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两英镇的农业经济
两英镇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日照2000-2500小时,平均气温21-22度,常年雨量1300-1800毫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
两英镇的耕地资源不多,但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
两英镇各村都有特色农业和支柱行业。农业水果主要品种有荔枝(2890亩)、龙眼(200亩)、橄榄(800亩)、青枣(80亩)、芒果(80亩)、甜橙(50亩)。
‘贰’ 潮阳区的经济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注重经济效益,国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79~1980年是“五五”计划后期,生产持续发展,1979年工农业总产值4.15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下同),同比增长7.51%,1980年工农业总产值4.83亿元,同比增长16.29%。
1981~1985年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潮阳县全面贯彻“对外实行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在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完善和落实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国民经济在改革中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各项经济建设取得较好成绩。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7.08亿元,比1980年增长46.73%,人均创值397.89元,增长32.91%。1985年财政收入4814.6万元,比1980年增长44.7%,年均递增7.7%。
2013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2.44亿元,增长13.0%。
2013年,全区有工业企业近2000家,其中规模上企业434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有注册商标6164件,其中省着名商标32件,省名牌产品10个。民营工业已初步形成纺织服装、音像制品、纸品文具、机电制造和建筑安装等支柱产业。拥有谷饶纺织服装、和平音像制品、贵屿废旧机电产品拆解利用等产业集群,谷饶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针织内衣名镇”,和平镇是中国CD-R光盘主要生产基地,贵屿镇是中国最大的废弃机电产品拆解利用基地和中国循环经济试验基地唯一镇级试点单位,拥有谷饶镇、和平镇、贵屿镇3个省级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单位。农渔产品主要有水稻、花生、大豆、柑桔、香蕉、橄榄、杨梅、油甘、珍珠鲍鱼、膏蟹等,其中三棱橄榄、乌酥杨梅、灶香牌香蕉、玻璃油甘等特色水果远近闻名,“金玉三捻橄榄”成为市首个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1979年全县粮食亩产849.5公斤,实现双跨《农业发展纲要》(《纲要》指标为亩产200公斤,双跨《纲要》为亩产400公斤)。1982年涌现司马浦、灶浦、关端口、贵屿、陈店5个年亩产超吨粮人民公社。1984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120.71万亩,单产409公斤,总产49.33万吨,当年粮食种植面积占用耕地52.15万亩,年亩产达到946公斤,单产和总产双创历史记录。1988年后粮食生产实现稳步发展,1989~2000年粮食、水稻年亩产“双千斤”,连续12年保持“吨谷市(县)”称号。2001~2002年,受到台风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而减产。
潮阳县从1990年2月至1991年11月实施中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项目《潮阳平原创年亩产吨粮综合技术》,两年全县有25个镇参与“丰收计划”项目实施,1990年和1991年粮食面积分别为43.16万亩和43.36万亩,年亩产分别为1077公斤和1094公斤,总产分别为46.48万吨和47.44万吨,两年与前三年亩产同比分别增加95公斤和112公斤,增产10.59%和11.41%。合计新增粮食总量9.86万吨,新增总产值5517.39万元,1991年潮阳县获“中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1992~1997年潮阳市(县)实施中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汕头市吨谷高效技术创六连冠》项目,实施范围包括沙陇、司马浦、金浦、井都、两英、贵屿、谷饶、关端口、灶浦等9个镇(街道),以镇(街道)为单位集中连片,承担面积27万亩,预期经济指标:每年比前三年平均亩产稻谷增加15公斤;总产增加4050吨;每亩耕地年产值2500元;新增总产值4519万元(简称“四项经济指标”)。预期技术指标:推广优质良种面积覆盖率达80%以上;推广适用农业技术覆盖率50%以上;稻—稻—薯耕作制覆盖率达70%以上(简称“三项技术指标”)。
“丰收计划”项目经6年组织实施,全部达到预期“四项经济指标”和“三项技术指标”。1997年11月潮阳市再次获“中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国有企业
1979年,全县国有工业企业15家,职工3544人,工业产值3732.1万元,有5家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励。1980年兴建县糖厂,国有工业增加到16家,职工3925人,工业产值3783.3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267.96万元,利润-130.22万元。此后,引进、技改、开拓新兴产业,加快国有企业的发展,涌现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工业产品。1985年,全系统国有工厂22家,职工722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30人),固定资产原值4901.6万元,工业产值8029万元,利润226.9万元。1983~1986年,国有企业全面实行经济核算责任制。1987年后,为扭亏增盈,在调整结构、优化产品和开发新产品的同时,着手外引内联和对企业内部进行配套改革,使一批骨干产品和骨干企业脱颖而出,彩电、塑料玩具、仿毛装饰布、煤矿液压支柱等48种产品,形成具有特色的“潮货”打入国内外市场。
1994年后,分不同工业企业的类别,实施不同的改革。实行“劳动、人事、分配”3项内部制度改革的有4家企业;实行责任、效益、工资等分配制度改革的有3家企业;对潮阳市绒布厂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提高其生产经营效益。潮阳市绒布厂组建成为集团公司,被省列入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企业之一;对停产工业企业进行合、兼、并改革的4家,合兼并后,把开发地产获得的利益,作为卸掉经济包袱,解决职工生活遗留问题;产权转让,活化亏损企业和抵押承包、租赁困难企业各1家;对市印刷厂采取易地更新、改造低产、扩大印刷生产措施。1996年,市印刷厂定向印刷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成为省级书刊印刷定点企业,年产值由95万元提高到3510万元,2002年产值保持1870万元。1999年2月,对锻压机床厂实行部分产权制度改革,职工161人领取一次性生活补贴,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
截至2002年,在国有企业处于滑坡的形势下,国有工业企业保持18家,其中转产经营5家,停产13家。为积极稳妥的推进公有制工业改革,经潮阳市人民政府批准,对农机一厂、汽车配件厂、通用机械厂、动力机械厂实行资产重组、减员增效的改革。是年,国有企业产值8878万元。
集体企业
二轻企业1979年,潮阳手工业联社辖下35家二轻工业企业,其中棉城25家、海门9家、司马浦1家,全系统有职工5838人,从事塑料皮革、五金机电、工艺服装、家具、铁木纸制品、文具印刷、竹器、搭篷、腰果、食品饮料等行业的生产。
1982年起,县手工业联社着手抓系统工业企业的改革工作。是年将县量具厂并入县机械厂。1983年全面实行经济核算责任制。1986年后,外引内联并举,引进丝绸和时装加工业。1988年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二轻系统工业企业37家,职工7179人,产值5674.96万元。1991年、1994年分别对第一、二轮承包经营责任制进行承包基数审计,兑现奖惩。1992年,潮阳县电机厂兼并机械厂后,实行科学管理,不断创新,使企业生产从单一的电机品种,发展成为家用电器、健身器材等电机系列产品,年产电机40万台,成为中山威力洗衣机有限公司系列电机定点厂,发展到1996年,工业产值2250万元,拥有固定资产1062.6万元,创汇133.8万元,职工488人。是年,潮阳市经济委员会对电机厂兼并机械厂的改革,进行总结推广;1993~1995年,手工业联社辖下工业企业转产8家。2002年,二轻工业企业在产7家,年产值1390万元,余下26家企业以租赁形式进行经营。
乡镇企业1979年,全县社队企业发展到1898家,从业人员11.6万人,总收入1.24亿元,固定资产原值2548.1万元,总产值2263万元。1984年,乡镇企业(前称社队企业)扩大为区办、乡办、村办、合作办和个体办5个层次,称“五个轮子”一齐转。是年,企业增至2996家,从业人员19.14万人,总收入2.91亿元,固定资产原值5340.1万元。
“三来一补”企业
1979年10月,旅港同胞柳炎城到峡山洋内创办一家“三来一补”工艺厂,该厂为潮阳县“三来一补”企业之首例。1982年全县“三来一补”工业企业发展到298家,客商投资(引进设备)745.86万美元,出口商品总额552.44万美元,偿还客商投资175.12万美元。1985年“三来一补”工业企业1463家,客商投资6162.3万美元,出口商品总额2227.25万美元,偿还客商投资343.94万美元。此后有下滑趋势,逐年减少的“三来一补”工业企业,主要是转为独资生产经营。1990年“三来一补”工业企业358家,从业人员2.75万人,引进设备850.6万美元,工缴费1292万美元。1996年,“三来一补”工业企业178家,从业人员1.46万人,引进设备2570万美元,工缴费6703万美元。2002年全市新建和续建的“三来一补”工业建设项目44个,投资总额为6.19亿元。
“三资”企业
潮阳县“三资”企业始于1984年。时县塑料厂(1985年称塑料片材厂)与泰国日新实业两合公司合作,生产塑料玩具,总投资88万美元,其中外商占40%,中方占60%,企业定名为“潮新塑料玩具有限公司”。翌年与美国布朗公司签订进口三层双色塑料片材生产设备协议,生产单层板材和双层、三层共挤板材,是年产值30.5万元。1992年,“三资”企业增至97家,从业人员6743人,累计投资2046万美元,出口商品总额2094.6万美元。2002年,全市“三资”企业337家,从业人员2.13万人,累计投资3.54亿美元,出口商品2.85亿美元。1994~2002年,“三资”企业营业收入在亿元以上的有9家,占全市营业收入在亿元以上的58家工业企业的15.52%。
股份合作制企业
1984年11月,县柴油机厂引进电植绒毛布生产线项目。产品主要用于服装、家具罩布、手套、鞋面、提袋、皮箱、地毡、窗帘、玩具和工艺美术等,生产任意设计的花色品种。1986年2月试产成功,年终产值779.59万元。1986年4月,县绒布厂从县柴油机厂分设出来后,从县机械工业公司划归纺织工业公司管理,就地向柴油机厂租赁厂房、仓库等。1993年,绒布厂被列入全省百家综合改革试点企业之一。翌年,潮阳市把该厂作为国有工业企业制度改革的试点单位。
1996年12月,潮阳市绒布厂以产权制度为主进行改革,正式组建成为混合型的潮阳市绒布有限责任公司。将原绒布厂通过资产评估的国有资产存量1084万元,划出650.5万元,作为国家股股本金,为国家持有产权;另外划出433.44万元,作为企业职工基本补偿费(146.16万元)、职工就业补偿费(178.64万元)、职工医疗补助费(81.19万元),提取离退休职工医疗补助基金及管理费(27.45万元),以上4项补偿,按工龄年限逐年累计计算到企业职工,并由市国资办从企业资产中,等值划出计到职工各项补偿。基本补偿费和就业补偿费,作为职工提股股本金、医疗补助费和离退休职工医疗补助基金及管理费,提留于企业,设立专户。次年,市绒布有限责任公司总产值为2250万元,销售收入1710.66万元,在职职工213人,固定资产净值451.3万元。1998年,总产值1268万元,销售收入721万元。
1998年后,国有工业企业有潮阳市新华印刷厂、潮阳市微电机厂等3家企业被批准进行公司制改造,还有一批市直集体企业、民营企业逐步组建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