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中国经济增长周期是多久

中国经济增长周期是多久

发布时间:2023-09-17 07:53:52

‘壹’ 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还能维持几年

中国还可以继续维持未来8至10年的较高增速的经济增长。
中国过去十年经济总量整整增长了200%,中国经济总量2011年超过了日本,位居全球第二。人均收入增长方面,2012年各地区城乡人均收入增幅不尽相同,但都在10%以上,基本在12%至17%之间。中国正在和平崛起,未来的五至十年,中国经济还会保持较高的增速,增速大约在7.8%至8.2%之间。
未来10年中国经济还会保持较高的增速,中国的经济总量将会翻一番多,国家实力更为强大,民众的生活水平将会更为富足,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会更多。政治体制将会更为优化,政治透明度将会更高。文化产业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有许多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企业崭露头角,群众的文化生活将会更为丰富多样,大家对于群众文化的参与性将会更强,群众对于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将会更高。
但在2013年,为受到欧债危机冲击后恢复期的第一年,宏观调控政策、货币政策将更显效,中国经济发展、经济运行格局,以及市场价格并不会大起大落,将会更为稳健,保持平稳增长。
过去的一年多时间,为中国经济受到欧债危机冲击,市场需求低迷,大宗货物价格降低,工厂开工率不足,失业率上升,但中国经济增长率依然达到了7.8%,同期印度为6.1%,美国仅为2.2%。2012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各行业先后实现见底回升,截止一月底,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四个月保持在50.6% 以上,今后两三年为中国经济的恢复期,2013年经济运行态势将会好于去年,经济增长率有望实现7.8%至8.1%的增长,但既不会大幅增长,也不会急剧下滑。
2012年已经过去,最后一个月经济有两大看点:一是受蔬菜价格上涨推动,CPI将继续回升;二是投资见效,制造业经理指数为50.6%,与上个月持平,从第三季度、第四季度GDP增速已出现小幅回升。
不仅如此,宏观经济在年末出现众多可喜变化,先是PMI等先行指标持续回升,再是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转正,制造业指数连续四个月由负转正,一系列数据成为印证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最新证据。
2012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长7.8%,较三季度回升0.4个百分点,对应全年增速约为7.7%。基础设施建设和商品房销售的持续提速,是拉动四季度相应工业生产和消费活动景气度回升的主要驱动力。
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7.8%,经济总量超过50万亿美元,约占全世界总量的13%,约为美国的39%,但美国近年仅保持较低水平的增长率,2012年仅为2.2%。
2013年为中国经济恢复期的第一年,但还会稳定增长,增长率有望保持在7.8%至8.2%之间,稳增长成为2013年经济发展的主基调,侧重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并不会大起大落,既不会急剧增长,也不会大幅回落,属于经历欧债危机之后的恢复性增长。
但由于钢铁、纺织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及其我国调控政策存在的变数,以及美国正忙于应对财政悬崖危机,美国经济面临6000亿美元额度的财政悬崖,又处于增加税收、减少财政开支的双重夹击,美国经济后期难免重振乏力,如果态势急转直下恶化,将会拖累全球经济的复苏和我国经济的发展进程,使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但我国经济增长还会保持较高增速,并且,由于央行存贷款利率处在次低位水平,通胀压力将会轻微加大。
对此,中国的企业界应以更为积极的心态应对2013年的经济局势,顺势而为,未雨绸缪,早作计划,拓展市场,以争取生产企业的更好收益。
摆脱农业大国的中国在向着工业大国迈进,加速追赶世界上的第一大国,中国正在和平崛起,国家实力在持续增强,正走在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从2010年起的10之内,我国的经济总量将会要再翻一番,到期就会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但现阶段我国国民民众社会收入水平高低悬殊,高低差距越来越大。我国经济总量到2020年,大约中共创建100年,就有望和美国平起平坐,到203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再到2049年,在新中国创建100年的时候,就将会全面超过美国,但美国的综合国力、国家实力、科技竞争力依然很强,不可小觑。

‘贰’ 我国现在的经济周期处于哪一个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走的是“渐进”改革道路,市场经济只能逐步发育成长,直到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初步建立,但是国民经济仍未最终摆脱计划经济框架。(原因省略详见我的空间)所以,经济周期波动也仍然是计划经济型的。改革以来,中国经历了如下四个经济周期:周期I:1979年春-1984年秋周期II:1984年冬-1991年冬周期III:1992年春-2002年秋周期IV:2002年冬-现在这些经济周期的主要特点如下:1.经济波动幅度趋于缩小,国民经济运行趋于平稳。2.主周期仍是计划经济型的,但是策动者逐步由中央政府转变为地方政府。3.促成经济周期波动的新因素在滋长。这个多说几句:这个新因素,就是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两极分化趋势明显。中国的基尼系数,20世纪80年代初约为0.30,80年代末约为0.33,到了1994年便达到了0.434,2000年更达到0.458,已经远远超过“中等程度不平等”的范围,并且目前还在继续上升。中国贫富差距日益增长,是由于改革中实行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在为提升效率而让资本焕发活力的同时,若无严格有效的控制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的措施配套,那么经济运行势必遵循“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贫富差距增大的直接后果就是消费率严重偏低和通货紧缩阴影挥之不去。

‘叁’ 中国经济还能增长多久

中国经济还能再增长多久?
现在大家非常关心中国经济的较快增长趋势还可以持续多久。坦率地说,经济学家还没有很好的办法去预测未来的经济增长。不过,“收敛假说”还是能够帮助我们来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从收敛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简单地讨论一下中美两个经济体的差距。因为,差距越大,追赶的空间就越大。
2003年高盛集团有一个大胆的预测:2041年中国经济总量才有望超过美国,也就是说,以2003年为基点,中国还要用38年才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这个预测今天看过于保守,但是在2003年的时候中国人均GDP毕竟刚刚超过1000美元,而且高盛集团假设中国人均GDP从1000美元提高到5000美元的过程中,经济增长率是要从10%下降到5%的。现在看来,这个假设大大低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在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之后,国内外出现了关于中国经济何时超越美国的多种预测。而绝大多数的预测都基于“收敛假说”来考虑未来的增长率变化。比如,假设未来10—15年中国经济可以保持8%的增长率,美国是2%,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保持3%的升值速度;与此同时,假设中国的CPI 通胀水平小于5%,美国小于2%。这样的话,可以推算出中国在2020年之前就可以达到和美国一样的经济总量。如果再务实一点,假设未来10年的头5 年中国经济保持8.5%的增长率,后5 年降至7%,那么未来10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是7.75%;假设美国头5 年增长3%,后5 年增长2%,那么美国未来10 年的平均增长率是2.5%,人民币对美元每年升值3%,这样推算下来中国在2019 年就赶上美国。这其实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英国《经济学人》集团2010年年底的预测方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2011年初也公布过一个关于中国经济赶超美国的预测结果。不过,它是基于购买力平价(PPP)方法来预测的。按照IMF的PPP换算方法,中国2010年的GDP总量应该比按照官方汇率换算的美元数据高出一倍,差不多应该是11.2 万亿美元。而美国的GDP 则没有什么变化,是15.2 万亿美元。IMF 在它们的假设条件下预测,到5 年以后,就是2016 年的时候,中国GDP 的总量达到19 万亿美元,而那时候美国是18.8 万亿美元。这样的话,中国5年后就赶上美国了。而且还可以计算出,到那时中国经济的总量占全球的比重大概是18%。用这个逻辑推下去,到 2020 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总量按照购买力平价的换算结果,占全球应该接近25%。这让我想起着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Maddison)先生曾经复原的一个数据。该数据显示,在1820 年,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份额曾经达到28.7%,而200年后的2020年,中国经济终于又回到了这个点。

‘肆’ 中国经济的通缩周期,或通胀周期大约是多长时间

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按照世界经济规律,或者世界各国经济周期来看,传统的7年一个周期的说法相对科学一点,复苏或者衰退的周期是10年

‘伍’ 中国的经济从什么以来,实现了有史以来最快的经济发展

自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发展态势,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一段黄金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三个增长周期,当前中国经济转入了周期下行阶段。

但是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格局没有改变,经济的内生活力与增长动力并未衰减,过去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因素没有发生变化。

‘陆’ 分析中国和西方的经济周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四个周期(刘树成,1996) ,最近一轮周期从1991年开始,历时10年,1993年以来,经济周期进入收缩阶段,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从1993年的13.5%,下降到1999年的7.1%。200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8%,当时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拐点已经出现,新一轮周期就要开始,但进入新世纪的第一年,中国经济增长似乎并没有出现进一步回升的迹象,经济增长率重新回到了8%以下。与此同时,世界经济进入收缩期,世界经济的领头羊美国经济接近衰退,日本经济低迷不振长达10年,中国经济是缘于自身周期波动的原因,即经济还没有彻底走出低谷,还是受国际经济周期的影响,中国经济的上升势头遭到了来自外部的打压。这一问题不仅有现实的政策含义,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内涵。

许多研究者对国际经济周期波动的相关性或同步性进行了研究。

国内研究者对中国经济周期的着述颇丰,刘树成(1996)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各阶段的特点进行了描述,刘金全、范剑青(2001)分析了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和经济变量周期成分之间的关联性等等,所有这些研究都只针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本身,并未考察国际经济周期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虽然个别学者(刘乃全,1997)也介绍了经济周期的国际传递,但并没有考察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与其他国家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本文将在介绍国外学者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周期相关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并介绍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周期的相关性,分析中国经济周期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周期的同步性,给出中国经济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同步性与发达国家之间同步性存在差异的原因,最后给出结论。

关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周期的相关性

首先分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周期对其他发达国家经济周期的影响。根据Backus, Kehoe 和Kydland(1992)的结果(见表1),可以把美国经济周期与其他国家经济周期的相关性分为以下四种情形,一是强相关(两国GDP的相关系数在0.7以上),包括加拿大和欧洲;第二是较强相关(GDP的相关系数在0.3到0.7之间),包括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奥地利;第三是弱相关(GDP与美国GDP的相关系数在0.1到0.3之间),包括澳大利亚、瑞典、法国;四是不相关或负相关(GDP相关系数在0.1以下或为负数),如芬兰为不相关,南非为负相关。

表1: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末美国经济周期对其他国家经济周期的影响

相关系数

和美国指标的相关系数

国家 产出 消费

澳大利亚 0.25 0.13

奥地利 0.31 0.07

加拿大 0.77 0.65

芬兰 0.02 -0.01

法国 0.22 -0.18

德国 0.42 0.39

意大利 0.39 0.25

日本 0.39 0.30

南非 -0.15 -0.23

瑞典 0.27 0.25

英国 0.48 0.43

欧洲 0.70 0.46

资料来源: Backus, Kehoe 和Kydland(1992)
Kontolemis和Samiei(2000)的结果,考察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周期对其他国家影响的一些新特点,表现为美英之间经济周期的联系加强,美德、美意之间的联系则有所减弱。

表2:60年代至90年代末美国经济周期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相关系数

和美国指标的相关系数

国家 产出 经济冲击

英国 0.58 0.19

加拿大 0.74 0.31

法国 0.31 0.13

德国 0.33 0.24

意大利 0.22 0.04

资料来源: Kontolemis和Samiei (2000)

关于中国经济周期与其他国家经济周期的相关性
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包括美国、日本等,我们主要分析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与这些国家经济周期的关系。我们使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金融统计(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的季度历史数据,时间跨度为1987年1季度到2000年2季度,中国季度GDP的数据来自施发启、李强(1999)和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先看美、日等国经济周期波动与中国产出波动的相关性。我们采用Hodrick-Prescott (HP) 滤波(设定参数λ=1600)的方法对不变价格水平的美国、日本、中国季度GDP 进行处理,得到HP滤波的趋势项,不变价格水平的季度GDP扣除掉这个趋势项后的余额可以看作为经济的周期项,图1所示是美国经济与中国经济的波动情况。

计算中美和中日周期波动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45和- 0.254,中美经济周期的联系为弱相关关系,中日经济周期的关系为负相关。中美经济周期既不如美国、加拿大那样的强相关,也不如美英那样的较强相关,甚至不如美国和澳大利亚、法国、瑞典之间的相关性。超出多数人们的想象,中日之间经济周期的走势是逆道而行的。
还可以利用第二种方法考察中美、中日之间经济周期波动机制的联系,考察经济周期合拍的程度,即分析不同经济之间转折点出现的相关性,和中美、中日经济同处在衰退期或复苏期的程度。把美国、日本、中国的季度GDP数对时间趋势项T进行回归,得到GDP对时间趋势项的残差,残差为正定义为1,表明经济处在上升期(upturn);残差为负定义为0,表明经济处在下降期(downturn) 。根据不同国家经济处在不同时期的频率可以得到下表:

表3中美、中日之间经济周期机制的联系 N00 N01 N10 N11 Cramer-C 系数

美国 6 19 21 8 0.44

日本 14 11 11 18 0.17

注:N i j, i,j=0,1 代表所有样本中中国处在状态i, 美国或日本处在状态j的个数。

美国、日本季度GDP数字都经过季节调整,中国季度GDP利用X-12的方法进行了季节调整。GDP数字在滤波前已取对数。

这里对上升期与下降期的定义是与Kontolemis和Samiei (2000)的定义不同的。

可以看出,虽然中美经济周期之间在周期转折点上相关性较强,但这种相关性是一种负向的相关性,即中国经济周期与美国经济周期并不具有同衰退、同复苏的合拍性,不能认为美国经济处在衰退期,必然会把中国经济拖入衰退期。
关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与发达国家经济周期弱相关的涵义

对国际经济周期的相关性,经济学家试图给出解释。有人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国际汇率制度从固定汇率制向浮动汇率制的转变是造成国际经济周期相关性加强的原因之一,Ahaghil等人发现在美国和OECD国家,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的时期和浮动汇率时期,汇率机制对经济扰动的传导机制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供给因素的冲击对产生国际经济波动有重要影响,相对于国际供给因素的冲击而言,各国本国供给方面的冲击是造成产出波动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来自劳动力投入方面的冲击。在分析开放经济下的产出波动时,应对本国劳动力市场,包括自然失业率的变化给以更多的关注。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即使在实行汇率、贸易、资本帐户自由化的西方发达国家,国际经济周期的联系并非主要来自国际经济的冲击,而是源于本国的供给方面的冲击。对中国而言,经济开放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距甚远,汇率机制本质上是固定汇率,国际贸易的自由度不高,资本帐户还在实行管制,中国经济周期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的相关性低是情理中的事,决定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关键力量来自中国经济自身,尤其是因投资者投资动力缺乏带来的失业率上升是中国经济周期不能继续维持回升势头的根本原因。投资者投资动力的缺乏,一是由于对投资者投资收益的保障不力,二是若干投资领域缺乏充分的公平的竞争。政府应尽早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专心致志地做好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三是经济制度创新乏力。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强劲增长的源泉在于经济制度的不断创新,只有在企业制度、金融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等方面进一步创新才能使中国经济长盛不衰。

结 论

既然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来自内部,美国经济的衰退期到来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周期的大势将被逆转,同样也不能把中国经济内部问题归结为国际因素的影响。与之相关联,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面对美国经济的低迷,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要否调整。一种观点认为,随着美联储2001年以来的11次降息,人民币利率还存在继续下调的空间。我们认为,全球经济形势对中国的影响不会很大,加之我国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余地已非常有限,宏观经济政策不应采取任何过激或强烈的反应,宜保持"等一等,看一看"的态度。利率要否继续下调并不仅仅决定于是否有下调的空间,还应看到利率对广大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号作用,如果央行继续降息,等于向公众发布这样的信号,即货币当局对未来经济增长的前景并不看好,降息对投资、消费的刺激作用远远不足以抵消因公众预期变坏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柒’ 中国经济周期循环几年

小周期五年,五年计划,中期十年一个领导一个政令,大周期三十年,就是所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几乎就是一代人新人换旧人的时间

‘捌’ 一般的经济周期规律怎样,调整期多长,就比如深圳现在的房地产市场

经济周期(economics circle):经济运行的规律性波动。表现为经济增长、投资、失业率、物价、货币供应量、对外贸易等活动的增长率的波动。经济周期一股经过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其中繁荣与萧条是两个主要阶段,衰退与复苏是两个过渡性阶段。

通常把经济周期分为长周期(长波)、中周期(中波)和短周期(短波)。长周期的长度平均为50年左右,又称康德拉耶夫周期;中周期的长度平均为8~10年,又称朱格拉周期;短周期的长度平均为40个月,又称基钦周期。

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导致经济周期的原因:(1)乘数和加速数相互作用理论。投资影响收入和消费(乘数作用),反过来,收入和消费又影响投资(加速数作用)。两种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累积性的经济扩张或萎缩。(2)创新理论。技术革新和发明有高潮和低潮,导致经济的上升和下降。(3)预期理论。公众对未来的预期看好或看坏导致经济的波动。(4)政治周期理论。政府的周期更替,经济政策相应变化,导致经济周期波动。

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

两阶段法
经济波动以经济中的许多成分普遍而同期地扩张和收缩为特征,持续时间通常为2到10年。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周期发生在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上升(扩张)或下降(收缩或衰退)的时候。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上升阶段也称为繁荣,最高点称为顶峰。然而,顶峰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即衰退。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衰退的最低点称为谷底。当然,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经济进入上升阶段。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现代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的定义,建立在经济增长率变化的基础上,指的是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经济周期波动的扩张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活跃的季节。这时,市场需求旺盛,订货饱满,商品畅销,生产趋升,资金周转灵便。企业的供、产、销和人、财、物都比较好安排。企业处于较为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中。
经济周期波动的收缩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趋紧缩的季节。这时,市场需求疲软,订货不足,商品滞销,生产下降,资金周转不畅。企业在供、产、销和人、财、物方面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企业处于较恶劣的外部环境中。经济的衰退既有破坏作用,又有“自动调节”作用。在经济衰退中,一些企业破产,退出商海;一些企业亏损,陷入困境,寻求新的出路;一些企业顶住恶劣的气候,在逆境中站稳了脚跟,并求得新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市场经济下“优胜劣汰”的企业生存法则。
四阶段法
将经济周期分为四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经济周期的成因

(一)外因论
外因论认为,周期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因素——太阳黑子、战争、革命、选举、金矿或新资源的发现、科学突破或技术创新等等。
1、太阳黑子理论
太阳黑子理论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归因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因为据说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会影响气候的周期变化,而这又会影响农业收成,而农业收成的丰歉又会影响整个经济。太阳黑子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大约每十年左右出现一次,因而经济周期大约也是每十年一次。该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W.S. Jevons)于1875年提出的。
2、创新理论
创新(Innovation theory)是奥地利经济学家J·熊波特提出用以解释经济波动与发展的一个概念。所谓创新是指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者说是生产要素的一种“新组合”。生产要素新组合的出现会刺激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当新组合出现时,老的生产要素组合仍然在市场上存在。新老组合的共存必然给新组合的创新者提供获利条件。而一旦用新组合的技术扩散,被大多数企业获得,最后的阶段——停滞阶段也就临近了。在停滞阶段,因为没有新的技术创新出现,因而很难刺激大规模投资,从而难以摆脱萧条。这种情况直到新的创新出现才被打破,才会有新的繁荣的出现。
总之,该理论把周期性的原因归之为科学技术的创新,而科学技术的创新不可能始终如一地持续不断的出现,从而必然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3、政治性周期理论
外因经济周期的一个主要例证就是政治性周期。政治性周期理论把经济周期性循环的原因归之为政府的周期性的决策(主要是为了循环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政治性周期的产生有三个基本条件:
①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刺激经济的工具。
②选民喜欢高经济增长、低失业以及低通货膨胀的时期。
③政治家喜欢连选连任。
(二)内因论
内因论认为, 周期源于经济体系内部——收入、成本、投资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必然现象。
1、纯货币理论
该理论主要由英国经济学家霍特里(R.Hawtrey)在1913-1933年的一系列着作中提出的。纯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度直接决定了名义国民收入的波动,而且极端地认为,经济波动完全是由于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张和紧缩信用所造成的,尤其以短期利率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货币主义者在分析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时,几乎一脉相承地接受了霍特里的观点。但应该明确肯定的是,把经济周期性环惟一地归结为货币信用扩张与收缩是欠妥的。
2、投资过度理论
投资过度理论把经济的周期性循环归因于投资过度。由于投资过多,与消费品生产相对比,资本品生产发展过快。资本品生产的过度发展促使经济进入繁荣阶段,但资本品过度生产从而导致的过剩又会促进经济进入萧条阶段。
3、消费不足理论
消费不足理论的出现较为久远。早期有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近代则以霍布森为代表。该理论把经济的衰退归因于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社会对消费品生产的增长。这种不足又根据源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公所造成的过度储蓄。该理论一个很大的缺陷是,它只解释了经济周期危机产生的原因,而未说明其他三个阶段。因而在周期理论中,它并不占有重要位置。
4、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和投资过度理论是紧密相联的。该理论认为经济的循环周期取决于投资,而投资大小主要取决于业主对未来的预期。而预期却是一种心理现象,而心理现象又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经济波动的最终原因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当预期乐观时,增加投资,经济步入复苏与繁荣,当预期悲观时,减少投资,经济则陷入衰退与萧条。随着人们情绪的变化,经济也就周期性地发生波动。

经济周期的类型及成因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人们在探索经济周期问题时,根据各自掌握的资料提出了不同长度和类型的经济周期。
(1)基钦周期:短周期
是1923年英国经济学家基钦提出的一种为期3-4年的经济周期。基钦认为经济周期实际上有主要周期与次要周期2种。 主要周期即中周期,次要周期为3~4年一次的短周期。这种短周期就称基本钦周期。
(2)朱格拉周期:中周期
是1860年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提出的一种为期9~10年的经济周期。该周期是以国民收入、失业率和大多数经济部门的生产、利润和价格的波动为标志加以划分的。
(3)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长周期或长波
是1926年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一种为期50-60年的经济周期。该周期理论认为,从18世纪末期以后,经历了三个长周期。 第一个长周期从1789年到1849 年,上升部分为25年,下降部分35 年,共60年。第二个长周期从1849年到1896 年,上升部分为24年,下降部分为23 年,共47年。第三个长周期从1896年起,上升部分为24年,1920年以后进入下降期。
(4)库兹涅茨周期:另一种长周期
是1930年美国经济学家库涅茨提出的一种为期15-25年,平均长度为2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由于该周期主要是以建筑业的兴旺和衰落这一周期性波动现象为标志加以划分的,所以也被称为“建筑周期”。
(5)熊彼特周期:一种综合
1936年,伟大的经济学家熊彼特以他的“创新理论”为基础,对各种周期理论进行了综合分析后提出的。熊彼特认为,每一个长周期包括6 个中周期,每一个中周期包括三个短周期。短周期约为40个月,中周期约为9~10年,长周期为48~60年。他以重大的创新为标志,划分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个长周期从18世纪80年代到1842年,是“产业革命时期”; 第二个长周期从1842年到1897年,是“蒸汽和钢铁时期”; 第三个长周期从1897年以后,是“电气、化学和汽车时期”。在每个长周期中仍有中等创新所引起的波动,这就形成若干个中周期。在每个中周期中还有小创新所引起的波动,形成若干个短周期。

关于深圳房地产 建议你去看看这些
http://www.shenzhenoffice.cn/xinxi/9702/

http://www.szblogs.com/blogs/?7590/viewspace-
36720.html

我也是对这个很有兴趣的 有事情可以联系我QQ380187613

阅读全文

与中国经济增长周期是多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美女冲关怎么画 浏览:550
事业单位有哪些假可以请 浏览:665
健康元有哪些股票 浏览:969
幸福阳光大酒楼怎么样 浏览:74
每日幸福怎么越走越顺 浏览:344
二十年婚姻如何理财 浏览:950
龙男婚姻配什么最好 浏览:430
以下哪些是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浏览:751
事业编股长是什么编 浏览:516
高迪的马赛克怎么编写故事 浏览:905
民政局合并后婚姻登记怎么办 浏览:724
新版健康证在哪里查询 浏览:224
86虎女和87年虎婚姻如何 浏览:658
铁旗门是什么年代的故事 浏览:754
健康的阴道口是什么样 浏览:120
爱情中糖和茶是什么意思 浏览:758
事业怎么做到十全十美 浏览:491
看见幸福你会想起什么 浏览:117
有害健康的字有哪些字 浏览:459
你怎么消毒记的故事 浏览: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