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长江经济带如何“领跑”中国经济增长
2018年上半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中有10个经济增长表现优于全国6.8%的增速,其中贵州、云南、江西等7个省份跻身全国增速前十,组成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方阵”。
过去近1个月时间内,中新社记者从云南出发,一路沿长江蜿蜒向东,至浙江收尾,探寻“领跑”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江经济带,如何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新理念的效益
告别过去以投资和要素投入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培育新动能创造条件和空间,这正在成为长江经济带各大城市的共识。
长沙,湘江新区,远大住工集团的生产基地里,不见汗流浃背的建筑工人,只有一台台智能机械在忙碌;老牌龙头企业中联重科在2017年实现了28款样机下线的“智能制造”产品升级。
武汉,东湖新区,8公里的左岭大道沿线,分布着国家存储器基地、武汉华星光电、武汉天马微电子等总投资额超过4000亿元的人民币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就在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野之地。
芜湖,国家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埃夫特智能装备公司生产的机器人已在金属加工、打磨抛光、搬运码货等多个岗位“就业”。
上述城市都拥有一批以创新为动力、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企业。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巡视员周虎说,在培育长江经济带新动能方面,官方正推进沿江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已命名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有380多家,长江沿线占45%左右,对于整体的工业集聚发展、绿色发展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喜新不厌旧。在腾退化解旧动能、破除无效供给的同时,也要为传统行业插上新的翅膀。
以长江岸线治理,通过搬迁改造助化工企业入园为例,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忠认为,“入园”可促进化工企业转型升级,通过搬迁还可淘汰一些小的、落后的、不环保的产能和工艺,推动兼并重组,以此做大做强化工产业。
⑵ 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建设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长江经济带的概念最早是什么时候提出来 (长江经济带区域结构:“核心一边缘” 视角 于涛方甄峰吴溢) 长江经济带概念的提出已越20 余年, 前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84一1985年间, 首先由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提出了“长江产业密集带”之说。
指出以长江流域若干超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 通过其辐射作用和吸引作用联结各自腹地的大中小型城市和广大农村组成的经济区; 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代始, 随着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等重大决策的相继实施, 特别是1992年6月中央召开了“长三角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规划会议”提出了发展“长三角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战略构想; 第三个阶段是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指出, 要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及沿江地区经济带。至此,“ 长江经济带”的联合开发已被提上国家和沿江省市的议事日程。
请问什么是长江经济带?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 济带,是我国区域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长江经济带覆盖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 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 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长江经济带的战略 定位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 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 放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建设长江经济带,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推进长江中 上游腹地开发,扩大内陆及沿边对外开放,形成我国东 中西贯通的经济大动脉,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打造中 国经济新支撑带。
如何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还必须使协商合作机制有效运行,强化 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
国家层面抓紧出台发展规划纲要,促进城市 群规划、长江岸线开发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互衔接。各地 则应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流 动和优化配置。
当前,地区发展出现分化,个别省份困难较大。这些地区要走 出困境,根本上靠改革创新、结构调整,着力解决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结构偏重、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加快培育新的产业优势和增长 动力。
对困难地区,国家将给予必要的支持,包括加大城市老工业区、 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力度,继续对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生态严重 退化等地区加以帮扶。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骝地区、贫困 地区加快发展,启动实施一批新疆 *** 重要会议确定的重大规划、 重大政策、重大工程。
长江经济带怎么建设?(800字左右)
3。
1 从国家战略层面制订针对性的区域政策,确立长江经济带的一级轴线地位长江轴线在全国国土开发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建设好长江经济带,不仅对中国、对世界亦具有示范意义。从发达国家和国内区域发展宏观战略的成功经验看,有效的体制机制和针对性的配套政策是促进重点区域快速发展的首要措施(陆大道等, 1999; 杨桂山等, 2007)。
因此,从国家政策层面和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应切实确立长江经济带一级轴线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政策,缺乏对长江经济带整体建设的考虑。
从“T”字型战略出发,长江经济带和沿海地区同为国土开发的一级轴线,应将两条轴线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考虑。 而长期以来,从 *** 层面缺乏把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土开发的一级轴线的战略安排,未出台针对性强的区域发展政策。
“六五”以来,国家在区域战略方面的政策多是从东中西三大地带层面考虑,这符合20世纪末国家整体的区域发展发展战略,即以效率为先、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九五”以来,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逐步向中西部转移,但由于要素禀赋的差异,经过择先拔优的政策实施后,东西部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 的区域政策除关注优势地区外,还关注问题区域或特殊区域,如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等,而对横贯东中西地区的长江轴线缺乏区域的统筹考虑和安排。 国务院颁布的《指导意见》和即将出台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实际是将长江经济带作为一个政策区域,从 *** 层面统筹经济带的一体化发展并配套制定相应的区域政策。
3。2 通过构筑高效的国土空间结构,保障长江经济带的有序发展“十三五”期间,既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重要时期,同时也为长江经济带重塑高效国土空间带来了重要机遇。
长江经济带9省2市有85个县市区处在国家级优化开发区(表4),土地面积4。2*104 km2,约占全国优化开发区面积的30%;重点开发区423个县市区,土地面积46。
3*104 km2,超过全国各级重点开发区总面积的1/3;农产品主产区365个县市区,土地面积66。 9*104 km2,其中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面积接近全国同类功能区面积的1/3;生态功能区302个县市区,土地面积88。
4*104 km2。未来应借助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构筑功能明晰、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国土空间结构(樊杰, 2006, 2007)。
长江经济带优化和重点开发区域面积约占长江经济带的15%,主要集中在下游和长江沿岸地区。其中优化开发区域在长江经济带未来国土空间构筑中主要承担高端服务业集聚、制造业转型升级、城镇化品质提升的重点任务;重点开发区域是长江经济带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区域,是培育新型城市群的关键区域,其中中上游沿岸重点开发区域,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增强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方面将发挥重要功能。
农产品主产区中90%为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几乎均分布在中上游地区。未来一方面要发挥传统农业和农业技术的劳动力优势,建立现代农业体系,为全国提供优势农产品和农业技术服务;另一方面要发挥资源多样化优势,建立特色农业体系,为经济带地区和城市化地区提供多样化农产品和农业、农村休闲空间。
重点生态功能区占长江经济带面积的40%以上,其中2/3以上为国家级,2/3以上又分布在上游地区。生态功能区分布有中国重要的亚热带及其山地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是全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区,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石漠化防治区。
3。3 加快提升综合交通运能,支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从国际经验看,发挥流域运能主要抓住两大关键问题:一是水路运输的畅通,二是水陆联运的便捷(刘昭然, 2013)。
为保障航运的畅通,按照《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规划到2020年长江高等级航道里程达1。 2*104 km,占其航道里程的13。
48%。此外,规划中下游重点实施12。
5 m深水航道延伸至南京工程,中游重点实施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上游重点实施重庆至宜宾段航道整治工程。同时,对宜昌至安庆段、宜宾至水富段航道开展工程模型试验和论证研究。
由于长江泥沙量大,中下游浅滩、岔道、江心洲分布广,一方面航道整治工程会对自然航道、泥沙运移方向、岸线节点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钱宁等, 1987; 王传胜, 1999, 2010);另一方面,每年的航道工程维护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成本,因此对于航道的整治一定要建立在科学的模型试验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估基础上。 根据发达国家经验,除了航道整治外,实施船型标准化也是挖掘内河航运潜力的举措之一。
罗诗刚(2006)的研究显示,发达国家内河航运船舶数量比中国少得多,但每艘船舶的平均吨位比长江船舶要大得多。长江干线船舶平均吨位750 t,其中长航集团的船舶平均吨位1360 t。
对比发达国家,德国内河船舶的平均吨位是1395 t,俄罗斯内河船舶的平均吨位是1383 t,美国密西西河的平均吨位是1350 t;而且这些国家的内河船舶都实行了标准化船型,内河航道基本都已渠化,效率(含通过船闸的效率)、质量、节能、环保等各个方面的运输指标都优于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