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当今世界经济形势如何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可阻挡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尽管它在进程中会有曲折,会有人反对,但其势头不可阻挡。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资本、服务、技术、信息、劳务(人才)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空前加快,形成世界统一大市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进入新世纪以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市场自由化的程度越来越高。
之所以说经济全球化的势头不可阻挡,这一进程不会中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两个轮子一直往前转,这两股力量不可阻挡。这就是市场化的力量和网络化的力量,也称作市场革命和技术革命。
冷战结束后,世界市场化的规模和速度大大提高。前苏联东欧国家走上市场化道路;中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步推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的控制也大为松动。整个世界的开放度、市场的自由度前所未有。
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突破了地域时空的限制,互联网使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缩小,使商品、资金、技术、信息的流动空前加快,成本空前降低。例如,纽约到伦敦的长途电话费, 2001年时,每3分钟需1美元,预计到2010年将降到3美分。网络化极大地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跨国公司的扩张力量不可阻挡,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哪里的市场条件适合,哪里的成本低廉、潜力巨大,它们就往哪里推进。有研究显示,全世界已有6.4万家跨国公司,它们以资金、技术、品牌和销售网络的优势驰骋世界市场,它们控制着全球1/3的生产、2/3的国际贸易,70%的技术专利,90%的国际直接投资。这些庞然大物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WTO的成立,统一的国际经济规则的形成,对民族国家的约束力逐步加强,又大大推动了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
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的显现,南北差距的拉大,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不合理(这些规则是以发达国家为主体制定的),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富国集中,不发达国家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产业结构的全球整合,使发达国家一部分人失业;工业化的步伐使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出现了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
反全球化浪潮的兴起提醒世界,全球化进程应当调整,需要反思,应当给全球化“以人情、人道色彩”(欧盟语),应使全球化成为一个共赢共享、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这就要求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二、世界经济形成三大主体、三大市场
与经济全球化一道,区域经济合作(即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趋势。
现在,全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大大小小多达140多个,但在世界经济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占有最大市场份额的是三大主体: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正在筹划并形成中的东亚自由贸易区。世界经济的兴衰起落,与这三大区域经济板块密切相关。
经过五次扩大,欧盟今天已成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组织。25国人口4.5亿,GDP逾10万亿美元,占世界总GDP的30%。欧盟已建立起欧元区,统一了货币,这是目前惟一可以在经济领域与美国相抗衡的力量。
北美自由贸易区,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1994年正式建立,人口近4亿,GDP 11万亿美元,是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它要向南美扩张,美国认为拉美是“一个比欧盟更重要的市场”。如果拉美进入,便可形成一个包括34国、8亿人口、占半个地球的大市场。南美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有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但这是迟早的事。
一个以双边为基础的东亚自由贸易区网络正在形成。在2000年11月新加坡召开的东盟首脑会议和“10+3”(东盟10国+中日韩3国)首脑非正式会议上,首脑们就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达成共识并使其转入具体实施。中国与东盟已确定在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日本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也将在2012年最终建成。在此基础上,以“10+3”组成的东亚自由贸易区,可望2015年左右建成,并逐步走向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的更宏伟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占东亚地区GDP90%以上的中日韩三国的合作至关重要。一旦东亚自由贸易区建成,将成为拥有占世界1/3人口,GDP达到7万亿美元的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其规模可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世界三大经济板块之间,相互交叉、相互合作、相互竞争。我国的主要市场、主要贸易伙伴,都在这一范围。美、欧、日三大家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近一半。因此,密切关注世界三大市场的动向尤其重要。正如有专家所言: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动机、地域分布、组织形式、影响及出现的一系列变化,将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格局产生决定作用,对世界各国提出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四大环境
经济的发展是要受到环境制约的。对世界经济发展起重要影响的有四大环境,即政治环境、市场环境、资源环境、生态环境。
1.政治环境对经济的影响甚为重大。从整个世界政治环境看,对和平发展有利。大国关系进入磋商、协调、合作为主的发展阶段,出现了冷战结束以来相对稳定的时期。但是,局部战争、国际恐怖活动、民族与宗教冲突、社会动荡,都使世界经济发展受到阻碍,不确定的因素增加。
2.市场环境,包括气候、人文环境、劳动力素质、市场消费潜力、劳工价格、交通通讯条件、企业信誉、政府的经济贸易投资政策和开放度、法制状况、办事效率等等。美国开列的世界新兴市场名单,中国、韩国、墨西哥、土耳其、印度、南非、波兰等在市场环境方面占有一定优势。投资者总是涌向那些市场开放度高、投资回报率高、经营条件好的地方。
3.资源环境,关系到生产能否有保障,经营成本能否降低,经济发展能否持续长远,是物质基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能源、土地、矿产、水、粮食等自然资源条件的保护、改善与开发。无论是像日本、新加坡这样的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还是像美国、俄罗斯这样的资源丰富的国家,在发展经济、制定规划时,都不能不把资源问题作为前提条件。石油、粮食、水三大战略资源的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
4.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工业社会造成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已经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世界有11亿人不能用上清洁水。酸雨、沙尘暴、持续高温等现象的出现,非典、禽流感、疯牛病等疫病的流行,已为人类敲响了警钟。世界各国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拿出越来越多的资金用于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要使经济做到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创造良好的四大环境。
四、科技进步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加速器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高新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今世界,以发展现代化科技来提升综合国力,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点。日本重提科技立国的口号,欧洲提出加快追赶美国的目标。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进入了发展高技术、创立新产业的阶段,都在抢占科技制高点。
如果说各种先进工具的诞生,是人类双手的延伸,那么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则是人类大脑的延伸。当前正在演进的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其巨大效应,美国人把它与300年前的英国产业革命相提并论。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高峰估计可延续到2020年前后,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持续增长、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强大加速器。21世纪初,世界科技正在四大领域,四个制高点上加快发展并展开激烈竞争。这就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信息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
美国科学家认为,今后10年技术变革将超过20世纪百年的总和。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是发展经济的加速器,是增强国力的关键手段,是富国强民的根本,是当代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最重要的武器。专家们认为,在21世纪,一个国家的兴衰、经济的增长,都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的高科技发展水平。
五、金融在世界经济中的独特地位与巨大风险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金融市场正朝着全球一体化的方向发展,金融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资本在全球的流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空前加快,规模巨大。由于各国对外汇管制的放松,对本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对外经济贸易合作的扩大,都为金融资本的迅速进出和自由流动创造了好的条件。目前全球游资高达七八万亿美元,全球外汇市场每天的交易量达1.5万亿到2万亿美元,其中90%以上的交易是短期资本,从事各种投机炒作。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全球化给各国投资融资发展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全球金融市场无控制的发展,也带来极大的不稳定。
金融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是,金融危机常常产生连锁反应,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也就是金融危机国际化。墨西哥金融危机,很快蔓延到拉美其他国家;泰国金融风暴很快便波及到东南亚各国以及亚洲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影响到整个世界。金融危机的频发,提醒世界各国在扩大开放金融市场时注意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提高抵御金融风暴的能力,加强预防金融危机的管理体系。
六、南北贫富鸿沟扩大影响世界经济稳定发展
全球化带来的最大负面效应,便是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这对世界经济的稳定与未来发展会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
由于历史的原因,由于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由于世界发展的不平衡,也由于因民族宗教等问题引发的社会动荡,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50个不发达国家,经济处于贫困落后状态,有的已被边缘化。
据统计,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等西方7国,总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1%,但是GDP占世界总量的65%。而世界其余地区,人口占世界的89%,GDP却仅为世界的35%。全非洲50多个国家,GDP占世界总量的比例为1%,只相当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一家的资产。
统计数据还显示,世界上最富的20%和最穷的20%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1960年为30∶1,1990年为60∶1,1999年为74∶1,现在已达到80∶1。世界人均年收入最低的国家刚果(金)只有90美元,而人均收入最多的瑞士多达37930美元。
外国直接投资也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2000年,世界净投资达到1.5万亿美元,这笔投资中的82%分配给了发达国家,非洲只分配到1%的外国直接投资。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南北贫富差距拉大,带来的问题便是社会不稳定、动乱、对富国的不满和怨恨。
总之,目前世界经济现状是西强东弱,北富南穷,北攻南守。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求南北对话,改变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减免债务,增加对不发达国家的援助的呼声日益增高。
七、中国成为牵引世界经济快车的动力
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加快改革,扩大开放,成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受益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和平崛起,是21世纪最具有影响的重大事件。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量、实际利用外资数量及国家外汇储备,均居世界前列。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中国2002年GDP总量为1.2万亿美元,列居世界第6位;按国家统计局9月份提供的数据,2003年中国GDP总量已达到116898亿元人民币。
在世界经济近五年来平均增长不到3%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以高于8%的速度持续上升。中国经济已成为带动亚洲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如今,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余家到中国投资兴业,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据商务部外资司8月的信息,近年来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快速增加,总数已超过600家。这些研发中心累计投入研发金额约40亿美元。这将为我国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起到积极作用。这表明,跨国公司把中国市场看作是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中国的跨国公司目前也已是数以千计。正如国际舆论指出的,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进一步增大,成为牵引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
八、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总体向好
世界经济经过两年多的低速增长,逐渐从低谷走向复苏,形势向好。
进入新的世纪初年,由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形成的网络和股市泡沫出了问题,泡沫经济崩溃,引发了世界三大经济火车头美欧日同时减速,世界经济在2001年、2002年出现低速增长的不景气局面。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2000年时,世界经济增速为4.8%,而到2001年下降到2.4%,2002年为3.0%。世界出现贸易和对外投资双下降。跨国兼并的势头也明显减弱。
经过近3年的调整,采取降息、减税、调整结构等一系列措施,到2003年下半年,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出现复苏势头。日本经济也从10年沉睡中醒来,缓慢复苏。亚洲经济增长强劲,高达7%,是经济亮点。因此,人们在2003年底称世界经济是“开往春天的火车”。
世界经济的增长目前仍然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泡沫经济的后遗症(结构性问题)要彻底消除还有待时日,发达国家的失业率仍居高不下,美元贬值疲软,伊拉克战争的后遗症增加了反恐斗争的难度,世界局势不稳定,石油价格居高不下,这一切都会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增长产生变数和不利影响。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世界经济在2003年的增长率达到3.2%。同时预计全球经济增长率 2004年可达4.6%,据称即将调高为4.9%。这个乐观的估计能否实现,还有待于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世界经济总的发展前景看好。
❷ 如何提现2019年我国经济状况
2019 年是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这一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更趋复杂,一些经济的和非经济的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全球经济形势逆转,由上年的“同步复苏”转向“同步减速”,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由“加息” “缩表”转向了“降息” “扩表(QE)”,经贸摩擦此起彼伏,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英国脱欧、地缘政治以及多地上演的民粹主义都为全球经济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和挑战。从国内看,中国政府加大逆周期调节、积极实施“六稳”政策1,国民经济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但从季度来看,经济增速逐季放缓、下行压力持续增大。总体概括,2019 年中国经济运行呈现“两降两升一稳”特征。
“两降”:一是经济景气持续下行,GDP 增速降至 1990 年以来最低。2019年前三季度,中国 GDP 同比增长 6.2%,增速比上年全年放缓 0.4 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增长 6.4%,二季度增长 6.2%,三季度增长 6.0%(图 1),经济下行压力逐季增大。按近期公布的 10 月份宏观数据推算,2019 年四季度当季 GDP 增速很可能“破六”,预计全年 GDP 增速在 6.1%左右,比上年回落 0.5 个百分点。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根源来自于外部环境收紧和国内经济的大调整两个方面:外部环境收紧与全球经济减速、中美贸易战升级有关;内部“大调整”既与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结构性因素有关,也与去杠杆、防风险、控房市等政策性因素相关联。
2019 年经济形势回顾与2020年展望
二是经济效益走弱,工业企业利润转正为负。2019 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累计下降 2.1%,而上年同期为增长 14.7%;亏损企业亏损额累计增长 11.4%,同比加快了 5.6 个百分点。与 2018 年钢铁、煤炭、有色等能源原材料行业以及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等行业利润高增长不同,2019 年工业企业前端、中端和后端的相关行业经营效益都有所恶化。前三季度财政收入增长 3.3%,增速比上年同期放缓 5.4 个百分点;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 5.4%,增速比上年同期放缓 0.3 个百分点。
“两升”:一是贸易顺差大增,外汇储备增加。由于进口下降幅度大于出口,2019 年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不仅没有收窄,而且还有显着扩大,前三季度为1418 亿美元,是上年同期的 5.1 倍。经常项目和直接投资差额占 GDP 的比重也由 2018 年前三季度的 0.75%提高到 2019 年前三季度的 1.67%。10 月末,官方外汇储备为 3.1 万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了 325 亿美元。
二是“猪肉荒”导致消费物价涨幅扩大。前 10 个月 CPI 上涨 2.6%,涨幅比上年同期扩大 0.5 个百分点,预计全年上涨 2.7%左右,在 3%的调控目标之内。CPI 上涨的主因是猪肉价格上涨,前 10 个月猪肉价格同比上涨 29.7%,10 月当月涨幅更是达到 101.3%。猪肉价格上涨也带动了牛肉、羊肉等价格上涨,涨幅提高至 2019 年 10 月的 10.2%、11.7%。2019 年前 10 个月,食品价格累计上涨7.4%,涨幅比上年同期扩大 5.8 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累计上涨 1.4%,涨幅比上年同期降收窄了 0.8 个百分点。与 CPI 涨幅扩大不同,受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回落影响,PPI 进入负增长区间,前 10 个月累计下降 0.2%。
“一稳”:即就业稳,调查失业率和就业困难人员均保持稳定。2019 年前 10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 1193 万人,提前 2 个月完成年初政府确定的 1100 万以上的预期目标;10 月城镇调查失业率和 31 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均为 5.1%,低于 5.5%左右的预期目标。2019 年前三季度,就业困难人员数累计 133 万人,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1. 需求端:三大需求此消彼长,净出口贡献率上升
2019 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前三季度为 60.5%,但比上年同期降低了 17.5 个百分点,为 2015 年以来最低。同期,投资贡献率为 19.8%,比上年同期降低 12 个百分点,而净出口贡献率由负转正(19.8%)。三大需求贡献率的此消彼长(内需贡献率下降,外需贡献率上升),不是 2019 年出口变得更快了,而是内需变得更弱了。
2019 年经济形势回顾与2020年展望
投资增速创历史新低,制造业投资是最大拖累。2019 年前 10 个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 5.2%,创下历史新低(图 3)。具体特征有:一是基建投资表现不及预期。2019 年基建投资增速在专项债发力情况下逐渐企稳回升,1-10 月基建投资累计增长 4.2%,较上年同期小幅加快 2.34 个百分点。但基建“需求大而融资不足”现象突出,制约基建投资增长。二是制造业投资持续低迷。1-10 月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长 2.6%,较上年同期大幅放缓 6.5 个百分点。三是房地产投资保持韧性。2019 年 1-10 月房地产投资累计增长 10.3%,较上年同期加快 0.6个百分点。四是投资增速区域分化明显。中部地区投资增速领跑全国,2019 年前 10 月累计增长 9.3%,东北地区投资增速跌入负增长区间。此外,投资增速还呈现“南强北弱”格局,1-10 月,浙江、广东和湖南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 10.1%、11.3%和 10.1%,而吉林、北京和黑龙江增速分别为-15.9%、0.8%和3%。
消费增速总体回落,汽车消费延续负增长。2019 年 1-10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长 8.1%,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 1.1 个百分点(图 5)。主要特征如下:一是汽车消费是 2019 年消费减速的主要拖累。1-10 月,汽车消费累计拉低消费增速 0.9 个百分点;扣除汽车外的消费累计增长 9%。与汽车消费放缓同步,石油及制品类消费仅增长 1%,增速比上年同期放缓了 13.6 个百分点。二是城镇消费增长放缓较多,乡村消费基本稳定,低收入市场消费潜力初显。1-10 月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长9%,高于城镇消费增速1.1个百分点(图6)。比如,2019 年京东“双十一”当天下单新用户中 72%来自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等低收入市场,低收入市场下单用户数同比增长 104%。三是必需品消费保持稳定,非必需品消费减速。在经济景气程度降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逐步放缓的情况下,居民更多地放弃非必需品消费,维持必需品消费。比如,1-10 月通讯器材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消费分别增长 8%和 5.4%,增速均较上年同期放缓 2.4 个百分点;而粮油食品类增长 10.4%,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 0.4 个百分点。
2019 年经济形势回顾与2020年展望
对外出口走弱,对美、日等主要贸易伙伴出口下降。2019 年以来,全球经济放缓趋势更加明显,中美贸易摩擦实质影响持续显现, 1-10 月,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和进口累计增速分别为-0.2%和-5.1%,分别较上年同期放缓 12.6 和 25.3个百分点。一是对美出口增速大幅下降。2019 年 1-10 月对美出口增速为-11.3%,较上年同期下降 24.6 个百分点。对美出口下滑导致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顺序发生变化,欧盟仍为第一,东盟超越美国成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二是对新兴经济体出口增速较快。2019 年 1-10 月对东盟出口增速为 10.4%。三是贸易结构优化势头持续。2019 年 1-10 月,一般贸易出口增长 8.5%,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 1.9 个百分点至 58.2%,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 97.6%。
2. 供给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同步放缓
受国内外需求放缓影响,2019 年工业生产持续放缓。前 10 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 5.6%,较上年同期放缓 0.8 个百分点(图 9)。工业对 GDP增长的贡献率从上年同期的 32.5%降至 2019 年前三季度的 30.9%。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5.5%左右,较上年放缓 0.7 个百分点左右。
2019 年工业运行主要特征:一是上游、中游工业行业增速回升,下游行业继续放缓。与上年有所放缓不同,2019 年中游制造业行业增加值平均增速明显回升。其中,受房地产投资较快增长、基建投资企稳回升以及上年低基数等影响,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加工业、有色金属加工业等在上年增速回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分别从上年同期的 4%、6.4%、6.5%上升到 2019年前 10 个月的 9%、9.7%、9.9%;金属制品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仪器仪表等制造业增速则在上年放缓的基础上明显回升,分别从上年同期的 3.7%、2.8%、6.7%、6%上升到 2019 年前 10 个月的 5.7%、9.8%、10.1%、10.8%。上游采矿业也延续回升态势,从上年同期的 2%上升到 2019 年前 10 个月的 4.5%。下游消费品等制造业行业则延续放缓态势,这也体现了终端需求的疲弱。
二是中美贸易摩擦叠加全球经济放缓,外部环境趋紧对工业行业的负面影响明显增大。2018 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在波动中升级,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的产品范围扩大、税率提高。涉及的通信计算机及电子设备、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家具、皮革制鞋、纺织服装、文教娱乐用品等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均较上年出现明显回落(图 11)。2019 年前 10 个月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累计仅增长 1.8%,增速较上年同期降低 6.8 个百分点。
三是采矿、石油加工、化学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加工、汽车6 大行业利润大幅回落,带动工业企业盈利负增长。受需求放缓、PPI 涨幅回落等因素影响,2019 年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由正转负,前 9 个月累计增速为-2.1%,比上年同期降低 16.8 个百分点(图 12)。这主要在于采矿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加工业等上年利润高增长的行业利润增速大幅回落(图 13)。比如,采矿业利润增速从上年同期的 50%降至 2019 年前三季度的 3.1%;石油加工业在油价中枢下行和终端产品降价综合影响下,利润增速从上年同期的 30.8%降至 2019 年前三季度的-53.5%;黑色金属加工业受成本上升等影响,利润增速从上年同期的 71.1%降至 2019 年前三季度的-41.8%。同时汽车生产与销售放缓,汽车制造业利润增速也从上年的-4.7%进一步降至2019年前三季度-16.6%。这6个行业的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行业的比重为 37.5%,其利润增速的降低对工业整体利润增速负面影响较大。与此相对应,食品、烟草、家具、文娱等消费品制造业,以及运输、电气机械等设备制造业的利润增速则明显回升。
生产生活低迷背景下服务业增速继续放缓。2019 年以来服务业增加值增速继续放缓,前三季度同比增长 7%,较上年同期放缓 0.7 个百分点。10 月当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 6.6%,处于历史同期低位。预计全年服务业增长 7%左右,较上年放缓 0.6 个百分点左右。
生活性服务业总体增速放缓,对 GDP 累计同比贡献率降低。2019 年前三季度,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对 GDP 累计同比贡献率合计为14.3%,较上年同期降低 1.3 个百分点。受消费疲弱影响,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增速均有所回落。批发和零售业增速从上年同期的 6.5%放缓至 2019 年前三季度的 5.8%,这主要受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放缓影响,前三季度消费中商品零售同比增长 7.9%,较上年同期回落 1.2 个百分点。而消费中餐饮收入增速小幅回落,2019 年前三季度较上年同期回落 0.2 个百分点至 9.4%,这也使得住宿餐饮业回落幅度相对较小,2019 年前三季度较上年同期回落 0.3个百分点至 6.4%。四季度消费难有起色,预计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增长继续放缓。受房地产销售放缓影响,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速从上年同期的 4.4%降至2019 年前三季度的 3.1%。近期受房企融资收紧背景下企业促销影响,房地产销售趋于改善,加之上年同期低基数(2%),预计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速四季度或有金融业增速回升带动生产性服务业贡献回升。2019 年前三季度,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四个行业对 GDP 累计同比贡献率合计为 30.6%,较上年同期回升 1 个百分点。这主要是金融业增速回升带动。受贷款较快增长、股票市场成交金额回升、债券发行加快等因素影响,金融业增加值增速明显回升,2019 年前三季度较上年同期回升 3.3 个百分点至 7.1%。值得关注的是,2019 年下半年之后,受需求低迷影响贷款增长乏力,贷款余额增速从上半年的 13%降至 10 月的12.4%,债券发行也有所减速,金融业增加值增速有所回落。由于 2019 年四季度同期基数明显提高,预计金融业增速将继续回落。伴随工业生产活动的放缓,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速继续回落,2019 年前三季度较上年同期回落 0.5 个百分点至 7.4%。四季度在工业疲弱、上年高基数背景下其增长难有改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虽然增长 19.8%,但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了 11.4 个百分点。在生产活动低迷的情况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速也降至2019 年前三季度的 8%,较上年同期回落 1.5 个百分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一是房地产去库存进展良好。10 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 6.6%。二是去杠杆进展顺利。9 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 0.3 个百分点。三是补短板进程加快。1-10 月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投资分别增长 37.4%和 32.7%。微观企业活力增强,1-9 月,日均新登记企业达 1.99 万户。四是新动能不断壮大。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 8.4%和 8.7%,分别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 2.8 个和 3.1 个百分点;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 14.1%,比上年同期提高 0.7 个百分点。
❸ 内蒙古的经济现在处于什么现状将如何发展
一)农牧民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一产业收入仍占绝对比重。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631元、4667元、4601元、4265元,均超过当年全区农牧民纯收入水平(2989元),也超过当年全国农民纯收入水平(3225元),比2001年分别增加2070元、2109元、2343元、1686元,年均增长15.9%、16.2%、19.5%、13.4%,比全国平均增速8.3%高出7.6个百分点、7.9个百分点、11.2个百分点和5.1个百分点。从收入来源情况看,收入结构比较单一,一产业收入占纯收入比重分别达到62%、56%、57%和81%。
(二)非农收入贡献加大,但地区间差异明显。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农牧民非农收入(包括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分别达到1750元、2042元、1981元、829元,比2001年增加了580元、1125元、1268元、565元,对五年农牧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8%、43.5%、54%、33%,比“九五”时期都有较大增长,但和全国平均水平(65%以上)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另外,从四市非农经济发展来看,呈现不平衡状态。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非农收入占纯收入比重分别为37.8%、43%、43.7%、19.4%,与2001年相比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增加了11个百分点、10个百分点和7.9个百分点,呼和浩特市下降7.9个百分点。
(三)工资性收入是非农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发展十分薄弱。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农牧民工资性收入为1047元、1018元、1365元、463元,比2001年增加378元、590元、883元、243元,除巴盟外其他三市农牧民得到的工资性收入均超过全区平均水平,鄂尔多斯市农牧民工资性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工资性收入占非农收入比例都达到了50%以上,鄂尔多斯市达到60%以上,工资性收入是非农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与此同时,二三产业收入占非农收入比例均在15%以下,对农牧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微弱。
可以看出,目前内蒙古西部非农经济发展,主要是以输出人力资源获取劳务收入为主,真正经营性非农收入很少,非农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状态。
二、影响内蒙古非农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产业结构严重农牧化。内蒙古人均耕地8.3亩,是全国的人均耕地的3倍;人均草牧场122亩,位居全国首位。农牧业资源具有比较优势,一产业具有较高的比较效益。调研所及的四个市第一产业收入都占绝对优势,非农牧收入只占19%到43%。巴彦淖尔市第一产业的收入比重虽然逐年下降,但2005年仍高达81%,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第一产业尤其是种植业。即使工业化较快的鄂尔多斯市目前农牧民仍有近六成收入来自第一产业,非农收入比重较全国平均水平还低16个百分点。呼市近年由于奶牛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一产业占农牧民收入的比重还有较大幅度上升。严重农化的产业结构,说明了内蒙古农村非农行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思想观念相对滞后。农牧业资源丰富带来另一个问题是农牧民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在推进非农业产业经营过程中,部分基层领导就农业抓农业,对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在思想上认识不够,一些地区农牧民外出打工的积极性不高。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白银脑包镇新兴村农民刘金牛认为现在生活“猪肉不误吃,烧酒不误喝,日子过得顺溜”, “儿子出去不省心、女儿出去不放心”,不如留在身边。
(三)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融资困难。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较慢,对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十分有限。包头固阳县域内缺乏马铃薯加工企业,商品薯全部以鲜薯外运,该县金山镇红崖湾村农民仅鲜薯运费一项就比在当地销售多支出90多万元。同时,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发展受融资难等问题的困扰,不仅发展壮大困难,有的生存也成了问题。鄂尔多斯东胜区的移民村和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白银脑包镇有创业计划的农牧民都反映贷不到款,贷款没有渠道;国家设立的创业贷款只给城市下岗职工,而农牧民就地兴办二三产业或进城创业都不能享受该项贷款。此外,对合法经营的农村牧区流动性小商小贩,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于工商登记和收取有关税费等优惠政策没有完全落实,有的地方仍在收取管理费。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基础工作落后,外出打工组织化程度低,进城务工环境仍有待改善。农牧民务工的组织领导系统、信息系统、维权系统未完全建立,农牧民打工70%靠自发,政府组织职能不到位。农牧民工子女上学,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仍未纳入打工城市统筹范围。呼市赛罕区的双树村村民说,划归市区后,所交养老保险费与原城市居民一样多,但领取养老保险金少200多元,原城市居民是每月650元,他们只能领到418元。赛罕区大台什乌盟籍打工村民子女上学不能享受到教育“两免一补”。为城市盖楼房的乌盟人,打工十几年也买不到当地一套住房,只能租南房居住。在北京等外地城市打工的农牧民再到其他城市或返乡时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公积金帐户不能跟着转移,社保基金管理有待进一步改善。
(五)农村牧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滞后。全区职业技术学校很多已并入普通学校,现有的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缺乏与专业相适应的教师、实验室、实训场地、教学仪器设备,办学成本较高,难以满足教学要求。鄂尔多斯市旗县区前些年教育改革把职业技校都并入普通高中,致使各旗县区没有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使鄂尔多斯技工用工缺口大大增加,其他三市也不同程度存在类似情况。四市农村牧区相当一部分中、高考落榜生重新回到农村牧区务农,增加了农牧民的数量,需要社会高度关注,加强就业培训,但目前除鄂尔多斯市外,对这部分新增农牧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还没有做出有效安排。
目前国家对农牧民转移培训的补贴量小、标准低,难以满足对农牧民进行有效培训的需要。由于农牧民自筹能力弱,而大多数旗县区又没有安排转移培训的配套资金,每人300元的补助资金只是杯水车薪,只能开展一些引导性和简单工种培训,难以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开展订单、技能性要求高的培训,导致培训质量不高,效益不明显。据呼市教育局测算,2006年市教育局直属的6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中住校的农村学生每年每人支付的学费、生活费约3900元,而2006年国家和自治区资助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助学金最高每生1000元。“阳光工程”只有国家补贴300元,时间是15天到3个月,根本满足不了掌握就业本领的需要。四市都有召不到生源的现象,有的十五天的培训,时间过半、人走一半,培训质量大打折扣。
另外培训资源分散,有关农牧民的培训工程分散在科技、教育、劳动就业、扶贫、农牧业等多个部门,四市呼吁整合农牧民培训资源。
三、有效增加非农收入的对策建议
继续坚持自治区七届、八届党代会以来形成的战略思路,解决农牧业问题在非农牧产业上下功夫、解决农村牧区问题在加快推进城镇化上下功夫、解决农牧民问题在减少农牧业人口和转移农牧民上下功夫。充分运用第二次农业普查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制定发展规划,做出科学决策。彻底摸清内蒙古农村牧区劳动力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和农牧民收入结构、投资意向等家底。从调查情况看,有效增加内蒙古农牧民非农牧收入。
(一)继续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三化”互动战略,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一是加快推进农村牧区工业化进程。把推进农村牧区工业化作为今后五年的重点工作,努力提高二三产业中农村牧区劳动力就业的比重、提高二三产业在农村牧区经济中的比重、提高二三产业收入在农牧民收入中的比重,加快推进农村牧区工业化进程。重点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制定综合配套政策措施,使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发展有规划、有目标、有重点、有措施、有检查、有考核,并列入各级政府农村牧区工作的考核指标。
二是以发展县域经济为重点,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把带动农牧民收入增长最直接最就近的县域经济作为最重要的载体和平台布局谋划农村牧区经济。将非农牧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着眼于农村牧区劳动力的转移和增收,围绕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农牧民转移培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村牧区人口的转移创造条件。合理区划农牧业资源,实施禁止开发区内的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工作。
三是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巴彦淖尔市和呼和浩特市的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实践证明,龙头企业带动下的一产业有旺盛的生命力。巴彦淖尔市2005年一产业给农牧民带来的收入就超过了全国农民平均收入的水平,达到3400元左右;呼和浩特市一产业给农牧民带来的收入也达到近3000元,功在产业化。要通过发展农村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带动关联产业群的发展,将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化为农民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二)大力改善进城务工农牧民就业环境,维护农牧民工合法权益,拓宽劳动就业渠道,发展劳务经济,有效增加农牧民务工收入。要制定农村牧区人口转移的具体优惠政策,使转移后的农村牧区人口降低进城后的生存成本,在生活、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入托等所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综合出台加强部门协调的意见,责成农牧民工办出台政策,并牵头监督现行农牧民工工作政策执行情况:由自治区劳动保障厅执行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等18个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由自治区发改委执行的《关于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的通知》(发改价格[2004]1405号)等2个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区教育厅执行的《关于教育系统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教职成[2006]6号)等2个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区科技厅执行的《关于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有关科技培训和产业发展工作要求的通知》(国科办农社字[2006]26号)等3个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区司法厅执行的《关于为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的通知》(司发通[2004]159号)等2个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由财政厅执行的《关于将农民工管理等有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支出范围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预[2003]561号)等5个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区农牧业厅执行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农科教[2004]4号)等3个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执行的《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资厅发法规[2006]28号)等2个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执行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和加强对农民工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银发 [2006]287号)等2个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区工商局执行的《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工商个字[2006]75号)等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区安全生产监督局执行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令第三号)等4个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自治区团委执行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等等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对实施状况进行评估、完善配套衔接、营造农牧民工务工的整体良好氛围。
教育厅和财政厅要研究解决教育“两免一补”覆盖到进城农牧民与在村农牧民同享的政策办法及加大教育资源投资力度,让农牧民工子女能上得起学的问题。社保局和财政厅要研究解决稳定就业的农牧民工纳入所在城镇的社保范围,同时允许保留和参加户籍所在地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政策措施。建设厅和发改委、财政厅要研究解决为农牧民建设适用住房问题。农牧民工办和农牧业厅要依法保障进城务工农牧民工土地承包经营权。积极发展劳务经济,有效增加农牧民务工收入。
(三)加强农牧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培养新型农牧民。
要抓好农村牧区职业教育,变以追求升学为主要目标为追求就业为主要目标。扩大职业教育规模,设置实用的专业课程,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实用技术,毕业后能尽快就业。
增加农牧民职业技术教育投入,提高职业教育补助标准。建议将户籍在农村牧区、参加中高考的初高中落榜生全部送到职业技术学校上学,使其将来具备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技能,其学费由政府买单。据自治区扶贫办多次调研结果,培训一名市场认可、能够就业的技术工人,最起码需要1000―1500元的投入。鄂尔多斯在国家补贴300元的基础上,将阳光工程的补贴由市、旗县两级扩大补贴600元,达到每人900元。建议自治区再增加补贴300元,使有条件的地方,转移培训的补贴达到每人1200元。
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将民营学校纳入国民教育;将现有分散在各部门的针对农牧民培训的资源整合使用,产生合力,要建立农牧民工培训的联席会议制度,使农牧民工培训有组织、有机构、有经费、有场所、有保障。
(四)深化农村牧区经营体制改革,发展现代农牧业,充分挖掘农牧产业内部增收潜力。内蒙古农牧民人均占有耕地草牧场等农牧业资源有较大的相对优势,即使实现超过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下,第一产业仍然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蒙古农牧民增收的主渠道和最现实的选择。要在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依法推进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牧业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牧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农牧业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贡献率,努力提高农牧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率。充分挖掘内蒙古农牧业资源优势和农牧产业内部增收潜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
(五)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支农支牧力度;切实解决农牧民兴办二三产业融资难的问题;加快转变县乡政府职能改革,为提高农牧民非农牧收入创造良好环境。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征用土地对农牧民的补偿政策,加大退耕还林补贴、粮食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和良种补贴,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幅度,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严防农牧民的负担反弹,使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不留死角,增加农牧民政策性和财产性收入。
自治区财政要拿出一定数量资金对农牧民兴办二三产业,农村牧区农畜产品加工、流通中小企业进行贴息贷款,促其发展壮大,为农牧民增加非农收入拓展渠道。
县乡财政改革后,核心任务就是转变政府职能,乡政府不再承担税收任务,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农牧民增收致富提供服务上,为提高农牧民非农牧收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❹ 国民经济发展的现状如何对此怎么看呢
我们要说清楚如今的发展究竟如何?首先应该先弄明白一个问题,即如何判断一个社会发展是否进步的标准或叫定义后再回过头来就比较好的谈论如今的发展如何这一问题了。
那么,判断一个社会发展是否进步的标准或叫定义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有两条:
首先就是这个社会要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以解决人们的吃、喝、穿、住等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如果搞唯GDP,经济指标上去了,人民的生活,特别是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应得到相应改善。例如,至今为止全国还有6亿人口月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老百姓的住房难、教育难、看病难、养老难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应该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并逐一加以解决,这应是当务之急。因此,我们看一个社会的进步如何,仅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够的,必须相应的是应看到人民的物质生活质量水平是否有着不断的不同程度的提高。
除此以外,人民还有享受教育、文化、科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需要,还有参加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等方面的需要,人的权利和价值的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等,社会越发展越是要求如此。只有这样,才能证明社会发展是越来越走向文明和进步!
❺ 近20多年日本的GDP,几乎没什么明显变化,日本的经济现状究竟如何
近二十多年日本的GDP几乎没什么明显变化,看起来似乎日本的经济陷入了常年的低迷。但其实日本的经济,还是还依然是亚洲甚至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因为他们的人均GDP一直都在稳定的增长中。
日本是一个小国,资源也是很少的,但是日本却成为了亚洲最有钱的国家之一。是因为日本有三项优势,其中技术是日本的高端核心技术,是在全世界都很有名的。日本有一堆在国际上的大企业,日本制造是技术与质量的代名词。而且日本是一个很注重国民的教育和素质问题,所以日本所拥有的优势,使日本从客观的角度上说,他依然是亚洲乃至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❻ 如何理解中国当前的经济现状
如何正确认识当前中国国内经济发展形势
摘要 在现今的中国就业压力巨大 全球GDP大幅度下滑 而中国依然稳中求进 但这
不意味着危机就不存在 相反这正是危机四伏的时刻 近几年中综合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即使在这样的时刻不能放松自己的思想 居安思危仔细分析经济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一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效日益明显经过30多年的发
展,中国综合合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经济总量上升。中国的发展也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具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处于一片低靡状态,中国也不例外,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了几个百分点,失业率陡增,出口额下降。为此在2010年中国推出四万亿的投资计划,在大量的政府支出的支撑下,从国内角度出发中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实现了正增长。目前国民经济总体形势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向外看,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一波三折,脆弱的市场信心更不易恢复,极易导致国际外汇、证券、大宗商品等市场持续波动,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可能还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向内看,我国经济趋稳的基础尚不稳固,扩大有效需求面临不少制约因素,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实现全年农业丰收尚存在不确定因素,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我国正处于由政策刺激驱动向市场内生驱动的关键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