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形势下怎么推动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如何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 (2)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3)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考虑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以市场为导向,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调整和优化结构的重要方面和必然选择。 (4)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5)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
2. 面对当前经济形势大学生该怎么做
1、增加对当前就业政策的了解。大学生应在学习之余,主动学习当前的就业政策及就业过程,调查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哪些悉指变化,根据变化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同时根据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扬其长、避其短,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决策,顺利就睁颂配业,或根据自身能力樱蠢及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自主创业.。
2、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大学生阶段是一个人人生价值观基本定型的时期,也是择业观开始形成的时期。择业观是大学生对未来人生道路选择的风向标,树立得合理与否,将直接决定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3.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着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在新经济形势下该怎么做
“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济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投资出口占比太大,消费占比太小”的时代正在远去,而“供给跟不上需求”正凸显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供需不匹配”,是理解“供给侧改革”最基本的背景。
消化过剩产能提速。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产能过剩企业会占据大量资源,使得人力、资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当前多个行业、多个地区的产能过剩正引起各方的担忧,可能引发通缩、失业、经济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风险。
服务业黄金时代到来。服务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双重稳定器。一方面维持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提供就业岗位。第三产业每增长 1个百分点能创造约100万个就业岗位,比工业多 50万个左右。对政府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当下服务业发展的根本瓶颈不是需求不足,恰恰是供给不足。在教育、医疗、金融、旅游等领域,一方面国内抱怨声不断,另一方面大批消费者源源不断地到国外消费。究其缘由,这跟国内服务业供给侧的乏力有关。
4. 如何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根本动力。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需要主动作为,而改革创新是根本出路。
管清友认为,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修修补补的体制机制调整,而是自我革命式的全面革新。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的破除,将打破利益固化籓篱,解除限制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激发经济活力;经济增长机制转换和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将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根本保障。伴随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微观活力将进一步释放,新的增长引擎将被打造出来,我国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将具备更坚实的制度基础、更充沛的动力源泉。
管清友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首先是改革基本经济制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包括国资国企改革(理顺国企与出资人以及国企内部的关系,提高国企运行效率)、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关系,降低企业税收负担)、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强化市场)和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从贸易开放到投资开放,从制造业开放到服务业开放,探索负面清单管理)四大关键领域。
其次是改革人口和户籍制度,改善劳动力供给,包括放开“单独两孩”,逐级放宽户籍限制等。
第三是改革金融体系,改善资本供给,包括理顺价格(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健全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和深化开放(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等。
第四是改革土地制度和城乡管理体制,改善土地供给,重点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5. 个人如何应对经济新常态
新常态下的新思维应当着眼于长远,真正在改革和创新上下工夫。
新常态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创新寻求新的增长点。不创新就难以完成新常态的任务,应当通过改革使“创新”成为新常态下的常态。
这种创新是大众创新,是来自于草根阶层的创新,是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驱动的结果。这种机制的特点在于竞争,却可以把人们的创造力、潜能淋漓尽致地挖掘出来,因为不战胜别人就会被别人所战胜。创新是竞争的手段。
但
是,他认为,一个社会不能创新或绝少创新不是人的问题,是体制机制能不能激励人们创新的问题。已有的30年的快速发展,是通过改革激发了曾经潜伏着的生产
力。面对着新的历史任务,需要创新的时候,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改革,最大限度地焕发起人们的创新激情,使创新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而创新更需要切实保护创新
者的受益。
“当体制、机制到位的时候,创新就会自然涌流。”
真正地相信市场
李义平认为,“新常态”更该具有的题中之义是,经济发展应当靠健全的市场机制的力量,靠内生的力量有节奏地发展,再不是靠行政力量运动式地发展。
“新思维应当真正地相信市场机制,而不是‘叶公好龙’。”
他解释,一个具有深厚的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历史遗产的政府,虽然“千呼万唤始出来”地选择了市场经济,但骨子里还是时有时无地不放心市场,还是依然相信政府万能。
具
体表现为:不放心反映着经济发展方向的市场力量的自发,总是试图通过行政力量,通过宏观调控把市场的自发扭转到政府认为正确的方向、范围和轨道上,其结果
是只要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染手的项目,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栽柳柳成荫”的现象。通过审批项目配置资源,实际上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
决定性作用。
“不
放心市场的自发,实际上是不理解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通过价格的自发波动,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引领资源的合理流向,同时在自发中展示着必然,展示着经
济规律。一旦把‘自发’去掉,让它按照政府希望的轨迹发展,也就多半违背了规律。明白了这些,也就明白了怎样才能遵循规律了。”
李义平认为,面对新常态,我们必须着眼于长远,长远就是要建设一个能够促进经济有节奏地、有自我调节和提升功能的、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高质量的发展的经济体制。
“这
样的体制建设,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受惠于永远,比一个短时间内的增长速度意义伟大得多。故此,中国经济应当咬定长远的目标,不为一时的经济波动所动摇,不
为情急之下的应急之举冲击长远目标,例如为了短期的GDP的增速一次次地实施刺激政策,干扰改革、干扰经济体制的建设。”
6. 如何在当前新经济形势下为 发展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一直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趋势,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不仅为世界的发展,也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社会事业也实现了大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面对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等问题,我们要努力保持我
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抓住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同时, 我们也必须看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需要高度关注的情况和问题,认真分析中国经济
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积极应对。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问题。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尽管政府对农业采取税收减免,实行补贴等政策,但我国的农业生产仍然呈现出机械化水平较低的现象。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投资、消费、出口,而我国的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外贸,内需拉动不足。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方面来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不协调,投资和消费不协调,居民的消费能力仍有待提高。最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资源、环境不堪重负。
第二,人民币对外升值(美元)、对内贬值,货币政策遇到经济下滑、中小企业和出口加工型企业经营困难的挑战。近年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屡创新高,而与此同时,由于国内物价水平和资产价格上涨,又使人民币购买力下降,出现了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现象。
第三,人口老龄化。我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一度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着优势。然而,面临着人口红利的结束,人口老龄化成为是中国未来发展所必须面临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四,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虽然正在缩小,但是仍然存在严峻的问题。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这些地区的优势将逐渐减落,而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有着丰富的资源和较为东部地区低廉的劳动力,因此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是未来的必然趋势,我国政府实施的促进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各种战略,如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等必然会促进中西部经济的发展,从而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整体进步。
第五,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不协调。财政收入的高增长意味着税收偏高,企业、居民需要将较多的收入上交政府,不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居民工作积极性,最终,将不利于国家财政的增加。税收偏高,税种不齐全,很容易造成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重复征税的问题。
第六,居民收入水平不均衡。从近年来的情况看,虽然居民收入显着提高,贫困人口比例大幅下降,但居民收入差距却持续拉大,收入分配不公仍然是社会焦点问题。低收入群体由于收入不足,导致有效消费需求不足。贫富差距的拉大不仅会导致市场消费的不均衡,而且也不利于我国的社会安定,民族团结,最终,会对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阻碍,导致供给与需求不平衡。因此,要拉动内需,必须改善民生,逐步改变收入分配不公的局面。
第七,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着假冒伪劣、知识产权侵权等方面的挑战。由于我国市场机制还需完善,缺乏有效的创新导向,对侵权行为的防范和打击乏力,以及企业专利标准化、技术专利化尚未形成,导致假冒伪劣产品、仿名牌产品充斥市场,企业缺少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给企业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了严峻挑战。 第八,就业形势严峻。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就业形势严峻是不争的事实。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需要下大力气促进和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当前就业方面的主要矛盾依然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要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供求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并存。因此必须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推动和促进就业,同时,帮助就
业者尤其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中国经济纵然面临着许多考验,但是只要决策者们认真对待和处理这些问题,我相信中国的经济未来几十年仍将继续保持高速的增长,但是我也希望中国不要一味只追求高速的经济增长速度,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比如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才是明智的选择。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攻克时坚,抢占制高点,最终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