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管理创新怎么拉动经济发展

管理创新怎么拉动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23-10-20 14:55:44

1. 如何通过创新驱动经济新常态发展

经济新常态是我国战略性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判断,也是经济社会今后一个时期发展运行的根本特征。其体现的趋势背景包括: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率,从依赖增量转向调存优增,从传统模式转向创新模式。可概括为“中高速、讲质量、调结构、重创新”。金融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服务实体经济的支撑力量。在经济新常态的战略格局中,金融业同样需要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和增长模式,顺应新常态下的发展要求,适应新常态下的真实需求,理解新常态下的市场诉求。而“创新驱动”是顺应经济新常态,实现金融新常态的必由之路。
一、以金融模式创新增强竞争能力
在经济新常态战略布局的统领下,经济各领域的深化改革步伐都将加速迈进。消费、投资、进出口的“三驾马车”都将步入“更新升级”阶段。这既包含了对传统发展方式的优化和扬弃,更是对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创造和拓展。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现代化改造与国民经济改革推进一脉相承,一些银行对于传统经济运行方式更为熟悉,甚至更为适应。通常表现为:一是业务经营依靠规模扩张;二是盈利模式依靠重资本业务;三是市场拓展依靠价格竞争。
在新常态环境下,商业银行需要同步适应产业格局的调整和升级,跟进新常态的推进步伐,构建符合自身禀赋优势和市场定位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理性设定发展预期。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这是新常态的政策导向和发展要求。商业银行的业务扩张和盈利模式同样需要遵从宏观经济的总体规律和运行基调。单体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和业务增长不应依赖于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应基于差别化竞争力形成的特色溢价;不应依靠过度承担风险抢占市场,而是具备准确定价能力科学实现风险溢价;不应集中于短期当期收益,而是通过前瞻性规划布局持续获得战略溢价。未来,单体金融机构对其发展速度的预期将必然进一步回归现实、理性。
二是科学把握发展机遇。随着经济发展模式转向质量型增长和创新型增长,企业优势专业化、商业运营平台化、盈利机会数据化、行业跨界合作化、客户行为互联网化等新型商业模式将有可能逐渐成为主流。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传统盈利来源在利率市场化和高度竞争的环境下也面临挑战。原有的收益来源可能变为免费领域,但原有的服务空白也可能变为增值空间。金融机构需要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持续优化自身资产负债的来源、形态和价格,应用大数据、云计算把握商业机遇,将直接的收息收费模式转变为多元化的收益模式。
三是创新构建竞争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改革方向。商业银行既是市场中的竞争参与者,更是实体经济中的金融服务供给者。实体经济的真实需求代表着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意愿和诉求。例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论述:在消费领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将呈现主流方向;在投资领域,服务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遇将更多涌现,要求新的投融资方式提供支持;在进出口领域,培育新的比较优势成为重点。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一些依托传统模式构建的竞争优势可能会转化为劣势,萌发阶段的新兴行业领域可能创造更大金融发展空间。这需要商业银行敏锐把握市场的趋势性变化,在产业布局、客户布局、组织架构布局上早思考、早规划、早变革,将创新思维贯穿于经营理念、战略规划、经营管理、产品研发、服务提供的全流程之中,锻造新常态条件下新的服务能力,保持核心竞争力。
二、以金融产品创新增强服务效力
产品和服务是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直接对接点,也是检验金融服务有效性的最直观标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体现为产品服务供给的充分性、效率性和针对性。随着经济新常态和社会现代化变革的不断推进,金融服务的对象、需求和渠道都将产生深刻变化,其特征表现为:
一是新兴产业行业对金融产品的综合化提出要求。传统依靠低成本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其驱动能力正在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产业格局和企业优势也必将更多建立在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的基础之上。这种变革要求金融产品能够有效契合创新型行业、科技型行业、智力密集型行业的运行发展特点,既要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纵向提供适宜的服务支撑,又要善于把握企业在产业链、价值链上定位,横向形成跨界综合化的服务组合。以往单纯重有形资产、重抵质押物、重成熟企业的传统产品模式可能不完全适应我国新常态下产业革新的方向。
二是新兴企业形态对金融产品的精细化提出要求。从国家战略角度看,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在产业结构中发挥的作用将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将更多源自市场中新价值的创造。除必要的传统基础性产品外,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的客户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金融产品的创设、供给和服务模式更加强调以客户为中心,更加需要下沉服务重心,细化服务思维、适应小微特点。
三是客户行为习惯对金融产品的科技化提出要求。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深度普及,企业居民的行为将更多依托信息渠道、技术渠道和网络渠道。金融机构也同样需要借助IT新技术的手段创新产品服务、提升管理效率、监测控制风险。这要求金融机构应更加善于理解科技、运用科技,促进金融与科技的紧密结合。要准确把握社会互联网化对金融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主动与互联网经营模式融合和合作,使用新兴的技术手段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响应效率、扩大金融覆盖、节约金融成本。同时,要关注信息化、网络化带来的新生风险,用新的技术手段加以应对和管控。
三、以金融监管创新增强市场活力
对创新实施有效监管必然要求监管创新。监管的目的是守住风险底线,维护金融稳定,为市场主体构建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面对金融业的深刻变革和创新追求,监管者也必须持续更新监管的方法和手段,主动适应金融创新的趋势性规律,实现“释放活力”和“管住风险”的动态平衡。
一是要完善优化制度法规体系。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要与深化改革的方向紧密衔接,对于方向性、趋势性的科学金融创新在法律上应给予探索的空间。在经济新常态的框架下,要立足于“中高速、讲质量、调结构、重创新”的基本特征,尊重市场主体的创新规律,使得法律法规体系能够适应新常态的要求。从银行业的发展角度看,产融结合、投贷联动、信息化展业、多元化的风险管控都是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也需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和修改予以明确和规范,丰富商业银行服务功能和手段,使得银行和银行服务的对象在创新上有空间、有活力、有规则。
二是要完善改进监管方式。更加密切市场准入、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之间的衔接联动,做好“银行全经营周期”监管的无缝对接。
三是更新监管工具。强化数据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监管手段,增强指标监测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及时性。
四是科学分类监管。根据特色化发展、差异化竞争的银行战略经营路径,构建适合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监管体系,释放差异化的发展活力,促进金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共生性。
五是加强监管协作。跨市场、跨界的金融行为是金融创新的重要表现,增强不同金融领域监管者的相互协作,增进监管联动,及时提升监管标准的一致性是防范新生风险的重要措施。特别是针对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务形态,要坚持创新监管、适度监管、分类监管、协同监管的原则。监管标准的协调一致性有利于降低金融机构的跨界套利预期,减少以监管套利为目的的所谓“创新”行为。真正将金融创新的动机引导到服务真实需求上来,降低“猫鼠博弈”的无谓成本,充分发挥科学金融创新的正向作用。
经济新常态将推动金融业步入新的改革发展阶段,“创新驱动”是金融适应新常态的根本动力和必由路径。商业银行需要在新常态中寻找机遇、降低转型风险、构建竞争能力,主动适应市场、客户、同业、监管在经济改革进程中呈现的新要求、新变化、新规则,实现可持续的稳健、健康发展。

2. 创新如何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最好有案例

加强管理创新 促进经济发展

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这标志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转移到自主创新的轨道上。目前,各个城市将走自主创新道路视为自己发展的灵魂。特别是许多成功的企业,已将自主创新写入企业文化的信念中,无论是管理创新、业务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在加快脚步。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有新的生机和活力。自主创新已经成为经济领域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一、管理创新是经济发展的要求

第一,管理创新是知识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信息高速公路、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程序式转输设备和监控仪器等,构成了一种全新的生产力体系;自动化生产线、计算机辅助设计、管理自动化已成为企业的主旋律;自动柜员机、家庭影院、国际互联网络也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家庭办公、视频会议、遥控医疗、电子商务更成为人们生活中议论的热门话题。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正使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知识经济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先导产业,以“知识密集”为主的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今天,信息已成为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被称为“世界经济的生命线”,当今时代也被人们称之为“信息经营”和“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就是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大发展,向世界各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现代企业只有不断适应变化和发展了的形势以及适时作出管理变革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第二,管理创新是适应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要求。“以产定销”的计划经济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信息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生产的基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要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比如,全球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使企业在产品生产和供应方面的地理概念与时间概念大大淡化,资金流通与商品流通日趋市场化、全球化。这些变化既给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又给企业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市场上,商品已愈来愈趋于同质化,企业要想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只有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与企业策划,在质量、价格和服务上占有优势,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市场竞争已经明显地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综合经营力”。所谓“综合经营力”,是指企业从研究开发、产品设计、生产过程控制、营销策略、售后服务和顾客的信息反馈等全方位的系统经营能力。这说明,现代企业竞争成败不再是物力资源的拥有多寡而是智力资源利用强弱所决定。二是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和企业形象。高新技术使生产过程更加灵活,同类产品的花色品种不断翻新,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大为加快。消费者需求结构也发生变化,消费需求的单一性已向多样化转化,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明显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需求选择。为此,要构建不断适应市场的应变系统,企业的策划力与创新力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第三,管理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提高经济效益,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从粗放经营转到集约经营上来,即由“总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这些转变又表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是生产技术从“高耗型”(能源、原材料消耗高)向“节约型”转变;二是生产方式从“分散性、单向性、传统性”向“规模化、多元化、标准化”转变。因此,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走集约经营路子,发展规模经济;广泛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提高生产要素质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要素的节约和优化组合,提高产品质量,少投入、多产出;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能力,进行挖潜、革新、改造。所有这些,都要通过深化改革、转换机制来实现,而深化改革进一步要求和更加激活管理创新。

第四,管理创新是实施人本管理的客观要求。人本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在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未来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企业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才能不断增强企业活力,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目前,有些人把人本管理理解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这种认识没有把人真正视为企业的主体,没有把人和企业这两个利益主体统一起来。人本管理应具有以下二层含义:一是企业为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而进行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切管理活动。目前,企业所进行的人本管理就属于这个层次,并且,企业大多以传统的物质和精神刺激手段进行激励,而且没有提高到以给职工更多的权力和责任来充分发挥员工潜力、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层次。二是企业为完善和提高人的素质,即增强人的意志和体力,提高人的智力和能力,健全人的心理,提高人的品格和思想等,为使人全面地、自由地发展所进行的一切管理活动。也就是说,人本管理要体现出人的主体性和自我发展性。第二层含义才是人本管理的实质和目的,才是运用人本管理时应坚持的指导思想。实施人本管理要牢固树立依靠全体员工、以职工为主体的思想。要制定有利于调动和保护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政策和管理制度。在分配上,领导要先人后己,坚持公平合理,不搞平均主义,兼顾公平与效率,同时还要制定福利计划和职工培训计划等,既能使职工能力提高,又能使劳酬对等。要合理开发人力资本。善于使用人才,做到用人之长、取长补短、奖惩分明,并要强化员工的自我管理。人本管理的核心是员工通过自我管理来控制自己,进而达到自由发展自己的目的。因此,要多给每一个人发展的空间,多为企业的人本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管理创新的现实表现形式

管理创新的现实表现形式有多种,但是,对区域经济发展来讲,最重要的有三种形式:

第一,技术创新是管理创新的现实基础,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技术反映的是操作层面上人与物的关系,管理反映的是具体层面上人与人的关系。一方面,人与人关系的改善,有赖于人对物改造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人与人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人对物的认识与改造,即技术创新对管理创新有一种支撑性,而管理创新对技术创新有一种驾驭性。

第二,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宏观基础,管理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微观运行。制度和管理反映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宏观层次的,后者是微观层次的。制度创新,为管理创新提供了一个操作平台,而管理创新则将制度创新的成果细化并实施。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共同提高,缺一不可。但是,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制度并不能代替管理,制度创新并不能代替管理创新。因为,制度并不是万能的,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人去操作,而操作必需依靠管理。那种单纯强调“制度决定论”和“以改代管论”的观点,无疑是错误的。

第三,文化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内在源泉,管理创新是文化创新的外在表现。文化反映的是人对人(自身和别人)的基本态度。人对人基本态度的改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同时,人与人关系的状况又反过来影响人对人的基本态度。文化创新,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现实地表现出来。如在管理学的发展史上,曾出现反映“经济人”的理论假定;反映“社会人”的人际关系理论;反映“文化人”的企业文化理论等,而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说,文化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管理创新的内在源泉。

三、管理创新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创新将同技术创新一起,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飞跃。从世界范围来看,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第一次企业管理的突破使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到3倍,奠定了美国成为经济强国的基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企业创造了“全面质量管理”、“价值工程”、“精益生产”等管理思想,指导着大批企业迅速成长,成为近几十年日本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一路领先的重要原因。而对于年轻的中国企业而言,卓有成效的管理创新将使中国经济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战略谋划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灵魂,而经营管理则关乎发展进程,是保障战略实施的支撑力量。它包括制定可行的战略规划和计划,并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持,也包括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创造性地有效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例如,神州数码搭建了管理创新体系,以此解决企业在相持阶段如何实现总量和利润的增长的问题,力图通过各个层面的创新与突破,推动企业发展,并通过自身能力的提升,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神州数码的管理创新体系,包含战略管理、业务以及技术三个层面,企业所有战略规划、管理、业务和技术的拓展无不围绕这三个层面展开一系列的创新性举措。神州数码创造性地提出“增值服务生态链法则”,得到了产业链合作伙伴的积极响应,也使神州数码在激烈的竞争中闯出了一条路。邢台作为欠发达地区,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要想进一步实现跨越式发展,还需要不断加强管理创新。(作者单位:邢台市委外宣办)

3. 如何以制度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
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推进科技创新市场化,创造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环境,从而在市
场竞争中,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推进:
一、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前提.一是加快政府投资体制改
革.明确界定政府投资的职责和范围,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政府投资加快从竞争领域退出,转为主要用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经济社
会发展薄弱环节.创新政府投资运作机制,积极推广"代建制"等市场化运作模式,提高政府投资利用效率.二是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减少行政审批和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转为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对企业投资项目政府一律不再审批,政府仅从外部性、公共性、合规性方面对企业投资
项目予以核准或备案,履行好对重大项目规划协调、发布行业信息等服务职能.

二、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只有理性、合格的市场主体,才能有降低成本、追求技术进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这是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的基本载体.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积极引入国内外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形成多元投资主体,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推动国有资本
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做好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经济要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逐步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深化铁路、邮政等垄断行业改革,实行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进特许经营模式.加快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
度试点,规范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体现政府的所有者权益.破除体制障碍,推进公平准入和改善融资条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三、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动力.有效的科技体制将为科技进步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体制保障.
要大力推进科技体制市场化改革,统筹不同所有制单位的科研投入,改变长期存在的所有制歧视和部门壁垒问题,支持教育体制改革,推动科技教育事业真正面向世
界、面向市场、面向现代化.要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实施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和科技支撑计划,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实验
室、国家工程中心,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引导和支持创新要
素向企业集聚.要创新产业研发资金的投入机制,扩大创业风险投资试点范围,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加强环境资源制度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强节能环保,构建能源资源等生产要素投入的约束机制,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条
件.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取消垄断行业产品的行政定价机制,相应建立与完善价格调整听证
制度.建立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加快淘汰高耗能行业落后产能.着力推进建筑节能、高效照明产品推广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增强节能能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
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科技进步对节能减排的贡献.继续做好"三河三湖"和松花江等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渤海环境保护总体
规划和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扎实推进节能减排报告、审计和能效标识工作,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完善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奖惩机制.发展清洁能
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新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建立节能减排市场化运作机制,按照补偿治理成本的原则,提高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实现治污成本内部化.

五、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制度与政策环境.优化财税等政策设计与制度安排,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
度,加快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行"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等财政管理改革,完善地方税制,逐步
建立财力向基层倾斜的机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引导地方政府由过于重视发展工业项目向重视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方面转变.继续运用出口退税和
关税政策限制"两高一资"和相关资源性产品出口,推进资源税、燃油税改革,加快扩大增值税转型试点,研究制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方案,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供良好税收环境.继续深化银行业改革,加快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完善银行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使其真正成为企业化运作的商业银行,切实
提高银行自身经营效率,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4. 谈谈如何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制

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制,需要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治理能力。

(一)构建有效协调的宏观调控新机制。加快建立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协调体系、监督考评体系和保障体系。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就业优先政策为主要手段,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完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更好发挥财政政策对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持作用,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发挥民生政策兜底功能。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加强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制度建设,构建国家粮食安全和战略资源能源储备体系。优化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强化经济监测预测预警能力,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立重大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加强社会预期管理。

(二)加快建立现代财税制度。优化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适当加强中央在知识产权保护、养老保险、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事权,减少并规范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依法构建管理规范、责任清晰、公开透明、风险可控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强化监督问责。清理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剥离政府融资职能。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直接税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研究将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建立和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健全地方税体系,调整完善地方税税制,培育壮大地方税税源,稳步扩大地方税管理权。

(三)强化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和金融监管协调。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健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机制,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推动货币政策从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型。建立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全面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强化综合监管,突出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制定交叉性金融产品监管规则。加强薄弱环节金融监管制度建设,消除监管空白,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依法依规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权责分工,强化地方政府属地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建立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基本制度。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四)全面完善科技创新制度和组织体系。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编制新一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使国家科研资源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单位。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在重要领域适度超前布局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多元投入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创新攻关。建立健全应对重大公共事件科研储备和支持体系。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形成机制和组织实施机制,更多支持企业承担科研任务,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绩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技术成果转化公开交易与监管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改进科技评价体系,试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

(五)完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体系。推动产业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转型,强化对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的支持,加强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协同。健全推动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化解过剩产能长效机制,健全有利于促进市场化兼并重组、转型升级的体制和政策。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完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推进实施机制,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六)以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为牵引持续优化政府服务。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行政许可事项,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证照分离”改革,大力推进“照后减证”。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简化、整合投资项目报建手续,推进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依托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深入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完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适时在全国范围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七)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和新型监管机制。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推进信用信息共享,建立政府部门信用信息向市场主体有序开放机制。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培育具有全球话语权的征信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实施“信易+”工程。完善失信主体信用修复机制。建立政务诚信监测治理体系,建立健全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严格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加强违法惩戒。加强市场监管改革创新,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以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疫苗安全为重点,健全统一权威的全过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网络市场规制体系,促进网络市场健康发展。健全对新业态的包容审慎监管制度。

资料来源: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 网页链接

阅读全文

与管理创新怎么拉动经济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幸福的左岸mv是什么时候拍的 浏览:269
讲故事大赛在哪里报名 浏览:610
在家怎么监测健康 浏览:222
故事怎么下载到手机上 浏览:574
2133数字代表什么爱情含义 浏览:730
为什么人的命里会有婚姻煞 浏览:823
威海的历史故事怎么写 浏览:501
健康证号办吗有什么要求 浏览:614
着名的复仇的爱情剧有哪些 浏览:241
幸福树杀虫剂喷多了怎么办 浏览:260
她说每个人都有故事该怎么回复 浏览:857
你还读过山海经里的哪些故事 浏览:976
怎么才知道什么是幸福 浏览:119
事业单位公伤怎么报销 浏览:124
幸福的法宝是什么东西 浏览:672
参公如何套改事业 浏览:867
婚姻法的忠实义务是什么 浏览:167
招远事业单位教学机构有哪些 浏览:21
怎样知道健康码为什么会变红 浏览:993
爱情是什么意思翻译 浏览: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