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助推我国海洋经济与科技发展
对于如何发展中国海洋事业,孙志辉从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他说,一是制定海洋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当务之急就是应该从国家21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海洋的重要性,建立新的海洋发展观,确立明确的海洋发展战略,建设海洋强国。应组织力量研究制定指导海洋事业综合协调发展的国家政策,尽快制定并实施中国新世纪海洋发展战略,将中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二是确立中国海权概念,制定海洋安全战略。海权涉及国家安全,海洋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坚持海上综合安全的思想,采取多种手段,全面实现海洋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和生态安全。国家的海洋安全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法律和科技等多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谋划。从战略全局运筹,制定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安全战略。三是贯彻《规划纲要》,以科学发展观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要有效地对海洋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优化布局,扩大规模,积极培育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含量高的海洋新兴产业。要建设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区,实行各种形式的新经济模式。要内外联动,适时调整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引导扶持海洋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四是顺应国际发展潮流,强化海洋行政综合管理。从世界发展趋势看,海洋管理正在向综合、统一和协调的方向发展。中国当前的海洋行政工作是分散管理,缺乏高层次的协调机制,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有必要借鉴有关国家的经验,尽快改革现有的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强化国家对海洋的统一管理,建立健全高层协调机制,统一协调与管理海洋事务。五是努力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海洋科技。科技创新是推动海洋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近期需要重点发展的海洋科学技术包括:海洋农牧化科学技术、海水综合利用科学技术、海底油气勘探开发科学技术、深海科学技术、海洋观测(监测)技术等。海洋科学技术综合性强,涉及的学科和技术门类多,特别需要注重组织跨部门跨学科的课题研究,注重完善政府、企业(业务)和科研单位联合投资体制,注重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六是加强海洋基础建设,强化社会公益服务。(
② 如何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
海洋资源既有赋存于国家管辖海域的国土资源,又有分布于公海和国际海底的共有海洋资源。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海洋资源、资源配置向全球化方向发展、资源在国际合作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海洋共有资源开发保护成为全球共同性任务的新形势下,要形成新的海洋资源战略。树立大海洋思想,珍惜我国的海洋国土资源,放眼关注世界海洋资源;确立大力开发、积极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战略,以及合理开发保护海洋国土资源、多元化利用国外海洋资源、积极参与分享世界共有海洋资源、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建立海洋生态经济等战略选择,实现使海洋成为战略性资源基地、海洋资源永续利用、促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1.合理开发保护海洋国土资源
管辖海域的自然资源是重要的国土资源,象陆地国土一样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我国的海洋资源既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又有急需加强保护的双重任务,应该实行合理开发战略,使国家管辖海域成为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基地。
海洋矿产资源包括国家管辖海域的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砂矿资源,国际海底区域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富钴结壳资源、热液硫化物矿产等,有巨大的潜力。要加大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力度,增加探明储量,提高国家的资源保证程度。力争在海上发现新的大型油气田,使海洋油气产量在全国油气总产量中的比重从目前的10%提高到25%以上,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要把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列入国家计划,重点进行南海北部陆坡区相关海洋环境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为商业性勘查做好资源、环境和技术准备。要加强有争议海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并积极贯彻“搁置争议、共同原则”,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力争海洋权益主张重叠区域的资源份额。
重视保护已经严重衰退的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捕捞业要采取捕捞量“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政策,减少捕捞量,争取逐步恢复主要经济鱼类、重要渔场的渔业资源。科学合理利用滩涂和浅海的可养殖海域,减少养殖业的自身污染,保护养殖海域的生态环境,积极推广生态优化养殖模式,采取大型海湾和近海的海洋农牧化、重要经济种类的人工增殖放流、近海渔场综合整治等措施,保证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珍惜爱护每一处可用于海洋旅游娱乐业发展的海滩、海水浴场、海水运动场、珊瑚礁区、沿海红树林等资源,积极发展海洋旅游业。要重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防止海洋生态环境退化,保证海洋的永续利用。
2.多元化利用国外海洋资源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世界许多沿海国家的海洋资源可以与外国合作开发。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海洋资源特点,从战略角度考虑,既要充分挖掘本国海洋资源的潜力,也要走出去,采取各种形式,多元化利用国外资源:(1)要进一步合作开发利用外国渔业资源。我国已跨入世界主要远洋渔业国家的行列,远洋渔业的作业区域遍布西非、东非、南亚、中东、南太平洋、北太平洋和南美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海,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这种合作,共同开发其管辖海域的渔业资源,尤其应加强与阿拉斯加、非洲沿岸和拉美地区国家合作,采取独资、合资形式开发这些国家近海资源。(2)我国与日本、韩国、越南的渔业协定生效后,有大批渔船要退出传统作业渔场,大量渔民面临转产转业的严重形势。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延长现有渔业协定中的安排,也可考虑争取建立共同渔业开发区等措施,维护我国渔船在传统渔场的捕捞利益,减少渔业协定生效造成的损失,为渔民转产转业争取时间。(3)利用我国的政治优势和地缘优势,争取与海上邻国、海洋油气资源条件较好的非洲和拉美国家合作,勘探开发其海洋油气资源,优化我国油气资源配置。
3.参与分享世界共有海洋资源
国际海底区域约占地球表面积的49%,是地球上具有特殊法律地位的最大的政治地理单元,蕴藏着丰富的多金属结核、钴结壳、热液硫化物、天然气水合物和深海生物基因等资源,是地球上尚未被人类充分认识和开发利用的潜在战略资源基地。我国于1991年3月获准在联合国登记为国际海底先驱投资者,获得了7.5万平方千米矿区。今后要在进一步加强多金属结核勘探工作的基础上,关注其他深海矿产资源,尽快摸清富钴结壳矿区资料,提出探矿区,并选择较好矿区,适时向国际海底管理局提出申请。
应积极参与联合国关于公海渔业资源开发和保护管理条约的制定,积极加入国际性和区域性渔业组织,为我国企业利用公海渔业资源创造良好的大环境。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大洋性公海渔业,开辟新的作业海域和新的捕捞品种,要把金枪鱼资源丰富的西印度洋和中西太平洋海域作为新的作业区。
4.发展高科技,促进海洋资源利用
海洋资源开发需要海洋科技支撑,应本着促进资源开发、提高经济贡献率的根本目的,实行高技术先导战略,形成高技术、关键技术、基础性工作相结合的战略部署。发展海洋资源勘查技术,不断发现新的可开发资源;发展低成本高效益海洋资源利用技术,开发利用密度低、品位低、开发难度大、成本高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资源深加工技术,开发利用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医药产品、海洋精细化工产品等,提高资源的二次利用率,废弃物再利用;发展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包括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和影响、局部海域环境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及局部生态变化过程的监测、预报、控制和管理技术,海域生态环境的修复技术、生态工程技术和污染损害的防治技术等,为修复近海的生态环境作好技术储备;发展海洋监测技术领域的高新技术,重视海洋自动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广泛应用卫星遥感技术,逐步实现对我国近海海域的全自动动态监测。
5.建立海洋生态经济模式
海洋已经出现严重的生态经济问题,重要海洋资源过度开发,海洋生态环境退化,海洋产业衰退,沿海地区发展受到影响。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由海洋环境、海洋资源、海洋开发活动、沿海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共同决定的。海洋资源开发要走资源持续利用、产业持续发展、生态优质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不断增加新的可开发资源,但开发规模和速度不应超过海洋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实施资源和环境综合管理,把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逐步形成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③ 我国是个海洋大国,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哪些有利条件
21世纪被称为“海洋世纪”,也会是“中国世纪”吗?
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资源、环境制约发展的瓶颈期,陆域资源、能源和空间的压力与日俱增。为谋求发展空间,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沿海国家和地区纷纷将国家战略利益竞争的视野转向资源丰富、地域广袤的海洋,并加快调整海洋战略,制定海洋发展政策,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亦如此。“十一五”以来,我国累计围填海面积已达536平方公里,相当于沿海地区农业用地转建设用地的16%,海洋水产品年产量达2000多万吨,石油产量增长的一半来自海洋,海水日淡化能力已达24万吨,年冷却用海水量已达500亿立方米。
当然,目前针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实,一个共识是,中国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海洋强国。
1. 近海过度开发,远海开发不足
考虑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更多注重陆上发展的国家,我国海洋经济的规模与我国拥有1.8万公里的黄金海岸线的海洋资源,显然是不匹配的。据统计,目前我国海洋经济所占GDP总额仅为10%左右的规模来看。
此外,就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言,主要是重近岸开发,轻深远海域利用;重资源开发,轻海洋生态效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谋划,所谓“三重”与“三轻”矛盾比较严重。
而且,从区域产业布局情况看,产业园区建设雷同、产业结构雷同;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高耗能产业多、低碳型产业少的“两同、两多、两少”问题比较突出。同时,我国与周边国家在海域划界、岛屿归属和资源开发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争议,海洋开发尚面临着巨大风险。
再者就是,海洋产业同构、趋同现象严重。比如,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都以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为海洋支柱产业,其他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较低。海洋生产总值比较高的省份,除了渔业、旅游和交通运输外,其他产业如电力、石油、化工、船舶等逐渐成为支柱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产值比较小的其他省份主要依赖渔业、旅游和交通运输的发展。
另外就是,沿海各地临港产业布局相似。如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的重点是交通运输业、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加工、重化工、电力工业等;河北省优先发展临港工业,包括钢铁、石化、重化、能源;天津同样发展重化、石化、海水综合利用等;山东则大力发展造船、钢铁、石油化工、海洋能源等临港工业,环渤海区域产业趋于同构。如此发展,将会带来新一轮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问题。
而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失衡,城市间产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部分海洋资源开发过度和开发不足并存;沿海陆地与海域开发建设失衡,近岸海域污染严重,主要污染物的80%来源于陆地,沿海开发建设向海洋扩张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较为突出。
2. 近海资源面临枯竭
与近海开发过度、远海开发不足相一致的是,近岸海洋资源面临耗竭。而且,在我国,海洋开发和海洋生态、资源和环境的矛盾表现得越来越激烈,也越来越复杂。
目前,绝大部分的海洋产业活动和开发利用活动发生在近岸海域,近岸开发呈现明显的过度状态。可利用的滩涂和浅海已经饱和,岸线开发混乱,70%的沙质海岸侵蚀严重,50%以上的滩涂湿地丧失,近海大部分经济鱼类已不成汛,过度捕捞、污染和生境破坏等造成了海洋生物资源日益匮乏。
再加上现在的海洋生态环境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从单一的污染问题演变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复合作用的问题。使得海洋环境治理和恢复任务艰巨。
据权威部门的调查,近岸海域污染加重,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缓解,大部分海湾、河口、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仍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2009年,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4.7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7.3%,73.7%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
而且,沿海不合理的海洋开发利用活动,带来了生态系统结构失衡与功能退化,典型生态系统受损严重,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减少,海湾、河口及滨海湿地等典型生境丧失或改变问题愈加突出,赤潮等生态灾害事件爆发的频率和强度持续增加等问题,生态系统健康严重受损,服务功能急剧衰退。
同时,随着沿海地区人口和经济密度的进一步增加,海洋防灾减灾任务异常艰巨,同等强度的台风、风暴潮、巨浪、海啸等海洋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成倍增大。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海洋灾害程度。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从上世纪80年代的年均30亿元左右,增加到90年代年均140多亿元,2009年为100.23亿元。
3. 加快海洋立法
对于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的一个共识是,我国虽然是一个海洋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海洋强国,而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目前我国海洋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量少,据统计,我国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20%;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只有30%左右,而一些发达国家已达70%-80%。我国海洋科学和技术装备差距较大,主要的海洋仪器依赖进口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与欧洲、美国和韩国等海洋开发装备先进制造国家相比,在一些领域特别是深海资源勘探和环境观测方面,技术装备仍然比较落后。
基于此,接下来的“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加强海洋基础理论和前瞻性技术研究,完善海洋科学体系,建设海洋科技产业化基地;
此外,为摸清家底,全面掌握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情况,国家海洋局将在今后2-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海洋经济普查工作。
我国还将加快海洋领域的立法,深入做好《海洋基本法》等法律的前期立法研究,推进《海域法》、《海岛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的有效实施,加紧制定相应的配套制度,并将研究制定《海洋观测预报条例》、《南极考察活动管理条例》。
在提升海洋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方面,将对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实行总量控制,开展重点海域、海岛的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继续开展国际海底和公海资源的调查与评估,加快国家深海基地和极地科考能力建设,为海洋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 首倡陆海统筹
更明显的战略调整已经开始。
在日前中共中央17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更是明确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发展海洋油气、运输、渔业等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渔港建设,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这被认为是我国在当下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针对海洋开发的一次重大战略性思维转变。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分别提出“实施海洋开发”和“发展海洋产业”重大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专门部署海洋工作,强调“强化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开发海洋资源,实施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而从具体的海洋规划方面看,2003年5月9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我国制定的第一个指导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和纲领性文件,在海洋经济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2008年2月7日,国务院又正式发布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作为指导全国海洋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调控、指导和服务”,是新形势下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思路和方向的基本依据。这两个《纲要》是指导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思路和措施。
基于中共中央17届五中全会的公报,值得乐见的是,在陆海统筹的战略原则之下,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将有一个新的突破。
5. 沿海区域开发进入新阶段
与新时期陆海统筹战略新思维相关的是,我国沿海区域的开发亦进入新的阶段。
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对此,国家海洋局政策法规与规划司司长王殿昌公开撰文称,这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
另外,从2006年至今国务院已相继批复10个沿海区域规划,从北到南,辽宁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山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长三角经济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在沿海地区相间排布。伴随着沿海区域规划相继获得国务院批复,纷纷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沿海区域经济版图渐趋完整,沿海区域开发开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至此,依托海洋区位优势,沿海地区“3+N”的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而“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更被寄望于通过海洋的牵引与辐射作用,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推进区域海洋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将沿海地区打造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战略区域,为东部率先发展战略实施提供持续的动力来源。
④ 海洋经济的发展空间
21世纪将是人类挑战海洋的新世纪。2001年,联合国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了“21世纪是海洋世纪”。今后10年甚至50年内,国际海洋形势将发生较大的变化。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包括高新技术引导下的经济竞争。发达国家的目光将从外太空转向海洋,人口趋海移动趋势将加速,海洋经济正在并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
海洋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最后空间。人类社会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向海洋进军,国际海洋竞争日趋激烈。美国指出:海洋是地球上“最后的开辟疆域”,未来50年要从外层空间转向海洋;加拿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提高贡献,扩大就业,占领国际市场;日本利用科技加速海洋开发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英国把发展海洋科学作为迎接跨世纪的一次革命;澳大利亚在今后10年~15年要强化海洋基础知识普及,加强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国际海洋竞争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发现、开发利用海洋新能源;勘探开发新的海洋矿产资源;获取更多、更广的海洋食品;加速海洋新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更安全、更便捷的海上航线与运输方式。
海洋是高新技术发展前沿领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日、英、法、德等国家分别制定了海洋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优先发展海洋高技术的战略决策,希望在21世纪世界海洋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方面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同时也期望在海洋领域找到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国际上海洋高技术发展有以下五个重点领域: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生态系统模拟技术,海洋油气资源高效勘探开发技术,海洋环境观测和监测技术,海底勘测和深潜技术。总之,海洋科学研究、海洋高技术开发已上升到各国最高层次的决策范畴,并进行了战略性规划安排。
世界海洋经济发展前景看好。全球现代海洋产业总产值达1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值23万亿美元的4%。世界四大海洋支柱产业已经形成,发展前景看好。一是海洋石油工业。全球海上石油的探明储量为200亿吨以上,天然气储量80万亿立方米。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海上石油勘探与开发,投入开发的经费每年达850亿美元。2000年海上石油产量约13亿吨,占世界油气总产量40%,产值约3000亿美元。21世纪中叶海洋油气产量将超过陆地油气产量。二是滨海旅游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滨海旅游业收入占全球旅游业总收入的1/2,约为2500亿美元,增加了3倍;1998年全世界40 大旅游地中有37个是沿海国家或地区;沿海37个国家的旅游总收入达3572.8亿美元,占全球旅游总收入的81%。三是现代海洋渔业。传统的海洋捕捞业已发展为捕—养—加并举的工业化渔业生产。10年,全世界海洋渔获量每年达8500多万吨,产值约2000亿美元。四是海洋交通运输业。全世界较大海港2000多个,国际货运的90%以上通过海上运输完成,1998年世界集装箱港口吞吐量约为1.5亿标准箱,海运收入1500亿美元。总之,世界海洋产业结构不久将可能出现三、二、一的排列顺序。从我国海洋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可能要略滞后于世界海洋产业结构的转变,首先可能过度到二、三、一结构。
人口趋海移动趋势加速。6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距海岸100公里的地区,有预测认为,到2020年,世界3/4的人口将居住在沿海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的城市密集区。这一地带占14.2%的国土面积,却分布有44.74%的城市数和51.44%的城市人口,是中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带。东部沿海地带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人口分别占全国的59.81%和47.44%。研究预测表明到2020年或21世纪中叶,60%人口将居住在沿海地区。随着小城镇建设的兴起,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保持年均0.63个百分点的增幅,2002年全国城市人口比例将达到34%,而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现状水平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7%。预计未来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还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未来50年,世界性、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我国已经具备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和基础。正在编制中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将对我国“十五”及以后10年的海洋经济发展提出规划安排。提高认识,认准方向,扎实推进,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成世界级海洋经济大国甚至强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