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最早改革开放的城市有哪些
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的许多特区都是在1980年建立的,这应该是最早的城市改革开放政策的形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 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设立经济特区试点。福建省和广东省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
拓展资料
1.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设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成功设立了海南经济特区、深圳等经济特区,为进一步开放积累了经验,有效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期。1979年9月,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全国统一规划指导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从而保证他们的管理自主权,充分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的讲话,为新时期中国政治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若干问题》,肯定了家庭生产定额的社会主义性质。
2.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在全国全面推广。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同时进行的。 1984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港口城市。逐步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 1985年以来,先后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和环渤海地区设立经济开放区。 1988年,海南新设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3.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从国家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出发,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中国对外开放出现新局面。 1992年1月至2月,88岁的邓小平同志访问了深圳、珠海和上海,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那就是“南方巡回演讲”。小平同志南巡之后,中国改变了先前制定的建立计划商品经济和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Ⅱ 我国对外开放始于哪一年最早的经济特区有哪几个
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
我国最早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有4个,分别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实行原因
1、实行对外开放是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 。
2、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
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
4、实行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条件。
5、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壮大,都必须把自己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去,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
6、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2)1983年在哪里设立了经济特区扩展阅读
对外开放的意义
经济特区的创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对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生产、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对外开放的过程
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侨胞众多,资源丰富,便于吸引外资等有利条件,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自主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时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
1980年5月,中央确定在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厦门市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1983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决定对海南岛也实行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
1988年4月的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建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两项决定,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创办经济特区迈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邓小平评价经济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实行对外开放是打破封闭状态的革命性行为,必须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全国各地积极行动,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路子。
在国家政策允许先行先试的情况下,四个特区发挥“拓荒牛”精神,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创造出许多“中国第一”。
Ⅲ 关于经济特区的问题
中国经济特区是指国家设立的特定的经济区域,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所有制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结构;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予以优惠和方便;特区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
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决议,批准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
沿海经济开放区
从1985年,中国决定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洲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以来,到目前,沿海开放地区已经包含40个省辖市、215个县。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中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桥梁和"窗口",出口创汇的基地。开放区的目的是吸收国外资金和技术,借鉴吸收国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经验,推动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创办经济特区。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侨胞众多,资源丰富,便于吸引外资等有利条件,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自主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时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1980年5月,中央确定在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厦门市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1983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决定对海南岛也实行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1988年4月的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建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两项决定,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创办经济特区迈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邓小平评价经济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51—52页。)
第二步是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决定全部开放中国沿海港口城市,从北到南包括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共14个大中港口城市。1990年4月,在邓小平倡议下,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要把浦东建设成为“21世纪现代化上海的象征”,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贸易、经济中心。沿海开放城市是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结合部,是对外开展经济贸易活动和对内进行经济协作两个辐射扇面的交点,它直接影响全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
第三步是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划为沿海经济开发区,并指出这是我国实施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布局。1988年初,中央又决定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全部对外开放,同已经开放的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等连成一片,形成环渤海开放区。中央还提出在这些经济开放区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结构。
第四步是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由沿海向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延伸。1992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长江沿岸的芜湖、九江、岳阳、武汉和重庆5个城市。沿江开放对于带动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不久。党中央、国务院又批准了合肥、南昌、长沙、成都、郑州、太原、西安、兰州、银川、西宁、乌鲁木齐、贵阳、昆明、南宁、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共17个省会为内陆开放城市。同时,我国还逐步开放内陆边境的沿边城市,从东北、西北到西南地区,有黑河、绥份河、珲春、满洲里、二连浩特、伊宁、博乐、塔城、普兰、樟木、瑞丽、畹町、河口、凭祥、东兴等。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的开放,是我国的对外开放迈出的第四步。
到1993年,经过10多年的对外开放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政策,我国的对外开放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层层推进,基本上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这样一个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至此,我国的对外开放城市已遍布全国所有省区,我国真正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