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部10大省域副中心潜力榜,1市拥有都市圈,3市GDP不足2000亿
近年来,中部地区深入实施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经济 社会 保持了快速发展态势,对推动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纵观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中部六省,经济发展也是各有差异,河南常住人口多,经济总量最高,湖北、湖南、安徽三省经济总量并不是十分靠前,但整体经济发展质量较好,江西、山西整体稍弱,但发展潜力巨大,未来中部地区必将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从城市经济来看,中部六省基本是做大做强省会城市,发挥地区性中心城市引领作用,实现区域协调一体化发展战略路径。其中,武汉、郑州、长沙、合肥四大中部省会经济总量均突破了万亿元,有三大城市常住人口超过一千万,未来实施强省会模式仍将是未来中西各省的主要发展模式。
与此同时,一个省仅仅满足于一个省会城市的辐射引领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区域性城市协助和配合,而省域副中心的提出,就是促进省域内协调发展重要举措,这些省域中心不仅肩负着本地区的经济引领,还担负着超过本区域范围之外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提升副中心城市能级和综合实力,对全省经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省域副中心这一概念,早在2001年由湖北省率先提出,目前全国范围内共有多达三四十个非省会城市,被赋予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目前,中部六省被广泛认可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有河南洛阳市,湖北襄阳市、宜昌市,湖南岳阳市、衡阳市,安徽芜湖市,江西赣州市和山西长治市、大同市、临汾市等10个省域副中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10个肩负重任的城市吧。
一、河南省洛阳市
洛阳市,河南省地级市,位于河南西北部地区,常住人口706万,2020年实现经济总量5128.4亿元,全国百强城市第45位。洛阳在中部地区拿下多个第一,中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第一个通地铁的城市,第一个建设都市圈的普通地级市。
洛阳都市圈,以洛阳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焦作、平顶山,甚至郑州市一些县级城市,都市圈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60万人,经济总量近8000亿元,未来洛阳将打造先进装备制造、高端石化、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等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洛阳不仅工业实力傲视群雄, 历史 文化底蕴更是十分深厚,拥有5000年的建城史,被誉为“十三朝古都”,可以说洛阳是集现代工业史与古文明史完美结合的一座城市。
二、湖北省襄阳市与宜昌市
襄阳和宜昌,一个位于湖北的西北部,一个位于湖北的西南部,虽然这两个城市与湖北省会武汉市有一定差距,但无疑在省内是三足鼎立的存在,这两个城市应该说是我国最早的省域副中心。襄阳市常住人口526万,2020年实现经济总量4602亿元,如果不是疫情影响,经济总量稳破5000亿大关,甚至有赶超洛阳的趋势,未来襄阳将在 汽车 、纺织、食品、化工等传统优势行业继续发力。
宜昌市常住人口402万,2020年实现经济总量4261.4亿元,被誉为“世界水电之都”,依托“三峡大坝”优势,近年来在水电、生物医药、化工、物流以及 旅游 等领域发挥所长,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整体来说襄阳和宜昌经济体量较大,人均较高,综合实力很强。
三、湖南省岳阳市和衡阳市
岳阳市是湖南省唯一沿长江港口城市,除了坐拥长江黄金水道,同时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等重点铁路公路干线过境,三荷机场通航,实现立体化交通网络,充分彰显了岳阳的独特交通枢纽地位,未来岳阳将持续做大做强石油化工、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2020年岳阳常住人口505万,实现经济总量4001.6亿元,仅次于湖南省会长沙市。
衡阳市是湖南中南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型城市,也是湖南积极打造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拥有全省首个综合保税区和国家高新区,近年来,衡阳在先进装备制造、特色材料、轻工业消费品等方面持续发力,2020年常住人口665万,实现经济总量3508.5亿元,未来衡阳将奋发有为,有望再次回归全省第二经济强市地位。
四、安徽省芜湖市
芜湖市,安徽沿江重要的港口贸易城市,也是未来安徽重点打造的双核城市之一,最近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将支持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芜湖虽然经济总量只有3753亿元,但无论是人均、还是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在中西部地区都是非常强悍的对手,经济发展质量非常高,以奇瑞、海螺、三只松鼠等为代表的芜湖企业,亮剑全国,不过这两年芜湖有些萎靡,期待芜湖再次振兴。
五、江西省赣州市
赣州市位于江西南部地区,赣州不仅是一座 历史 文化名城、红色城市,还是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赣州常住人口897万,实现经济总量3645.2亿元,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但赣州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周围300公里范围内没有大城市,未来赣州依托人口优势,有望成为超千万人口的经济强市。
六、山西省大同市、长治市和临汾市
山西省虽然总人口只有3492万人,相比中部其他省份,人口要少不少,但山西却是中部地区省域副中心城市最多的省份,共有大同、长治、临汾三大省域副中心,分布于晋南、晋北两大区域,太原位居中心,整体来看山西省的城市布局算是比较合理。但山西作为资源型省份,同时又受到地理气候等因素制约,经济转型速度较慢。
2020年大同、长治、临汾分别实现经济总量1369.9亿元、1711.6亿元、1505.2亿元,尽管在山西位居前列,但相较于中部其他城市,不到2000亿元的GDP,差距依然较大,未来这三市依托省域副中心优势,加速实现产业转型,强化人才、 科技 驱动,推动三市跨越式发展。
综上所述,这十大省域副中心:洛阳>襄阳>岳阳=宜昌=芜湖=衡阳>赣州>长治=大同=临汾
关注我,分享更多精彩,一起去评论区讨论吧!
Ⅱ 明确建设3个“副中心”西南交大教授戴宾:四川迈进经济强省的破题关键
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支持绵阳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加快提升乐山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能级,持续做强重要节点城市特色功能。
时间回到4年前,2018年6月,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选择绵阳、德阳、乐山、宜宾、泸州、南充、达州7个城市作为全省经济副中心的备选城市。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会长戴宾认为,从七城竞争“上岗”,到明确为“五城”,说明四川迎来优化产业经济地理、重塑区域经济版图的重大契机,这也是四川由经济大省迈进经济强省的破题关键。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会长戴宾
为什么建?
四川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但“全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成都市经济总量达1.6万亿,而雅安、巴中、阿坝、甘孜四个市州的GDP不到1000亿元,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6,虽然低于全国2.5的平均水平,但城乡差距仍然较大。
“省域经济副中心的建设,在局部区域承担起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核作用,带动更为广阔地区的发展。”在戴宾教授对区域经济近30年的研究与观察中,区域如何均衡发展是他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戴宾认为,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更有利于推动省内若干大中城市加快发展,通过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辐射带动广大区域,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全省经济 社会 协调平衡发展。
为什么这样建?
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被确认为省域经济副中心的五城,具体表述也有不同:绵阳“加快建成”,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南充-达州则“组团培育”。
为什么会有不同表述?“GDP达到三千亿元,只是四川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的一个基本标准,更重要的是GDP占全省比重至少要达到8%。”戴宾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四川地级市尚难单独撑起省域经济副中心的重任。从2021年四川各市GDP的情况来看,除成都外仅有两个城市超过3000亿,分别是绵阳、宜宾,其占全省的比重也仅为6.2%和5.9%。与经济较好省的城市4000亿、5000亿体量相比,四川的地级市差距依然十分大。
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指出,要疏解超大城市、严控省会城市扩张,四川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便迫在眉睫。“在此形势下,区域内有条件的城市实现联动发展,才能有效地带动区域发展,同时符合都市圈、城市群发展规律。”戴宾表示。
蓝图如何变成现实?
那么,五城接下来该如何将“蓝图变成现实”?
戴宾认为,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是一项长期、复杂而且涉及面很广的工作。“我认为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要着力培育形成全省性的经济功能和城市综合功能。”在此基础上,戴宾提出了区域及城市功能担当的“三担”理论。
戴宾解释说,所谓“三担”,即是将省域经济副中心在全省经济发展战略格局中所应担负的功能分为主担、共担、分担三类情形。
“主担,即是省域经济副中心要成为全省某些经济功能的主要承载地和核心功能区。”戴宾表示,从绵阳 科技 城使命出发,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要“主担”充分发挥 科技 引领作用职责,加快建设好科学城,推动四川省 科技 创新发展。
架起看不见的沟通发展新桥梁。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主担”着辐射引领乐山、凉山州以及攀枝花等地的经济 社会 发展作用。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则“主担”着增强两个城市与巴中、广安、遂宁等地的分工与协作,促进区域生产要素的合理流通,加快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作用。
“共担,即是两个城市组团共同担负某一功能。”区域联动发展,如何实现“1+1 2”。宜宾和泸州在交通基础设施、经济和 社会 公共资源等方面展开合作,“共担”构建共同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市场经济体系以及 社会 保障体系的使命责任。
“分担,即是发挥辅助作用,分担全省某些方面的经济功能。”加快在成渝城市群以及跨省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出积极作用,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分担”了对接成都都市圈以及重庆、贵州、云南等地的战略重任。
而作为成渝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的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分担”着区域协调发展压力,将加强与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以及渝北地区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加快融入到成渝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中。同时,还将代表四川,加强与陕南地区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