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试问宏观经济学各流派争论的主要焦点是什么
宏观经济学当前的争论:
四大流派:
(美)詹姆斯托宾 理论、意识形态和政策经济学是一门学术性很强的学科,因而人们愿意把它说成是一门科学。但是, 由于经济学的内容常常与政治、政策及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因此,经济学本身存 在着一种双向关系。正如伟大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曾经在这里(指哈佛大 学-译者)给我们研究生说过的那样:经济学只能从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对知识 的热情追求与挑战中获得活力和灵感。否则,它将成为一种枯燥而空洞的研究。
公共政策及其辩论的刺激,伴随着健康的学术好奇心,产生了亚当斯密 1776 年的《国富论》。其实,《国富论》主要是一本反对重商主义的小册子。 用现代的行话来说,它反对保守主义、产业政策以及无休止地追求贸易盈余的野 心。
同样地,大卫李嘉图对经济学的巨大贡献,也是由于受到当时许多重大的 实际问题的刺激。这些问题包括对战时资金的筹措、英国新兴资产阶级与地主贵族阶级对自由贸易的激烈辩论等。
百年以后,传统经济学对本世纪 30 年代大萧条的无力解释,导致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对经济学的彻底革命。一般地,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对这些历史事件的理论解释总会引起对旧学说的深刻怀疑,继 而用新的学说取而代之。经济学由此而得到进步和发展。
工业革命、《谷物法》、 大萧条、70 年代的滞胀,80 年代的里根经济学等等,所有这些历史中的重大事件莫不证实上述说法。以上所言是经济学逻辑发展的一个侧面,另一侧面是经济学本身对公众观点和公共政策的影响。毫无疑问,斯密、李嘉图及其许多后继者 的“自由市场”理论迄今仍有极大的影响。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 70 年代初 30多年中,大部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制订者普遍地接受了凯恩斯的学说及信条。一般地,总统及总统竞选人都拥有自己的经济顾问,官僚权贵们也很 依赖!这些宏观经济活动通常包括。国民生产总值的波动和发展趋势,失业与通货膨胀,政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回顾过去,宏观经济学在以往 25 年中一直处于动荡之中。首先,让我描述 一下经济学内部的深刻变化。早在 30 年代,凯恩斯就对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传统中的沾沾自喜进行了强烈的挑战。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自身是能够“出 清”的。因为价格作为一种指示器,能够自动地调节市场,消除过剩的需求或供给。但是,这种理论难以解释 30 年代的大量失业。为什么劳动力市场不能为那些在现行工资条件下希望找到工作的人们提供就业机会呢?为什么劳动力市场 不能出清呢?
凯恩斯坚决认为,在市场资本主义体制中存在着一种固有的缺陷。他将这种 缺陷归因于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不足。凯恩斯由此进一步论证,正是由于对商品的需求不足才引起了就业机会的短缺。凯恩斯主义的反对者则认为,这种说法讲不通。按照他们的看法,市场上对某些具体的商品(如雪佛莱车、可口可乐、 黄瓜等)可能会出现需求不足,但对于整个商品市场来说,需求不足是不可能出现的;对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体系来说,更不可能出现需求不足。理论的差异常常反映在政策措施的差异上。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的不足可 以通过政府支出、减税和货币扩张等措施来加以解决。但古典经济学家对此提出警告:他们认为,这样做的后果往往适得其反,只能引起通货膨胀。
凯恩斯主义对于我们这些 30 年代的经济系学生来说,是极其新颖并富有吸引力的;因为:大萧条时期,到处都存在着失业的威胁。况且,我们都还没有从古典经济学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很明显,在那个时代,凯恩斯主义无论在什么地方进行尝试时,总是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战争的爆发终于为凯恩斯主义的彻底实施提供了一个绝妙的机会。 战争结束后,经济学家们将各种新、旧学说加以调和、综合和发展,最终在 60 年代初形成了一个崭新的经济学流派——主流宏观经济学。供参考。
② 现代宏观经济学包括的主要经济理论有那些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经济学史上一般都把凯恩斯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简称《通论》)作为现代宏观经济学建立的标志。50多年来,宏观经济学得到了极其迅速的发展。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反映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也反映了经济学本身的进步。因此,回顾一下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 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于30年代不是偶然的,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学本身发展的结果。
30年代的大危机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和经济学的转折点。严重的失业、史无前例的衰退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人们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寻求摆脱这种困境的另一条出路——国家干预经济。一向以自由放任着称的英国企图通过中央银行的金融调节与政府支出的增加来减少失业,北欧宁静助小国瑞典增加了财政支出,实施了社会福利政策;在地球的另一端美国,罗斯福开始实施他的新政。这一切标志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个新时期的开始。新的时期需要新的理论。新的理论应该从整个经济的角度探讨其运行规律,证明国家干预的必要性,并为这种干预出谋划策。这样,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而这一任务由凯恩斯来完成也许只是一种偶然。现代宏观经济学是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结果出现的。
现实经济的发展要求宏观经济学的建立,而经济学本身的发展也为宏观经济学提供了条件。托宾认为: "四个不同而又相关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这四种发展是: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的建立;凯恩斯《通论》的发表;经济计量学的建立;以及数学的发展及其在经济学上的运用。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是也20—30年代形成的,美国经济学家米契尔,库兹涅茨,以及他们所主持的国民经济研究所,和美国商务部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把以前对国民收入的研究系统化、理论化,解决了有关国民收入核算的定义、概念和衡量方法等基本问题,确立了现代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基本结构,并将这一体系运用于实际。宏观经济学要研究经济中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而国民收入核算正是提供了这些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而国民收入核算正是提供了这些总量的数值。因此,没有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建立,现代宏观经济学就是不可想象的。
凯恩斯的《通论》被称为现代宏观经济的"大宪章"。这就是因为《通论》在以下这些方面力现代宏观经济学莫定了基础: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充分就业均衡理沦,建立了一种以失业为特点的经济均衡。第二,把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第三,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分析来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第四,建立了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并把总需求分为消费与投资,提出了消费函数理论与投资理论。第五,把货币分析与经济分析融为一体,彻底抛弃了传统的二分法。第六,论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与具体作法。现代宏观经济学正是在凯恩斯这些贡献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从这一意义上看,说凯恩斯是现代宏观经济学之父并不是夸大其词。
经济计量学也是在20—30年代形成的,与此相关的则是数学较广泛地运用到经济学中。这种发展为以后宏观经济模型的建立,以及运用宏观经济模型来进行经济预测和政策制定有着重大的意义。转贴于 265考试网 http://www.265ks.com
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战后西方各国在由战时经济转到和平重建时,许多经济学家和政界人士认为,在这样的条件下,国家干预是通向经济繁荣的唯一道路。1944年英国政府发表了《就业白皮书》。196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就业法》。这两个历史性文件都把全面干预经济、促进充分就业和经济繁荣作为国家的最主要职责。这表明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种发展也是战后经济学上出现了"凯恩斯主义全盛时期"的深刻经济与社会根源。
战后全面地发展了凯恩斯主义,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体系的是美国的凯恩斯主义者,即新古典综合派(或称后凯思斯主流派经济学)的经济学家们。他们对现代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在这些方面:
第一,用IS—LM模型来概括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内容。IS—LM模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J·希克斯在1937年提出来的。这一模型用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均衡方法来解释凯思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二,围绕IS—LM模型发展与完善了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需求理论,以及货币供给理论。
第三,总供给分析的提出。这包括对劳动市场的分析、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建立,以及对通货膨胀等现实问题的分析。
第四,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动态化与长期化。凯恩斯偏重于比较静态与短期分析。凯思斯主义者们则将这种分析动态化与长期化。动态化是引入时间因素分析均衡的变动,长期化则是研究经济长期的趋势。
第五,开放经济理论的研究。凯恩斯的研究是封闭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开放经济理论则是要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国民收入的决定,以及对外贸易、汇率、资本流动等对一国经济影响和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
第六,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建立与应用。战后克莱因等人力图把凯恩斯主义理论与经济计量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建立了包括许多变量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第七,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包括在不同的时期提出不同的经济政策,以及对经济政策理论的研究。
由以上可以看出,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学家们全面而系统地发展了凯恩斯主义,使现代宏观经济学成为一个严密而丰富的学科。可以毫不夸大地说,迄今为止,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体系仍然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流。 三、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70年代初西方图家出现的滞胀打破了凯恩斯主义一统宏观经济学天下的局面。凯恩斯主义地位的动摇被称为经济学中的第二次危机(第一次危机是3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地位的动摇)。这次危机不仅使凯思斯主义学派内部的矛盾激化,而且也使非凯思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足以与凯思斯主义抗衡的力量。这是70年代以后,现代宏观经济学最重要的发展。
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特点是主张国家积极地干预经济,而非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特点则是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来稳定经济。他们之间在理论与政策上的分歧都是由这一点而产生的。转贴于 265考试网 http://www.265ks.com
在非凯思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是以美国经济学家M·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货币主义的出现被认为是经济学上的一次革命——对抗凯恩斯革命的革命。
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比起来,货币主义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为主要目的。第二,货币是决定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即在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中,把货币量的变动作为关键的变量,在理论上建立了以货币为中心的宏观理论体系。第三,反对以稳定经济为目的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主张发挥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作用,相信经济体系内在的稳定机制。宏观经济政策足以稳定货币供给量为中心的货币政策。
以美国中年经济学家R.卢卡斯为首的理性预期学派走在七十年代后出现的。它力图以理性预期这一概论为中心来重建整个宏观经济学。这一学派的出现预示着宏观经济学的彻底改造,被称为经济学中最新的一次革命——理性预期革命。这一学派的特点在于:第一、提出了全新的理性预期概念,并以这一概念为中心来展开它们的全部理论。第二,以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假说为基本前提来建立宏观经济学。第三,根本否认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主张恢复自由放任。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理性预期学派至少在这三个方面改变着宏观经济学的未来。这就是:第一,阐述了预期在宏观经济学和整个经济学体系中所起的重要的作用。第二,推动了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建立者以更好的方式把预期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纳入他们的模型中。第三,改变了政策制定者的路线——政策首先要得到人民的信任。
在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中还有在80年代受到里根政府偏爱的供给学派。这一学派把减税作为理论与政策的中心,尽管在理论上还很不成熟,但在经济政策方面却有一定的影响。
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学派对现代宏观经济的发展有重大的作用。这首先是从更多角度分析宏观经济运行,促进了宏观经济学的多元化与深入化,使理论更接近于现实。其次补充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不足,也促进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本身的发展。最后,在政策上纠正了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所引起的种种弊病,论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下市场机制的作用这一重要问题。
理论的发展并不取决于理论本身,而取决于社会对理论的需要程度。正如美国经济学家R·多恩布什与S·费希尔所说"实际上,宏观理论的发展与当代经济问题是紧密相关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在30年代大危机时期产生并说明了摆脱这种危机的出路。货币主义是在60年代形成的,它提出了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方法,供给经济学在80年代初变得时髦是因为它提出了一种通过减税来摆脱经济困境的简单易行的办法。"把这段话作为对现代宏观经济学建立与发展的总结也许最恰当不过了。
③ 宏观经济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例如理性预期学派,卢卡斯,卢卡斯批判。谢谢 好的加分!!!
古典学派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
代表作品:《国富论》
产生背景:英国工业革命推进,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到来。
理论要点:古典学派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将其看作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他们笃信萨伊定律,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古典学派认为完全竞争可以带给社会最大的福利,政府只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每个人在追求自身福利最大的情况下,全社会就可以达到最大的福利。斯密等人一直强调经济体系中自由放任(laisser faire)的重要性。
凯恩斯学派
代表人物:凯恩斯
代表作品:《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产生背景: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
理论要点:凯恩斯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凯恩斯学派偏爱财政政策,认为财政支出为宏观经济体系中总需求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变化对经济体系的影响最直接。货币政策效果不如财政政策直接、有效。凯恩斯学派认为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货币市场容易出现流动性陷阱,利用增加货币供给已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会完全失效,只有财政政策才是有效的。
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是凯恩斯主义的黄金时期。该派学者认为政府应积极利用经济政策干预经济体系,减少经济波动。
货币学派
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
代表作品:《自由选择》
产生背景:1973年,发生于西方的石油危机一方面造成了全球性的经济萧条,另一方面又是全球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即停滞性通货膨胀。凯恩斯学派无法解释这一情况。
理论要点:20世纪50年代末,弗里德曼提出货币数量学说,强调货币的重要性,认为货币是影响宏观经济的唯一因素。该学派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应当是相当稳定的,当货币数量发生变动时,只会对物价产生影响,而且,只有货币数量影响物价,所以通货膨胀是种货币现象。
货币学派承认财政政策短期内对宏观经济的作用,强调财政政策可能带来排挤效应,财政政策的政策时延较长,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则无法确定。该学派认为政府应采取长期而稳定的政策法规,对经济体系的干预应尽量减少,避免不当的经济政策造成更大的长期波动,因此自由放任主义是最好的政策。
新古典学派
代表人物:罗伯特.卢卡斯
产生背景: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滞胀”
理论要点:20世纪70年代,卢卡斯等经济学家,他们认为凯恩斯学派的权衡性政策要能适用,政府必须先有一个理想的模型,这个模型不仅能说明过去的现象,也能预测未来,然后政府才能根据这一模型,决定适当的政策。
他们认为,人们的行为决定于其对未来的预期,当政府采取某种政策以达到某种效果,人的行为往往会针对这些政策加以调整,因此使得政府政策大打折扣甚至完全失效。政府政策不但长期内无效,短期内也无效,所以政府应采取自由放任政策,让经济体系自由运行。
新凯恩斯学派
代表人物:罗伯特.戈登和斯坦利.费雪
产生背景:凯恩斯学派虽然受到批判,但其后任何一个宏观理论的基本构架都来自该派的理论。
理论要点:费雪等学者吸收其他学派的观点,从个人行为基础解释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新凯恩斯学派试图从劳工个人追求最大效用、厂商追求最大利润的角度,来解释劳动力市场上工资调整的缓慢。他们认为工资具有黏性,调整不易,当市场出现不平衡时,政府应当积极地更改经济政策使经济体系重回均衡。
④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是什么各自代表学派和人物是什么
二者的区别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
(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J·Henderson)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美国经济学家E·夏皮罗(E·Shapiro)则强调了“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4)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宏观学派的最出名的代表当然是凯恩斯,至于微观人太多了,在致有亚当.斯密,马歇尔
⑤ 宏观经济学流派及简介
一、新古典综合派
1、代表人物
汉森、希克斯、萨缪尔森、托宾、索洛等。
2、理论特征
(1)继承并发扬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
(2)在充分就业的前提下肯定了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并把均衡方法引入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分析。
3、基本理论和观点
(1)IS-LM模型与AD-AS模型
(2)菲利普斯曲线与通货膨胀理论
(3)哈罗德-多玛模型与新古典增长模型
(4)乘数-加速模型与经济周期理论
(5)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
观点:(1)兼顾效率与平等(2)混合经济制度
4、政策主张
(1)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多种政策的综合运用: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松紧搭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微观化,收入政策、就业政策、浮动汇率政策、外汇管制政策、人口政策等等。
二、货币学派
1、代表人物
弗里德曼、布伦纳、安德森、罗宾斯、沃尔特斯、莱德勒和帕金等。
2、理论特征
(1)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
(2)全面恢复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
3、基本观点
(1)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起决定作用
(2)在长期中,货币数量不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3)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4)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稳定性,国家干预反而导致宏观经济的严重失衡
4、政策主张:主张经济自由,反对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提倡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提倡“收入指数化”;是想负所得税制度;提倡浮动汇率制。
三、供给学派
1、代表人物
拉弗、费尔德斯坦、巴雷、罗伯兹、芒代尔、伊文斯和吉尔德等。
2、理论特征
(1)否定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2)肯定萨伊“供给创造需求”的定律
基本理论
(1)萨伊定律
(2)拉弗曲线
3、基本观点
(1)产量的增长决定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生产率的增长
(2)生产要素的变动取决于对各种要素的激励机制
(3)降低税率能刺激供给
4、政策主张
(1)减税
(2)削减社会福利支出
(3)减少ZF对经济的干预
四、理性预期学派
1、代表人物
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巴罗、泰勒和普雷斯科特等。
2、理论特征
(1)在引入理性预期假说的基础上,全面恢复心古典经济学的传统
(2)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
预期假说:
(1)理性预期是长期中最准确的预期
(2)理性预期是有效利用一切信息而进行的预期
(3)理性预期是与预期者使用的经济理论和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自然税率假说:
自然税率假说原本是货币学派的理论基础之一,理性预期学派将其含义加以引申,并将它发展成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李嘉图等价定理:
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ZF债券与税收等价的命题,巴罗对这一思想重新做了阐述,使其成为理性预期学派的一个重要理论。
3、基本观点
(1)用附加预期变量补充传统的总供给曲线
(2)用理性预期来解释价格水平与产量水平的均衡
4、政策主张
(1)宏观经济政策无效论
(2)政策目标单一论
(3)信誉重于规则
五、新凯恩斯主义
1、代表人物
曼丘、萨默斯、布兰乍得、罗泰姆伯格、菲尔普斯、斯蒂格勒、格特勒和伯南克等。
2、理论特征
(1)反对恢复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
(2)反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理论的机械结合,试图给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建立一个不同于新古典传统的微观基础。
基本理论:
(1)非市场出清假设:
新古典经济学坚持市场出清的假设,从而把供给与需求相等作为经济运行的常态。老凯恩斯主义坚持市场出清的假设,但认为其原因是名义工资刚性。新凯恩斯主义非市场出清模型规则则假定工资和价格粘性,即工资和价格的调整十分缓慢。
(2)价格粘性和工资粘性假设
价格粘性指价格不能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化。工资粘性指工资不能迅速调整。名义价格粘性指名义价格不能按照名义需求的变动而相应地变化。实际价格粘性是指各类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比有粘性。名义工资粘性是指名义工资不随名义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实际工资粘性指各种工资之间的相对工资比有粘性。
3、基本观点
(1)厂商只有在调整价格后的利润增量大雨菜单成本时,才会调整价格。
(2)交错调整是成本量小的价格调整方法
(3)劳资双方通过雇佣合同调整工资,所以工资调整也是交替的作出的。
(4)信贷市场是信息不完全的市场,借贷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存在着逆向选择。因此市场出清的利率与银行的最优利率往往不吻合。
4、政策主张
(1)抑制价格粘性,修复市场机制
(2)国家干预劳工合同,增加工资弹性,减少失业
(3)国家干预信贷市场,利用贷款补贴或贷款担保降低市场利率。
⑥ 宏观经济学有哪些流派
宏观经济学的流派如下:古典经济学(斯密)新古典经济学(马歇尔)凯恩斯革命,新古典综合学派(萨缪尔森),新剑桥学派(罗宾逊),货币主义(弗里德曼),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卢卡斯)新凯恩斯主义。当然由于对李嘉图的不同理解,还有马克思主义,之后又演化成了激进政治经济学和列宁的经济学,而列宁的经济学在中国和前苏联也产生了分支。现在东西方经济学有合流的趋势,就是转型经济学。建议你看一下方福前的《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这本书的第一章有一个西方经济学流派的脉络图,非常清晰,是从萨缪尔森的书上摘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