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钞者中央银行如何制造与救赎金融危机》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印钞者中央银行如何制造与救赎金融危机》(徐瑾)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xfjUOAe-YzBtttmIs_Wgdw
书名:印钞者
豆瓣评分:6.5
作者:徐瑾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中信·商业家
副标题:中央银行如何制造与救赎金融危机
出版年:2016-1-30
页数:320
内容简介
《印钞者》立足于金融常识,通过一系列财经事件和人物,描绘了17世纪以来的中央银行和经济发展的交融互动。这种纵横交错离不开其滋生的土壤以及背景,从中亦可一窥金融历史的进化之旅,甚至国家文明兴衰失败的暗涌脉络。
在《印钞者》中,作者指出,金融危机是信用经济的固然产物,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一样难以回避。我们不是在面临一场危机,就是走在一场危机的路上。也正因为如此,了解你的对手是谁、它如何形成、如何作用于现实经济,在当下也无比重要。
作者简介
徐瑾,青年经济学者,近年关注中国经济转型与金融史。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专栏作家,微信公号《经济人》(econhomo)主打人文与经济的分享,近期出版《凯恩斯的中国聚会》、《中国经济怎么了》、《危机与转型》等,其中《凯恩斯的中国聚会》入选“2015最受金融人喜爱的十本财经书籍”。
2. 《白银帝国一部新的中国货币史》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白银帝国》(徐瑾)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https://pan..com/s/1DMoae0vD9J-EQfGGnhjHmg
书名:白银帝国
作者:徐瑾
豆瓣评分:7.2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2-1
页数:333
内容简介:
货币是一国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大转轮。白银作为货币的主要形态之一,在中国宋元以降直至近代、时间跨度近1000年的中国货币史中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自16世纪40年代起,中国以白银为媒介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开始向“白银帝国”演变,并创造了繁荣盛世;而18—19世纪,西方过渡到金本位并逐渐孕育出现代金融系统时,中国仍然固守银本位,“白银帝国”逐渐走向末路。
《白银帝国》正是通过对这一段历史的考察,分析中国社会兴衰存亡背后那条连绵不绝的银线。从白银货币化到银本位,从纸币的失败到中国对白银的依赖,从中国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到受制于西方经济体系,本书梳理了白银成为本位货币的艰难历程。此外,作者将更多目光投向了中国早于西方几百年开始的纸币试验,以及中国在全球金本位大势之下对白银的固守,探讨中西大分流和中国银本位对后世带来的影响。所以,这既是一部中国货币史,也是对中国社会变迁的窥探。
千年中国货币史,彰显的不仅是白银的循环和社会的更替,更是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响,是人性的投射。每一个关注中国经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启发。
作者简介:
徐瑾
青年经济学者,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首席财经评论员,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上海公共政策研究会理事。早年办过《读品》杂志,现主持经济人读书群。近年出版《有时》、《印钞者》、《凯恩斯的中国聚会》等着作,作品曾连续入选“2015最受金融人喜爱的十本财经书籍”、“2016最受金融人喜爱的十本财经书籍”等。作者微信公众号:徐瑾经济人。
3. 2020年7月1日河南出入境办证大厅可以办护照了吗
您好,办护照可以,但分什么出境原因,必要的给办,不必要的不给办。现在办理护照大方向上的政策是不鼓励、不支持、谨慎受理,从严审核。说清楚点就是旅游、探亲、访友之类的理由肯定是不给办的;留学、商务、工作之类的理由现在给办。但是,你也不能乱说,因为审核很严的,还要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还有电话调查。你说谎的话是会被查出来的。还有,受理政策经常变动,去之前建议您电话咨询一下,一般是需要提前预约的。总之,现在出入境办证大厅给办护照,但是前提是要看你的出境理由。
4. 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怎么样
徐瑾也许正是一种历史感使优劣经济学相互区分开来。 ——J.K.加尔布雷斯 黑格尔曾经说过哲学就是哲学史,那么对于经济学史,意义何在呢?这是一个麻烦的问题。汪丁丁曾经有意调侃说:既然经济学以崇尚“工具理性”自居,故而,经济学“不思”。那么一门不打算思想的学问,何来思想史?不过幸好经济学大师熊彼特已经在他的天鹅之作《经济分析史》中为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学习经济学史可以让后人在教学方法上有所获益,获得新的观念以及了解人类的思维方法。不过,作为一名英国经济学者,约翰61米尔斯更在意的却是经济学史中观念的演进。他通过对经济学的成长发展的全部回顾梳理,对经济学前世今生提出了不少批判的看法,要点不在于记载并叙述实际发生的经济事件,而在于从人们据以作出种种判断的那些变幻不定的信仰和概念框架着眼,描述和分析经济学观念本身的事情。他讲述的是一种经济观念史,却是在一种批判的眼光观照下的经济观念史。毕竟,一切理性主义的首要原则就是勇于接受批判,经济学亦不能豁免。 根据人类学家的考证,大约在十万年前,人类刚有语言,几乎同时就产生了卖方和买方的交流话语,而经济学一词据说来自古希腊的家庭治理。虽然经济学在人类历史中看起来源远流长,但是经济学取得长足发展却是在十五世纪之后。荷兰学者安格斯61麦迪森把1500-1820年定义为商人资本主义年代,此间技术进步,资本主义形成,国际贸易、专业化逐渐成形,经济学借此一跃成为新兴而时髦的话题在欧洲传播开来。不过在当时,经济学家的身份尚暧昧不明,他们往往首先是政治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博物学者;且不谈对经济学有巨大贡献的霍布斯、洛克、牛顿、配第、休谟这些网络全书式的巨人,即使是公认得经济学祖师亚当61斯密,当时也被认为是一个伦理学者,为他最早赢得声誉的着作是《道德情操论》。不过在1870年前后,学界终于起了变化,经济学的学科名称由“政治经济学”换为“经济学”,经济学也终于掌握在学院派手中,成为一个独立系统的学科。 转眼到了二十世纪,经济学无疑占据科学智力的支配地位,学术地位与研究领域不断上升,所谓经济学帝国主义的议论也由此诞生,可见眼下经济学极一时之盛。随着经济学地位的上升,对经济学家的刻薄也见诸报章,比如“五个经济学家有六种观点,其中有两个是凯恩斯的”。虽是玩笑,却说出了经济学观念上的芜杂。在二十世纪,经济学最为明显的两次变革分别由凯恩斯与弗里德曼在不同的方向上展开,他们的学术观点除了在学术领域得到承认之外,也极为广泛的地影响了公共政策。凯恩斯师承马歇尔,却最终叛离古典经济学,催生了宏观经济学。或许是信奉“长期来看,我们全都会死”的理念,凯恩斯关注最多还是在于如何解决在他的年代最为重大的大萧条以及经济混乱问题,所以,《凯恩斯革命》作者评价凯恩斯“特别务实,关注的几乎都是政策问题”。 近四分之一世纪以来,由于凯恩斯主义被认为应该为美国的通货膨胀以及大政府模式得出现负责而被人诟病。在60年代弗里德曼发表《美国货币史》时就指出如果政府减少干预的话,大萧条或许可以幸免,随后三十年货币主义的观念逐渐成为政策主流。弗里德曼认为凯恩斯理论根本性的影响在于鼓励政治家们去做他们喜爱做的事:花钱但不增加税收,因此促成了七十年代的通货膨胀。约翰61米尔斯虽然不完全认同凯恩斯的理念,但是他指出并非因为凯恩斯没有远见才导致七十年代的经济滑坡,恰恰是因为凯恩斯之后缺乏像他那样的继任者才出现了诸多经济问题。对于晚近颇为占据优势的货币主义,约翰61米尔斯批评货币主义起家的简明真理“货币供应与货币供应之后不久出现的通货膨胀说之间有一种严格的相互联系”已经大打折扣,各国政府也在逐渐放弃那些实行得过了头的货币主义政策。 约翰61米尔斯认为经济学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就如何统筹兼顾地实现为大多数人所明显期望实现的经济政策目标形成普遍而有启发性的理论。在最为重大的经济问题上,经济学家却一直没有达成一致见地,比如经济增长率为什么会在西方各发达国家那样极端不稳定?为什么失业问题会在许多国家成为一个头痛的问题?为什么尽管目前物价上涨这么慢,但通货膨胀的阴影却仍然在人们心头挥之不去?在当今世界上,为什么无论是收入的分配还是财富的分配都已变得这么不均等?在他看来,左派经济学家和右派经济学家的区别只存在于分割蛋糕的方式不同而已。总之,一句话,他认为经济学走了不少弯路,原本经济学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所以他的书的开篇就是“经济学是本书认为需要对之予以严肃指责的一门学科”。 还是熊彼特说的一句话道出实情,任何时候,以各个阶段的需要作为立足点来进行判断,经济学的绩效总是低于人们的合理期望,并有加以适当批判的必要。由此不难理解经济学何以长期以来在公众视野中总要为经济衰退,失业,萧条,通货膨胀买单,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经济学毕竟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能够解释世界已实属不易,不能过多期望它去改造世界。 [英]约翰61米尔斯:《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高湘泽译,商务出版社2005年11月,22元。
5. 国家经济政策2021新政策有哪些
一定调:新局面中的老问题
每年岁末的中央经济会议都是万众瞩目,其最大作用之一,在于揭示高层对形势的研判。从中央经济工作通稿(以下简称通稿)来看,总体结论是内外结合,对内谋求稳定底线,对外强调多边主义。
从通稿定调来看,首先是肯定成绩,尤其强调“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
这意味着,关于疫情应对以及2020年整体局势,高层基本是肯定态度。
疫情中,各国面对疫情的表现不一,而中国的表现在国内舆论中得到不少肯定。从经济表现看,中国经济从负增长回归常态增长,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
这一成绩背后,其实也付出了一定代价。经济恢复基本依靠投资、尤其是基建与房地产的投资,来拉动形成——这意味着,过去的老问题,比如不赚钱的僵尸企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以及更大的金融风险,并没有随着经济恢复而消失。
从国外来看,随着疫苗陆续推出以及拜登当选,困扰市场的最大不确性正在消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风险的消散。
我曾经在《徐瑾经济人》专栏中谈到中国经济未来面临的内外趋势,首先是中美纠纷长期化,其次是在国内投资回报率下降。可以说,这两点是中长期趋势,目前并没有根本改善的迹象;这两点最终引发第三点,即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下滑,亦即所谓软阶层社会形成。
也正因此,高层研判国内外形势,结论并不乐观。“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要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心,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
所谓经济的持续恢复与高质量发展,面对中国经济的老问题,如何处理?这就留给了宏观政策很多想象空间。
二 趋势: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如何走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稿来看,宏观政策强调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其中,一句“不急转弯”引发金融机构不少解读。注意,这不是不转弯,只是时机未到。
既然提到急转弯,自然表明决策层已经看到了2020年抗疫形势之下具备必要性的宏观政策,不再应该,也不再能够以原有轨迹继续执行,不论是大幅增长的社会融资总额还是宽松的财政政策,都有调整的必要。以怎样的力度与速度,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调整,考验着决策层的智慧,也搅扰着市场人士的忧思。
通稿这样定位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
“更可持续”意味着,财政宽松力度将会弱于2020年,这比较容易理解;而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则封闭了开支下行空间。
对地方政府隐形债务风险的重视得到延续,暗示将有更多政策与措施出台,一方面将隐形债务显性化,另一方面杜绝债务无序违约风潮。
而对货币政策则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完善债券市场法制,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
“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意味着货币供应量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比2020年将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下行,对于市场来说,一个更紧的信用环境呼之欲出,对企业、银行都是挑战。一方面,信用边际收紧往往对应经济上升动力的边际减退,另一方面,银行在此环境中往往需要面对信用大跃进之后资产质量恶化的压力。
“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表述让之前的担心有所缓解,2021年预期不会重复2018年“去杠杆”政策的做法与力度,也呼应了前面“不急转弯”的表述。
6. 请问题目中“大变局”这个词中最关键是哪个字中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最关键的字是“变”字,强调的是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势。同样“大”字也不可忽视,因为变局在历朝历代都可能会出现,但是大变局却是一个时代瞬息万变的关键时刻。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对晚清时期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遭受到工业文明冲击时的一个形象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