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如果重生古代如何作用经济学原理

如果重生古代如何作用经济学原理

发布时间:2023-07-16 10:52:58

经济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

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 《博弈圣经》中讲到:经济学是输赢与均衡在公共空间里的概念。“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近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在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观点是:政治学、伦理学、政治经济学三位一体,诺贝尔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认为: “(原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学科曾经认为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亚当·斯密他最着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并非新颖独特,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完全可以说《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国富论》之后的100年,自由主义经济繁荣的背后渐渐显露出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必然和社会财富分布不均、贫富悬殊的弊端。德国人卡尔·马克思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的代表是其劳动力,而自由资本主义经济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的。马克思在其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中提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剩余价值”等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阶级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历史编辑本段 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历史时期,有不少思想家对当时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发表见解,形成某种经济思想,但是没有形成系统,并常与他们的政治、法律、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因此,古代经济思想的发展,可以称为经济学前史。
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以前,在以历史和文明悠久着称的民族和国家中,以古中国和古希腊、古罗马及西欧中世纪保存的历史文献最为丰富。它们是两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在经济思想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古希腊、古罗马及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古希腊在经济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中,有色诺芬的《经济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论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与货币的学说。色诺芬的《经济论》,论述奴隶主如何管理家庭农庄,如何使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得以增加。色诺芬十分重视农业,认为农业是希腊自由民的最好职业,这对古罗马的经济思想和以后法国重农学派都有影响。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从人性论、从国家组织原理,以及从使用价值的生产三个方面考察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认为分工是出于人性和经济生活所必需的一种自然现象。这个社会分工学说,纵然旨在为他设想的奴隶主理想国提供理论根据,但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提出了一个理论分析。这种分析与中国古代管仲的“四民分业”论和孟轲的农耕与百业、劳心与劳力的“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的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与《伦理学》两书中有关经济思想方面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指出了每种物品都有两种用途,一是供直接使用,一是供与其他物品相交换,而且说明了商品交换的历史发展和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职能,指出货币对一切商品起着一种等同关系即等价关系的作用,从而成为最早分析商品价值形态和货币性质的学者。但是他对追求货币财富的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都从公正原则出发持否定态度。
古罗马的经济思想,部分见于几位着名思想家如大加图(公元前234~前149)、瓦罗(公元前116~前27)等人的着作中。他们论述奴隶制农庄的管理和农作物的种植技术,把农业放在社会经济的首位,赞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是古罗马对经济思想的贡献,主要是罗马法中关于财产、契约和自然法则的思想。古罗马早期有十二铜表法,以后在帝国时期有市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民事法律)和万民法(适用于帝国境内的各族人的法律)。在这些法律中,古罗马法学家对于财产权、契约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买卖、借贷、债务等关系都有明确的解释,这些思想对于中世纪的“公平价格”概念和以后资本主义社会中关于一切经济行为都基于私有财产权的经济思想,而有重大的影响。万民法所依据的普遍性原则和自然合理性,以后逐渐形成自然法则思想,成为资本主义初期的自然法、自然秩序思想的重要来源。
西欧中世纪虽然经历了千年之久,但封建制度从11世纪开始才真正建立起来。中世纪的学术思想为教会所垄断,形成所谓经院学派。经院学派主要用哲学形式为宗教的神学作论证,但也包含某些经济思想,用来论证某些经济关系或行为是否合法或是否公平。后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教会不得不回答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贷款利息的正当性问题,一是交换价格的公正性问题。贷款取息与教义抵触,教会曾一再明令禁止。但后来迫于大量流行的贷款取息的现实,经院学派不得不采取调和态度。如13世纪的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原则上反对贷款取息,但认为在贷者因出贷蒙受损失,或借主逾期未还,或以入伙方式贷款等情况下,可以收取利息。关于公平价格的概念,在古罗马法学家着作中提出过。在中世纪神学家中较早论述公平价格的是大阿尔伯特(约1200~1280),他认为公平价格是和成本相等的价格,市场价格不能长期低于成本。托马斯·阿奎那基本上接受这个看法,但加上了许多主观因素。对这两个问题,在中世纪并未形成有说服力的观点,但为以后的经济学家提出了研究的课题。
19世纪末期,随着资产阶级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演变,即更倾向于对经济现象的论证,而不注重国家政策的分析,有些经济学家改变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称。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9年第二版序言中,明确提出应当用“经济学”代替“政治经济学”,认为单一词比双合词更为简单明确;去掉“政治”一词,也更符合于学科研究的对象和主旨。1890年A.马歇尔出版了他的《经济学原理》,从书名上改变了长期使用的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名称。到20世纪,在西方国家,经济学这一名称就逐渐代替了政治经济学,既被用于理论经济学,也被用于应用经济学
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

在秦统一中国和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帝国前的战国时期,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学术思想空前繁荣的局面。诸子百家竞相着书立说,其中最着名的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他们的经济思想,对中国的封建经济思想以至中国封建经济本身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自己的特点,因而反映这个制度要求的各家经济思想以及以后的演变,与西方古代的经济思想比较,除在重视农业生产、社会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处而外,也有它自己的特点。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经济思想,主要如下:
“道法自然”的思想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经济思想。道家所说的“道”不单指自然界的道,同时也指人类社会的道。道家从自然哲学出发,主张经济活动应顺从自然法则运行,主张清静无为和“小国寡民”,反对在当时日益发展的封建等级制度下儒家所提倡的礼制和法家所主张的刑政。这种经济思想在汉代司马迁的着作《史记·货殖列传》与《史记·平准书》中得到阐发。司马迁反对当时桑弘羊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主张封建官府垄断盐铁等重要工商业的经营,主张农工商各业应任其自然发展。道家这种经济思想后来传到西欧,对17~18世纪在西欧盛行的自然法和自然秩序思想有一定影响。
义利思想 即关于人们求利活动与道德规范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利”主要指物质利益,“义”是指人们行动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义利关系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长期争辩的一个问题。儒家承认求利之心,人人皆有,因而不反对求利,但是他们把义放在首位,认为求利活动应受义的制约,主张重义轻利,先义后利。这就是说,要把合乎封建等级利益的规范,作为求利的前提。尽管当时(如法家)和以后也有重利轻义或义利结合的主张,但是儒家贵义贱利的理论,却占统治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僵化教条,妨碍了人们对求利、求富问题的探讨和论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品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富国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使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富强,提出了各种见解或政策。孔丘提出要“足食足兵”,孔门有若(公元前 518~?)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这是儒家早期的富国思想。以后商鞅在秦国变法,提出富国强兵和“重本抑末”政策,他是法家富国理论最早的提出者和实践者。商鞅和以后的韩非,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又是战士之源,发展农业生产是国家富强的唯一途径,因此,富国必须“重本”。同时,他们认为工商业是末业,易于牟利,如不加限制,就会使人人避农,危害农业生产,因而主张“禁末”。不仅如此,他们还主张“强国”就须“弱民”,即采取刑赏的手段,使生产者把除了生活和再生产所需之外的生产品,上交国君,私人不得保有多量财富。《管子》的富国思想,在“重本”一点上和商鞅、韩非相同,但对“末”有不同理解,认为要限制的只是“刻镂”、“文章”的工事。它把商、工与农、士同列为四民,四民同列,重点是在分工。此外,《管子》主张富国必须富民,认为“民必得其所欲,然后听上”。以后,荀况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各家的富国思想,着有《富国》专篇,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富国理论。他“重本”,但也肯定工商各业在社会经济中起作用,只是说对商贾的数量要有所限制;并明确提出富国必须以富民为基础,主张“上下俱富”。富国之策,受到汉以后历代思想家的重视。到宋代,李觏着有《富国策》十篇。富国思想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史上具有独特地位,这与中国长期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这一特点有着密切关系。
赋税思想
对土地课征赋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产品的主要分配形式,是中国思想家经常论述的主要问题之一。自西周的“公田”制消亡后,对农业生产改为按所有田亩课征赋税。因此,中国古代的经书、史籍如《尚书》、《周礼》、《国语》等,常有关于田地分级和贡赋分等的论述。管仲相齐时,提出“相地而衰征”的赋税征收制度,即按土地好坏差别征以不同的税额,体现了使纳税者负担公平的原则。儒家在赋税问题上主张“薄税敛”,即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但荀况不是象孔丘、孟轲那样主张恢复“藉田以力”的“公田”制来达到这个目的,而是追随管仲的思想,认为“相地而衰征”是“王者之法”,因而主张“等赋”,即按田地优劣制定赋税的等差。这些都表明中国古代思想家在公元前就有了朴素的级差地租观点。
平价思想
平价思想即关于稳定物价的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有这方面的论述。如《周礼》一书很注意对市场、物价进行管理的问题,提到当时官职中有司市、贾师掌握“平市”、“均市”、“成价”、“恒价”等事。战国时代,李悝、范蠡鉴于谷价大起大落对农民和工商业者都不利,提出国家在丰年购进粮食,在歉年出售粮食的“平籴”、“平粜”政策,使粮价只在一定范围内涨落。《管子》的《轻重》篇,则从货币流通量影响物价的角度,提出国家可利用收缩或投放货币的政策来平抑物价和积蓄重要物资,同时也可用来作为打击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活动的手段。汉武帝时,桑弘羊实行的平准、均输政策,主要目的也在于平抑谷价。这一平价思想也被用于国家储备粮食的常平仓制度和救济贫民的义仓制度。
奢俭思想
古代王公贵族生活的奢侈或节俭,关系到财用的匮乏或富足,税敛的苛繁和薄简,因此,对待消费应提倡“俭”还是“奢”,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经常论述的一个问题。一般来说,黜奢崇俭是中国封建时期占支配地位的经济思想。先秦儒家,把“礼”作为区别奢俭的标准,反对各个等级的人有超礼制标准的消费,超过即被指责为奢,其目的是维护消费方面的等级制。墨家和道家也都主张黜奢崇俭,只是区别奢俭的标准不同于儒家。墨家主张不分等级,以维持生命健康需要为消费标准;道家则以原始时代简陋的生活条件作为理想。秦汉以后,黜奢崇俭成为对待消费问题的封建正统教条。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也出现过一些相反的观点。如《管子》一书的《侈靡》篇,就论述过富有者衣食、宫室、墓葬等方面的侈靡性开支,可以使女工、木工、瓦工、农夫有工作可做,即有利于贫民得到就业和生活的门路,也可使商业活跃起来。这在当时确是一个颇不寻常的观点。它从经济活动各方面的相互联系来考察消费问题,提出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卓越见解。对这一思想,北宋范仲淹(989~ 1052)和明代陆楫都有所阐发。陆楫明确反对禁奢,认为扩大消费是增加贫民生计的重要途径;俭只能使一人一家免于贫,而奢则能“均天下而富之”。这种学说是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已有相当发展的反映。
除上述几种主要经济思想外,中国古代思想家还有其他方面的经济观点,如欲求思想、功利思想、理财思想、田制思想、富民思想、人口思想,以及地尽其利、民尽其力的思想等等。一般来说,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大都是为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但也有些思想是为扩大商品生产与交换、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道路而提出来的。

② 十大经济学原理有哪些

经济学十大原理: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理性人考虑边际量;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③ 慢读《经济学原理》:十大经济学原理

选择慢读是因为这段时间以来其实读了不少书,但是记下的并没有多少,也就是说明读了没用。

后来也尝试了记重点笔记,但是读书其实和看电影差不多,同样一句话只有在场景里才能有更深的体会,另外有些读书时觉得看了就懂的浅显道理,等到生活中再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还是会忘了。

因此我选择慢读,一点点架构整个知识体系,虽然在快节奏社会效率才是很重要,但是看得快了等于没看,不如慢慢来吧。

划线是原文,未划线是自己的理解,划线加涂色代表自认为很重要,尽量跳过描述性的话语,尽量吸取精华。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由于资源稀缺,社会资源的管理就是重要的。资源天生具有稀缺性,即社会提供的东西少于人们想拥有的。经济学也就是研究人们如何对自己拥有的资源进行分配决策,从而探索出规律和趋势。

原理一: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为了获得一样东西,通常要放弃另一样东西,而着就是一种交替关系。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交替关系。比如学生有时间,那么是用时间来学习还是用时间来玩,选任何一样都会失去时间,其实就是一种资源配置。

社会面临的另一种交替关系是效率与平等之间的交替。效率是指怎么样拿的快,拿得多,平等是平均分配。以政策为例,有利于成功人士的政策固然可以更快创造财富,但也拉大了贫富差距,就减少了穷人的获取,换句话说牺牲了平等。但如果过于侧重平等有利于穷人,从成功人士身上拿走太多,又会挫伤成功人士创造财富的积极性。

良好的政策一定是头部玩家有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底层又不至于掉的太远,甚至被抛弃。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句话:兼顾效率与公平。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这也就是传说中的机会成本,由于面临取舍,人们就会考虑成本和收益,换句话说哪个更有利选哪个,而被放弃的就是机会成本。

在现实生活中,机会成本通常不直观,很难直接看出来,比如上大学和进社会工作,看起来上大学花的学费和生活费是机会成本,但是大学里吃住要远比进社会花的少,吃住的节省也可以算是一种上大学的收益。

由此延申还有短期收益、长期收益的问题,比如学习当然是有长期收益的事情,但是玩乐的短期收益又更加直观,道理就这么简单。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这种调整就是边际变动,由此也产生边际效应。举例:同样是读书,上三年学跟上两年学之间的差别就是一种边际效应,比较两者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就能够做出考虑,是否值得多上一年学。

再比如飞机有空位时,多一名乘客的收益大,成本增加却很少,这也是边际效益。

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作出更好的决策。只有一个行动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人会考虑成本和收益作决策,所以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人们的决策也会受影响。苹果贵了,人们就会少吃,但生产商就会雇佣更多人去采摘,也就是扩产能,供需双方都因为成本收益变动而做出了决策。

所以制定政策就要多考虑随之而来导致的行为变化。比如安全带普及,原本是希望保护人的安全,但是人们因为有了安全带,感觉安全了,反而更加放肆的开车,最后,安全带的普及导致的结果时:司机死亡率下降,车祸数量上升,行人死亡人数增加。

所以,政策有时也会有事先并不明显的影响。所以,分析任何政策,不仅要考虑直接影响,也要考虑间接影响。

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贸易并不是零和博弈,也就是说你赢我输。比如一个家庭如果完全与其他家庭隔绝,没有贸易没有竞争,那么这个家庭就必须自己种粮、做衣服、盖房,而贸易可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事,通过与其他人交易来以较低的价格买到自己需要的物品和劳务。

国家贸易也可以使本国专门从事自己擅长的获得,并享有更多丰富的物品和劳务。当然,这是理想原理,在实际操作里,各国还是会设置贸易壁垒保护自己的本国产业,否则问题就来了。

比如,如果中国做衣服比种粮食挣钱,那大家都去做衣服,粮食全靠进口,万一哪天人家不卖粮食,那你也就失去自主权要么高价买要么等饿死,所以国家说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市场经济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的观点就是价格指引家庭和企业在市场进行交易。价格反映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也反映生产该物品的社会成本。

由于在不知不觉中权衡利弊,价格指引大家趋向于更有利的活动,从而大多数情况下实现了社会福利社会财富最大化。

而这也被西方学者用来阐释为什么共产主义苏联走向失败,苏联的价格由政府指定而不是市场决定,导致价格指引家庭和企业实现效率的作用失灵,简单来说就是经济发展之后。

但这个看法也比较片面,如果只做经济考量,只考虑价格,那毒品是不是应该放开?因为管控所以取得毒品的成本巨高,导致毒品价格高,按照这个市场逻辑,那就应该放开毒品管控,大量资本涌入毒品市场,导致的结果就是社会失控。

所以市场经济有它的优点,但也需要管控,所以我们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该放就放,该管就管。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政府干预经济就是促进效率或者促进平等,但市场有时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也就是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两个原因:一是外部性,一个行动对其他人福利的影响,如果化工厂不承担排污的成本,它绝对会大量排放。二是市场势力,也可以理解为垄断,独家占有资源那么就独家享有议价权。

看不见的手也不能确保公平地分配经济成果。市场有效率,但是不能保证公平。NBA球星比国际象棋手挣的多,是因为人们更愿意看NBA,但你能保证球星一定比棋手更幸苦?这公平吗?所以网上也总有一种声音,凭什么明星收入那么高,还不是因为观众多,他们不见得比科学家付出多吧?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生产率决定生活水平,换句话说谁会挣钱,谁就有钱,享受更高的生活水平。生产率增长的放缓也就导致了生活水平增加的缓慢,这是根本,也是幸福感降低的缘由。

美国日本这些年来生活水平没有增加多少,并不是因为中国强大的竞争力,而是他们自身的生产率增长变慢,但是政客们都是看破不说破,转移矛盾去甩锅。

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关键问题是政策如何影响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决策者需要通过让工人受良好教育,拥有生活物品与劳务需要的工具,以及得到获取最好技术的机会。

这才是根本,而不是像西方一些人叫嚣着中国人抢了他们的饭碗,本质上还是他们的生产率低,不考虑提高生产率只想着不让别人进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有财政赤字的政府需要为赤字筹资,也就是到金融市场去借钱,那么就减少了其他借款人获得的资金量,这也就减少了人力资本(学生的教育)和物质的资本(企业的工厂)。

现在的低投资意味着未来的低生产率,所以通常预算赤字抑制了生活水平的增长。钱都被国家耗着了,大家能用的也就少了,就这么简单。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通货膨胀是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罪魁祸首是货币量的增长,大发货币导致货币贬值,钱不值钱。

按道理,各国都应该抑制通货膨胀,但美国就是会滥发美元,因为美元是世界货币,它多印钱也就可以在全世界掠夺资源,而让持有美元的其他国家承担损失。短期来说这当然是美国占便宜,但是也就影响了美元的信用,所以都在考虑慢慢弃用美元。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短期交替关系,而这种交替关系的产生是由于某些价格调整缓慢。

低通货膨胀也就是通货紧缩会引起失业增加。例如当政府减少了货币量,就减少了人们支出的数量,较低的支出遭遇居高不下的价格,就减少了企业销售的物品与劳务量。销售下滑又导致企业解雇工人,也就是失业问题,因此货币量减少就暂时增加了失业。

简单来说就是人手上钱少了不值钱了不愿意买东西,商家卖不出去就解雇人,导致人手上的钱进一步减少。虽然这是暂时的,但这个暂时也可能持续多年。

与通货膨胀对应起来看更容易理解。所以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不是好事。

再次梳理十大原理:

人们如何作出决策:1.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人们如何相互交易: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整个经济如何运行: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关于个人作出决策的基本结论:人们面临不同目标之间的交替关系,任何一种行动的成本可以用所放弃的机会来衡量,理性人通过比较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作出决策,以及人们根据他们所面临的激励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关于人们之间相互交易的基本结论:贸易可以是互利的,市场通常是协调人们之间贸易的一种好方法,如果存在某种市场失灵,或者如果市场结果不平等,政府有可能改善市场结果。

关于整体经济的基本结论: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最终根源,货币增长是通货膨胀的最终的根源,而社会面临着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欢迎留言评论,如果你觉得有帮助,欢迎点赞收藏加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阅读全文

与如果重生古代如何作用经济学原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收入最大的经济来源是哪些行业 浏览:384
激情十承诺属于什么爱情 浏览:726
幸福树怎么吃嫩枝 浏览:638
以竹开头的诗句有哪些形容美女的 浏览:743
你理想的婚姻怎么样的 浏览:436
世界多极化有哪些经济影响 浏览:237
秋季健康教育知识讲座主题有哪些 浏览:777
太和镇在哪里办健康证 浏览:624
事业单位人员上岗工资是多少 浏览:959
如何才能让老婆在婚姻里顺心点 浏览:900
美女问乞丐一天收入多少钱 浏览:730
用什么定义幸福 浏览:651
健康的基本活动有哪些 浏览:92
婚姻中如何长期保鲜 浏览:997
纺织经济杂志是什么 浏览:16
北京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口碑怎么样 浏览:852
说谎的故事有哪些简略 浏览:999
适当工作为什么使人幸福 浏览:641
猫哥的幸福哲学想说什么 浏览:184
关于玉米面有哪些小故事 浏览: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