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司马迁划分的五大经济区是什么急用!
在《货殖列传》中,司马迁以西汉以前的经济环境为背景,以实业家的活动为主线,分区论述了各地的地理环境、社会风气、经济发展和物产.司马迁认为商业的作用在于流通,尤其是地区流通,所以他特别重视地区之间的往来和都会的商业中心作用.在《货殖列传》中,我们看到,西汉已形成了五大经济区域:
一是关中经济区.包括今天的陕西、甘肃和四川.在这个经济区“自?(今陕西陇县南)、雍(陕西凤翔县南)以东至河(黄河)、华(华山),膏壤沃野千里”,土地把沃,物产丰富,人民“好稼墙,殖五谷”.交通便利,商人云集,“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二是三河经济区.西汉以河内、河南、河东三郡为三河区.“昔唐人都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尧都晋阳),殷人都河内(指黄河以北的殷墟),周人都河南(周平王都黄河以南的洛阳)”三河在天下之中,三足鼎立.所以,唐尧、商代和周代先后在这个区建都.这个经济区土地面积狭小,人口众多,民风勤俭朴素.“洛阳东贾齐鲁,南贾梁楚”,交通便利,是中原的商业中心.
三是燕赵经济区.包括今河北和山西部分地区.燕、赵“有鱼、盐、枣、粟之饶”,物产丰富.赵都邯郸和燕都蓟是这一经济区的两大商业城市.
四是齐、鲁、梁、宋经济区.包括今山东和河南的部分地区.位于泰山北面的临淄,是齐国故地的商业城市,“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而鲁国故地则“颇有桑麻之业,无林泽之饶,地小人众,好贾趋利,甚于周人”.鸿沟以东,芒砀以北,至巨野,是梁、宋两国的故地,人民多务农为业,善于储藏备荒.
五是楚、越经济区.包括现在的长江下游和珠江流域.这是战国以后形成的经济区.越国灭吴国之后,得有江淮以北,楚国又灭越国得有吴越之地.所以,司马迁把这一经济区又分为西楚、东楚和南楚.西楚,从沛郡西至荆州.这里“地薄,寡于积聚”.但在楚夏之交界的陈(今河南睢阳),又“通鱼盐之货,其民多贾”.东楚,包括现在的徐州(彭城)、扬州和苏州地区.这里“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所以吴王刘濞曾在东楚罗致天下逃亡分子,铸钱煮盐,发动“吴楚七国之乱”.南楚,包括淮南的衡山、九江二郡和江南豫章(今南昌)、长沙二郡.这里物产丰富,江南“多竹木,豫章出黄金,长沙出连、锡”.楚都迁于寿春(今安徽寿县)后,寿春就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合肥是皮革、鲍、木的集散地;番禺(今广州)是珠玑、犀、玳瑁、果、布等的集散地.
上述五个经济区域及其商业城市的共同特点是,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利于商业往来;各经济区的商业城市都是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统治中心,又是地主、官僚、富商、高利贷者聚居的地方;商人贩运各地区的土特产品和手工业品,以满足封建官吏、地主、富商等的消费需求.西汉五大经济区的形成和商业城市中商品交换市场的发展,显示了西汉商业是相当兴盛的.司马迁的这些论述,为我国商业地理学和商业发展史的构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货殖列传》中,司马迁高度赞扬了私人工商业者们的特殊才能,表彰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通过说富论富,鲜明地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观点和对社会道德问题的看法.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的思想中所含有的某种朴素的唯物的因素.司马迁论货殖,已是两千多年前的事了,与我们今天的商品经济当然不能同日而语.但是,司马迁所提出的观点仍然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㈡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各具特色的五大经济区
战国时期,由于各地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在我国境内形成了几
个各具特色的、界线分明的经济区域。其地域范围以及各自的经济特色如下:
1、关中经济区:由秦控制下的关中、西北、巴蜀地区组成。关中地区以泾渭平原
为中心,早在西周时这里的农业就已很发达。《史记·货殖列传》称:“关中自、雍
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故其民犹有先王遗风,好
稼穑,植五谷”。从商鞅变法开始,秦政府推行农战政策,大力发展农业,因而使关
中成为全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汉书·地理志》说:关中“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
西北地区是指与关中相连接的陇西、天水、北地、上郡地区,即今天的甘肃东部
和陕西北部。周秦时代,这里是游牧的少数民族的栖息地,属典型的畜牧区。司马迁
称:“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也是较早得到开发的地区,因自然条件的不同,这里形成了以工商业为主的经济特色。
3、齐鲁经济区:
齐国都城临淄是战国时最发达的工商业都会城市。
4、燕代经济区:即司马迁所说的龙门、碣石以北地区,包括燕国、赵国北部、中
地区,即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北京市一带。这一地区与肃慎、林胡等少数民族
连,人口较少,经济特点是畜牧业发达,多马、牛羊等畜产品,农业则比较粗放
5、江淮经济区:包括江淮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地域辽阔,地广人稀,农
立较为粗放,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比较低。
为天下饶”(《史记·货殖列传》)。
巴蜀地区是指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盆地,是很早就得到开发的农业区,自古
有“天府”之称。
即司马迁所说的三河地区,是以河东、河内、河南为中心的
古老经济区。其范围相当于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南部、山西南部。这里是
2、中原经济区:
㈢ 古代四大经济区是哪儿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第一次将汉朝全境分为山东、山西、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四大产业区,汉成帝时刘向的《域分》、朱赣的《风俗》,《隋书?地理志》各州后序,《宋史?地理志》各路后序,虽然都是以“物产风俗”划裤贺分的人文风俗区,实际上也是经济地域差异引起的人文地域差异的反映。因此可以说我国古代经济的地域差异在人们的观念里已经存在了。从自春秋战国至汉代初年,农耕区和畜牧区之间、农耕区内部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一直延续到汉代,《汉书?食货志》说:“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就是说汉代初年,商品贸易在社会上还有很大影响。
正如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所指出:“由于自然 条件不同,即由于土地肥力、水域或陆地、山区和平原的分布不同,气候和地理位置,有用矿藏的不同以及土地的天然条件的特点不同,又有了劳动工具的天然差别。这种差别造成了不同部落之间的职业划分,我们一般应在这些部落相互进行的交换中发现产品向商品的最初转化。”
我国历史上的经尘吵济区往往包含自然、民族、政治三方面的特色。我国历史上早期的经济的区域差异,可按自然条件分为农耕、游牧、渔猎三大经济区。这三胡兄派大区实际也是汉族政权和游牧民族、采集狩猎民族的活动区。汉文帝给匈奴单于书云:“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令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使万民耕织,射猎衣食,父子毋离,臣主相安,俱无暴虐。”这就是自然区、民族区、行政区和经济区合一的反映。
在这三大区中,从自然、人口、资源、文化各种条件而言,东亚季风区的农耕区都占主要地位。这里人口最多,几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资源最丰富多样,生产力最先进,最早进入文明社会。因此这里最早出现经济的区域差异,其先决条件是农耕发展到一定程度,有足够的粮食提供给社会,可以使一部分人从事适应本区自然条件的其他产业,以其产品与他区进行交换,首先就是经济作物商品化,也形成经济区之间贸易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