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如何加快经济建设论述

如何加快经济建设论述

发布时间:2023-07-23 02:51:34

Ⅰ 论述党和国家如何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目的等);其次,党和国家有没有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决心。

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才能谈如何……

Ⅱ 新时代如何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1、把握市场规律,优化长期发展战略

未来加快完善现代化经济体制,必须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国家发展规划的设计与实施,也必须科学把握市场规律,顺应经济发展大势。

2、鼓励适度竞争,完善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

地方政府主导下各地大规模产业集群的崛起,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打造现代化经济体制必须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

努力完善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借助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以市场力量聚合各个地域和领域资源。其中,构建“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应是重要着力点。

3、统筹国内国外,打造国际竞争优势

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是一个典型的政府与市场“交融互动、互补共荣”的过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的未来发展,仍然需要政府与市场的“交融互补”。

政府基础研究与企业创新开发相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着力点,必须面向新的国际竞争格局进行协调升级。同时,争取国际话语权、规制跨国资本行为以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也同样需要政府与民间的双重智慧和力量。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整体战略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现代农业在第一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也是产业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

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化解产业空间布局上的不平衡问题,要求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以协同发展的方式实现“区域协调”。此外,空间布局上的优化也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只有使创新引领和城乡发展统一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之中,三者交互融合,才能构成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整体战略。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Ⅲ 怎样加强经济建设

问题一:怎样加强经济建设论文600字 首先,要更新发展理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产出而不计资源环境成本投入、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不顾及后代人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新的涵义。从新世纪新阶段开始,发展将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现代发展体系:
一是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
二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研等),以及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等;四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包括人自身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质以及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参与等。我们应把握发展的崭新内涵,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发展思维,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 “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以新的涵义。
最后,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变成全党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使其融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过程。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几点建议: 坦言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大课题,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深谙其理,这里只是抛砖引玉,提几点看法。
(一)继续弘扬敢想、敢做、敢为的广东精神,下决心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珠三角未来要成为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试先行区,其中,开放、创新的发展思维和理念至关重要。据悉,面对广东省委省 *** 在2009年推进的“双转移”工程,引起不少舆论,来自企业界的反对之声不少。究其原因,少数利益集团担心既得利益外溢是关键。面对这种情况,笔者以为,有关方面需要审时度势,综合权衡,积极发扬广东的敢闯敢试的文化力量,当机立断,力排众阻,坚决推进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各项决策。某种意义上,犹豫不决、让步妥协、过分关注内耗型平衡,就是贻误发展机遇。
(二)改革现有不合理的体制机制,从源头上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扫清障碍。诚然,在一些官员、一些企业主眼里,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性理解并不明晰,很多时候, “发展”等同于“GDP增长”,等同于“经济增长率”,而对于“发展”的要义――经济、社会、文化和谐共生,全体人民生活幸福美好,创业和人居环境优美,对人的需求满足度不断提高,社会福祉整体提升则置之不理。由于GDP主导全过程,“一切为了GDP”、“增长就是硬道理”、“组装、粗加工舍不得丢弃”、“石化项目大量上马,环境问题靠边站”、“只要数量、不要质量”、“只看表子,不看里子”的行为屡见不鲜,变脸行径更是层出不穷。故而,笔者建议对“增长与发展”、“科学发展”、“GDP主导发展观”等重要概念及内涵要进行科学深入研究,在全社会形成大讨论,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改革与其相关的管理机制和体制。毋庸讳言,这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与基础。
(三)经济发展方式要从硬要素推动转向软要素。长期以来,土地、廉价劳动力、水、电、媒、气等主导广东经济发展,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模式主导广东经济发展,而管理、高科技人才、创新、核心技术、自主产权、研发等对经济的贡献较小。未来广东的发展,一定要在上述软要素上面下功夫,切实推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等新型经济业态。 *** 和企业要高度重视研发,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支......>>

问题二:该如何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近些年来我国加大文化创新,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取得了可喜成果。那么,为什么要推进文化创新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呢?
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的 *** 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一般来说,“硬实力”指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力量,“软实力”指文化、意识形态等无形力量。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文化虽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它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就像电脑的软件与硬件同等重要一样。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每一个现代国家都把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文化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一条特殊纽带,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始终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文化是引导社会进步的罗盘,是张扬真善美的旗帜。文化对思想解放起着引领作用,对经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对社会和谐起着滋润作用,对人的进步起着催化作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波澜壮阔,改革开放实践多姿多彩。只有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文化创造热情和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凝聚起来,不断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才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中国要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文化安全,必须继续弘扬文化创造精神,发挥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努力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着标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需要富“口袋”,也需要富“脑袋”,“口袋”、“脑袋”一起富,才能在小康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快。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百姓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才能充分体现发展文化软实力这个硬道理。
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不竭动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要积极推动内容创新。内容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核心,也是文化发展的根本。要通过创造出大批经得起实践检验、人民检验、历史检验的优秀文化产品,充分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国特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竞争力。
要积极推动形式创新。文化形式只有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既生产“阳春白雪”,又推出“下里巴人”,才能满足不同群休、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口味。推进文化形式创新,还要运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的有益经验,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催生新的文化品种和艺术样式,使我们的文化更具吸引力、感染力。
要积极推动传播手段创新。文化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内容和形式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传播能力的强弱。今天,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了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数字卫星电视、IPTV、移动电视、手机电视迅猛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方兴未艾。互联网......>>

问题三:如何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指明了方向,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必须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包括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主创新、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扩大就业。

问题四:如何围绕经济建设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如何围绕经济建设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规划了我国跨世纪的经济社会发展蓝图。要使这一宏伟蓝图变成现实,关键是党的领导,取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如何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是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围绕经济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提高思想认识。
能否做到围绕经济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促进经济发展,首先取决于这方面的认识。一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要求。经济建设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从根本上说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围绕和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党的基本路线所决定的。只有抓住经济建设中心不放,其他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实践证明:坚持这个中心,国受益、民得利;背离这个中心,国遭损、民受害。因此,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中心,不能有任何动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也不能例外,要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工作,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经济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靠党的领导作保证,要靠党的基层组织发挥作用去实现,在新旧体制转轨阶段,在“四化”建设当中,乃至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中,都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基层组织处于重要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建设和经济建设是互相作用、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经济建设,不能离开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不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二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从提高党的新时期的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地位的高度,向全党提出了建设新时期伟大工程的历史性任务。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实施这一伟大工程的基础。动员、宣传和组织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要靠党的基层组织;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靠党的基层组织;完成“四化”建设大业,还是要靠党的基层组织。我们中国 *** 是执政党,党的一系列工作要靠党的基层组织去完成。因此,整顿建设好基层党组织,使其真正发挥核心领导作用,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基层政权的一项最基本的任务。三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落实“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可靠组织保证。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九五”期间和到2010年的宏伟发展目标,强调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今后15年,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要再上一个新台阶。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要靠政策、靠科技、靠投入,所有这一切,最终都要靠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落实。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根本、是关键。保证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把农村经济搞上去,把小康建设抓上去,最重要的还是要下功夫把基层组织建设好、整顿好。四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一项战略措施。随着新旧体制的转变,引发了一些新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党的基层组织处在“前沿阵地”上,基层党员、干部与群众朝夕相处,是群众了解党、认识党的“窗口”。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作用如何,形象怎样,直接关系着党和 *** 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凝聚力,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进一......>>

问题五:如何提高农村经济建设 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中期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20年来,农村建制镇的数量扩大了近8倍,发展到了19060多个。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未来城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可能的选择方案将是走总体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共同推进的道路,即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有计划地推行农村城市化,重点建设好一批县城镇和中心镇,使其逐步具有城市功能,成为总体城市化的组成部分。显而易见,没有农村城市化,整体城市化将难以实现。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既是整体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重要推动力量。
(二)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
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大部分分布在农村,不仅难以管理,而且无法实现相应的聚集效益。通过小城镇的发展,使目前分散的部分工业企业积聚到小城镇,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加快发展步伐,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同时,农村企业转变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发展小城镇可以加强对资源利用的规划管理,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经营,有利于转变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三)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我国目前不仅有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而且数量每年还在增加。理论研究及客观实践已经证明依靠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而乡镇企业由于正在发生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可以促进乡镇企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
农村小城镇通过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使土地相对集中,这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前提条件。另外,农村非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为农业采用先进的、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同时,小城镇建设为农村职业教育、科技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这将有利于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
(四)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能够促进农村小康的早日实现
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衡量小康社会的指标也是多方面的。应包括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分配结构、社会秩序等多方面的内容。小城镇建设可以集中相当多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信息和服务事业。这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农村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通过促进工业化、商品化而为农村实现小康提供物质基础,而且也可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推动农村小康的全面实现。
二、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解放思想,树立发展是富民建镇的第一要务
中国发展小城镇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许多不利因素,最大的不利因素,还是思想解放不够,改革力度不大,措施办法不多。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大胆解放思想,不断深......>>

问题六:我国为什么在加强经济建设同时还要大力加强国防建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经济实力是国防发展的基础,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有更大的进步。因此,军队要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 ***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曾深刻指出:“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人民在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这三大任务中核心是经济建设,它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国防和军队建设要服从这个大局。 *** 也指出,国防的发展最终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国富才能兵强。1998年发表的《中国的国防》白皮书披露,由于中国的经济水平有限,军队自觉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1997年中国国防费仅为98亿美元,只相当于同年美国的3.67%,日本的22.97%,法国的26.7%,英国的27.53%,韩国的56.98%,俄罗斯的61.25%。可见,要使国防有较大发展,必须首先加强经济建设。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历史实践给我们提供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国防越是强大,遏制战争爆发的力量就越大,保卫和平的力量就越大,打赢战争的力量就越大,实现祖国统一的力量就越大,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力量就越大。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树立国防不可没有、国防建设不可放松、国防力量不可削弱的观念,坚持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国防建设,力求使国防建设在国家财力增加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展。

问题七:结合当前经济形式,谈谈如何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这些措施已经开始见到成效。由于中央财政投资在带动银行贷款、带动社会投资、带动居民消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但是,形势依然严峻。近年来,我国出口总额已接近国内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在这种情况下,出口由前几年的年均增长20%左右转为大幅下降,对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造成了很大困难。预计年内发达国家经济难以复苏,我国全年出口将下降5%―10%。因此,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除了稳定出口,关键还在于扩大内需的力度能否弥补出口下降的影响。而扩大内需政策能否在近期和长远都发挥作用,财力支持和政策效能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则取决于能否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就是说,只有扩大内需政策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真正实现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不仅在今年而且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把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保持下去。
调整需求结构,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转变发展方式是党的 *** 提出的重大战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举措。转变发展方式中的第一个转变,就是调整需求结构,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比例严重失衡的局面提出来的。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出口大幅下降的局面,实现这一转变具有很强的紧迫性。
居民消费率过低、投资率过高,是我国经济重大比例关系不协调的突出表现。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为35.4%,与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的52%相比,下降近17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30个百分点左右。与低消费率相对应,2003年―2007年,投资率年均达到42.4%,是历史上最高的时期。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等行业投资增长过快,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的局面。如果消费市场不能相应扩大,由此形成的无效投资和银行呆坏账必然增加,将直接影响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出口连年大幅增长带来的贸易摩擦增加、顺差扩大、国际收支不平衡等,也影响着宏观经济稳定。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的贡献率偏低,大量生产能力闲置,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
提高居民消费率,降低投资率,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当前宏观调控的一项重大任务。一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特别是农民的收入。二是扩大消费领域,促进消费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满足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三是扩大消费信贷,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个人消费信贷征信体系,优化消费信贷市场环境。加快推进教育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减轻居民教育、医疗负担。扩大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尽快解决农民工保险账户转移接续问题。四是围绕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调整投资结构,改善消费环境。加快建设以铁路为重点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一代互联网建设,促进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大力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完善农村电网,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扩大“家电下乡”财政补贴品种。五是把促进房市、车市、股市联动发展作为扩大消费的战略重点。房市、车市在一定程度上受股市影响。为保持股市稳定健康发展,应在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的同时,改善对股市供求总量的调控,避免大起大落。同时,通过资本市场的稳定和繁荣支撑房市、车市的持续繁荣,使房地产业和汽车产业成为拉动国民经济长期增长的支柱产业。如果通过采取多种措......>>

问题八:军事理论课论述题 1、我国为什么在加强经济建设同时还要大力加强国防建设? 2、中国怎样才能成为 1、只有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国防建设,才能更好地保护我国已取得的经济成果不被外部势力所觊觎,强大的国防力量与较高的国际经济地位才能相互呼应。
2、坚持自主发展,坚持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自身国力不断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重大影响,成为国际社会不可或缺的最重要成员之一。
3、根据不同方向的海洋问题制定不同的应对方式。南海和东海表面上看都是岛屿领土争端,但对象和背景内涵毫不相同,南海立足于与东盟机制内部的协商,避免外部势力借此干涉,以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为后盾,促成和平协商的结果。东海则针对日本及其背后的美国,以海监为先驱,海军为后援,寸步不让,做针锋相对的斗争。
4、高技术武器的发展对战争有决定性的影响。二战末期如果没有原子弹的出现,日本帝国主义不会如此迅速的头像。每一次新式武器的出现都将带动战争模式的改革,从海湾战争开始,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老的作战方式已经落后于时代,只有积极发展高科技、开发新技术才能确保我国在未来的生存能力。

Ⅳ 结合当前经济形势谈谈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四)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五)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Ⅳ (急)新时代如何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1、要着眼于坚持问题导向。

要敢于触及矛盾、长于解决问题。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

增强问题意识,就是要以解决问题为工作导向,化解矛盾、破解难题,抓紧解决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2、要着眼于推动创新发展。

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首先要解决好动力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坚持创新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之策,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3、要着眼于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风险。

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这场攻坚战。

要加强经济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的隐患排查,坚持标本兼治,注重以完善体制机制来防范化解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4、要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目的。如果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要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5)如何加快经济建设论述扩展阅读:

新时代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只有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基石。没有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没有现代化国家,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运动的一般规律。近代以来,英美等发达国家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型,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建立起现代化经济体系。

依托第一次产业革命,英国在19世纪率先建立了现代化经济体系,这包括以棉纺、煤炭、钢铁和造船业等先进工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市场经济体制。

依托第二次产业革命,美国在20世纪建立了新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电力、石油、化工和汽车等新兴产业成为其现代化工业体系的支柱。

而反观二战后一大批未能成功向现代化国家转型的亚非拉国家,其转型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未能成功地建立起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近代中国的衰落与屈辱,直接原因在于经济的落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启了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伟大探索。

党的八大明确提出了工业化的总目标,并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初步奠定了工业化基础,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提出了“三步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部署,经过40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经济现代化建设成就,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制造业产出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里程碑,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物质基础,是中华民族奋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新时代我国经济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反映在经济领域就是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化。

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实现这样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力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阅读全文

与如何加快经济建设论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美女手游哪个好玩 浏览:270
还信用卡经济困难怎么办 浏览:685
乡村爱情长贵见义勇为被刺多少集 浏览:723
幸福里怎么查询异地房源 浏览:76
犀牛治脚这篇文章与哪个故事相似 浏览:574
步入婚姻殿堂的滋味如何啊 浏览:943
爱情的沉淀是什么 浏览:564
福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是什么意思 浏览:337
日本经济危机后多少人失业 浏览:964
池州哪个ktv美女多 浏览:502
科技厅下属事业单位和高校哪个好 浏览:215
怎么描述婚姻不好的状态 浏览:8
幸福情感机构怎么样 浏览:969
什么是扩大银发经济规模 浏览:463
遇到爱情之前都不懂怎么办 浏览:68
新闻事业性质怎么样 浏览:760
被婚姻伤痛的女人该如何抉择 浏览:822
佛山有哪个厂美女多 浏览:755
事业单位财政统筹是什么意思 浏览:35
渔阳里的故事对青年有什么启发 浏览: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