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数学和经济统计学的结合试述三者之关系。
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理论和事实为依据,以数学方法和统计推断为工具,研究经济活动规律的一门经济学分支。首先,计量经济学是揭示经济变量之间定量关系的学科,研究对象是经济问题。其次,模型的建立是在已有的经济理论基础上对经济现象的进一步解释,例如消费问题,经济长期增长及商业周期的波动问题。再有,它是一种分析经济问题的工具。
计量经济学,是对经济学的作用存在有某种期待的结果,它把数理统计学应用于经济数据,以使数理经济学构造出来的模型得到经验上的支持,并获得数值结果。
计量经济学可定义为实际经济现象的数量分析。这种分析乃是基于理论与观测的并行发展,而理论与观测又通过适当的推断方法而得以联系。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把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推断作为工具,应用于经济现象的分析。
计量经济学研究经济定律的经验判定。
综述,计量是经济理论,数理经济,经济统计与数理统计的混合物,但是它值得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来研究。经济理论所做的陈述或假说大多数是定性分析的;数量经济学是要用数学形式表述经济理论而不去问理论的可度量性或其经验方面的可论证性;经济统计学的问题主要是收集,加工并通过图或表的形式以展现经济数据,数理统计提供了许多研究工具。
② 如何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
理论模型建立
对所要研究的经济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模型中将包含的因素,根据数据的可得性选择适当的变量来表征这些因素,并根据经济行为理论和样本数据显示出的变量间的关系,设定描述这些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即理论模型。 就是一个理论模型。理论模型的设计主要包含三部分工作,即选择变量、确定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拟定模型中待估计参数的数值范围。
1、确定模型所包含的变量
在单方程模型中,变量分为两类。作为研究对象的变量,也就是因果关系中的“果”,例如生产函数中的产出量,是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而作为“原因”的变量,例如生产函数中的资本、劳动、技术,是模型中的解释变量。确定模型所包含的变量,主要是指确定解释变量。可以作为解释变量的有下列几类变量:外生经济变量、外生条件变量、外生政策变量和滞后被解释变量。其中有些变量,如政策变量、条件变量经常以虚变量的形式出现。
严格他说,生产函数中的产出量、资本、劳动、技术等,只能称为“因素”,这些因素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为了建立起计量经济学模型,必须选择适当的变量来表征这些因素,这些变量必须具有数据可得性。于是,我们可以用总产值来表征产出量,用固定资产原值来表征资本,用职工人数来表征劳动,用时间作为一个变量来表征技术。这样,最后建立的模型是关于总产值、固定资产原值、职工人数和时间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关键在于,在确定了被解释变量之后,怎样才能正确地选择解释变量。
首先,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所研究的经济现象中暗含的经济学理论和经济行为规律。这是正确选择解释变量的基础。例如,在上述生产问题中,已经明确指出属于供给不足的情况,那么,影响产出量的因素就应该在投入要素方面,而在当前,一般的投入要素主要是技术、资本与劳动。如果属于需求不足的情况,那么影响产出量的因素就应该在需求方面,而不在投入要素方面。这时,如果研究的对象是消费品生产,应该选择居民收入等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如果研究的对象是生产资料生产,应该选择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变量作为解释变量。由此可见,同样是建立生产模型,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研究的行业不同,变量选择是不同的。
其次,选择变量要考虑数据的可得性。这就要求对经济统计学有透彻的了解。计量经济学模型是要在样本数据,即变量的样本观测值的支持下,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估 计参数,以揭示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所以所选择的变量必须是统计指标体系中存在的、有可靠的数据来源的。如果必须引入个别对被解释变量有重要影响的政策变量、条件变量,则采用虚变量的样本观测值的选取方法。
第三,选择变量时要考虑所有入选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得每一个解释变量都是独立的。这是计量经济学模型技术所要求的。当然,在开始时要做到这一点是困难的,如果在所有入选变量中出现相关的变量,可以在建模过程中检验并予以剔除。
2、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
选择了适当的变量,接下来就要选择适当的数学形式描述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建立理论模型。
选择模型数学形式的主要依据是经济行为理论。在数理经济学中,已经对常用的生产函数、需求函数、消费函数、投资函数等模型的数学形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可以借鉴这些研究成果。需要指出的是,现代经济学尤其注重实证研究,任何建立在一定经济学理论假设基础上的理论模型,如果不能很好地解释过去,尤其是历史统计数据,那么它是不能为人们所接受的。这就要求理论模型的建立要在参数估计、模型检验的全过程中反复修改,以得到一种既能有较好的经济学解释又能较好地反映历史上已经发生的诸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对的。也可以根据变量的样本数据作出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关系的散点图,由散点图显示的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作为理论模型的数学形式。这也是人们在建模时经常采用的方法。
3、拟定理论模型中待估参数的理论期望值
理论模型中的待估参数一般都具有特定的经济含义,它们的数值,要待模型估计、检验后,即经济数学模型完成后才能确定,但对于它们的数值范围,即理论期望值,可以根据它们的经济含义在开始时拟定。这一理论期望值可以用来检验模型的估计结果。拟定理论模型中待估参数的理论期望值,关键在于理解待估参数的经济含义。例如生产函数理论模型中有4个待估参数和α、β、γ和A。其中,α是资本的产出弹性,β是劳动的产出弹性,γ近似为技术进步速度,A是效率系数。根据这些经济含义,它们的数值范围应该是:
0<α<1,0<β<1,α+β≈1,0<γ<1并接近0,A>0。
③ 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在计量经济学模型中有什么联系
在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中,按是否
由模型系统决定,将変量分为内生变量
( endogenous variables)和外生变量
( exogenous variables)两大类。
内生变量是由模型系统决定同时可能也对模型系统产生影响的变量,是具有某种概率分布的随机变量;
外生变量是不由模型系统决定但对模型系统产生影响的变量,是确定性的变量。
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包括单向因果关系、相互影响关系、相
互影响关系。
1.单向因果关系
经济变量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是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的对象,指经济变量之
间存在单向的内在联系,一个(一组)经济变量的水平直接影响或决定另一个经济变量的水平。
2.相互影响关系
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是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硏究的对象,指变量之间
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即一变量的变化既引起另一変量的变化,反过来也受另一变量变化的影响。
3.相互影响关系
恒等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变量关系,实际上通常就是一些变量的定义,例如,储蓄等
于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恒等关系是变量之间的确定关系,不需要针对它们进行分析。
供参考。
④ 计量经济学rss. tss. ess. 是什么 他们的关系是什么
RSS: Resial Sum of Squares 残差平方和:用连续曲线近似地刻画或比拟平面上离散点组,以表示坐标之间函数关系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用解析表达式逼近离散数据的一种方法。
TSS: Total Sum of Squares 总离差平方和/总平方和:反映全部数据误差大小的平方和。
ESS: Explained Sum of Squares 回归平方和/解释平方和:反映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的偏差平方和。
RSS,TSS,ESS的关系是:TSS=RSS+ESS。
(4)建立计量经济学可以利用哪些关系扩展阅读:
残差平方和的性质:
性质1 只有常数项没有其他解释变量的回归方程的RSS和TSS相等,其决定系数为0。
性质2 增加解释变量必然导致RSS减小。因此,如果想降低RSS,只要在回归方程中尽可能地加入解释变量就能达到目的。
性质3 包含常数项全部解释变量的个数K等于样本数n时,RSS为0,决定系数为1。
F检验和t检验之间的关系:
在一些场合t检验不仅可以进行双侧检验,也可以进行单侧检验。而F检验没有单侧和双侧的区别。当进行双侧检验的时候两种检验的P值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