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经济周期的成因
对于经济周期这一个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多种解释,但大体上可以分为内生经济周期理论和外生经济周期理论两类。
1、内生经济周期理论
内生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是经济体系的内部因素导致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这类理论并不否认经济体系外部因素对经济的冲击作用,但它强调经济中这种周期性波动是经济体系内的因素引起的。内生经济周期理论包含许多理论。
(1)乘数—加速模型的基本思想
乘数—加速模型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该模型在试图把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结合在一起对经济周期作出解释的同时,特别强调投资变动的影响。假设收入增长时,人们会购买更多的产品和劳务,从而整个社会的产品和劳务销售数量增加。销售量的增长会促进投资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而投资的增长又使国民收入增长,从而销售数量再次上升。如此循环往复,国民收入不断增大,于是使社会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
然而,社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收入的增长迟早会达到资源所能容许的峰顶。一旦经济达到经济周期的峰顶,收入不再增长,从而销售量也不再增长。销售量增长的停止意味着投资量的下降。由于投资的下降,收入减少,从而销售量也因之而减少。又根据加速原理,销售量的减少使得投资进一步地减少,而投资的下降又使国民收入进一步下降。如此循环往复,国民收入会持续下降。这样,社会便处伍启于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收入的持续下降使社会最终达到经济周期的谷底。这时,由于衰退阶段的长时期负投资,生产设备的逐年减少,仍在经营的一部分企业会感到有必要更新设备,这样,投资开始增加,收入开始上升,上升的国民收入通过加速原理又一次使经济进入扩张阶段,于是,一次新的经济周期又开始了。
(2)纯货币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完全是由于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大和紧缩信用所造成。在发达的市场体系中,流通工具是指银行的各种信用工具,商人运用的资本主要来自于银行信用。当银行体系降低利率、扩大信用时,商人就会向银行增加借款,从而增加向生产者的订货。这样就引起了生产的扩张和收入的增长,而收入的增长又引起对商品需求的增加和物价上升,经济活动继续扩大,经济进入繁荣阶段。但是银行扩大信用的能力并不是无辩橘嫌限的,当银行体系被迫停止信用扩张,转而收缩信用时,商人得不到贷款,就会减少订货,由此出现了生产过剩的危机,经济进入了萧条阶段。在萧条时期,资金逐渐回到银行,银行可以通过某些途径来扩大信用,促进经济复苏。根据这一理论,其他非货币因素也会引起局部的萧条,但只有货币因素才能引起普遍的萧条。
(3)投资过度理论
该理论认为,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导致了投资的增加,这种增加会引起经济繁荣,繁荣首先表现为资本品(即生产资料)需求的增加以及资本品价格的上升。这就更加刺激了对资携手本品的投资,资本品生产的过度发展引起了消费品生产的减少,从而形成结构的失衡。而资本品生产过多必将引起资本品过剩,于是出现了生产过剩的危机,经济进入了萧条。也就是说,过度增加投资引发了经济周期性波动。
(4)消费不足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中出现萧条与危机是因为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消费品的供给,而消费需求不足又引起资本品需求不足,进而导致生产过剩危机。消费不足的根源主要是国民收入分配不平衡所造成的穷困人口购买力不足和富裕人口的过度储蓄。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理论,主要用于解释经济周期中危机阶段的出现以及生产过剩的原因,并没有成为解释经济周期整个过程的理论。
2、外生经济周期理论
与内生经济周期理论不同,外生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是经济体系外部的因素导致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这种理论并不否认经济中的内在因素(如投资、货币等)的重要性,但它们强调引起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本原因在经济体系之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外生经济周期理论有创新经济周期理论。
创新经济周期理论源于着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即把一种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流转。那么如何才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呢?有两条途径:一是进行技术创新,导致生产要素比例变化,如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二是进行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来激发生产要素的生产潜力,如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或者实行年工资制度等。
这种理论首先用创新来解释繁荣和衰退,这就是,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创新者带来了盈利,引起其他企业仿效,形成创新浪潮。创新浪潮使银行信用扩张,对资本品的需求增加,引起经济繁荣。随着创新的普及和盈利机会的消失,银行信用紧缩,对资本品的需求减少,这就引起了经济衰退,直到另一次创新出现,经济再次繁荣。
但经济周期实际上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创新理论用创新引起的“第二次浪潮”来解释这一点。在第一次浪潮中,创新引起了对资本品 需求的扩大和银行信用的扩张,这就促进了生产资本品的部门扩张,进而又促进了生产消费品的部门扩张。这种扩张引起物价普遍上升,投资机会增加,也会出现了投资活动,这就是第二次浪潮。它是第一次浪潮的反应,然而,这两次浪潮有重大的区别,即第二次浪潮中许多投资机会与本部门的创新无关。这样,在第二次浪潮中包含了失误和过度投资行为,这就在衰退之后出现了另一个失衡的阶段——萧条。萧条发生后,第二次浪潮的反应逐渐消除,经济转向复苏,要使经济从复苏进入繁荣还有待于新的创新的出现。
熊彼特根据这种理论解释了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他认为,重大的技术创新(如蒸汽机、炼钢和汽车制造等)对经济增长有长期的影响,这些创新引起的繁荣时间长,繁荣之后的衰退也长,从而所引起的经济周期就长,形成了长周期。中等创新所引起的经济繁荣及随之而来的衰退则形成了中周期,那些不很重要的小创新则只能引起短周期。
我们面对经济波动,真的无能为力吗?其实也不尽然。和1929年大危机相比,我们现在应对危机的能力和知识已经强大很多。我们对经济运行机制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对于危机的规避和危机发生的应对也早已大大强过从前。企业和个人更加了解经济周期的规律和各类资产在周期中的表现,可以做出使自己受经济波动影响更小的决策,政府在更加了解经济周期规律,也可以进行更为有效的调控政策。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不确定性和理性局限两个基本的事实仍旧无法回避,也就是说,理论上讲,经济波动依然不可避免。就像约瑟夫·熊皮特1939年说的,“周期并不像扁桃体那样,是可以单独摘除的东西,而是像心跳一样,是有机体的核心”。
经济周期虽然逃不开,但我们也无需因此悲观。“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周期中会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我们现在或者可能很富有,‘巍然屹立’,或者可能非常贫穷。但是,无论处于种境地,我们都会更加明智”。
‘贰’ 西方经济学家将经济周期分为哪些类型
西方经济学家将经济周期分为哪些类型?
答:19世纪中叶以来,经济学家在探索经济周期问题时,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不同长度和类型的经济周期。如基钦周期,又称短波周期,指周期长度为40个月左右的经济循环,一般认为短波周期起因于库存调整的循环。基钦认为,这种周期是由于心理原因所引起的有节奏的运动结果,而这种心理原因又是由于受农业欠收影响的粮食价格变动所造成的。朱格拉周期为中周期,认为经济周期的平均长度为9—10年;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为长周期,认为经济周期的平均长度为50—60年;库兹涅茨周期(常称为建筑业周期),认为经济周期平均长度是15—25年;熊彼特周期为综合周期,他综合了基钦周期、朱格拉周期和康德拉 夫周期,认为每一个长周期包括6个中周期,每一个中周期包括3个短周期。
‘叁’ 经济为什么呈现周期性
分类: 资源共享 >> 文档/报告共享
问题描述:
我们老师说不管什么社会制度下经济呈现周期性的繁荣和萧条
着是为什么?
解析:
一、历史上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为何会产生?长期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在凯恩斯主义形成之前的一些主要经济周期理论有:纯货币周期理论、投资过度周期理论、创新周期理论、消费不足周期理论、心理周期理论和太阳黑子周期理论等等几十种。这些经济周期理论,从对回答经济周期根源来说,可以分为外生经济周期理论与内生经济周期理论两大类。
外生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经济之外的某些因素的变动。例如,创新理论认为是创新引起了经济周期性波动。太阳黑子理论认为是太阳黑子的变化影响了农业生产与整个经济而引起了经济周期性波动。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认为是新领土开拓、技术发明或人口增加等所引起的投资过度导致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政治性周期理论则认为 *** 出于政治目的的(如选举等),周期性地制止爬行的通货膨胀或用通货膨胀来消灭失业引起了经济周期。此外,还有用战争、革命、移民、偶然事件等来解释经济周期的。这种理论并不否认经济中内在因素(如投资等)的重要性,但它们强调引起这些因素变动的根本原因在经济体系之外,而且,这些外生因素本身并不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内生经济周期理论在经济体系之内寻找经济周期自发地运动的因素。 这种理论并不否认外生因素对经济的冲击作用,但它强调经济中这种周期性的波动是经济体系内的因素引起的。因此,每一次繁荣都为下一次萧条创造了条件。这些经济体系内的因素自发地运动就引起了周期性波动。例如,货币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由于银行货币与信用交替地扩大与紧缩所引起的,而这种货币与信用的运动,又是一个经济本身所形成的自发过程。货币投资过度理论认为,是过度的投资引起了繁荣与萧条的交替,而投资过度的根源又在于货币与信用的扩张。心理理论认为,人的乐观或悲观的预期是周期性波动的原因,而引起这种心理预期变动的则是经济因素。消费理论则把经济周期,特别是生产过剩危机的发生,归因于由于收入分配不平等而造成的消费不足,等等。
二、现代经济周期理论概况
现代经济周期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来解释经济周期。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所以就把经济周期理论作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动态化。凯恩斯主义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有这样几个特征。
第一,国民收入的水平取决于总需求,因而引起国民收入波动的主要原因仍在于总需求。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特征之一。
第二,在总需求中,消费占的比例相当大,但根据现代经济学家的理论与经验研究,消费在长期中是相当稳定的。消费中的短期变动,尤其是耐用品的消费变动,对经济周期也有影响,但并不是主要原因。 *** 支出是一种可以人为控制的因素,净出口所占的比例很小。这样,经济周期的原因就在于投资的变动。所以说,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是以投资分析为中心的,都是要分析投资变动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都是由凯恩斯关于国民收入决定的分析出发的,但分析的方法与角度不同,结论也不同。例如,英国经济学家N·卡尔多从凯恩斯的储蓄-投资关系出发,分析了事前投资、事后投资、事先储蓄和事后储蓄之间的差异如何引起经济周期。美国经济学家P·萨缪尔逊的乘数-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则分析了投资与产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引起周期性波动,等等。
除了凯恩斯主义之外,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也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周期理论。货币主义者强调了货币因素的作用。从货币量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解释了经济周期。理性预期学派则强调了预期失误是经济周期的原因。此外,激进政治经济学派、新自由主义者等都提出过经济周期理论。
这些经济周期理论之间尽管千差万别,但有两点是相同的。第一,强调了内生因素,即经济因素引起经济周期的关键作用。即使是外生因素给经济带来冲击,这些外生因素也要通过内生因素才能起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现代经济周期理论是内生经济周期理论。第二,强调了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存在的必然性。
第三节 乘数—加速原理
在现代经济周期理论中,乘数—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的经济周期理论是最重要的一种经济周期理论,这里作一介绍。
一、加速原理
加速原理(acceleration principle)是凯恩斯的继承者们对凯恩斯投资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他们认为,投资是影响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因素,但凯恩斯只考虑到投资对于收入和就业所产生的影响,而没有进一步考虑到当收入和就业增加以后,反过来对投资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后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汉森认为,投资增长通过乘数的作用会引起总收入或总供给的增加,而总收入或总供给增加以后,将引起消费的增加,消费品数量的增加又会引起投资的再增加。这种由于收入变动而引起的投资就是 “引致投资”。汉森指出,不仅如此,而且这种投资增长的速度要比总收入或总供给增长的速度快,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增加必然引起投资若干倍的增加,而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减少必然引起投资若干倍的减少,这就是所谓“加速原理”的含义。
可见,在国民经济中,投资与国民收入是相互影响的。乘数原理说明了投资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而加速原理要说明的是国民收入变动对投资变动的影响。所以说,加速原理是论证投资取决于国民收入(或产量)变动率的理论。
现代西方经济学家就是用这种乘数和加速数的交织作用来解释经济周期现象的。当然,这只是对经济周期进行的多种解释中的一种。
‘肆’ 西方学者根据经济周期原因的研究提出的经济周期理论有哪些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也称商业周期、商业循环、景气循环, 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们越来越多地关心经济形势,也就是 “经济大气候”的变化。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既受其内部条件的影响,又受其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一个企业,无力决定它的外部环境,但可以通过内部条件的改善,来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自己的小环境,以增强自身活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因此,作为企业家对经济周期波动必须了解、把握,并能制订相应的对策来适应周期的波动,否则将在波动中丧失生机。
‘伍’ 关于经济周期的一些着名理论
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景气周期,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过去把它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现在一般叫做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四个阶段。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人们在探索经济周期的问题时,根据各自掌握的资料提出了不同长度和类型的经济周期。
一、基钦周期,短周期。他是1923年英国经济学家基钦提出的一种为期3到4年的经济周期。基钦认为经济周期实际上有主要周期与次要周期两种,主要周期即中周期,次周期为3到4年一次的短周期,这种短周期就成为基钦周期。
二、朱格拉周期,中周期。它是1860年,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提出的一种为期9到10年的经济周期。该周期是以国民收入、失业率和大多数经济部门的生产、利润和价格的波动为标志加以划分的。
三、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长周期或长波。它是1926年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一种种为期50到60年的经济周期,该周期理论认为从18世纪末期以后,经历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个长周期从1789年到1849年,上升部分为25年,下降部分为35年,共60年。第二个长周期从1849年到1896年,上升部分为24年,下降部分为23年,共47年。第三个长周期为1896年起,上升部分为24年,1920年以后进入下降期。
四、库兹涅茨周期,另碧没橘一种长周期。它是1930年,美国经济学家库涅茨提出的一种为期15到25年,平均长度为2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由于该周期主要是以建筑业的兴旺和衰落,这一周期性波动现象为标志加以划分的,所以也叫“建筑周期”。
五、熊彼特周期,一种综合。1936年经济学家熊彼特以他的“创新理论”为基础,对各种周期理论进行了综合分析后提出悔团的熊彼特认为每一个长周期包括六个中周期,每一个中周期包括三个短周期。短周期为40个月,中周期为9到10年,长周期为48到60年。他以重大的创新为标志,划分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个长周期从18世纪80年代到1842年是,察哗产业革命时期。第二个长周期从1842年到1897年,是蒸汽和刚铁时期。第三个长周期从1897年以后,是电气、化学和汽车时期。在每个长周期中仍有中等创新所引起的波动,这就形成若干个中周期,每个中周期中还有小创新所引起的波动,
‘陆’ 经济增长周期理论有哪些
经济增长周期理论认为,西方国家经济始终处于 “繁荣—萧条—危机—复苏”这样的波动状态,其周期一般只有5-8年,其中增长期只有2-3年时间,美国在战后经济也经历了9次衰退,8次复苏的周期,平均增长周期约为50个月。但美国从1991年4月开始在信息技术产业的带动下,维持了10多年的高经济增长,刷新了自19世纪中叶开始进行统计以来的最长记录。
与古典经济周期概念的区别是:认为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并不一定存在着绝对下降或下跌的变化,即使正的增长率也符合这种衰退的定义。这种衰退也称为“增长性衰退”。增长周期概念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经济和其它市场经济所表现的不稳定性发展而来。由于经济上表现出的这种不稳定变化,古典的经济周期定义所说的衰退次数比较少了,但在经济活动的发展速度上仍发生重大的波动,虽然这些波动并不激烈,但仍属一种经济周期,所以经济学家们越来越多地考虑采用增长性衰退和增长周期的概念。
当一国经济处于低谷时,经济总量表现为相对下降,经济增长率为正值,以此为特征的经济周期通常被称为:增长性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