;第三,没有市场需求,自己家庭的需求有限,因此无需费心巴力地探讨增加产量、提高质量的方法;第四,家庭的能力有限,除忙于日常生产外,根本无力顾及其它;第五,小农家庭经营规模过小,一项新技术即使能够使产量成倍增加,对农户来讲,也没有什么吸引力。归纳起来,当这种封建小农家庭在社会上占据绝对多数的时候,即使少数人有兴趣进行科学研究,也成不了气候。反之,市场经济就不同了:第一,产品要通过市场销售,这就需要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严格的定量检测;第二,生产要素是通过市场方式配置的,这就要求进行严格的会计核算;第三,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整个社会都有强烈的动机探讨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减少消耗、提高效率的方法;第四,经济的主角是厂商,厂商有足够的资金与实力来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并在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各种科学研究成果;第五,由于厂商经营规模很大,一项新技术的采纳,即使产量仅仅增加1%,也会带来相当丰厚的利润。总之,科学化是市场化的伴随产物,没有市场化,就没有科学化。
(4) 雇工经营 面对巨大的市场需要,仅靠家庭劳动力显然是无法满足的,必须大量引入家庭外劳动力。抽象地来讲,使用家庭外劳动力,可以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强迫一些人当自己的奴隶;另一个是通过支付工资来雇佣他人为自己工作。但是,大量强迫本国人当奴隶,会使国家统治失去基本的依靠力量,导致社会秩序彻底崩溃,因此使用奴隶劳动原则上只能抓掳其他贫穷落后弱小国家的民众,如美国早期历史上曾大量抓捕非洲黑人从事奴隶劳动,就是一例。但是,抓捕外国人来当奴隶,决非长久之计,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口都是有限的,并且增长缓慢,远远赶不上非人的奴隶劳动折磨下人口减少的速度,同时大量抓掳外国人当奴隶,还会引起越来越强烈的反抗,不利于海外市场的扩大。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能通过支付工资的办法来雇佣本国自由民从事生产劳动。此外,大量机器的应用及由此导致的技术分工,使大量工人能够真正融合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完成生产过程,为大规模雇工经营提供了技术基础。否则,在手工生产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缺乏内在的技术分工和联系,勉强将大量的人集中在一起劳动,不过是聚沙成塔,徒劳无功,就如同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前的人民公社一样,最终还得散伙。
(5) 专业化和社会化 使用机器大生产和雇工经营的结果,是社会分工变得越来越细,整个社会经济呈显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特点,社会成员普遍养成了分工协作的习惯和理念,这也是社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的重要原因。
(6) 厂商(或企业)成为最基本的经济组织形式 机器大生产和雇工经营,必然突破家庭经营的局限,使厂商成为最基本的经济组织形式。与小农家庭相对简单的内部结构,厂商内部结构要复杂得多,其中包含了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分工精细的各种生产要素,是一个巨大复杂的经济系统。
(7) 私有制范围扩大了 厂商成为基本经济组织形式以后,私有制的范围就扩大了,虽然名义上仍然是私有制,但在实际经营和管理层面上,所有者已经不能完全随心所欲地支配和处分自己名下的财产了。这与封建农业时期的个体私有制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这是一种“扩大的私有制”,其内部正在孕育产生新兴公有制萌芽。
(8) 利润取代具体产品成为直接生产目的 由于在极其广阔的时空范围内组织市场经营,厂商生产的目的不再象小农经济那样以获取产品为直接目标,而是以利润为直接生产目的,产品的生产变成了获取利润的手段。在这里,利润是泛指一切价值增值。
(9) 生产要素资本化 随着利润成为直接的生产目的,一切生产要素都相应地变成了赚取利润的手段,即通常所谓“资本”。整个社会经济从此都置于资本的支配之下,受资本统治,“资本主义”成了这一时代的最强音。
(10)实行市场机制 市场分配成为最基本的分配形式 包括各种市场资源和劳动产品,都通过市场交换来进行分配,实行“各增其值、等价交换”原则,即个人向厂商提供生产要素,按系统论观点,每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都实现增值,并得到各自的报酬,形成个人收入,个人再以其收入按等价交换的原则向厂商购买各种消费品。
(11) 广泛而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市场分配成为最基本的分配形式,一切生产要素和产品都要通过市场来分配,于是千千万万的厂商和个人便在市场上围绕有限的市场资源展开了广泛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每一个人和每一家厂商都随时面临严酷的市场压力,从而推动市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12) 政治民主 由于市场经营通行等价交换原则,从本质上来讲,要求人与人平等协商,这样就形成一种基本的人类行为模式,反映到政治上,就要求自由、平等和民主。同时,市场把个人、企业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这使得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强烈的动机关心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人们普遍具有浓厚的民主意识。最后,市场经济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厂商,厂商既财大气粗,又人多势众,这样政府使用高压手段就失去了现实可行基础,除了民主别无出路。总之,民主化是市场化的派生产物,没有市场化,就没有民主化。
(13) 规范化 市场经济是一个由千千万万的厂商和个人参与的过程,因此必然要求对人们的行为作出严格的规范,包括国家法律制度、厂商内部的管理制度、各种技术性操作规范以及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标准等。这就好比,在乡间小道上,一个人或很少的几个人走路,无需交通规则,但在大城市,数以万计的行人、车辆一起上路,就必须制定交通规则了。总之,规范化是与市场化相联系的,没有市场化,就没有规范化。
(14) 对外扩张和全球化(Globalization) 市场经营由封闭走向开放,厂商经营规模越来越大,最终势必突破国家疆界,向全球扩张,这样市场经济的扩张性就与小农经济的保守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是15世纪末以来长达数百年的殖民侵略活动,以及20世纪上半叶发生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所在。
[编辑本段]市场经济的定义
以上14条概括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市场经济概念”:在工业经济时代,工业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导产业,相应地由厂商取代个体家庭成为基本的经济组织形式,个体私有制悄悄演变为“扩大的私有制”,并开始孕育产生新兴公有制萌芽;厂商生产经营的直接目的是赚取利润,各种生产要素都变成了厂商赚取利润的手段,即所谓“资本”;厂商凭借手中掌握的资本,面向市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普遍使用机器和雇佣工人,生产实现了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一切产品都通过市场渠道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分配,到处存在广泛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个人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个人自由,平等协商、互利合作成为最基本的价值理念,并在政治上导致广泛的民主和法制;世界各国相互渗透,日益融为一体。
[编辑本段]市场经济时代的农业和家庭
在市场经济时代,随着工业成为主导产业,厂商成为基本的经济组织形式,农业和家庭双双发生了危机。
首先就农业来讲,其比较经济效益显着下降,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农民的贫困问题日渐突出,农民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涌入城市,成了社会上长期受到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问题的原因当然是非常复杂的,但从根本上来说,则是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发展过渡时期的社会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自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就是工业和服务业的兴起,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随之不断地由农业向工业、服务业流动。就象“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一样,资源是由经济效益低的行业向经济效益高的行业流动。因此,伴随着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必然是农业的比较经济效益低于工业和服务业。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任何企图提高农业比较经济效益的努力从根本上说都是徒劳的。要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根本出路只能是“非农化”。
其次,世界性的家庭伦理危机日益严重。家庭的规模在不断缩小,“三世同堂”式大家庭已基本成为过去,一对夫妇及其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已取而代之成为目前最普遍的家庭形式。但家庭规模的缩小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还在进一步缩小中,出现了大量非典型不完整家庭,如各种单亲家庭、丁克家庭(Double in no kids,DINK)、单身家庭等。与此同时,家庭的职能也在不断剥离。在农业时代,家庭可以说是全职全能的,包括生产经营、生活消费、两性情爱、生育后代、抚养教育、赡养老人以及承担社会义务等许多职能。进入工业时代以来,这些职能都开始相继从家庭中分化独立出来,程度不等地实现了市场化、社会化。生产经营差不多已经完全由各类厂商所包办,生活消费远远超出了家庭范围,“天伦之乐”已让位于“天涯之乐”,孩子的抚养教育不再由家庭大包大揽,而是由各类托儿所、幼儿园、学校承担了相当大一部分,老人的赡养也不再完全由子女承担,而是由各类托老组织承担了一部分。最叫人难以接受的是,夫妻感情日渐淡化,婚外恋大量涌现,非法色情交易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发展至今,除了生育职能基本上完全由家庭承担以外,其它职能都已经全部或部分越出了家庭的范围。导致这些问题的具体原因当然是非常复杂的,但从根本上来说,也是由于进入工业时代以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一个基本的事实是,随着生产经营职能完全由厂商所取代,人们正在日益远离家庭,融入社会,最终必然导致家庭的解体。
[编辑本段]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历史进程
在世界历史上,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变,是从西欧开始的。从14世纪到15世纪,欧洲遇到了空前严重的危机,接连不断的饥荒、瘟疫和战争使整个欧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几乎完全停滞,与当时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的繁荣形成强烈的反差与对照,促使不少欧洲人冒险探索前往东方的航线。1492年哥伦布(Cristoforo Colombo,约1451-1506)到达美洲,欧洲列强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殖民侵略活动,世界市场急剧扩大,刺激英国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大量农田被强行改为牧场,大量农民被迫离土离乡,进入手工业工场,充当雇佣工人,史称“圈地运动”(Enclosure movement),又名“羊吃人运动”。
1642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到1688年,经过长期斗争,历经三次反复,终于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权。
1760-1830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技术革命,实现了机器大生产。随后,欧美主要国家都相继完成了工业技术革命。亚洲的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也迅速完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整个20世纪,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垄断程度越来越高,到目前,几乎各行各业都形成了一些规模巨大的垄断公司,寡头垄断已经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市场结构,这表明从自由竞争到垄断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列强为争夺势力范围,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战后至今60多年间,世界经济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一般来说,欧洲和北美绝大多数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已经步入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阶段。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依然处于传统封建小农经济阶段向现代市场经济过渡中,工业化水平远远落后于欧美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小农经济国家,只有微不足道的少量零星工业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先从1949年到1952年在短短三年内,迅速恢复了战争创伤,然后从1953年开始到1970年代,排除重重阻力,克服种种困难,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走计划经济道路,初步完成了工业化。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改革开放,于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前,已经基本上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步入了市场经济国家行列。但总体市场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
与中国改革开放大约同时,前苏联东欧国家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实行各具特色的经济改革,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继和平演变,由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国家转型。
[编辑本段]欧洲率先完成工业化的原因
分析西欧各国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这些国家传统封建农业势力相对薄弱,商品经济发展受到的阻力较小,于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萌芽便迅速发展起来,为工业革命开辟了道路。一般地,事物发展变化总是首先在旧事物相对发达或相对落后之处实现突破,即所谓“黄金突破点原理”,在这里表现得非常明显。
反之,中国虽然封建社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遥遥领先于世界,但也正因为如此,传统封建势力特别强大,使得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萌芽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到了特别强大的阻力,因而迟迟未能实现封建小农经济向资本主义工业化市场经济的转变。时至今日,在中国社会上,仍然普遍弥漫着浓厚的反市场,反商品的情绪,不时地以种种方式和错口阻挠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
[编辑本段]市场经济的历史功过
在工业经济崛起的过程中,各资本主义国家曾对外发动了持续数百年的殖民侵略活动,在世界各地到处犯下了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在其内部则由于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贫富分化愈益加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富人手里。这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受到了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指责。但尽管如此,在工业时代,人类的生活状况,整个来说,还是大大改善了。欧美日等率先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争相效仿的榜样,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在致力于推进国家的工业化。农业,虽然在工业时代饱受排挤,其地位大大下降,但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一系列先进的农业机器和生化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农民的生活水平也空前提高了。

Ⅱ 现代中国的经济以什么为主,那些为主导行业,各行各业的情况怎么样

虽然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巨大,但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长期积累,付出了很大的发展代价,突出表现在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等方面。从需求结构看,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 从产业结构看,主要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从城乡和区域结构看,主要是城镇化发展滞后、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和区域之间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从要素投入结构看,主要是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 对于已经取得了相当成就的中国经济来说,要长久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就必须改弦易辙, 摈弃靠自然资源和要素投入驱动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把经济发展引导到更多地依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各类创新活动上来,让民众能够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实现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到现代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经济发展与民众幸福共同提升, 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当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问题。198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十条方针。“九五”(1996—2000)计划时期,中央就已经明确提出 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十五”(2001—2005)计划又把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升级规定为五年经济发展的“主线”;“十一五”(2006—2010)规划更是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这一时期的战略重点。但从转变的效果来看,收效并不明显。原因在于:第一,与旧的经济发展方式相配套的体制基础还顽固地在起作用。第二,还没有能够建立起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政治环境。 无疑,中国经济转型,不仅将为国内发展奠定基础,对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具有深远意义。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以“扩内需,调结构”为宗旨的经济转型,将增加国内市场需求,扩大进口贸易,进而对推动世界金融和贸易体系调整、生产格局变化产生积极影响。中国经济转型的意义还在于, 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将大幅减少碳排放量,从而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做出重要贡献。 今后5-10年,我国将处在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第二次转型与改革的关键阶段。这一次转型与改革,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特点,并将对我国后10年、20年、3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着眼于扭转当前投资与消费失衡的局面,着力扩大内需;又要结合未来我国人口结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要素禀赋变化,及早做出长期安排。 具体到发展方式的转型,主要包括: 出口导向向内需导向的转型;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型;中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型;非均衡发展向相对均衡发展转型等。 值得欣喜的是,去年以来,中国的决策层在多个重要场合就“转型”所显示的决心,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比如,国家发改委就战略性新兴产业召开研讨会,预示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即将出台,在经过数易其稿的阵痛之后,三网融合方案终于破冰,同时,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也在稳步推进。一系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进展让人们有理由期待,中国将在不断探索和尝试中,逐步实现经济的转型。 当然,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必须深化各项配套改革,包括城乡二元体制、国有企业、财税体制以及政府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的结构性改革。能否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型,关键还在于能否真正推进改革。若没有体制与机制上的重大突破,发展方式的转变依然会举步维艰

阅读全文

与奉新罗市经济主要以什么为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过去经济高速增长靠什么 浏览:695
经济生活中的财政赤字有什么用 浏览:616
大奥电影正确观看顺序 浏览:629
台湾红羊电影有哪些 浏览:362
地摊经济选址怎么选 浏览:708
健康宝登记薄怎么申请 浏览:869
婚姻刑事责任怎么分配 浏览:501
林正英演过的电影完整版 浏览:415
行程卡绿色怎么健康码变红色 浏览:177
2018珠海事业编年薪有多少 浏览:975
侏罗纪世界1电影免费观看 浏览:630
汉南区婚姻登记在哪里 浏览:470
电影美团购照样取吗 浏览:587
能听懂小鸟语言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浏览:513
事业单位待遇前途如何 浏览:110
美女化妆台怎么收纳 浏览:694
经济数学基础12多少分及格 浏览:560
养幸福树用什么土不烂根透气 浏览:71
经济环境有哪些经济特征 浏览: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