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本20世纪90年代经济危机货币贬值的道理 求解
您好!
日本经济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资产全面缩水的背景下,企业负债恶性膨胀,大量倒闭。1991年前后,负债额在1000万亿日元以上的倒闭企业每年都在1万家左右。1990-1996年,日本破产企业年均高达14000家左右。
(2)商业银行陷入困境,不良债权急剧增加,大批金融机构破产。关于泡沫经济破灭对不良资产的影响,日本政府一直讳莫如深,直到1995年7月,日本大藏省银行厅才首次宣布,按照国际通行国际会计标准计算的日本银行业不良资产已经达到50万亿日元,占日本GDP的1/10以上。但西方经济学界认为,这个估计偏低,有西方人士认为,到1995年8月,日本银行业未清偿贷款总额已经超过日本GDP总额,而未清偿贷款的1/4是不良资产。
(3)国内消费不振,投资需求减少。泡沫经济破灭后,由于居民实际收入减少,使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日益严重。有关数据显示,占日本GDP60%的个人消费支出以平均每年0.63%的速度持续下降。
(4)通货紧缩、经济衰退;1992-1999年,日本的消费物价指数均为负增长,年均下降幅度接近1%(1997年除外)。通货紧缩使企业销售收入减少,债务负担加重,居民消费心理恶化,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公共债务危机加重。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其中,1992-1994年连续3年出现了零增长。
日本房地产泡沫:东京都一地的地价超过了美国全国地价总和
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60年间,世界房地产领域基本上没有出现大的波澜,但进入90年代后,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再度震惊了世界。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刺激经济的发展,日本中央银行采取了非常宽松的金融政策,鼓励资金流入房地产以及股票市场,致使房地产价格暴涨。1985年9月,美国、联邦德国、日本、法国、英国五国财长签订了“广场协议”,决定同意美元贬值。美元贬值后,大量国际资本进入日本的房地产业,更加刺激了房价的上涨。从1986年到1989年,日本的房价整整涨了两倍。
受房价骤涨的诱惑,许多日本人开始失去耐心。他们发现炒股票和炒房地产来钱更快,于是纷纷拿出积蓄进行投机。到1989年,日本的房地产价格已飙升到十分荒唐的程度。当时,国土面积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日本,其地价市值总额竟相当于整个美国地价总额的4倍。到1990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总地价。一般工薪阶层即使花费毕生储蓄也无力在大城市买下一套住宅,能买得起住宅的只有亿万富翁和极少数大公司的高管。
所有泡沫总有破灭的时候。1991年后,随着国际资本获利后撤离,由外来资本推动的日本房地产泡沫迅速破灭,房地产价格随即暴跌。到1993年,日本房地产业全面崩溃,企业纷纷倒闭,遗留下来的坏账高达6000亿美元。
从后果上看,20世纪90年代破灭的日本房地产泡沫是历史上影响时间最长的一次。这次泡沫不但沉重打击了房地产业,还直接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受此影响,日本迎来历史上最为漫长的经济衰退,陷入了长达15年的萧条和低迷。即使到现在,日本经济也未能彻底走出阴影。无怪乎人们常称这次房地产泡沫是“二战后日本的又一次战败”,把20世纪90年代视为日本“失去的十年”。
很高兴为您解答,祝你学习进步!【高中生全科解答】团队为您答题。有不明白的可以追问!如果您认可我的回答。请点击下面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如果有其他问题请另发或点击向我求助,答题不易,请谅解,谢谢!
⑵ 日本是如何治理泡沫经济的
日本经济走出衰退的路径探索
日本经济问题的出路不是如何调整宏观政策,而是如何改革微观和结构性的政策。可以说,结构性改革,或者说制度性改革是日本经济的惟一出路。
1.加大经济结构调整
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的长期停滞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日本学者宫崎义一(1992)认为,日本的这次经济波动不同于以往的单纯以需求为制约因素的景气波动,而是以金融因素为先导、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交织在一起的结构性经济萧条,他将其称之为“复合萧条”。因此,从中长期看,要使日本经济真正走上自主增长的良性轨道并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不能只靠经济政策的调节,而要靠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解决结构问题。在各种结构性矛盾不断暴露并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应着眼于完善长期经济发展的结构、制度性条件,开始社会经济的结构改革。一国的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关系到该国的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的提高,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盈利水平和对投资的信心。日本政府应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使之成为带动其它产业和拉动日本经济恢复的主要动力。
2.改革日本现有的经济体制,积极引进新的制度因素
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之所以落后于美国,除了日本企业在以信息为代表的高科技方面不敌美国外,更为根本的原因是日本社会和企业的一些传统做法已经成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需要改革日本现有的经济体制,引入新的制度因素,促进经济发展。具体包括:①政府干预需要逐步减少,产业政策的作用进一步缩小。②鼓励民间投资,为企业自主投资提供宽松的环境。③推进金融制度改革,大力发展证券市场,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主银行制度应逐步向商业化运作转变。④改革日本式企业经营方式,改革公司治理结构,引入竞争机制。解除终身雇佣制,变年功序列制为年薪制,按能力取酬。
3.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
一国经济增长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内在支撑机制。在日本目前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将出口和扩大内需、推动个人消费相结合才是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关键。日本政府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提高公众对经济增长的信心。
⑶ 日本大萧条时期对日本老百姓的影响是什么,日本老百姓是如何应对的
影响是日本的失业率升高,约有100至200万人失业,并导致生活状况的恶化。百姓在应对由政府政策干预的措施表现为盲目。
1985年,纽约出台《广场协议》,日本在这次协议中迫于美国等经济大国的逼迫,被迫同意,允许日元大幅升值。导致国内资产泡沫,仅仅1年时间,国内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和股市。
日本央行从1986年起连续降息,期盼阻止国内经济崩溃,然而时至今日,日元利率已经接近于0,通货紧缩却依然如故,银行呆账因而大量积累,致使日本经济空前萧条。 这就是90年代,日本“失落的十年”,即经济大萧条。
(3)日本是如何对待经济衰退的扩展阅读:
日本泡沫经济是日本在19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出现的一种日本经济现象。
根据不同的经济指标,这段 时期的长度有所不同,但一般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间的4年零3个月的时期。
这是日本战后仅次于60年代后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的第二次大发展时期。 这次经济浪潮受到了大量投机活动的支撑,因此随着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经济出现大倒退,此后进入了平成大萧条时期。
日语中“平成景气(日语:平成景気;日语假名へいせいけいき)”基本与此同义,但有时也包括此后的经济萧条阶段。
⑷ 日本为应对90年代经济危机采取了哪些措施100字以上
1.调整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是经济总量的物质增长、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结构及经济制度的改进共同作用和发展的一个全面过程,日本的泡沫经济表面上是资产膨胀的结果,但其根本原因还在于经济结构的失衡与调节的滞后,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投资结构的失衡以及银行、企业制度等多方面存在问题和不完善。日本进入九十年代后主导产业缺位, 传统产业又转换不及时且跃迁不到位在产业结构方面,故要注重调整和改革经济结构,逐步走上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道路,使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化和高级化,政府大力鼓励和发展新兴产业 2.改革“日本式”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先进与落后是决定一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由于过分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作用,而使市场的作用被削弱。政府迫切需要制定出有利于企业自主投资的鼓励措施,为企业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经济结构的调整也要求解除终身雇佣,变年功序列制为年薪制,按能力取酬。3.经济政策目标的调整。长期以来日本的经济增长都是严重依赖外需的,然而以外需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向具有明显的外部性,而真正的经济增长应该有一个强有力的内在支撑机制。在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势下,将出口与扩大内需、推动个人消费相结合才是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关键。政府应该把促进与民间收人相适应的民间消费,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重新唤起国民的信心。 4.大力发展信息产业。重视基础研究与开发, 占领高技术领域5.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 当今的市场经济是以金融业为核心和支柱的, 高新技术要想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新兴产业要想发展壮大, 离不开金融业这个强大后盾的支撑。⑸ 日本人怎么度过经济危机的
日本度过经济危机的方法主要是:开放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日本企业基本都是经历公司裁人,规模缩小的过程,在制造行业都彻底推行丰田的5S管理,银行一时收归国有,剥离不良资产。促使一部分建筑公司破产等等。在获得体力后大举进入海外市场,逐步顺应美国的IT景气,一下子扭转经济走向。摆脱了战后最长的经济危机。
亚洲经济危机中的日本: 1990年代,资产价格(股票价格、地价)急剧下跌,受泡沫经济崩溃引发的后遗症影响,日本经济长期低迷,被认为是“失去的十年”。2002年后,在外国需求上升的拉动下,情况有所改善。
⑹ 说说日本是如何扬长避短发展日本经济的
一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历史条件历史赋予战后日本的条件是双重的: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一面。而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却在充分认识客观条件的基础之上,有效地利用了其有利的一面,最大限度地改变了其不利的一面,从而实现了经济的长期迅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日本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均处于严重的瘫痪和混乱状态,大多数国民在饥饿失业的困境中几乎失去了恢复和重建经济的信心。但事过不久,日本政府即重金聘请了许多专家,请他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日本经济恢复和进一步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进行评估。专家们指出,日本面临的不利条件主要是:(1)国土狭小,总面积只有37.7万平方公里,而山地和丘陵又占总面积的75%。(2)矿产资源贫乏。虽有铁矿和煤矿,但储量极少,而原油储量则更少,只有900万吨左右。(3)人口相对过剩,人均耕地面积太少。(4)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技术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大约落后20~30年。(5)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差,被视为劣等货。(6)战败投降,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7)企业资金不足。同时他们也指出,日本经济发展不光有不利条件,也有有利条件:(1)尚有相当的物质技术基础。(2)重化工业发展有较长历史,也较为先进,尽管已转化成了军工产业,但恢复民用并不难。(3)劳动力质量高,这是自明治维新以来重视教育的结果。(4)国民长期接受岛国意识熏陶,受儒家思想影响,又吸收了西方的市场经济观念,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强,工作勤奋,集体感强,能够联合对外。(5)拥有大量高级技术管理人才,随着战后对日官僚财阀的整肃,他们脱颖而出,走上社会经济、政治主导岗位。(6)国家干预经济有经验,效果突出。(7)有美国的保护,军费支出少。(8)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贸易自由化进步显着。(9)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大战中的军工技术大量转向和平经济,新的科学技术在和平环境中发展更快。(10)作为东亚经济强国,日本在东亚乃至整个世界,均有着广泛的经贸关系,有利于展拓市场。
鉴于上述情况,日本采取了一整套扬长避短,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主要是:(1)在恢复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确立了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经济团体、企业以及从业人员、消费者等相互协调的经济体制,利用协调的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经济优势,克服社会竞争不足和竞争过度两方面的不利影响;(2)用联合的力量对外,吸收海外的技术、资源、管理,同时,为防御海外资本的侵入,组成各种贸易组合等;(3)建设加工贸易型经济,一方面进口海外廉价资源,引进海外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将加工的产品出口到海外;(4)加强质量管理,创造出一整套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以优质、低价、服务周到的产品占领海外市场;建立强有力的金融组织体系和相应的金融制度,解决企业资金不足问题等等。
战后日本扬长避短,有效地克服了战后初期的困难局面,走上了高速增长之路。
1973年石油危机前后,日本认识到自身在资源、能源供应方面极度依赖国外的严重性,决定实施“科学技术立国”新战略。出于这种认识,日本大力开发自动化产品,建立新的资源开发和供应相结合的体制,倡导开展全民节约资源、能源活动,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国内市场。由此,很快就克服了石油危机的影响,并把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的国际环境,作为其经济技术再次超越欧美国家的绝好时机加以利用。
80年代,日本经济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实力的经济,有能力和条件在全世界范围内纵横驰骋。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衰退,需要外部资金输血补充;以亚洲“四小龙”台湾、韩国、香港、新加坡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要实现经济跳跃增长,需要外部资金技术支持;以中国为代表的改革开放国家,需要大量引进外资,不断吸收海外先进技术。这些无不为日本经济提供了广阔的海外活动场所。于是,日本大举向海外投资,从国际化的角度安排日本产业、企业发展结构,与美国、欧共体、亚洲“四小龙”、东盟等组成多层次多水平和垂直交叉的国际分工体系,通过投资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绕过贸易摩擦暗礁,做到既广泛利用海外资本市场为自己眼务(这与欧美国家要借日本投资解决就业、经济衰退的愿望相反),又取得了土地利用、劳动力价格、产品市场方面的比较成本收益。
总的来看,日本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重要时期,都能较深刻、较实际、较长远地认识自身及国际上的条件,进而采取卓有成效的对策,做到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