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成渝双城经济圈重庆如何建设

成渝双城经济圈重庆如何建设

发布时间:2024-02-02 08:50:57

❶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如何画好“交通圈”规划出炉

定目标

到2025年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10000公里以上

根据《规划》,到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基本建成“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10000公里以上,其中铁路网规模达到 9000公里以上。

同时,力争重庆、成都“双核”之间以及“双核”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中心城市、主要节点城市 1 小时通达,重庆、成都都市圈内享受 1 小时公交化通勤客运服务。此外,智能绿色安全发展水平要明显提高,5G 网络覆盖交通重点场景,重庆、成都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超过 70%。

织个“网”

构建对外运输网络 “水陆空”齐发力!

《规划》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完善综合运输通道格局。加强与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衔接,向 东强化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连通,通江达海;向西融入亚欧通道,打通出疆入藏战略通道;向南畅通西部陆海新通道,辐射东南亚、南亚;向北衔接京津冀地区、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对接东北亚地区。

同时,将优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布局,以高速铁路、普速干线铁路建设为重点,推动沿江、陆海等对外运输通道加速形成,高质量建设川藏铁路,全面推进沿江高铁建设,推进实施一批普速铁路,恢复沪汉蓉铁路货运功能。

还要加快构建广安经南充至成都等快速通道,实现相关区市与成都、重庆快速连通。

·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重点项目

高速铁路

推进建设重庆至昆明、重庆至万州、西宁至成都、成都至达州至万州等铁路。开工建设重庆至西安、重庆至宜昌、成渝中线等高速铁路。规划研究重庆至贵阳等高速铁路。

普速铁路

推进建设隆黄铁路叙永至毕节段。开工建设黄桶至百色铁路及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成渝铁路成都至隆昌段扩能改造工程等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补短板项目。规划研究安康至张家界、广安至涪陵至柳州铁路以及广元至达州至万州、内江至宜宾等铁路扩能改造工程。

国家公路

加快建设 G0615 久治至马尔康、G4216 新市至攀枝花、G4218 康定过境段、G8513 九寨沟至绵阳、G69 城口至开州、G6911 镇坪至巫溪(重庆段)和奉节至建始(重庆段)等高速公路和国道剩余待贯通路段建设、低等级路段升级改造以及拥堵路段扩容,力争开工建设 G0611 汶川至川主寺等高速公路。全面推动 G318 川藏公路提质改造,开展 G4218、G4217 等国家高速公路远期展望线项目前期研究。

干线航道

加快建设长江朝天门至涪陵河段、羊石盘至上白沙水道、渠江等航道整治工程,嘉陵江利泽、乌江白马、岷江犍为、龙溪口等航电枢纽。推进岷江老木孔、东风岩、张坎、嘉陵江水东坝、渠江风洞子等航电枢纽工程,岷江龙溪口至宜宾段、嘉陵江草街库尾、乌江白马至彭水、渠江达州至广安等航道建设整治工程。积极研究岷江板桥航电枢纽、嘉陵江井口航运枢纽等级提升工程可行性。

油气管道及储气设施

开工建设川气东送二线管道项目及配套威远泸州自贡区块页岩气集输干线、川气外联、渝西天然气管网等管道工程和西南百亿立方米级储气调峰基地,打通广西经贵州、重庆入川成品油管道,推进兰成渝成品油管道与遵义—重庆成品油管道互联互通。

《规划》提出,要建设高水平国际枢纽集群。重点打造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发挥通达全球、衔接高效、功能完善的交通中枢作用。推进泸州—宜宾、万州—达州—开州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强化南充、遂宁、广安、绵阳、内江、自贡、乐山、黔江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衔接带动作用,优化不同层次枢纽城市分工协作。

·机场群重点工程

高质量建成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加快推进重庆江北机场改扩建工程,实施成都双流机场提质增效改造。推进阆中、达州(迁建)、乐山等机场建设,以及遂宁、广安等机场前期工作。规划研究重庆新机场、雅安、内江机场建设。

画个“圈”

打造1小时通勤圈 川渝更“近”了!

《规划》强调,要完善成渝“双核”辐射综合交通网络。打造高效互联城际交通网,以重庆、成都为核心,优先利用干线铁路富余能力开行城际列车,适当新建城际铁路,构建以成渝主轴为骨架、双核放射为主体、其他节点城市连接为补充的城际铁路网。优化城际快速路网,实施成渝扩容、遂渝扩容、大竹至垫江等一批高速公路工程,强化城际间高速公路互联互通。

· 城际交通网重点工程

城际铁路

推进建设川南城际铁路内江至自贡至泸州段(绵泸高铁内自泸段)。开工建设绵阳至遂宁至内江等城际铁路。规划研究成都外环等城际铁路。研究论证重庆至自贡至雅安城际铁路。

高速公路

加快成渝、渝遂、渝泸、渝邻、成自泸赤、成绵广、成渝地区环线等高速公路繁忙路段扩容改造。推动毗邻地区互联互通,建设重庆至合江至叙永、泸州至永川、大足至内江、铜梁至安岳、南充至潼南、大竹至垫江、开江至梁平等高速公路。

同时,《规划》明确,要构建都市圈通勤交通网。加强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轨道交通、道路交通、公交线路对接,打造1小时通勤圈。

· 都市圈通勤交通网重点工程

市域(郊)铁路

推进重庆至合川、重庆至江津、璧山至铜梁等市域(郊)铁路建设。规划研究重庆都市圈环线及成都都市圈等市域(郊)铁路。

都市圈道路

加快实施梓州大道南延线、天府大道眉山段、成资大道、两江新区至长寿、两江新区至涪陵等项目。规划研究重庆主城至永川、合川及綦江、万盛等项目。

《规划》提出,要分类推进大中小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建设。绵阳、南充、泸州、宜宾、达州、万州、黔江等城市,要充分发挥地面公交主体作用,加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城市停车设施建设。

此外,《规划》还强调了,要构建高效率物流体系,提升绿色智能安全发展水平,创建一体化协同治理样板。

❷ 着力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新时代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形成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举措。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支撑。川渝两地要从顶层设计、政策供给、要素配置、利益协调方面发力,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
立足国家战略方针,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一是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整体规划,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结合成渝地区发展阶段和比较优势,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带动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助推产业和人口集聚,努力实现城乡互动、产业融合。加快出台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全国性5G枢纽、制造业枢纽、科技创新中心枢纽、金融产业枢纽建设规划,促进高科技产业极化效应形成,带动成渝地区汽车制造、电子装配等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二是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一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空间布局,增进成渝地区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协同创新、市场统一、制度安排等领域的互动,推进交通、能源、信息等主要基础设施的对接;构筑以轨道交通为主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实现互联互通,促进要素流动,为产业发展赋能。三是着眼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面提高产业融合发展质量。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西部产业发展中的优势,规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实现由“成渝制造”向“成渝创造”转型,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群。
强化公共政策供给,提升产业协同发展水平。一是发挥好财税政策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的引导和扶持功能。加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对产业协同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同时考虑到成渝地区间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和要素禀赋差异,根据各自产业定位,设立专业化的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对落户共建园区重点区域内、有利于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的企业予以扶持。税收方面,推进涉税数据共享,降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制度交易成本。二是依托川渝金融资源优势,拓展金融服务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持作用。鼓励两地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银行资金直接进入股权和资本市场试点,打通资本市场与信贷市场的通道,拓宽成渝地区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争取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银团、国际金融机构等资金支持,确保成渝地区私企与国企平等享受金融资源,为成渝地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三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项目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推进PPP等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加快发展直接融资,加强与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合作。对于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发区内的企业产品,政府采购时给予优先支持。
优化市场配置功能,提高要素全域配置效率。一是打破成渝地区产业融合发展的市场壁垒。实现成渝地区产业融合发展,关键在于实践竞争优先理念,尊重市场作用。必须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区域市场体系,打破行政壁垒,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形成分工有序的区域良性发展机制。二是实施产业空间分区规划指引。统筹规划配套完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优势传统产业园区等多层次、全方位的产业空间载体,促进产业集聚化、高端化发展。以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等为依托,促进在自贸区建设、口岸、物流等领域加强合作,推动国家级新区协同开放,以重点区域开放提升成渝地区资源要素利用水平。三是发挥交通物流设施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作用。联动海关、铁路等相关部门,促进货源组织、口岸服务、一体通关、硬件设施共享的合作,缩短“双核”间时空距离;共同拓展四川、重庆经广西、云南至东盟的国际道路跨境运输线路,降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的交易成本。
完善利益协调机制,确保双城共享发展红利。一是建立政府内部协作机制,破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流动壁垒。重构两地产业价值链,避免产业过度同构、重复投资,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利益协调机制力度,削弱各种壁垒,加速产业资源的区域流动,提高资源市场化配置效率。二是建立区域外部联动机制。以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为目的,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联动,由点到面向外扩散发展,产业间彼此取长补短,避免出现同质现象,进一步深化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更好地实现成渝地区产业间协同发展。三是强化区域产业融合发展利益协调硬约束。产业融合的实现以相应工业园区为载体,要加强双城经济、产业园区等合作发展平台建设。要加强产业融合发展利益协调,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❸ 成渝两地如何协调发展、规划及管理

成渝本是一家,巴蜀兄弟情深。在注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区域协调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成渝两地理应联起手来共同应对挑战,克服传统体制与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合力攻关,促成川渝经济一体化,提升成渝经济带的活力。成渝两地的经济互补性很强,可望形成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之后的又一个经济带,与长江下游的上海经济圈首尾相照,纵横四川盆地和三峡库区,立足中国西部,辐射整个东南亚,与辐射东亚的上海经济圈,辐射南洋的广州、深圳、香港经济圈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与京津唐经济区(辐射东北亚)南北呼应,使中国经济形成三个坡度和阶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部经济崛起地区,西部经济开发地区,进而使中国转变成为国强民富、安居乐业的经济大国。由此目标看,展望在成渝经济合作上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不同规划与期待,指出成渝两地在促进合作方面应当优先考量的对策,也是极有价值的思考。

一、中央政府:成渝合作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四川和重庆同处于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和南贵昆特色经济区的结合部,又是长江经济带的腹心地区,推进川渝经济合作联动,不仅将有力促进两地的共同发展,也必将在全国的区域战略布局和整个西部大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川渝两地同处西部,地域相邻、经济相融、人缘相亲、文化相通、互补性很强。重庆在发展机械制造业、商贸流通方面的经验以及经营和管理城市的经验较为丰富。四川作为资源和人口大省,在旅游开发、电子信息、饮料食品、航空航天等领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四川、重庆两地许多经济指标虽然在西部地区有一定的优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甚至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如何加快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发展,如何彻底解决三峡库区移民及移民安置后的产业空虚,如何创造性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也是中央对两地共同的期待。

被称为“世界级难题”的三峡工程百万移民,是重庆的“立市之本”。搞好百万移民是党中央交给重庆市的一大政治任务,重庆移民占三峡工程移民的85%。能否妥善安置移民,不仅关系三峡工程建设的成败,关系到重庆自身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党中央提出的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甚至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声誉和重庆市的形象。国家在三峡库区实行开发性移民政策,逐步把移民区建设成繁荣的新兴经济带,以便使移民过上小康甚至更富裕的生活,从而彻底改变沿江地区长期落后的面貌。移民工作在重庆市的重要性,无论怎么说都不过分。到2009年三峡工程建成时,重庆库区规划迁建安置人口总数达107万人。九年来的发展实践证明,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是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把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关键之举,是应对国内外经济新挑战、谋划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英明决策。

“芙蓉之城”成都,是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的特大中心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务院确定的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也是国家计划单列城市(副省级城市),在重庆直辖前两地是同一行政级别,拥有一样的经济管理权限。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构建区域发展的框架,即在中国国土范围内,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条件,划定“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等,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专家指出,目前,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协调发展的整体战略逐步确立。为了解决东部与其他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国家将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制度,带动中西部与东部共同发展,而非过去计划经济中所实行的“拆东墙补西墙”。成渝经济圈属于中国西部开发大板块之中。规划明确指出,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实行重点开发。

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发展列入区域规划试点,升格为国家战略,而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成渝经济圈落选了。权威专家分析认为,长三角(以浦东为龙头)和京津冀城市群(以天津滨海新区为龙头)都涉及三个省市,行政壁垒已经极大制约了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另外,作为世界第6城市群,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已经初步成型,区域合作“条件最好”;而京津冀区域协调迫在眉睫,区域规划已经引起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

“十一五”规划纲要还就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发提出了明确的指导: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指出“国家今后考虑的区域规划重点是跨省之间的经济合作。历史上成渝地区本就是一个经济共同体,产业联系比较紧密,可重庆被列为直辖市后,行政壁垒反而阻碍了成渝之间的经济合作。”长期的行政割裂已经让成渝这两个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文化上都很接近的城市越走越远,而这正是中央通过“十一五”规划希望改变的局面,地方政府与民间的主动走近和谐发展,是中央政府极为关注和大力支持的。

二、地方政府:竞争大于合作,行政壁垒制约一体化

1、与国际都市接轨,成都市重点提升服务业和信息化水平

根据《成都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到2010年,成都市服务业增加值将达到2000亿元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0%;会展、金融、信息、物流、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基本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服务业发展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运行环境。成都市政府已经提出了“5年时间建设西部第一城,即综合实力第一城,人居环境第一城,创业环境第一城”的具体奋斗目标,营销城市的口号“成都——来了就不想回去的城市”,等于是向重庆提出了挑战书。《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将按照实施城乡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战略的要求,大力实施“一四六”工程,通过加快制度创新、加快人才体系建设等措施,夯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普及信息应用服务,到2010年,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信息强市。

2、与三峡建设同步,重庆市致力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打造长江上游经济中心

重庆市仍然处在“爬坡上坎、负重前进”的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是重庆进一步“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关键时期,是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的重要关口时期。力争实现我市“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一是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取得新的重大成果;二是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总体框架;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构筑新型工业基地,进一步打造“中国汽车名城”,建设“摩托车之都”等。依托园区构建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北部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寿化工园区、西永微电子工业园和区县特色工业园区,实现“再造两个重庆工业”的目标。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促进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等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全面完成三峡工程移民迁建任务,确保库区长治久安,适应高峡平湖新三峡的变化,拓展休闲度假等旅游新品。作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一部分,重庆市委、市政府对主城区、渝西地区、三峡库区和渝东南民族地区这四大片区的发展进行了科学定位:主城区——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核心辐射区”、现代化大都市的“形象展示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先行示范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渝西地区——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密集带”、“大中小城镇连绵群”和“现代农业展示区”;三峡库区——建设成为“高效生态农业走廊”、“新型资源加工业基地”和“国际黄金旅游带”;渝东南民族地区——建设成为“渝东南特色经济走廊”和“武陵山区经济高地”。

3、消除地区封锁,打破市场壁垒,建立统一市场

重庆社科院区域研究所曾对重庆辖区内40个区县的450家企业和150家非企业单位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目前各地区的地方保护程度分别与20年前、10年前相比仍是不容乐观。数据表明,认为地方保护与20年前相比减轻了很多的占45.35%,略有减轻的占24.42%,而严重得多和较为严重的占16.28%。与10年前相比,严重得多和较为严重的占9.3%,认为变化很小和略有减轻的占54.65%。地方保护的形式主要有直接控制外地产品销售数量、价格限制和地方补贴、工商质检等方面的歧视、其他非正式的无形限制(法规、会计、实行采购、工程招投标以及司法部门的袒护行为等)四个方面。调查表明以上四个方面的比重分别为21.75%,19.68%,27.83%,30.74%。值得关注的是,由其他非正式方面的无形限制和工商质检等方面的歧视这两个方面的比重达到了58.57%。

2004年3月,重庆市工商局与成都市工商局签署了一份互拆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壁垒协议。两地工商管理部门跨区域实行全方位合作,这在西南地区尚属首次。协议将加强两地名优企业的保护协作,建立紧密联系的两地打假维权网,并积极鼓励两地市场实行强强联合,支持两地市场联合对外拓展。协议中称,将建立两地商标行政保护协作机制,对两地着名商标实施与本地着名商标同等力度的重点保护。两地还将以企业登记、管理信息资源为基础,全面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共同开发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平台,促进两地“经济户口”的融通。实行企业黑名单警示通报制度,对有不良警示记录的企业进行两地联动公示,对列入市场禁入名单的禁止在两地开展经营活动。

成渝两地旅游局正式签订了“构建长江上游(成渝)旅游圈合作协议书”。双方就构筑统一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无障碍旅游区等方面达成共识。

尽管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仍然大量存在,政出多门,不规范更不透明而又相互扯皮的怪现象随处可见;衙门作风仍然相当程度地存在,行政效率低,基层办事难,盖不完的章,忙不停的检查验收;一些行政性垄断、行业性垄断仍然没有完全打破,地方保护引起的冲突行为时有发生,市场壁垒顽固地存在;政企分开仍然没有完全实现,条块分割极大地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源的合理配置。烟草、酒类、化肥、电力和农产品等五类产品“荣登”地方保护最为严重的产品之列,由于地方保护限制产品准入导致六大行业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烟草加工业、农业、饮料制造业、房地产、电力煤气水、服装业。这些现象在成渝两地更普遍地存在着,需要引起两地政府的高度关注。如果不打破行政割据与地方保护制造的封闭圈,成渝经济圈就永远只是一个梦想。

三、策略性建议

1、循国际惯例,建立自由流动的人间天堂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莱茵教授在重庆·西部开发国际研讨会上善意地提醒:要实现跳跃式发展,首先必须遵循国际惯例,用相对较少的时间,更快地提升自己。

成渝两地的管理部门应致力于有效地消除经济联系障碍,完善一体化的市场经济秩序,优化发展环境,特别注意任何限制市场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建设,遵循国际上经济一体化的诸多制度创新,自觉去协调合作竞争中的各方利益关系,依照法律充分尊重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调查显示有33.58%的企业认为劳动力市场干预影响到了企业到外地设厂和设立销售机构。这方面的干预着重反应在当地政府要求企业招工本地户口优先;在企业聘用外地户口从业人员时,当地政府需要额外的资格证明;由于政府相应职能不完善导致企业难以为外地职员提供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为外地职员办理暂住证收取较高费用;聘用外地人才的行政手续较本地复杂;外地职员在当地入学费用高;外地职员到当地落户,解决户口较难等。

2006年初,重庆市政府终于确认以“人人重庆”图案为形象标志,并申请了商标注册。该标志体现以人为元素,展现重庆以人为本,人人都是重庆形象的对外传播理念。重庆直辖前的四川省,曾经是中国人口第一的大省。成渝联手消障,如能有效克服各类非人性化阻碍机制,让经济自由流动起来,未来有望把成渝经济区建成中国第一大人间天堂:人人成渝,人人巴蜀(安逸)!

2、应因地制宜,最大力度地鼓励发展特色经济和休闲服务产业

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等东部沿海经济区相比,成渝经济区三大优势突出:一是能源,二是旅游资源,三是休闲服务业。因此,成渝经济区的发展首先要将能源开发、生态旅游、休闲产业作为重点来开发。

以现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为依托,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西部大开发、三峡库区建设政策优惠,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等。具体来说,首先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型工业。二是走矿电联产综合开发的道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减少污染,提高效率。三是开发绿色农产品资源,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链和林浆纸产业链等特色产业链。四是利用三峡成库的新机遇,发掘利用高峡平湖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业。五是要加强交通运输建设,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六是充分发挥成渝两地美食、美女、美景优势,发扬传统休闲生活节奏对国内外亚健康人群的极大吸引力,推动川渝饮食连锁企业的全球化布局拓展,建设具有巴蜀文化特色的餐饮美食休闲旅游基地。

成渝经济合作的成功,有助于西南经贸大动脉的打通,会大大加快整个南中国经济的血液循环,促进大西南经济圈的形成,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成渝合作,其实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容忽视,更不容再错过!

http://r3311.blog.163.com/blog/static/70396432006102411518720/

❹ 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怎样的意义

培育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利于引领中国西部地区发展,拓展全国经济增长新空间;有利于发挥沟通西南西北、连接国内国外的独特区位优势,推动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契合互动;有利于探索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模式,引导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峡人寿董事长黎已铭指出,在当前国家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成渝两地党政、企事业单位互动频繁,锦泰保险、三峡人寿等两地的保险法人机构加强战略合作、共同发展十分有必要。通过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大局、促进合规、促进发展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扩大两地保险法人机构的社会影响,塑造良好企业形象,形成规模聚集效应,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为两地保险法人机构更好地参与和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创造条件。

阅读全文

与成渝双城经济圈重庆如何建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读了小麻雀的故事有什么感受 浏览:407
什么才是圆满健康 浏览:410
幸福熊茶吧机质量如何 浏览:699
父母的婚姻关系怎么解决 浏览:102
幸福之约怎么写 浏览:802
古代爱情电视剧都有哪些好看的 浏览:498
讲故事时如何讲的抑扬顿挫 浏览:498
婚姻有点甜橙光币可以买什么 浏览:46
外交部的健康包都有什么 浏览:279
古怪的爱情是什么 浏览:269
怎么才能在婚姻期内立案 浏览:856
南京哪里的酒吧美女最多 浏览:130
保定高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怎么样 浏览:875
大女儿和儿子的婚姻怎么样 浏览:325
什么美女软件免费 浏览:558
爱情公寓的男人哪个最帅 浏览:15
沧州市企事业单位保险如何核算 浏览:325
做房奴还有什么幸福 浏览:941
文山市健康监测表怎么填 浏览:1002
为什么人会突然想要爱情 浏览: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