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美国的经济体制什么意思

美国的经济体制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4-06-08 03:09:50

❶ 美国自由经济体制

简单点说嘛 就是 自由主义经济的优点是市场繁荣速度快,以消费为主,并靠消费来拉动经济的增长。缺点,盲目扩大消费到最后形成了虚假的市场繁荣,市场数据不能正确反映实际的情况,最后就成了经济泡沫,消费或者银行一出问题,经济立即出问题。 这点历史已经有证明了,例如,1929的“柯立芝虚假繁荣”导致的上个世纪最大的经济危机和08年的金融海啸①自由竞争。经济运行的主体是为数众多的私人小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决策由私人资本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变动状况制定。私人资本家可以自由参加或退出各种行业的经济活动;市场上价格的形成是自发的,它反映供求状况的变化,可将稀缺的资源分配给生产者,也可把商品和劳务分配给消费者;企业之间自由地竞争。②消费者主权。消费者也是经济运行的主体。消费者主权表明:私人资本家在协调生产和经营决策时,必须根据和考虑消费者的偏好。根据消费者在市场上 “投货币票”的数量,了解社会消费趋势和动向,并以此为根据,配置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生产和满足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达到实现最大利润的目的。消费者也正是通过对某些商品和劳务的偏好起指导经济活动的作用 。③ 政府的天职是“ 守夜人”。自由放任的经济活动和资源的配置完全由市场机制来推动,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职能仅限于保护自由竞争,保障私有财产,建立某些必要的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

❷ 经济体系是什么含义

经济体系:一群经济个体之间具有相互联系关系,个体间的通货可以互相兑换,任一个体的变动都会对总体造成影响,如欧盟即是一个经济体系。这个地区性组织在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合作和一体化,以及在维护拉美国家的合法利益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它反对美国对拉美国家实行经济封锁和制裁,要求美国取消对古巴的经济和贸易封锁,并谴责美国旨在惩罚同古巴进行贸易、投资的国家和企业的赫尔姆斯—伯顿法。该组织同中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发展顺利。

(2)美国的经济体制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改革开放所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时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进而在一般垄断基础上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先后出现了自由竞争型、垄断竞争型 和国家干预下的垄断竞争型三种模式。

❸ 美国是什么经济体制

委内瑞拉的经济体制原来奉行的是美国人倡导的“自由经济主义”,而经过查韦斯总统的改革后逐步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也就是向查韦斯倡导的的“21世纪社会主义”靠拢,说白了基本上将来要发展成我们中国的这种“公有制(国有制)为主体,其他所有制并存”的局面,但是他们还没发展到这一步,现在他们的经济体制还是资本主义,只不过是将部分收归国有了

❹ 美国的经济体制的特点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对宇航工业的投资,从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亿美元。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在“援外”项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国出口比重中,1949年占46%,50年代占30%左右,60年代占20%左右。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研和教育网点,推行社会保障政策等,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 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18%的速度增长。1970年美国拥有世界煤产量的25%,原油产量的21%,钢产量的25%。1971年美国拥有汽车1.11亿辆,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970年美国农产品比1950年增长了2倍,一个农民能养活47.1个人。战后美国经济增长出现“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为:(1)上述已经提到的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加强了干预;(2)为应付冷战而加强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增长;(3)战后技术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4)利用战后的经济优势地位,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充分利用国外的廉价资源,其中特别是石油资源,从而极大地获取高额利润;(5)战后美国的国内政治局面相当稳定。其次,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向西部和南部转移。美国传统的工业区在东北部,随着战后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没有传统工业负担的美国西部和南部,由于拥有新兴工业的原料──石油而特别适宜于诸如飞机制造业、石油工业和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西部和南部的新财团也骤然兴起,在经济乃至政治上与传统的东北部财团形成激烈的竞争。比如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的资本家,形成了加利福尼亚财团,控制了美国最大的银行──美洲银行;而南部的得克萨斯州由于战时石油开采和军事工业的扩建也形成了得克萨斯财团。加利福尼亚财团在50年代就已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财团,其实力仅次于摩根财团和洛克菲勒财团。得克萨斯财团的实力虽然差一些,但是它经常和其他财团结盟与东北部的老财团如摩根和洛克菲勒财团展开对抗。美国西部和南部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财团的兴起,对美国的政治也产生巨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历届政府的大权主要由东北部的财团操纵,但是这种政治局面在战后开始发生变化,西部和南部的财团逐渐在政治上与东北部的财团展开竞争。美国的政治权力不再由“多雪地带”的东北部独占,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开始分享政治权力。再次,现代跨国公司在美国兴起。跨国公司在20世纪上半期就已出现,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早期的跨国公司还是以局部地区为重点,其经济实力和业务经营的多样化也没有达到现代跨国公司的地步。战后,现代跨国公司首先在美国获得空前的发展,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现代跨国公司首先在美国飞速发展的原因是:(1)美国在战后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地位,掌握了世界经济的领导权。美国的垄断企业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扩张,充分地利用全球资源和世界市场,通过直接投资,以投资代替出口,扩大并保持在世界市场上的绝对份额,从而赢得高额利润。(2)美国政府对待企业特别是对待大公司采取十分宽容的态度。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美国经历了三次企业兼并的浪潮。第一次兼并浪潮发生于 19、20世纪之交,主要为同一产业部门的大企业吞并小企业。第二次兼并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从控制生产开始,到控制原料的供应和加工,直至最终控制销售市场。第三次兼并浪潮就发生在二战后,从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其特点为混合合并,即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互不联系的企业进行合并和吞并,从而形成混合联合公司。这样的混合联合公司从一开始就不是仅以争夺美国国内市场为主要目标,而是以世界市场为导向,为世界市场设计商品,根据全球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不同分布情况,同时在几个国家生产,并把自己的金融和销售战略瞄准世界市场。由此,通过战后混合兼并的美国大公司纷纷成为现代跨国公司。它们拥有巨额的资本、广泛的经营范围,并且其业务经营强调“全球战略”,因此可以获取庞大的利润。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原先的主业是制造汽车,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公司除了制造汽车,还制造飞机发动机、洲际导弹、潜艇、宇宙飞船和家用电器等,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子公司,形成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网络,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在60年代合并了120个不同的工商企业,并将业务扩展至全球,在海外的57个国家中建立150余家子公司,经营范围也扩大到面包和食品、人造纤维和纺织、建筑、旅游、印刷和出版、金融和保险等行业和部门,当然电话和通讯业依然是该公司的主业。最后,战后美国的经济危机的烈度大大减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60年代末,美国没有出现过1929~1933年那样的经济大危机,但是曾经经历过5次经济衰退(或者可以说发生过5次一般的经济危机)。战后美国经历的第一次经济衰退是在1948~1949年,其间工业生产下降了8.3%,失业率达5%。第二次经济衰退从1953年8月延续至1954年8月,工业生产的幅度下降 9.1%,失业率达6.2%。第三次经济衰退从1957年7月起到1958年4月止,时间虽比较短,但是程度却比较严重,工业生产骤然下降13.5%,失业率高达7.5%。1960年2月到1961年2月美国发生了战后的第四次经济衰退。工业生产下降8.6%,失业率为7%左右。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美国发生了战后的第五次经济衰退。工业生产下降8.1%,失业率达7%以上。从上述一系列数字可见,虽然战后美国经济并没有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周期性循环,经济危机或经济衰退依然相隔一段时间就要出现一次,但是经济危机的烈度都不很大,比如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基本在10%以下,只有一次在13.5%,但恰恰这次持续的时间最短。另一方面,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危机都实行了一系列凯恩斯主义的反危机手段,即运用赤字财政,通过膨胀通货,刺激总需求,从而抑制经济危机的破坏程度,避免大量的企业在危机中倒闭,同时控制失业率的急剧攀升,稳定社会秩序。当然,美国政府的这些国家干预的办法,在解决危机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债大增,通货膨胀有增无减,以至于积重难返,对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济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 塑造美国现代经济制度之路

——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

胡国成着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

前言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探讨美国现代经济制度如何形成的一部研究着作。由于它涉及到经济政策、经济制度、经济立法和经济发展史等诸多领域,在我国现今正在进行的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也许会引起众多读者——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方面的研究工作者,而且包括从事工商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工作人员,攻读美国政治、经济、法律和历史专业的大专院校学生,及关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们——的兴趣。
本书试图从对19世纪美国进入工业革命以来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变革的考察中,揭示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动因及必然性,以进一步加深对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内涵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认识。在进行上述考察时,本书对于在美国现代经济制度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经济立法和政策做了较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其中不少具体的经济措施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使我们吸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制定有关的经济政策时少走弯路、从而避免大的经济动荡。
本书通过上述考察和分析,提出了一些与传统观点不尽相同的看法。首先,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时期发生的1937-1938年经济危机的原因及促使此次危机缓解的主要因素的分析,确认了美国政府的财政经济政策及对经济的干预在其中所起的直接和主要的作用,论证了美国政府与垄断组织及整个经济运行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进而证明美国国家政权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已经深入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实际形成。其次,本书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1929年开始的30年代美国经济大危机的原因、特别是它所带来的持续10年的“特种萧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指出此次经济危机中市场调节的失灵是由于垄断发展和成熟的结果,并进一步揭示了10年特种萧条的原因在于垄断的成熟要求有国家干预,而美国联邦政府、国会和最高法院内部经过10年的认识和斗争才最终建立起国家干预体制,致使萧条延续了10年。再次,本书在对30年代经济大危机期间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措施及“干预”政策与后来的罗斯福新政的干预政策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胡佛“干预”政策的有限性及其实质,即胡佛的干预,是自由放任中的干预;其实质,是干预中的自由放任。由此驳斥了认为美国经济的干预时代始于胡佛的似是而非的观点。此外,本书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发展史上的地位作了评价,认为不应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看作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特殊类型和阶段,而应把它看作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常规形态。排斥国家干预和参与的一般垄断资本主义不过是向垄断资本主义的正常形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过渡形态,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完善过程中的一个暂时的过渡阶段。
在研究过程中,尽管作者努力想拿出客观、公正、全面、正确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奉献给读者,但囿于自己的知识和水平,深有完成此任非个人所能之感。对于本书所提出的所有观点和看法以及可能存在的谬误,作者殷切地期待着读者和方家的赐教和匡正。
本书的研究、撰写和出版得到了诸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项目经费资助,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黄绍湘教授和陈之骅研究员的推荐使本课题的研究得以立项,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陈宝森研究员阅读了本书的初稿,并提出了极为宝贵的修改意见,上述两所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为本书部分参考资料的获得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中国经济出版社李阿红同志承担了本书出版的责任编辑工作。没有这些支持和帮助,本书的研究、撰写和出版是不可想象的。对于所有这些支持和帮助,在本书付梓之时,谨在此表示作者深深的谢意。
胡国成
一九九五年四月
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目 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早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因素 一、联邦政府对铁路建筑的财政援助
联邦政府的技术援助
州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援助
联邦赠地
二、联邦政府对铁路运营的管理
铁路建筑中的舞弊及运营中的肆意操纵
格兰其法律
《州际贸易法》的制定和实施
对铁路管制的加强
三、反托拉斯法的颁布与实施
企业的联合与兼并
企业联合运动的影响
反垄断的思想传统
《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的制定
《谢尔曼法》的实施
《克莱顿法》与《联邦贸易委员会法》
反托拉斯法评价
四、《联邦储备法》与联邦储备系统
早期的银行管制
国民银行制度
《联邦储备法》的制定
联邦储备系统的运行
五、早期国家干预经济的特点

第三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的经济政策
一、战时工业委员会的建立及对工业的管制
战时工业委员会的建立
战时工业委员会对工业的管制
对运输和燃料的管制
战时对劳工的管制
对外贸、金融等其它方面的管制
二、对粮食和食品的管制
《利弗法》与粮食管理局
粮食管理局的管制
三、战后的“恢复常态”政策
战时经济管制的放弃
铁路归还私人
“恢复常态”
企业联合与兼并的再起
工会地位的衰落
四、战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分析

第四章 一九二九年经济大危机期间的国家干预
一、三十年代美国的经济大危机
经济大危机的原因
危机缘何持续十年
二、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措施
三、放任主义的失败
胡佛的哲学
胡佛的“干预”观

第五章 新政时期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
一、对银行与金融业的管制
银行业的重整
控制货币:放弃金本位制
控制货币:美元贬值
管制证券业:1933年《证券法》
管制证券业:1935年《证券交易法》
复兴金融公司的新职能
改革银行制度:1933年《银行法》
改革银行制度:1935年《银行法》
《农业调整法》的制定
农业调整局的管理
《农业调整法》的废除与《土壤保护和国内农作物种植分配法》
第二个《农业调整法》
电力通向农村
不成功的扶贫措施
三、复兴工业的努力:《国家工业复兴法》
工业复兴的不同方案
《国家工业复兴法》的制定
“蓝鹰运动”
行业法规的执行:价格政策问题
行业法规的执行:劳工问题
《国家工业复兴法》的废除
四、复兴工业的努力:新政后期的管制
重新制定劳工法律
对公用事业的管制
对商业管制的加强
对交通和通讯业的管制
五、公共工程与救济
联邦紧急救济
大规模工赈的开始
公共工程
田纳西河流域改造工程
《社会保险法》的颁布

第六章 美国现代经济制度的形成
一、美国现代经济制度的财政保障
联邦税收政策的变化
财政开支政策的变革
二、美国现代经济制度的形成
新政时期国家干预经济的特点
1937年经济危机的启示

❺ 简述美国经济体体制模式

一个由竞争推动的经济体
许多经济学家都同意,要了解美国经济,首先要从亚当·斯密提出的“无形的手”这一概念开始。被认为经济学鼻祖的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一书中说,一个经济体运作的最佳状态就是当买卖双方为自己寻求最优结果的时候,好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支配。斯密解释说,他们诸多独立交易的总和就是对国家资源最有效的利用。在自由交易的市场上,价格由买方和卖方之间的互动来决定。市场经济学家们说,一般而言,竞争导致产品优化,增进繁荣,胜过政府通过指令管理的经济,共产主义在前苏联的失败就是明显的例证。

从斯密的学说和英国商人经济的其他特性中演变出了美国式体制,其核心乃是决定美国经济的法律、机构和传统所形成的社会环境。用历史学家大卫·麦卡洛(David McCullough)的话说,美国1776年《独立宣言》和1789年《宪法》的制定者为美利坚合众国提供了“导航的星罗”,即那些美国人民自建国以来就引以为荣又一直争论不休的基本政治自由和对政府权力的限制。

然而,甚至市场资本主义最坚定的支持者也承认,这个体制并没有解决所有问题。经济学家格里高利·曼基维(N Gregory Mankiw)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形的手有时候不起作用。”曼基维是乔治–布什(George W. Bush)总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的成员之一。如果政府不要求的话,制造商就不会出钱弥补由他的烟囱里排放出的污染物所造成的环境和健康上的损失。一家垄断的公司或一群占优势的公司会追逐更高的价格,而这是一个有竞争的市场所不允许的。另一位前白宫顾问、诺贝尔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说:“无形的手之所以常常看不见,是因为它不在那里。”

每一代美国人中都会出现国家经济结构的批评家。历史学家亨利·斯逖尔·康马格(Henry Steele Commager) 在50年代就写道,任何事情,只要许诺能够增加财富,都被当然地视为好事,因此美国人可以容忍投机取巧、商业宣传、森林采伐和滥用自然资源,更能对工业主义昭彰的劣迹无动于衷。

另一些人指出了美国经济模式中外表上和实质上的种种矛盾:一个消费者主导的社会,却重物质主义,轻未来储蓄;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却时时滥用资源;一个基于公民平等的政治体制,却依赖收入的不平等激发公民努力工作,接受教育;一个上层社会有着惊人财富的国家,却比世界上许多富国有更广泛的相对贫困。

然而,大多数美国人都拥护一个动态经济体的理念,它支持竞争,鼓励奋斗发明,对成功者重金奖励,允许失败者重整旗鼓。尽管存在这些矛盾,美国仍然建立了一个高度灵活的经济体制,可以说,它比其他体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而且一次又一次显示了其纠正错误、适应萧条、战争和金融恐慌的能力,并在逆境中成长壮大。国务卿赖斯在奥巴当选后说,美国“不断让人惊异,不断更新自己。”

❻ ”经济体”是什么意思

经济体(economy)是指对某个区域的经济组成进行统称和划分。经济体可以指一个地区,如中国台湾地区,或地区内的国家群体,如欧盟,东盟等。

目前在世界上排名靠前的几个主要经济体为美国,欧盟,中国,日本,德国,因为中国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所以这些经济体之间的排名经常发生变动。而排名也是依据经济体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来确定的。

经济体内部出现经济问题或困难时,常常采取统一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应对危机,共度时艰。例如欧盟,在希腊危机中的措施。

新兴经济体国家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低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发达经济体内部各国技术差距最低。基于各国TFP统计数据和上述理论传导机制,新兴经济体可得出如下结论:金融一体化对不同发展水平国家技术外溢效应存在差异。

虽然发达国家金触一体化程度较高,新兴经济体但由于发达国家拥有较一致的前沿技术、制度、管理等水平,因而尽管大规模的资本流动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动,新兴经济体但其对生产效率的“进口”能力有限;

此外,由于发达国家金融一体化水平较高.受金融一体化边际技术外溢效应递减规律约束,新兴经济体其从金融一体化中获取的技术效率最低。

阅读全文

与美国的经济体制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过去经济高速增长靠什么 浏览:695
经济生活中的财政赤字有什么用 浏览:616
大奥电影正确观看顺序 浏览:629
台湾红羊电影有哪些 浏览:362
地摊经济选址怎么选 浏览:708
健康宝登记薄怎么申请 浏览:869
婚姻刑事责任怎么分配 浏览:501
林正英演过的电影完整版 浏览:415
行程卡绿色怎么健康码变红色 浏览:177
2018珠海事业编年薪有多少 浏览:975
侏罗纪世界1电影免费观看 浏览:630
汉南区婚姻登记在哪里 浏览:470
电影美团购照样取吗 浏览:587
能听懂小鸟语言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浏览:513
事业单位待遇前途如何 浏览:110
美女化妆台怎么收纳 浏览:694
经济数学基础12多少分及格 浏览:560
养幸福树用什么土不烂根透气 浏览:71
经济环境有哪些经济特征 浏览: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