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在2020年经济发展的前景展望以及有哪些短板
1、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突出短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民生保障方面。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最突出的短板。
2、贫富差距
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
(1)如何分析一个地方经济短板扩展阅读:
2020年,我国消费升级的趋势将继续强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居民消费仍将保持平稳增长。
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达到15%。在各项消费政策“组合拳”的刺激下,预计2020年我国消费将保持平稳增长。
二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继续强化。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政府更加重视发挥消费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拉动作用。消费升级过程推动各种资源要素汇聚融入实体经济,促进存量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优质增量资源进一步扩充,可以靶向破解实体经济发展难题,熨平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带来的影响。
‘贰’ 有哪些小细节可以反应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
一般的情况下,想要反映一个地方的发展状况,其实还是很简单的,就比如说一个地方的物价。一般的情况下,只要是物价越高,那么就说明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更好的,如果说卖东西特别便宜的话,也就说明这个地方特别的贫穷,所以我们一般都是通过这样的一个基本方法来判断的。
‘叁’ 关于河南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的资料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县域经济是县行政区划范围内的经济总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基巧樱弊础,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本文在对河南孝族省县域经济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南省县域经济未来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县域经济 诊断 对策 河南省
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处于行政管理和政策落实的前沿,是城乡社会各种矛盾的交汇之处。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要实现中原崛起,关键在县域经济。河南省共有108个县级市(不包括济源市),全省县域总人口为8031.16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2.22%,县域面积1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90.7%,发展县域经济对河南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本文以2005年的数据为准,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经济社会协调等方面分析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5年全省县域GDP达7249.8亿元,占全省GDP的68.8%,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8.1%,县域经济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县域财政收入达201.9亿元;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市66个,超3亿元的有19个,超5亿元的有10个,分别比2003年增加17个、16个和10个,县级财政困难状况有了根本缓解。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值上,河南省县域经济第一产业产值为1700.87亿元,第二产业产值为3759.03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1789.94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23:52:15。在农业产业结构上,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重点支持优质小麦、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建设,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省70%以上优质专用小麦实现了集中连片种植,种植面积在30万亩以上的县有40多个;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以上,各类畜禽养殖小区2700多个,初步形成覆盖94个县的六大优势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042家,粮食、肉类、乳品年加工能力分别达到3200万吨、390万吨和145万吨。
3、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县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870.58元,比2003年增加634.9元,年均实际增长7.8%;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3.61亿元,占全省的58.8%,比2003年增长38.3%;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7.21平方米,比2003年增加1.8平方米。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3年的48.2%下降到2005年的45.4%。
二、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进程滞后,结构性矛盾突出。河南省工业化进程不平衡,县域工业发展明显滞后,加工能力和带动能力都较弱,影响着农业产业化和县域工业化进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河南省县域农业虽然品种多、产量大,但农业经济效率低、效益差、特点不突出,农产品加工链条短、档次低,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时常优势;县域工业虽然企业众多、门类齐全,但同样存在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及经济效益差和品牌产品少的问题,环境污染也较为严重。从结构上看,县域企业组织分散,经营水平低下,市场主体意识淡薄,创新能力、开拓市场的能力不强。多数县缺乏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支撑,也缺乏有特色的块状经济支撑。总的来看,县域经济仍然是河南省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以资源开发为主、以传统产业为主的经济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产业结构层次和水平偏低,经济发展缺乏特色,产品、产业结构趋同,经济效益较差。
2、县际发展不平衡,发展思路不清晰。根据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的发展布局,中原城市群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最好,其次是豫北、豫西、豫西颂段南地区,发展最慢的是黄淮地区。2002年,河南省尚有贫困县31个,省级贫困县13个,农村还有116.8万人尚未脱贫。中原城市群GDP和财政收入均已占到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近50%,分别比黄淮地区高出83%和67%;县域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分别高出黄淮地区86%和70%。GDP和财政收入最高的巩义市分别是最低县的12倍和13倍,巩义市的人均GDP和新郑市的人均财政收入分别是最低县的6倍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县(市)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不能适时改变观念和工作方法,不能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形成清晰的发展思路;多数县由于信息和高技术人才的短缺,在经济发展突破口的选择上举步维艰,在经济发展道路上无所适从。
3、市场竞争力不强,发展活力有待增强。在农业方面,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的普及率不高,单位产出率低,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专业化生产、公司化经营的产业化链条不健全,影响了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在工业方面,工业企业、商业企业体制落后,管理水平低,资本、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使用效率低;多种所有制成分比重不够,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加强。2001年全省每万人拥有个体工商户123户、私营企业5.76家,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4.4%、36.25%;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占河南省人口的比重为2.9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个百分点;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均注册资金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6.7%和90.6%。同时,非公有制企业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生产集中度不高、产业协调水平低、经营管理落后、传统产业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较少等问题,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4、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管理体制不顺。多数县政府在思想观念、管理公共事务水平方面和沿海地区有很大差距:习惯于运用行政手段处理公共事务,缺乏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市场的手段处理问题的经验,对经济、社会事务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经济发展中形式主义、政绩工程等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很多地方官僚主义、本位主义严重,服务意识淡薄,经济发展环境不够宽松。就行政管理体制而言,县级政府管理权限过小,有相当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省辖市和省里,县级政府没有最后决定权;上级垂直机构过多,县级政府缺乏有效手段协调,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5、多数县财政状况不佳,债务负担沉重。有相当一部分县本级财政收入不足以维持县乡政府的正常运转,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县乡镇财政实际已经“亏空”,历年滚存债务已相当于本年度财政收入的几倍;财政供养人员过多,也加剧了财政困难。多数县没有与其应履行的职能相匹配的充足财力保证,上级财政对县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三、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1、强化发展意识,增强紧迫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改革逐步到位,但县域出现了边缘化的迹象。据此,应高度重视县域经济,按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充分认识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首先,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原崛起的基石。其次,县域经济是以农民为出发点、以农村为主战场、以农业现代化为重要内容的经济形态,发展县域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再次,县域经济是一种基本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也是稳定农村基层政权的迫切要求,只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财力、实力,才能进一步巩固基层政权。
2、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发展小城镇,是壮大县域经济和带动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它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目前河南省有849个建制镇,4000多万人口聚集在小城镇及其周边地区。所以说,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是河南省农村走向工业化、城市化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有生力量。如何使河南省的小城镇尽快发展起来,让小城镇在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循环与流动过程中起到桥梁与纽带的作用?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在户籍管理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方面,认真抓好已出台政策措施的落实,积极借鉴省外的成熟经验和好的做法,逐步消除户籍樊篱,切实解决土地流转方面“落脚不落户”、“落户不落业”、“进厂不进城”、“返乡无田耕”的问题。其次是营造小城镇发展强势。小城镇担负着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艰巨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立足点。因此,不仅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小城镇建设给予大力支持,而且还要从文化、教育、信息、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进一步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其三,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重点发展一批具有潜力的镇,支持有条件的重点镇积极发展成为小城市。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发挥集聚效应,促进资本与资源对接。积极构建城市与城镇、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商品链”、“资金链”、“信息链”、“人才链”、“交通链”,突破行政区域之间、城镇之间、镇村之间的封闭状态,全方位促进城镇生产力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繁荣。
3、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不仅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不仅是联系农民与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桥”,也是拉长产业链、实现农业外延增值的“路”。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挖掘农民增收潜力的关键一环,切实抓紧抓好。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4、坚持统筹区域发展,走共同富裕之路。木桶效应告诉我们,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板,对河南来讲,欠发达地区就是木桶理论中的短板。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许多重要经济指标已经居于全国前列。但按人均指标来计算,河南的位次比较低,主要原因就在于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落后地区量大面广,人口众多。针对目前河南省强乡镇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的状况,各地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妥善处理区域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要结合当地实际,找准发展定位,明确发展重点,采取措施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使欠发达地区有更多的乡镇发展壮大起来,走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共同富裕之路。
‘肆’ "成渝经济圈'展望,成渝的长处和短板,如何形成发展合力动力
成都是我国西部最大的城市,而重庆是我国的第四个直辖市,两座城市的GDP都位居全国前十,目前成都和重庆所合围的经济圈,目前的经济实体,仅次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城市群,排在我国第四位,所以,未来发展前景,不言而喻!
综上所述:就目前来看,中国经济第四极还不清晰,主要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之间游离,所以,成渝城市群的发展策略和产业定位尤为重要,提前布局,定位好未来10年、20年的发展方向,抓住西部大开发重大机遇,做好产业升级的工作是重中之重,但需要引起注意一点是,目前成都和重庆在全国的“抢人大战”过程中,并不是十分突出,深圳、杭州、广州、武汉、长沙、郑州等城市表现似乎也很强劲,未来不管是产业还是机遇,都需要人来实现,所以,成都和重庆,要把对人才的引进,上升到一个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