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是研究社会经济福利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体系。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斯和庇古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庇古在其代表作《福利经济学》、《产业变动论》、《财政学研究》中提出了“经济福利”的概念,主张国民收入均等化,且建立了效用基数论等。
从福利观点或最大化原则出发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予以社会评价的经济学。经济学区别了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是排除了社会评价的理论经济学,它研究经济体系的运行,说明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以及为什么这样运行,回答“是”和“不是”的问题。规范经济学的任务是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作出社会评价,回答是“好”和“不好”的问题。福利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分配越均等,社会福利就越大”,主张收入均等化,由此出现了“福利国家”。国家在国民收入调节过程中作用的加强,出现了使国民收入呈现均等化趋势。
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社会经济运行的目标,或称检验社会经济行为好坏的标准;实现社会经济运行目标所需的生产、交换、分配的一般最适度的条件及其政策建议等。
❷ 什么是福利(经济学)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一般来讲具有四个特点:社会福利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每一项社会福利计划的出台总是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目的,总是以缓和某些突出的社会矛盾为终极目标;社会福利的普遍性,社会福利是为所有公民提供的,利益投向呈一维性,即不要求被服务对象缴纳费用,只要公民属于立法和政策划定的范围之内,就能按规定得到应该享受的津贴服务;社会福利较社会保险而言是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它是在国家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在既定的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尽力提高被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
❸ 经济学中的市场福利是什么意思
西方经济学中的市场福利,涉及到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西方经济学家着重对福利经济学的以下领域进行了讨论:外部经济理论,次优理论,相对福利学说,公平和效率交替学说,宏观福利理论。这些“新”理论一方面企图说明,现代西方国家可以通过政府干预调节价格和产量,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企图说明,现代西方国家的分配制度虽不合理,但是如果加以改变,则可能更不合理,一切人为的改善分配状况和增进福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
在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福利都是由政府或集体供应。在农村的各种社会福利是由公社供应,如医疗、职业与养老等。在城市内则由国营企业保证职工固定的工作,供给他们医疗服务和退休后的生活费用。
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以后,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公社的组织解散了,赤脚医生从事私人营业,农民失去了医疗服务和老年的生活保障。有人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后人民生活最大的损失是农民失去医疗的供应。城市内的国营企业获得自主权后,工人的铁饭碗被打破,有些工人失业,需要自己找工作。
市场经济开始建立后,政府一方面深化经济改革,建立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另一方面开始建立重要的社会福利项目,包括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农村医疗制度和年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险等。
关于福利的范围,如果福利是由私营企业供应的,福利的种类和价格便会像其他消费品一样由市场决定。如果是由政府供应的,政府在决定福利范围时可用各种方式征求人民的意见,还应让私营企业参加供应以获知社会的需要。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医疗、养老和失业的费用及相关的保险经费大部分由个人和家庭负担。如果政府决定承担这些社会福利,也应让私营企业同时参与,以增加供应的竞争与效率。各种社会福利可由政府与私营企业同时供应,以扩大福利的范围和提高福利的质量。
如果社会福利是由私营企业供应的,所需的费用便是福利的价值,有如一般货物的价值由市场决定。如果是由政府供应的,政府同时需要决定福利的范围和支付福利费用的方案。这是政府决定收支问题之一。还有很多其他项目也需要政府决定它的供应与经费来源,包括基础设施。有些基础设施,政府也可以让私营企业承包,从香港到广州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就是由私营企业建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