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从本质上来看,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就是国际经济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国际贸易在各国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同时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2、带来机遇。世界格局多极化为我们争取一个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提供了可能,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发展自己,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为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为我们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带来挑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有新的表现,恐怖主义的威胁依然存在,为我国的国家安全有所影响,经济全球化也给我过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某些西方大国,控制国际经济组织,动辄以经济制裁相威胁。
(1)中国化经济有什么影响扩展阅读:
全球化的体现:
当代全球化主要体现在国际化、自由化、普遍化和星球化这四个方面。国际化主要是指跨越国界的,描述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异。
自由化常常被经济学家所使用,而普遍化则更多地为文化研究者使用,主要涉及特定的价值观念:一个更加全球性的世界在于文化上趋于同质化。星球化则涉及消息的传播与文化安全问题。
B.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中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文化从来都是与社会的经济紧密联系的,它由经济决定,又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文化是一种广泛的社会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它绝非是被动的,实际上,它同经济永远处于互动的过程之中。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环境要素,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或推动或阻碍着经济的发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与该区域的文化特质有非常大的关系。当该区域的文化内涵与外在经济环境相协调时,它会成为促进和推动该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强大要素,否则文化会成为该区域经济增长的阻碍。那么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经济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在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传统价值观受到了严重冲击。尽管如此,我们从深层次上看,中国的改革发展仍然展现出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弘扬和发展。这既是“中国模式”成功的原因,也表现为其内容。中国的儒家文化传统强调集体观念,重义轻利的价值诉求,并没有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荡然无存,市场经济带来“利益至上”的文化观念的同时,趋利避义的价值取向并没有为所有大众所接受和推崇。同时越来越多的理论工作者开始引导民众进行发展目的的反思,“以人为本”、“和谐社会”这一中国文化的根基被重塑。这些表面上看与市场经济精神相悖的传统文化,正在中国模式的形成中承担着拯救现代文明的使命。中国模式应该从世界主流发展模式中汲取营养,但始终要扎根于中国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独特实践之中,兼具东方文化的典型特征和现代化的普遍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能简单的归结为有利或有害,而应对具体的文化观念和因素进行分析。总的来说,传统文化观念对经济的影响具有两面性,而且一些文化观念具有转化的可能,因此在经济发展中要重视文化的因素。研究一个国家的经济,离不开对该国家的文化研究。通过挖掘文化的深层内涵,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深层的理论基础。在经济全球化大潮扑面而来的新世纪,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发挥文化的优势,挖掘文化资源。复旦大学胡守钧教授说过:“文化有很重要的协调力量,它可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响和制约人们的行动。如果没有文化为纲领,经济发展就会迷失方向,也难以持续发展,所以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文脉。”一个地方的文化不仅可以影响和制约人们的行动,还会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发生作用,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要取得快速经济发展,必须认真审视本地区长期存在的文化传统观念。首先要认真调研和分析本地区的文化内涵,分析和研究其符合当今经济发展的优秀文化,继承和发扬其精华部分,也要批判和克服其糟粕部分,以消除不利于发展与进步的传统观念。同时,要不断学习其它地区的先进理念。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也需要创新,文化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根源于创新,而要激发创新精神,使创造力充分释放出来,则必须回到中华文化原创,摒弃限制社会微观活力和民众创造力的文化和传统,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进行文化和制度创新。”
总的来说,传统文化观念对经济的影响具有两面性,而且一些文化观念具有转化的可能。所以,一定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C. 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一方面,这对中国有利:
1、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经历了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转变。综合国力显着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着提高。
2、人民的生活已经实现了从贫困到总体福祉的历史性跨越,并且正在朝着总体福祉的目标前进。
3、经济结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从不平衡向相对平衡进行了大幅度调整。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显着增强。
4、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由弱到强,跨越式发展,支撑经济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另一方面,对国家不利:
1、能源消耗严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传统的煤炭资源开发模式不仅浪费资源,而且造成环境污染,降低企业经济效益,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
2、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能力和法律法规的挑战。(二)城市化进程中乱占耕地现象严重,造成城市土地占用过度扩张而造成的农田破坏和占用;城市化、重建和拆迁过程中政府控制不力,导致许多城市发生违法建设,获得国家补偿极为普遍。
3、各种收入差距仍在扩大(社会矛盾正在加剧)。
4、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表现为农业基础薄弱、制造业规模大而薄弱、服务业发展滞后)。主要由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驱动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没有根本变化)。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展成就
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中国的经济奇迹是建立在中国耀眼的经济发展成就基础上的。从数量规模上看,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中国的经济规模仅有3679亿元人民币;而到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已经高达82.71万亿元人民币,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提高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中国近40年的经济增长确实称得上是一大奇迹。
从人均GDP水平的角度看,1978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81元人民币,仅为同期印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是当时世界上典型的低收入国家;而2017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高达59660元人民币(近8800美元),已经跻身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从社会生活水平的角度看,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中国在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科教文卫等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取得诸多辉煌成就。
三、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以碳排放减少为例,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7年度报告》,最近十年间,中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了将近41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显然,中国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转型升级已经初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