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服务于经济建设
我国古代思想家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现在我国已经步入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强调以人为本,综合素质教育,因此,作为培养祖国花朵的教师就成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素质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因此 ,我们现在都很重视教师的专业素质问题。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与社会同步发展,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作为在校的师范生,我们应该从现在就开始加强我们的专业素质,这是我们起飞的翅膀,这是我们成功的基石。
从教师专业化角度来讲,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是构成教师专业素质的主要部分,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尚未步入社会的在校大学生来说,我们应该主要加强专业知识。
首先,作为育人的教师,要掌握具有陶冶人文精神、养成人文素质的普通知识,为了适应针对各种类型的学生教学,能够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加强各方面的知识就更为关键。在我们还没有跨出大学校门之前,我们要在我们的良好学习环境中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广泛的阅读各方面书籍,扩大知识面,为做教师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
作为专业教师,掌握专业知识,这才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最为关键的。现在我们要从现在对专业的学习中,点点滴滴的积累,逐渐深入的研究,加强对专业学科的理论、科研成果、章法知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的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有更深的造诣。这是我们教学的法宝。
但是这些还只是一部分,教学工作是一个培养人的工作,“学者未必是一个良师”,只有真正能把自己的知识讲出来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这就要求我们在能够综合运用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具有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我们宝贵的课余时间去多阅读教育、管理方面的书籍,这是我们盖好教师这栋楼的基石。
其次,教师的专业技能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工具。
虽然我们在大学里无法真正的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但是我们可以从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慢慢地去体味、学习和加强。钢笔字、毛笔字和粉笔字(简称“三字”)和用普通话说话、讲课、朗读(简称“一话” ),以及会制作教具、会编写教案、会编排板书(简称“三会” ),这些都是教学的基本功,虽然这些有的我们无法通过实践去感知,但是我们可以勤于练习,刻苦去练习我们的“三字” ;我们可以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加强普通话的练习,加强自己讲话的逻辑思维和有条理性,加强我们为人处世的能力;通过教师的授课,我们可以汲取他们在教学中的优点,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意识,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文学院有微型课堂活动,我们可以去亲自站在讲台上去锻炼自己,深入的了解教学中可能会遇见的难题或在教学中需要挖掘的潜力……
再次,如果我们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就要培养专业性情意。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只有我们热爱、喜欢它,我们才有可能做好它,这两者较前两者具有更深的含义和更高的境界。师范生的人格特质、价值取向都需要我们在大学时代逐步培养,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在校大学生只要执着,只要加强自己在专业方面的素养,这就为我们以后工作奠定了基础。
捷克斯洛伐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它不会使教师感到烦忧,或使学生发生厌恶的心情,它能使教师与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它是一种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情谊和最深刻的虔诚的艺术。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在一切生物中是最复杂的、最神秘的。”我从小就对老师无比钦佩,现在我依然对这个职业非常感兴趣,虽然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成功的道路上到处是荆棘,到处是坎坷,到处是阴霾,但是我依然相信:只要努力就会风雨无阻。愿天下所有愿意成为教师的人美梦成真,让我们现在向着成功起航!
㈡ 组织工作如何服务好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
组织工作要始终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牢固树立“四种意识”,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握发展大势,创新改革举措,提高工作效能,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
一、服务地方发展,拓宽部门发展空间。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组织工作的价值和生命力所在。组织部门要始终按照“强素质、树形象、创一流”的要求,突出改革创新,不断探索组织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让每位党员领导干部做到“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使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有新成效,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有新机制,人才工作有新拓展,使基层党建工作有新探索,不断提高组织部门服务地方发展的水平。
二、强化基层基础,提升部门工作层次。针对组工干部交流、流动较快的实际,要强化组工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实行新老组工干部帮带制,着力提高素质能力;要突出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加大对组工干部经济、管理、法律等知识的培训力度,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要建立组织工作资源信息库,不断提高组织部门信息化建设水平。
三、加强作风建设,夯实部门发展基础。建立部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让干部走出去、融入社会,扩展参与社会实践的平台;深入基层,加大帮扶指导力度,帮助基层抓好党的建设,理清发展思路,提高组织工作与基层的融合力,为地方地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服务。
参考:网页链接
㈢ 公安民警该怎么服务经济社会建设
公安机关作为国家维护稳定的重要职能部门,担负着维护稳定、促进发展、构筑和谐的重要职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记经济建设这个大局,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这既是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要求,又是公安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公安机关应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主动把公安工作融入到经济建设发展大潮中,不断创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模式、增进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努力形成执法公正、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公安行政管理工作机制,全力以赴推助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管理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管理的地位逐渐提高,管理主体逐渐多元,管理方式逐渐科学,管理体制逐渐完善。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社会自主性不足、户籍制度凝固、管理部门分割和社会管理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的社会管理理念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人民警察是党和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执行者之一,是社会管理的主力军。因此,公安机关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适应新形势、回应新期待、应对新变化、满足新要求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民警的创造力,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更好地实现警务工作的整体跨越提高。
(一)转变观念,改变公安民警传统的思维定势。公安机关应把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作为公安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大局思考问题,研究工作,教育引导广大民警,转变思想观念,切实增强大局意识、中心意识和服务意识,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与稳定、执法与服务的关系。走出单纯抓业务的误区,树立“公安工作与项目建设一体化”的理念,变被动工作为主动服务,自觉革除公安工作不适应形势发展的条条框框,自觉当好振兴经济服务的模范。公安机关要全程跟进辖区的大项目服务工作,确保大型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服务无延误、无投诉,切实为项目建设,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开拓创新,打破公安机关固有的工作模式。在现今的社会发展趋势下,公安机关要从传统管理型机构向现代服务型机构转变,强化“经济发展我发展”、“经济发展我先行”的观念,拓宽服务项目建设的职能,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同时,教育民警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执法原则,平等对待对各类企业,依法保护业主合法权益。按照合法、合理、效能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使各项公安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快捷和高效。推行阳光警务,增强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窗口警种和社区民警要实行弹性工作制、错时工作制,实行延时服务、预约服务 、上门服务,方便群众办事。
(三)规范执法,打造廉洁高效的执法环境。执法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也是人民警察履行"三大历史使命"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式。执法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公安机关能否有效打击违法犯罪,能否有 效维护社会稳定。要正确处理严格执法和文明执法的关系,严格执法是要求公安机关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对严重危害社会安定的违法犯罪行为应该坚持露头就打,绝不手软。而文明执法则是执法的方式方法问题,这其中包涵了严格执法的内容,严格按程序办案,切实尊重和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严禁刑讯逼供,滥用枪支警械、强制措施等,把打击违法犯罪和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执法范围上,只要不是法律明文禁止的,则"法无明文不为罪";在执法方式上,要坚决摒弃特权意识和以执法者、管人者自居思想,多服务、多指导、多沟通。以期达到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的目的,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大力加强队伍建设、规范公安执法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廉洁高效的执法环境。
(四)营造氛围,保障服务经济工作取得实效。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网上公安机关等宣传媒介,大张旗鼓地宣传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用树立典型、开现场会、挂标语口号等方式,全力宣传造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推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深入、持续、良好的开展下去。要通过深入开展“公安民警大走访”和“警民一家亲”等爱民实践活动,掌握社情民意,为民排忧解难,增进警民、警企的感情,筑牢群众基础,切实做到“基础牢、管控严、防得住”。
二、以创新管理体制为突破,进一步改进社会管理方式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既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又是一个棘手的课题任务。因此,公安机关应结合自身实际开动脑筋想办法,不断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以“管理单元最小化、管理服务最优化”为原则,把社区作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平台,积极推行“网格化”长效管理模式,实现基层党政组织、政法综治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全覆盖。
(一)建立网格模式,实现管理服务全覆盖。要依据社区所辖范围、居住人口、治安状况、工作难易、任务轻重、基础好坏等情况,将社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单元,形成覆盖全区、条块结合的区县、街道、社区、网格四级工作网络,确保把社会管理服务职能覆盖到社区、延伸至千家万户。把各种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纳入属地管理和网格化管理范畴,不断扩大社会管理服务的覆盖面。
(二)有效整合资源,构建管理服务新体系。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各级综治组织的统筹协调作用,有效整合公安、司法、劳动、民政、行政执法、民宗、统战等相关职能部门及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的资源和力量,建立健全街道、社区等各级综治工作机构,充分发挥其在维护基层和谐稳定中的基础平台作用。完善治保、调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归正人员帮教、社区矫正、禁毒等协作制度,并落实相应工作力量。积极探索综治工作向末端延伸,完善“网格化管理”载体,健全综治协管员、安全管理员、楼道长等队伍,真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网络。
(三)明确工作职责,推进管理服务精细化。要充分发挥社区民警、综治协管员、楼道长等的管理作用,进一步明确其联系群众、掌握民情、改善民生、解决矛盾、维护稳定等职责。建立健全信息平台,全面了解、动态掌握辖区居民家庭、出租房屋、流动人口、重点人群等基本情况。建立健全走访交流、信息采集、协调处理、便捷服务等运行机制,为群众提供更加直接、更加高效的服务,推进社会管理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四)强化队伍建设,确保管理服务上水平。要大力加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社区工作人员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各种社会资源参与基层服务管理作用。着力加强协警、综治协管员等专业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其融入群众、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使之成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骨干力量。同时,要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作用,不断发展壮大群防群治队伍,努力使群众自治组织和群防群治队伍成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力量。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志愿者行动,并加强组织、管理和引导,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以相应的知识技能协助和参与社会管理工作。此外,还要积极探索向社会购买服务的社会管理方式,充分发挥保安公司、中介服务机构等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三、以平安和谐乐业为标准,进一步夯实社会管理基础
创新社会管理、改进管理方式的真正目的,主要在于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稳定因素,使社会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效益。因此,公安机关应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强化源头治理机制,创新联动协作机制,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尽快实现社会管理从“事后被动应急型”向“事前主动防范型”、“运动型”向“常态型”、“治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进一步夯实社会管理基础。
(一)强化有关信息工作,积极探索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新方法。建设和谐社会,打造平安建华,服务经济建设,必须强化有关信息工作,始终把社会稳定放在第一位,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的规律特点,坚持“抓早、抓准、抓小、抓好”的工作思路,充分认识建华区新一轮大建设、大发展给公安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高度重视和有效化解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健全有关工作机制,拓宽新途径,提升工作水平。要采取面上打、深处挖、细处排的措施,全面细致地搜集梳理深层次、有价值、影响稳定的隐患、苗头信息,切实掌握社会各种动态。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建立多渠道、立体式的矛盾纠纷调处新机制。
(二)调动一切社会资源,着力构建治安防控工作新机制。公安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是公安机关与整个社会的互动过程。警力有限,民力无穷。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因此,要有效遏制各种犯罪的发生,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的新期待。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发挥其社会管理的主导作用。将人口管理、消防安全管理等公安社会管理工作纳入本地社会管理工作的总范畴通盘考虑,统一结帐,并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社会管理中的漏洞和隐患,通报相关部门,定期研究并协调解决社会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确立政府及各个部门的管理职责。要进一步加快技防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天眼”、卡口监控设施系统建设。以公安信息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做好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监管工作,并逐步向出租屋、留宿洗浴场所的信息化管理延伸,通过与公安网连通全面落实信息登记,报送和比对制度,提高流动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农村警务建设,使其真正成为集打击、防范、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同时,要充分发挥专业保安队伍、农村、企业自保组织的作用,有效预防和减少多发性侵财案件的发生。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大力扶持和培育社区矫正、人民调解等方面的社会管理专业化队伍,发动群众自发组织开展禁毒、禁赌、扫黄等工作,扩大其介入社会管理的范围。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在社区、农村大力推进保险式、契约式联防服务模式,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治安管理,投资技防建设,形成社会管理新格局。
(三)做强做大公安主业,认真把握社会治安形势新动向。在社会管理中,要坚持“打击是公安工作主业的指导方针”,进一步创新防范和打击犯罪工作机制,增强防范和打击犯罪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有效性。要有效解决突出治安问题,必须建立严打整治经常性工作机制。要坚持治安形势分析和严打工作方式的科学化,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要针对违法犯罪特点,本着“什么犯罪突出就打击什么犯罪”的原则,以“稳、准、狠、快、活、高”为方针,有效组织严打专项行动,坚决扭转治安局面。要把打击的锋芒直指严重暴力犯罪,做到命案必破,黑恶必除,逃犯必追。要聚焦整治乱点,有针对性的认真开展治安问题滚动排查,并对摸排反映出的治安突出问题,特别是对“黄赌毒”,要采取群防群治、城乡互动、警民联手、部门协同等多种措施,适时开展规模不等、方式灵活的集中打击整治行动,坚决铲除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社会反映激烈、严重影响社会安全感的毒瘤,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要严厉打击查处各种干扰和破坏重点工程建设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强治安巡逻控制,及时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治安问题,维护企业、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做到既要注重破“大案”,又要注重管“小”案,坚持“百姓事、无小事”的宗旨,只要牵涉到百姓的事就是大事,都得怀揣真情,扎扎实实办好,做到让百姓满意,进一步增强群众的安全感。要以“发案少、秩序好、游客满意”为目标,积极探索完善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治安管理新模式,进一步净化治安环境,提升社会治安管理水平,造良好社会治安环境。
(四)立足本职关注民生,主动推出为民服务的新举措。公安机关担负着大量的管理工作,并且很多工作都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推进社会管理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实际推进管理,把人本管理,柔性管理的理念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做到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最大限度地把方便和实惠带给群众,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为提升群众满意度奠定坚实的基础。要树立“民本为贵”思想。要始终把平安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作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环节去自觉实践。对有利于群众的事,无论再小也要去做;对群众不利的事,哪怕再小也不能为,真真切切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要坚持透明执法、阳光行政,自觉接受受社会监督,改善警民关系,树立公正文明执法形象。要将公安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特别是在办理治安案件、调解民事纠纷过程中,要建立案件反馈、公示制度,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度。要积极推行“人性化”执法。要牢固树立“为民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从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入手,创新改进户籍、治安管理工作,减化办事办证程序,不断推出便民利民新举措,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要把开展“上群众门、知百姓情、办为民事”活动作为一项常态工作来抓,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切搭起密切群众的桥梁。
㈣ 如何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服务决策,服务发展,服务落实的能力
一、把握时机、提高认识,全力推进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县级统战工作是整个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基础,围绕县委中心工作,积极创新工作载体,立足本地实际,突出抓好落实,统一战线在基层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统一战线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全局工作的结合更加紧密,基层统战工作对基层各项工作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在服务经济建设和稳定大局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县域发展尤其是资源性县域经济,长期积累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支撑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随着资源逐渐枯竭,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主体资源衰减、经济结构失衡、职工生活困难、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促进经济转型,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把经济的发展从过去的依赖资源的过度开发消耗转移到更多地依靠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上来,已成为事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战略问题。
基于对宏观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对县域经济发展走向的准确把握,推进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新一轮发展的根本途径。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为科学发展服务是统一战线团结奋斗的第一要务。在当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寻求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情况下,为科学发展服务、为经济转型服务更是统一战线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必须进一步认清形势、凝聚共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助推经济转型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的决策和部署上来,鼓舞和增强县级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克服暂时困难、实现长远发展的坚强信心,真正把助推经济转型作为统一战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提供重要助力。
二、攻克难关、积极进取,发挥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努力形成助推经济转型跨越的强大合力
统一战线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人才优势,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政治优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功能优势。我们只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调动一切资源、动员一切力量,在克难攻坚中凝聚人心、在转危为机中汇聚力量。只要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致力于形成社会各方面的创造力竞相迸发、各方面的智慧充分涌流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只要以“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为重点,在政策支持、提高效能、优化服务等方面下功夫,就一定能不断提高统一战线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助推经济转型的强大合力。
1、充分运用人才资源,为助推经济转型提供智力支持。在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中,聚集着许多专业人士和学者,他们是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为此,我们充分调动他们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为助推经济转型提建议、出点子、谋发展。一是构建建言平台。通过情况通报会、座谈会、民主协商会等形式,使各界人士了解和认识当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了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鼓励他们为经济发展多建适用之言,多献对路之策,多做务实之事,为经济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出力;二是构建活动平台。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大经济决策,紧扣全力以赴保增长这一目标,并就自主创新、产业转型、优化结构、节能环保、协调发展等方面工作组织专题考察调研,先后形成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调研材料,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三是构建科研平台。充分发挥专业人士的作用,成立经济转型课题研究小组,做好经济转型课题研究,开展项目攻关,形成了一批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助推经济转型发展成果。
2、充分运用政治工作的优势,为助推经济转型增强内力。统一战线具有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是统战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具体表现。作为以促进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重要职责的统战部门,我们努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和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坚持“团结、帮助、引导、教育”的工作方针,加强政治引导,充分发挥统战部门的政治思想工作优势,加强服务管理和帮扶工作,使民营企业在关键时候站得出来,帮得上忙,使得上劲。
3、充分运用化解矛盾的优势,为助推经济转型添加助力。实现经济转型,需要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需要凝聚方方面面的意志、智慧和力量。我们要切实履行好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职能,加大社会稳定的力度,促进统一战线内部和谐,促进民族团结,促进宗教稳定,多做统一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为经济转型发展减少阻力,增强助力,形成合力,努力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政治环境。一是切实维护各界和谐。通过做好统一战线各界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理顺各方面的情绪,化解各种矛盾,落实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切实维护各界的和谐稳定;二是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大少数民族对口支援力度,大力推进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一种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稳定。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助推经济转型跨越
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助推经济转型,既是县级统一战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统一战线的职责所决定的。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顺应时代发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助推我省经济转型。一是要转变观念,坚持第一要务,增强围绕中心、服务发展的意识,牢固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既要防止游离于经济建设中心之外的错误倾向,又要防止混同于具体经济部门、片面追求经济指标的简单做法。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资源优势,紧紧围绕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参与经济建设,为助推资源性县域经济转型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在实现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利益关系的磨擦,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多做聚人心、得人心、稳人心、暖人心、顺人心的工作。充分反映、合理引导、积极协调同盟者的经济、政治、民主和其他利益诉求,充分调动他们为助推经济转型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切实尊重和保护同盟者的合法权益;努力为统一战线成员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既做锦上添花之事,更要做雪中送炭之事。要树立统战理念,培养统战思维,提高统战素质,把握统战风格,讲求统战艺术,以真诚的态度、博大的胸怀、宏大的气魄,最大限度地吸纳和包容各界人士,为助推经济转型增添力量。三是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统战工作涉及政党、民族、宗教、阶层、港澳台和海外等多个领域,大陆、港澳台、海外等多个范围。要树立“大统战”思维,确立县统战系统一盘棋的意识,加强联系沟通,改统战部一家“单兵”作战为党派、工商、侨联、台联、宗教等多个方面“多兵种”共同参战,形成工作合力,为助推资源性县域经济转型做出更大贡献。
四、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切实做好新时期统战创新工作
1、抓摆位,落实责任。统战工作必须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的考核内容,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加强指导和考核,要着眼调动统战干部的主动性,抓紧解决统一战线工作面临的突出矛盾和困难。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氛围,特别是高度重视基层统战干部队伍建设,应加大选拔任用力度,加强与其他部门交流,帮助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工作,成长成才,同时,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宣传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方针政策,带头参加统一战线的重要活动,带头广交深交党外朋友,在推动统战工作创新发展中发挥表率作用。
2、抓理念,拓展思路。县级统战工作是整个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基础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做好县级统战工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新理念,创造新招法,推动统战内部关系和统战各领域工作的协调发展。要树立工作理念,建立和完善谈心沟通,联络联通等制度,采用多科手段,拉近与统战对象的距离、改善与统战对象的关系、理顺统战对象的情绪。要树立社会理念。跳出统战看统战,由部门统战意识转向大统战观念,注重资源共享,整合社会力量,把社会力量资源转变为统一战线的工作资本。要树立管理理念,要以现代行政管理理念抓好统战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工作的设计和谋划,通过科学管理,使日常工作由无序的忙碌到有序的饱满,尽可能使每个岗位,每项工作都更有计划,更加规范,更加成效。
3、抓机制,创新方法。机制和制度即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做好新时期统战工作,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以确保各项工作有抓手,有依据,不断体现科学性和规范性。重点是建立三项机制。一是联席会机制。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定期联络制度,通报情况,布置工作。完善调查研究,走访慰问、统战工作信息沟通、意见反馈、激动表彰等各项规章制度,确保事事有人抓,工作有人管,不断档,不落空。二是组织机制。要完善党外干部培养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制订组织和统战部门关于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的有关联合工作程序,为推进党外干部工作规范化提供组织保证。三是考核机制。结合统战工作任务,制订更加细致的考核量化标准,细化分解到部门和每个责任人,明确标准、定制考核,切实营造出人人有压力,有动力的工作状态,真正把统战工作落到实处。
4、抓宣传,营造氛围。以统战宣传开路,帮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统战意识,营造良好的统战工作氛围。要创新宣传载体,除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外,还要利用网络等现代宣传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全面介绍统战知识,及时反映统战状态,积极交流统战经验,展示统战风采,要培养宣传队伍,抓好撰稿、报送、播发等工作,推动宣传工作上质量。要开展宣传活动。可以通过集中编发统战知识宣传资料,开展统战知识专题辅导,举办统战成果征文比赛,开展各个层面的统战知识竞赛等方式进行宣传,不断增强宣传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5、抓队伍、树立形象。统战队伍的素质和形象,直接关系到地方部门统战工作水平的高低。因此,必须坚持把统战队伍建设抓在手上,苦练内功,外树形象,切实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社会形象好的统战干部队伍。要通过培训教育,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引导统战干部真正认识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感情上重视本职工作,从而激发爱岗敬业,在岗尽责的动力。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发动广大统战干部到基层,到生产一线去,与社会各界广交朋友,重点加强同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党外知识分子的沟通与联系,努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和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