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经济走廊建设
走廊是比喻连接两个较大地区的狭长地带,经济走廊就是在此地理基础上,开展经济合作等等。
例如:
中巴经济走廊是指连接位于中国西部和贯穿巴基斯坦南北的公路和铁路主干道,将从新疆的喀什一直通至巴基斯坦的西南港口城市瓜达尔港。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旨在进一步加强中巴互联互通,促进两国共同发展。
东西经济走廊是一个属于湄公河大小区的经济发展合作章程。本章程于马尼拉 就被东南亚协会创见起来。这路从缅甸开始到越南的岘港 结束。各国包括:缅甸 ,泰国 ,老挝 ,越南 。
Ⅱ 如何做大生态经济
参考相关新闻: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郧县县委、县政府按照这一要求,抢抓机遇,按照市委、市政府“一城两带”和十堰生态滨江新区建设战略部署,在“谋”、“试”、“调”、“建”、“治”上下工夫,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倾力打造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核心示范区,加快推进十堰滨江新区建设。
一、坚持规划为先,立足县情主动“谋”
郧县立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国家限制开发功能区的实际,超前谋划,主动作为,积极探寻生态经济发展之路,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生态经济放在突出位置,坚持把绿起来与富起来统一在产业化推进之中,大力发展绿色产业。2009年,郧县确立实施以“市郊生态型观光农业示范区、汉江沿岸生态经济带、国道沿线城镇经济带”为主要内容的“一区两带”综合开发,并编制了总体规划和分项规划,率先启动了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2010年,市委确立“一城两带”战略、提出建设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以后,郧县详细制定了郧县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文化旅游业、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分项规划。在修订和编制规划中,积极与十堰市汉江生态经济带规划、丹江口库区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规划紧密衔接,发挥了决策、规划的正确引领作用。
二、坚持示范带动,柳陂片区先行“试”
2012年,郧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将柳陂新集镇及其周边9个村共13000多人的居住区作为重点区域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将其打造成为国家级生态移民示范区、国家级农村清洁水源地、秦巴山区连片开发示范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全省生态滨江旅游示范镇和十堰市汉江生态经济带核心示范区。通过精心谋划,先行先试,加大投入,强力督办,示范区内交通建设全面提速,安置点设施配套日趋完善,生态产业建设步伐加快,生态环境大为改善。目前,该片区已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示范区和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核心示范区,库区蓄水后,将呈现出“江面碧波荡漾、路边绿树成荫、田间大棚林立、房屋鳞次栉比、山上果树满园”的美好图景。
三、坚持产业为基,优化结构大力“调”
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第一考量,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培育生态产业,努力夯实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基础。一是壮大生态工业,增强经济实力。按照工业园区化、产业集约化的要求,高标准建设工业园区,着力打造专用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集群,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向零污染、无污染和高科技、高产值转型。二是发展生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成生态产业基地70余万亩,畜禽生态养殖小区35个,新建全市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园,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512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3%。三是激活生态文化旅游业,增强发展活力。确立和实施“文化立县、旅游兴县”战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完成郧县旅游总体发展规划编制评审工作,加快滨江生态旅游城、郧阳岛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子胥湖生态旅游新区等“一城两区三园四线”建设,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大力保护开发郧阳文化,使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四、坚持协调为重,城乡一体统筹“建”
郧县立足毗邻十堰城区的区位优势,加快实施十堰生态滨江新区战略,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着力建设宜人宜居新城区、城乡统筹示范区,推进生态、绿色、美丽郧县建设。一是以“一江两湖四区六镇”城市发展格局为龙头,着力建设滨江宜人宜居新城区,初步形成了80多平方公里的中等规模城市骨架;二是以国省道沿线小城镇建设为支撑,加快推进生态重点镇和中心镇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备、产业优势鲜明、建筑风格别致的生态环保型小城镇已现雏形;三是以移民安置点和公路沿线重点村为依托,扎实推进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和宜居村庄建设,打造了星罗棋布的秀美村庄,彰显了农村发展的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五、坚持生态为本,环保优先坚决“治”
郧县坚持环保优先,大力开展生态建设,着重治理生态环境,努力使郧县的天蓝起来、山绿起来、水清起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打造绿色生态郧县。一是切实加强环境保护。采取多种形式,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实施绿色招商。近年来,先后否决、拒绝了60多个近30亿元的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投资项目。二是开展生态水利建设。大力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着力实施以电替代燃料项目建设,强力推进石漠化治理工程,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水源涵养能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三是严格抓好污染治理。加大环境质量监控力度,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对高耗能、低效益、技术落后的企业实行淘汰关闭和技术改造。新建污水处理厂2座,垃圾填埋场2座。大力开展库周清理,境内汉江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
Ⅲ 经济走廊和环北部湾经济圈简称两廊一圈起止点分别是什么
经济走廊和环北部湾经济圈简称“两廊一圈”,“两廊”的起止点分别是昆明、广宁南宁、广宁。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亚太研究中心主任徐长文在近日举办的第九届东亚经济论坛上表示。“昆明━老街━河内━海防━广宁”、“南宁━谅山━河内━海防━广宁”经济走廊和环北部湾经济圈,涉及中国广西、广东、云南、海南、香港和澳门及越南的10个沿海地带。
意义
“两廊一圈”的提出及其启动实施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框架下的次区域合作的具体举措,推动“两廊一圈”建设是基于中越两国关系不断全面深入发展在经贸合作方面的具体成果,它标志着中越经济在迈向一体化方面步入了规划和实际操作层面。
从中越关系、区域战略和广西、云南发展的角度来看,“两廊一圈”的提出和启动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Ⅳ 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生态城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选择,生态城市建设与治理是社会进步、现代化进程中的头等需要,绿色、智慧、健康、宜居的生态城市建设是最大民生工程和时代要求。今后,我们将继续秉承独立、高端的学术风格,深入学习、系统研究生态城市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和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做好中国生态城市绿皮书年度编撰和发布工作,为美丽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将继续组织人员积极开展城市生态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同时以编撰生态城市绿皮书等重大课题为切入点,探讨世界各种模式的转型和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和趋势,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和智力保障。
以创新精神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中国生态城市绿皮书主编 兰州城市学院副院长 刘举科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大致可概括为6类示范型生态城市,即环境友好型城市、资源节约型城市、循环经济型城市、景观休闲型城市、绿色消费型城市和综合创新型城市。
近年来,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生态城市建设理念深入人心,掀起了生态城市建设热潮。我国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等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259个,占地级市比例的90.2%。目前,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各城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抓手。生态城市建设的法规标准正在进一步完善,生态城市特色正在逐步彰显。
但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也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一是生态城市建设缺乏法制保障与顶层设计,生态化标准的执行力度弱化。生态城市建设缺乏硬性约束和法规保障。政府、企业往往偏重于经济发展指标,而相对弱化环境保护指标的落实。二是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未形成共识,忽视区域联系和城乡联动。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在我国现阶段进行的生态城市研究与建设中,只是片面强调各中心城市的生态发展,而忽视了城乡之间的生态关联和有机联动。三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合力机制未能形成,公众参与的广度不够。此外,生态城市建设不能因地制宜,建设重点和特色彰显不够。
生态城市的本质是追求人与城市自然和谐互惠共生结构,其思想基础是生态人本主义。遵循生态文明的理念和现代城市精神建设生态城市,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探索,既没有现成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途径,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开拓创新之精神逐步推进。
要站在新的高度认识问题
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城镇化,城镇化发展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化发展,使我国经济很快变得强大起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跟城镇化有密切关系。
同时,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生态环境问题逐渐突出,也是一个客观的现实。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充分体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对于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是很广泛的,包括自然方面的问题,我们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开发,也包括如何管理社会,管理我们自己,管理我们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欧美国家曾经总结出了值得我们参考、学习的经验。但是,欧美国家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今天它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很少变化,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表现在科学技术、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对环境的控制和管理程度都比较高,因此,发展中国家不能直接拿来就用。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发展阶段又处于中低的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我们要站在一个新的高度。
以城镇化为中心来思考转型和发展
城镇化是一种强大的发展动力,从改革开放之后,每一步城镇化往前发展都推动了我们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从去年以来,中国的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自身内生的力量,这种自身内生的力量就是城镇化的进程。以城镇化为中心来思考转型和发展,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升级,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当前,中国进入了城市化建设的加速期,进入了城市化建设的新时代,这个新时期就是以城市化引领工业化,以生态文明引领工业文明这样一个新的时期。尽管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将来的发展大有希望。上海的崇明岛,西安的浐灞国家森林公园,还有的甘肃嘉峪关,深入到各省市,可以发现很多生态城市建设的典型。以绿色的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这个态势现在已经形成了。
实际上城镇化的问题,无论是目的还是方方面面,都是涉及到人文精神的确立。“要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怎样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相衔接,走出中国特色城镇化的道路,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
生态城市绿皮书所反映的是中国生态城市的年度性发展进程,对于城市建设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作用,它提供的是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撑,对整个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发挥了积极有效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