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的时间是什么
新中国建立后,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确切的说是在1952年底。
国民经济是指各行各业经济部门构成的总和,它的基本构成单元是各个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以及居民户。
对国民经济的观察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进行:从静态上看,国民经济是由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行各业的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各单位构成;从动态上看,就是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即依次从生产开始,经过分配,达到最终使用的不断循环利用过程。
国民经济是指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是由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经济环节、经济层次、经济部门和经济地区构成的。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突出强调经济的整体性和联系性。这个观点突破了将国民经济局限于国家各经济部门的构成总称的限制,在内涵上大大扩展社会经济活动的领域。
包括了经济环节,即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环节;经济层次,即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微观经济各层次;经济部门,即工业、农业、建筑业、商业、通讯、文化、教育、科研等生产部门和非生产部门;经济地区,即国内不同经济区域以及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区域和国际性区域,较为全面而翔实地阐述了国民经济涵盖的内容。
由此,国民经济学应从属于应用(宏观)经济学、实证(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一般原理与行政管理学及社会统计数据相结合的应用宏观实证经济学。
我国大学现在所讲的国民经济学,一般是经济学科门类的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所属的研究生专业。
㈡ 历史上经历了哪几次经济危机
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
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来,随后发生危机的年份是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和1900年。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
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又发生了 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危机。
危机周期性的原因,要从市场经济的运动变化中去寻找。这一基本矛盾虽然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处于严重激化之中,而是有时尖锐,有时缓和,呈现出一种波浪式发展的状态。
经济危机是这一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又反过来通过对生产力的破坏暂时强制地缓解这一矛盾。但危机并不能消除矛盾,一次危机过去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基本矛盾又会逐步重新激化起来,使另一次危机成为不可避免。
正如恩格斯所说:“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生产产生了新的‘恶性循环’”
㈢ 美国宣布重启经济,距离经济复苏还有多远
4月17日美国总统宣布,美国将会按照时间表重启经济,但是重启经济的道路注定不是一帆风顺,还面临疫情死灰复燃的风险。即便是按照最乐观的估算,美国经济活动重新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可能也要在7月份,而经济完全复苏有可能将会在年底更晚的时候到来。
一、美国经济触底了吗?美国总统宣布,重启经济是一个相对乐观的决定,但是这也基于美国白宫大量专家进行的模型测算,按照这个模型,美国的疫情应当已经在4月16日出现了拐点,之后的疫情感染新增确诊人数会逐渐的下降,并且未来曲线会逐渐平坦化。如图疫情的拐点出现在4月16日。
如果根据中国经济复苏的速度进行估算的话,美国在6月底有望重启85%以上的经济活动,这会带来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复苏。但是这是一个相对乐观的估计,因为重启经济还有不确定的前景。
三、重启经济会一帆风顺吗?答案也是不能。
首先,美国要求重启经济的限制相比中国来说更为宽松,这一方面意味着复工速度会更快,但另一方面也会意味着疫情死灰复燃的概率更大。
其次,美国本身对于疫情的防控就没有中国严格,因此疫情的二次爆发或者不能够按照模型测算的那样出现拐点,都是非常可能发生的现象。
因此美国重启经济至少面临两方面的潜在风险:
第一方面,重启经济的过程当中,很可能出现疫情扩散速度没有下降的趋势,这样重启经济本身的进程会放慢,经济活动复苏时间可能超过两个月。
第二方面,在重启经济之后,疫情出现二次爆发,对经济造成更为致命的打击。
在这两个风险面前,显然美国更好的选择是严格控制疫情的扩散,迅速遏制疫情蔓延,这样可能为重启经济迎来更好的条件。但是这也意味着,经济面临更大的风险显然是联邦政府所不愿意承担的,这也决定了美国会以更危险的方式进行一次重启经济的赌博。
综上,按照美国白宫的疫情扩散模型测算,在疫情出现拐点之后,重启经济是一个相对合理的选择。但美国即便是现在重启经济最乐观的,估计也是在7月以后才会迎来复苏,同时重启经济的过程等充满风险,现在还远不是认为经济强势反弹的时候。
㈣ 新中国建立后,哪一年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应该是1952年。
从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获得全面的恢复,并有了较大发展。
农业的恢复,是国民经济一切部门恢复的基础。党和人民政府通过土地改革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充分调动农民个体经济和劳动互助两方面的生产积极性,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三年间,国家用于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1950年为2.74亿元,1951年增加到4.17亿元,1952年增加到9.04亿元;国家银行对农业生产的贷款也逐年增加。三年来,国家用于水利建设的经费约7亿元,占全国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10%以上。全国直接参加水利工程建设的有2000多万人,完成土方量17亿立方米以上。随着治理淮河、荆江分洪、官厅水库等水利工程的基本完成,解放前江河堤岸严重失修、水患频繁的状况初步改观,千百年来威胁中国人民的洪水灾害开始得到有力的防治。在治理江河的同时,各地还大力整修水渠塘堰,扩大农田灌溉面积。所有这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全国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2263.6亿斤,增加到1952年的3278.4亿斤,增长44.8%,比历史上最高年产量的1936年增长9.3%。棉花总产量从1949年的888万担,增加到1952年的2608万担,增长193.7%,比历史上最高年产量的1936年增长53.6%。
工业生产的恢复,是在艰难境况中起步的。党强调一要依靠工人阶级,二要依靠国营经济。首先重点恢复国计民生所急需的矿山、钢铁、动力、机器制造和主要化学工业,同时恢复和增加纺织及其他轻工业生产。按照中央的部署,工业基础较好的东北各省率先恢复了工业生产,开始初步的经济建设。东北生产出的机器设备和工业物资,又支援了上海、天津等各大城市生产事业的恢复。除重点恢复和改造原有企业以外,三年间,国家还抽出一部分资金,有计划地新建了一批急需的工矿企业,如阜新海州露天煤矿,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和大型轧钢厂,山西重型机械厂,武汉、郑州、西安、新疆的纺织厂,哈尔滨亚麻厂等。这批最早在经济恢复时期新建的厂矿,后来都成为我国工业战线上的骨干企业。
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经济恢复的重点。三年间,在基本建设资金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国家用于交通运输建设的投资共17.7亿元,占全国基建投资总额的22.6%。在铁路修复建设方面,数十万铁路职工和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共同奋战,1949年底就基本恢复了原有的铁路网,南北大动脉京汉线和粤汉线恢复运营,东西干线陇海路也全线通车。1950年6月,穿越巴蜀的成(成都)渝(重庆)铁路开始动工修筑,至1952年7月建成通车。这条铁路是清朝末年就酝酿兴建的川汉铁路的一段,拖了近半个世纪未铺上一根钢轨,而新中国成立后仅用两年时间就建成通车。在大西北恶劣条件下修筑的天(水)兰(州)线,也于同年9月竣工。公路建设除修复原有公路外,还新建和改建了一些主要干线和县、乡级公路。到1952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由解放初的8.07万公里增加到12.67万公里。为配合进军西藏,解放军工程部队和广大民工一道赶修了甘青、川康、川青等公路。特别是在海拔近5000米的六座大雪山和悬崖深谷之间修筑的康藏公路,以通往“世界屋脊”而堪称奇迹。
经过三年的努力,整个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较快发展。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8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77.6%,平均每年增长20%左右。其中,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45.1%;钢产量达到134.9万吨,比1949年增加7.54倍,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46.3%;生铁产量比1949年增加6.72倍,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7.2%;原油、水泥、电力、原煤等都超过历史最高产量。棉纱、棉布、食糖等主要轻工业产品产量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平均来看,1952年我国工业生产超过旧中国历史最高水平23%。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48.4%,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和生猪、大牲畜的年底头数都超过了解放前最高年产量。
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有了根本好转。按可比价格计算,1952年,国民收入比1949年增长69.8%。财政收入比1950年增长181.7%,不仅有了成倍增加,而且连续两年收大于支,均有结余。在财政总支出中,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逐年上升,社会文化事业的支出有所增长。城乡人民收入逐年增长,生活普遍得到改善。按1957年价格计算,抗战前的1936年全国职工(包括家属在内)平均消费额为140元左右,1952年增加到189.5元,增加35%左右。农民净货币收入由1949年的68.5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127.9亿元,增加86.7%;从1949年到1952年,各地农民的收入一般增长30%以上。
新中国成立后三年间国民经济的增长,带有明显的战后恢复性质。但从世界范围来看,与欧亚各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的情况相比,新中国战后经济恢复之快,增长幅度之大,是举世瞩目的。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为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前提条件。
全面贯彻统筹兼顾、照顾四面八方的经济建设总方针,不仅活跃了中国经济,更重要的是社会经济结构获得显着改善。在国民经济内部的五种经济成分中,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处于优先增长地位。在全国工业(不包括手工业)总产值中,国营工业产值平均每年递增57%,所占比重1952年达到52.8%。在全国社会商品批发总额中,国营商业所占比重1952年达到60.5%,控制了很大部分社会商品的流通过程。这时,国营经济虽然尚未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但已成为我国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主要经济基础。
在国营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中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都各得其所,获得较大发展,促使原来非常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上有了提高,工业生产力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增强。在全国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包括手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1952年的43.1%。其中现代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7%上升到27.7%。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26.4%上升到1952年的35.5%。这表明,新中国经济的恢复不仅有数量的发展,而且有性质上的变化和质量上的提高。这些深刻变化,为我国由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国开了一个好头。
㈤ 2018年我国将开展第几次全国经济普查
我国将于2018年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经济普查规律: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规定,经济普查每十年进行两次,分别在逢3、逢8的年份实施。
经济普查历史:我国分别于2004年、2008年和2013年开展了三次全国经济普查。
(5)全面重启经济需要多少次扩展阅读:
经济普查知识
1.经济普查的标准时间点:
经济普查的标准时点是普查年份的12月31日,普查时期资料为普查年份的年度资料。例如:2018年是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年,标准时点为2018年12月31日,普查时期资料为2018年年度资料。
2.经济普查的对象:
经济普查的对象是在我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3.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的主要内容
包括:普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组织结构、人员工资、生产能力、财务状况、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能源消费、研发活动、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交易情况等。
㈥ 经济普查每隔几年进行一次标准时点是什么时间
每隔5年普查一次(即除2004年条例发布第一次经济普查为2004年外,以后逢3和逢8年份均为经济普查年),标准时点是为普查年份的12月31日。
2018年7月4日,国务院第15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决定》,于2018年08月23日开始执行新的《全国经济普查条例》。该条例第七条规定:经济普查每5年进行一次,标准时点为普查年份的12月31日。
截止到2019年2月21日,我国已顺利完成3次全国经济普查,现在正在进行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按照《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第十条规定, 经济普查的行业范围包括:
(1)采矿业;
(2)制造业;
(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4)建筑业;
(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7)批发和零售业;
(8)住宿和餐饮业;
(9)金融业;
(10)房地产业;
(1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2)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13)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4)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5)教育;
(1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8)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