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合肥跻身新一线城市后发展潜力大吗
2020年上半年,排名靠前的主要大城市GDP基本都正式公布了!其中,跻身“新一线城市”行列的安徽省合肥市完成的GDP约为4419亿元,低于江苏省无锡市(约5516亿元)、浙江省宁波市(约5487亿元)、福建省泉州市(约4668亿)。
最后就是名额限制了。15个新一线城市名单如下: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西安、天津、苏州、南京、郑州、长沙、东莞、沈阳、青岛、合肥、佛山。毕竟江苏省已经有了苏州、南京两市,浙江省有了杭州市,山东省当选了青岛市。
全国那么多的省份,那么多的城市,除了考虑经济问题外,还需要统筹各项因素。加上合肥市本身的综合实力以及发展潜力,入选“新一线城市”这是实至名归的。
② 安徽省进步最大的三个城市是哪些,你了解多少
最近这些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速度突飞猛进,有些普通城市发展的很好,但是也有些地方却停止发展的步伐,先让我们看看近几年来安徽崛起比较快的城市。
淮南市
淮南是沿淮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合肥都市圈核心城市,淮河之滨,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五彩淮南”之称。是我国能源之都、华东工业粮仓、安徽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国务院1984年13个较大城市之一,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百个宜居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首批试点智慧城市、中国最佳投资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荣誉。着名旅游景点:八公山,上窑山,舜耕山,龙湖公园,茅仙洞,安丰塘,寿县古城等。
马鞍山是安徽省地级市,位于安徽东部、苏皖交汇地区,陆地面积约404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30万。马鞍山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门户城市,尤其是它的钢铁产量非常发达,有“钢城”的别称。2018年马鞍山GDP达到了1918.1亿元,位居全省第三
③ 刚破万亿的合肥,能否在下个十年超越隔壁的南京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民经略提供的数据显示,合肥是全国过去十年GDP增速第二高的城市。在2010年至2020年中,合肥的GDP总量从2701.61亿元人民币猛增至10045.72亿元人民币,共增长了271.8%,仅次于贵州的284.3%。反观合肥隔壁的南京,过去十年的GDP增速仅位列全国第12名,GDP的增幅为188.8%,落后合肥接近100个百分点。那么在下一个十年中势头正盛的合肥真的可以追上临省的南京吗?我们今天就从城市定位、经济规模、产业分布、交通规划和人文教育等方面进行一下综合实力的分析。
1.城市定位——南京政治级别更高,合肥明显处于下风
首先,我们可以从国家对这两个城市的定位进行比较。
由上图可以看出,从城市的行政级别上看,合肥仅为普通的地级市,而南京却为副省级城市,直接比合肥高出半级。众所周知,我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地方行政级别影响的不仅仅是该地区的行政影响力,而是代表资源投入的倾斜程度。因此,除非国家对地方行政区域进行重大调整,否则合肥不论是行政自主权还是在享受国家的政策红利方面都将永久落后于南京。
此外,从城市人口规模上来看,南京的定位为长三角特大城市,而合肥仅为I型大城市。因为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往往代表着该地区的存量劳动力和存量市场规模,所以人口规模的大小决定了该城市是否能在经济内循环中的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劳动生产能力,以及当产品生产出来后,是否有足够的市场进行销售。
不过,合肥也不是全面在城市定位中落后于南京。其中,“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基地”这个头衔是南京所不具备的。近些年,随着合肥持续引进外资和扩大投资,尤其是新能源 汽车 制造、半导体、高精电子等行业发展迅猛。其中,在新能源 汽车 行业除了引入蔚来 汽车 中国总部以外,还成功将大众的电动车生产基地落户合肥。另外,像京东方、长鑫这类企业又成功帮助合肥在高精电子行业形成了为新能源 汽车 所服务的配套产业链。此外,合肥又依托中科大的强大科研实力做到了产研结合,孵化出了科大讯飞这一类公司。因此,可以说合肥确实在高端制造业方面,确实是走在和南京的前面。
2.经济规模——南京持续领先,合肥差距逐年缩小
从2020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上来看,南京GDP为14817.95 亿元,位 列全国第10位 ,而合肥为10045.72亿元,位列全国第20位,合肥的GDP体量约为南京的67.79%。数据看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合肥与南京的差距依然很大。但是,如果我们把时间轴拉长,当我们将时间退回至2010年,当时南京GDP为5130.65亿元,而合肥仅为2701.61亿元,合肥的GDP体量仅约占南京的52.66%。因此,我们在这里就可以看出,合肥经过过去10年的努力,成功将与南京的经济差距缩小了约15.13%。虽然目前合肥依然无法与南京的经济体量相提并论,但是在未来的10年,这项差距可能依然会逐年缩小。
3.产业分布——南京注重三产,合肥工业立市
从产业分布来看,2020年南京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699.47亿元。第三产业占整体GDP的比重为62%。由此可见,南京的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并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此外,南京还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全国重要的区域金融商务中心”,在长三角地区中是仅次于上海的商贸中心城市和区域性金融中心。2020年,南京证券交易额30.26万亿元,列中国内地第四,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会展业也是南京的重要新兴产业之一。2018年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中显示,南京在中国所有城市办展数量排名第3,中国所有城市展览面积排名第5。
反观合肥,20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332.3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579.5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133.89亿元。三大产业的结构占比分别为3.3:35.6:61.1。从数据上看,合肥目前还处在依靠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阶段,并逐步向第三产业进行升级的阶段。但是,合肥的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产量中,彩色电视机、家用电冰箱分别比上年增长68.6%和6.4%,太阳能电池增长17.9%,微型计算机设备增长28.4%,液晶显示屏增长2.4%,挖掘机增长15.1%,新能源 汽车 增长107.3%。这些行业的均为推高合肥近些年持续推高合肥GDP增长的关键。
4.交通规划——南京地位稳固,合肥高铁时代腾飞
在交通便捷度上,南京可以说是全面碾压合肥。合肥无论是从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上,还是铁路节点和交汇的定位上,亦或是航空航线还是航空客运和货运流量方面,均落后于南京。
不过,自合肥从2008年开展大建设和进入高铁时代以来,已经将曾经普铁列车时代的盲肠节点升级为了“米”字形的总体布局。合肥高铁南站也成了多条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汇集的交通枢纽站。其中, 境内有沪汉蓉高铁、 合福高铁 、 京九高铁 、合杭高铁、合郑高铁、 合蚌连高铁 等多条高速铁路线穿越。机场也在2013年从曾经的老破小骆岗机场搬迁至了全新的新桥国际机场。总体来说,发展势头还是很迅猛的。
5. 人文教育——南京多点开花,合肥中科大一家独大
南京有985高校2所、211高校8所,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稳居中国第3。其中包括大家最为熟悉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等。截至2020年,南京有普通高等学校53所(不含部队院校),在校学生75.71万人,研究生16.10万人;两院院士84人、国家重点学科107个、111计划高校1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12所、双一流建设学科38个,均仅次于北京上海,居中国第3。
合肥有985高校1所、211高校2所。其中最着名的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此外还包括了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 2018年,合肥市普通高校50所,在校学生49.89万人;成人高校4所,在校学生8.98万人。
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合肥不像南京那样多点开花,整体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比南京少了近26万人。人才是一个城市未来发展的基石,也是帮助城市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的关键。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也是未来全行业中可以去培养和利用的管理人才。因此,从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如何利用好本地人才,并留住人才是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长久一段时间以来,合肥仅仅依靠中科大的影响力才能成为中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和四大科教城市。但是,又有多少中科大的毕业生在毕业之后留在合肥工作呢?
综上所述,尽管合肥经过了多年的努力,在经济建设等诸多方面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与基础雄厚的南京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也许,在下个10年中,合肥与南京的差距会逐步缩小,但是如果说想要超越,那恐怕没有人会相信。
④ 合肥经济圈的具体规划
按照规划,到2020年,合肥经济圈总人口约为2635万人,城镇人口约为1680万人;2030年,合肥经济圈总人口约为2835万人,城镇人口约为2100万人。同时,城镇化水平在2020年达到66% ~69% ,2030年达到76%~79%。 1.合肥市(龙头城市)安徽省省会,国家区域性交通枢纽,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区域旅游会展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合肥经济圈建设的发动机、全省加速崛起的增长极和创新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先行区。
2.淮南市(中心城市)合肥经济圈的北翼城市,以煤电化产业为主导的国家亿吨煤基地、华东火电基地和安徽省重化工基地,合肥经济圈带动沿淮、辐射皖北的门户,安徽省北部的重要中心城市。主要发展电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
3.六安市(中心城市)合肥经济圈的西翼城市,合肥经济圈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保证,合肥经济圈加工制造配套基地、冶金工业转移承接基地、农特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基地、人力资源输出基地、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合肥经济圈西向发展门户和陆路交通门户,安徽省制造加工业基地之一。主要发展商贸商业综合服务、汽车零部件加工、医药化工、旅游服务业等。
4.桐城市(副中心城市)合肥经济圈的南翼城市,合肥经济圈产业配套承接基地、文化旅游基地、农特产品加工供应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合肥经济圈联动沿江、辐射皖西南的门户,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工贸综合型的山水园林城市。主要发展包装印刷、机械制造、建材化工以及文化旅游业等。 未来十年,合肥经济圈将形成“一区、五轴、三带、多组团”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体系,远景由点—轴模式向网络化模式发展。
具体是,由合肥、淮南、六安、桐城四大城市中心城区以及环巢湖地区等组成的城镇密集区,成为聚合合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心脏”;而东西向合巢芜发展轴、合宁发展轴、合六发展轴三条,南北向合桐安发展轴、合淮蚌发展轴两条,构筑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骨架”即为“五轴”;而“三带”则形成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动力”,是指沿江发展带、沿淮发展带和环巢湖发展带。“多组团”则成为支撑合肥经济圈经济发展的功能组团,大力推进三河—杭端口—同大—水湖—曹庵—杨公—谢集—八公山风景区—寿春……双港—新渡等城镇组团建设以及交通枢纽性组团和旅游组团建设等,成为建设合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支点”。
⑤ 合肥GDP增速长三角第一,凭借的是什么
2021年5月,媒体披露了长三角城市群2021年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其中合肥以增速22.6%的成绩位列长三角城市群第一名。此消息在社交平台上发酵后,引起了网民们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部分网民认为合肥之所以GDP增速如此之高,是因为它在全省实行吸血战略,而这样的增速牺牲了一个省内其他城市的发展;也有一部分网民认为,合肥GDP增速如此之高,是因为其经济以及科技战略迎合了时代的发展。而以下笔者来讲讲,合肥GDP增速长三角第一凭借的是什么?
一、合肥经济总量相较于杭州、南京小,故增速快相比于沿海省份,安徽主要是实行了强省会战略,因此在近几年来,我们可以看到安徽在将全省的资源注入合肥处,而之前红极一时的安庆、芜湖等城市则停滞不前,因此合肥的增速也与全省资源的注入有一定的关系。
⑥ 为什么有人说“合肥是借全省之力发展起来的”你怎么看
可能还是觉得合肥的GDP占全省的比重比较高,不过这种模式并不是安徽独有的,最近在回答各个省份的GDP情况的时候,发行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就是,计划所有的省份都认为资源都被省会吸走了,省会非常强,其他城市非常弱,这个几乎是所有评论留言的人的共识,觉得除了省会其他城市就是比较差的。我们下面对比一下主要省会城市占全省GDP的比重:
1、合肥之于安徽2018年合肥的GDP是0.78万亿,而安徽全省的GDP总量是3万亿,那么合肥占安徽省全省的GDP比重是26%,这个占比是高还是低呢?我们往下看。
2、广州之于广东2018年广州的GDP是2.3万亿,而广东省的GDP是9.7万亿,广州GDP占广东的比例是23.7%,那么这个比重是比合肥占安徽的比重是要低的,当然原因也可能是广东还有一个深圳的缘故。我们再往下看:
8、成都之于四川2018年成都GDP是1.53万亿,而四川是4.06万亿,占比达到38%,这个比重和武汉是一样的。
9、长沙之于湖南2018年长沙GDP是1.1万亿,而四川是3.64万亿,占比达到30%,这个比重第一武汉和成都,但是高于合肥。
10、郑州之于河南2018年郑州GDP是1万亿,而河南是4.8万亿,占比达到21%,这个比重和合肥接近。
11、沈阳之于辽宁2018年沈阳GDP是0.63万亿,而辽宁是2.53万亿,占比达到25%,这个比重和合肥是一样的。
12、南昌之于江西2018年南昌GDP是0.53万亿,而四川是2.19万亿,占比达到24%,这个比重和合肥是一样的。总结: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合肥占安徽省经济比重为26%,这个比重不是最高的,长沙、武汉、成都都显着的要比他高,而杭州、福州、沈阳、南昌、郑州等城市和合肥差不多的比重。
重点打造强省会城市视乎是一些省份的强盛之路,而那些发展比较均衡的省份都是传统经济强省,百花齐放,各有所长,而经济较弱的省份发展强省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