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发展粉丝经济
粉丝经济就是从粉丝那里获得经济收入,在网络中关于粉丝经济的讲解有很多,有时候我们也不需要参考很多而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粉丝经济最简单的理解就是想如何通过粉丝来获取收益,这里的收入也是需要为粉丝提供一定的服务或者是商品,或者优惠之类的活动,让粉丝愿意去做,愿意把钱花在你身上,这种复合情理的交易算是一个有效的粉丝经济,粉丝经济不是欺骗,而是平等互惠的交易。
要做粉丝经济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平台本身和粉丝之间的互动才行,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好粉丝转化,而这种粉丝互动,都需要大家针对自己的领域去寻找合适的方式去跟粉丝互动,因为媒体的领域不一样所以做互动的方式也略有不同,最常见的互动就是定时为粉丝提供粉丝想了解的内容,毕竟粉丝关注你就是想从你这里学到知识,了解他想知道的内容,经常更新也是为了在粉丝那里刷一下存在感,这样可以增加粉丝对我们平台本身的粘度,为后期的粉丝转化做好铺垫。
基于粉丝经济上社群营销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要调集粉丝。运用微博获取新用户;运用论坛维护用户活跃度;运用微信做客服。
二是要增强粉丝参与感。让粉丝参与其间,提出建议和需求,由工程师改进。增强用户的主人翁感。
三是要增加自我认同感。通过爆论坛、粉丝节、同城会等活动,让用户固化“我是主角”的感受。
四是要建立全民客服。从领导到员工都是客服,都与粉丝持续对话,让其觉得自己是被重视的,有问题第一时间解决。
2. 网易云音乐:玩转粉丝经济及产品细节浅谈
大圣归来靠着粉丝经济把票房硬撑到了近10亿,小米靠着粉丝经济任意推出的新品都会受到热烈的欢迎。网易云音乐这个后起之秀能够在音乐红海中生存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玩转了粉丝经济。现在你打开如今日头条,知乎等社交APP,在音乐APP里面的自来水几乎全是网易云音乐的自来水。都说自来水是网络时代最好的宣传方式,那网易云音乐是在怎样培养粉丝呢?
情怀 :午夜12点的你在干嘛?你是否也失眠睡不着觉,那么网易云音乐来帮助你释放!这是也许某个12点的夜晚网易云音乐会推荐给你的歌单——《这首歌,只唱给失眠的你》。如果此时你是失眠的,在这种场景下你是否会觉得网易云音乐是懂你的,这是一个有情怀的APP?
推网易云音乐推荐的歌单名字一般都会用一个富有冲击力的,很能表达情感的话来命名(比如:在这暧昧的气氛中缴械投降,耳机你对耳朵做了什么)而酷狗的歌单却是这样的(比如:最伤心的50首歌,最激动人心的50首歌)网易云音乐瞬间高大上很多,直接抓住听众的第一感觉。也许某狗的歌单一开始能吸引你,但是试听之后可能发现这并不是你想要的,那么这个歌单推荐对你的粘性就会下降。但是网易云音乐通过个性化的推荐尽量抓住每个用户的音乐偏好,让用户在试听这个歌单的时候觉得网易云音乐是懂自己的,那么用户对歌单的重复点击会大大孙纤做增加,增加了用户粘度。
垂直社交 :每首歌,每个歌单下都能进行评论,用户很快就能与兴趣相同的人抱团,因为这完全是兴趣社交,所以用户粘度极高。每位用户也能分享自己的歌单,当你看到你的歌单被很多人收藏时,被很多网络上的人们称赞时,有没有一种微博大V的感觉?为了继续增加自己的收藏量,点赞量,这时大概你又在想怎么制作出一个更优秀的歌单吧?歌单的分享功能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个性化推荐的准确性,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总而言之,网易云音乐是一个垂直音乐领域的社交平台,而对一个音乐APP而言,一个这样的垂直社交平台是对用户的使用粘度有很大影响的。
精准的个性化定制 :这也是网易云音乐对用户来说最核心的需求。核心需求做的不好,其他功能做的再好也无济于事。网易云音乐会根据你收藏的歌单和经常试听的歌曲类型进行推荐,如果推荐的不喜欢还能选择不感兴趣重新推荐,网易云音乐还会提醒你经常调教它,就能获得更好的推荐。一个被你调教的如此懂你APP你还舍得离开它吗?
l尊重:如果你有问题或者建议给网易云音乐客服进行竖和反馈,那么你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得到回复,直到满意解决。甚至有人通过客服联系到云音乐的工程师恢复了不小心删除的歌单!这也许是在当今社会很缺失的东西吧。
细节浅谈:
APP端:当你在APP端切换到歌词显示的时候,它就会提醒你——长按屏幕分享歌词。在此场景下,用户对歌词的关注度必然极高,此时围绕歌词做一些功能必然是极其贴心的。网易云音乐提供了文字分享和图片分享的功能,省去了自己截图的麻烦操作,而且图片分享的功能采用了明信片的样式让用户赏心悦目,增加了分享之后二次传播的可能。
PC端:由以前的双击歌曲自动将该歌曲加入当前歌曲播放列表进行播放,改进为双击时播放该歌单的歌曲。歌单推荐是其特色,那么用户选择歌单播放的频率自然较高,不用像以前得清空当前播放列表在进行添加,贴心了许多。
改进建议:
l根据用户在新加歌曲或者歌单后的播放模式的选择统计,来确定用户更改模式后出现的是哪一种播放模式(单曲循环,随机播放)
l私信消息需要逐个点击,添加一键则衡标记已读的功能
l提高PC端与移动端的互动性。当两边程序同时打开时可以选择进行同步操作,且现在当用户在APP端对歌单进行操作之后PC端需要重新登陆才能获得最新的歌单。
lPC端的离线功能体验不好,无网络连接经常不能打开歌单列表
3. 粉丝经济的模式是怎样的如何利用粉丝经济做营销
粉丝经济的模式是怎样的?如何利用粉丝经济做营销?在我们周围,粉丝经济随处可见,品牌的竞争力随时考验着各企业构建的粉丝的团体,众多大企业品牌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都会利用到品牌自身的粉丝经济效应。这对我们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那就是我们在投资创业的初期或者中期都可以利用粉丝经济。今天我们来谈谈粉丝经济的本质,经济利益和构建粉丝团体的几个策略。
粉丝经济的本质是什么
其实无论是 PC 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人们的第一需求都是信息获取。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稀缺的不是信息,而是寻找有价值信息的时间和精力。
粉丝经济的模式是怎样的?如何利用粉丝经济做营销?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认识到了粉丝经济的模式与实质,更为关键的是,我们能够运用我们掌握的粉丝经济去做品牌建设和品牌营销,发展自己的事业。当然,这只是我们品牌营销中的一个小策略,还有更多的关于营销的策略措施我们可以利用。所以呢,我们在创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多学习,多利用一些发展策略。
4. 从“参与感”看小米的粉丝经济
2 天时间,看完了“参与感”,作者黎万强,小米的联合创始人。借着创始人的第一视角,算是对小米有了近距离的了解。
书是 2015 年出版的。现在已经过去两年了,媒体对小米的评价也有了变化,开始怀疑小米营销模式的可用性。结合现状,看这本书,能看到小米业务发展的逻辑,以及后来的变化。
1
书的主题的是“参与感”。看到书名时,我以为全文是以参与感为主线,以营销为主题来讲的。全书总共有 6 个篇章,每篇相对比较独立,参与感并没有贯穿所有篇章。
其中的主线是:参与感篇-产品篇-新媒体篇,剩下的三篇作为补充,来讲小米在营销上的做法和思考。时间不多的朋友,可以看前面的三篇。
我对参与感的理解的就是:做好“产品”+“营销”,也就是粉丝经济。
上面是书中插图,雷军的七字诀。整个书讲的内容都有涉及到上面部分,我的感觉要比参与感多得多。
我对书的理解是以用户中心,面向用户去做产品,如下图。
一边是产品,一边是用户。小米借助互联网,社会化媒体与用户建立传播渠道。用户购买和使用产品,小米提供服务,从而在产品与用户之间建立了关系。品牌是小米对自身产品的定位,为哪些用户提供产品?他们的需求是什么样?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以上对应关系就是:产品 - 产品篇,渠道 - 新媒体篇,品牌(定位) - 品牌篇,服务(用户关系)- 服务篇。设计是产品的一部分,设计篇是对产品篇的丰富篇。最后进行聚焦提炼,就是参与篇。
从产品的构思到送到用户手里,这中间产品需要经历很多的重要流程。小米的创新之处有:
开放重要环节。将产品设计,营销活动等环节开放出去,让用户参与进来,帮助产品的改进和传播。从而加速产品从公司到用户触达速度。
快速迭代。传统手机系统迭代速度是半年或一年,而小米每一周都会迭代优化,这也是保障用户参与的前提。
从产品层面来看,雷军的七字诀像是道法,比较抽象,告诉你互联网的战斗法则。“参与感”的三三法则是术,比较具体,教你在产品营销怎么做。
2
书中部分观点提取:
“爆品”产品战略。产品规划时要考虑做到某一个品类的第一。资源分散会导致参与感难以展开,通过聚焦形成规模效应。
社会化媒体路线。小米是第一个专注互联网用户的品牌,营销通道不断地尝试和扩展:论坛 - 微博 - QQ空间 - 微信。论坛是最早建立核心用户,沉淀老用户的;微博和QQ空间主要用来做口碑传播;微信主要用来做客服。在营销上小米做到了,用户在哪里,我们就是哪里。
口碑。在七字决中,“口碑”处于中心位置,产品的“专注”,“极致”,“快”最终都是指向它。雷军在一次访谈中以海底捞举例,口碑就是超预期。做超预期,太难了。在这事上,大家对苹果已经多少年没感觉了,但这不影响它是一直卖得好。
有的产品好,传播一般,口碑好。有产品一般,传播好,口碑也好。口碑就是产品+传播。产品是前面的1,营销就是后面的0。
设计。设计是产品的一部分,产品包含设计,设计服务于产品。好用 > 好看。先有好用,才有好看。
活动产品化。把活动的整个过程看作一个产品,其中的流程相当产品的功能或模块,对其中的流程进行不断地优化和改进。比如说,通过策划把购买活动做成话题,为产品导入流量,将原本单向的购买行为变成了很有参与感交互性的活动。
产品活动化。运用运营思维,把活动的环节植入设计成为产品的功能。比如说,MIUI 的每周设计公告都有视频教程,用户看完视频后可以引导去论坛交流;系统升级重启后也会引导用户去微博炫耀分享最新版本的体验。
让用户激励团队。建立平台,让整个团队进来,直接面对用户。一线产品经理和开发工程师面对用户,才能抓住用户需要什么。开发团队面对的不再是冰冷的数据报表,用户面对的也不是单调的更新日志。
定位。用户做选择时,会先选品类,再选品牌。小米做所有产品,会先考虑品类逻辑。做手机时,开创新品类:互联网手机。做电视,也是开创新品类:年轻人的第一台电视。
品牌调性。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调性。很多公司品牌传播会犯两个错误:讲“我是谁”不讲真话,搞高大上的概念。没讲明白“我是谁”,搞跨品牌合作,所谓的明星策略都是假大空。
忠诚度。互联网产品强调工具化价值,忠诚度很难建立。粉丝文化就是看你的品牌有多少忠诚的用户。小米是做忠诚度,再做美誉度,然后是知名度。
线下引爆参与感。做“爆米花”线下活动,全程让用户参与 。官方每年组织几十场见面会,用户自发组织的五百多场同城会。用户在论坛里投票决定在哪个城市举办,有多少用户参与表演。
和用户做朋友。开放做产品做服务的的运营过程,让用户参与进来。和用户做朋友就是和用户一起玩,不做形式化的用户调查或高大上的发布。
3
小米带来的是思维框架和方式的冲击。以前大家都是按传统的套路来打,新时代来了,突然有人不按常规出牌,做得还风生水起,禁不住感慨,还有这种玩法。
早期的手机市场乱世混战状态,现在活下来的都是高手,竞争也达到白炽化程度。小米早期坚持以尽量少投放广告,不做广告,不找明星代方广告。现在线下店面也开始做了,线下广告也投了,代言的明星也换了好几个了。面对市场的变化,小米也都积极地做了改变和快速响应。
小米的营销方式也是在大量的试错中走出来的。快速地试错,就能快速地纠正。
小米产品的核心基础是性价比。刘德在接受王自如的采访中提过,性价比是小米产品的基础,这一点不会变。
看到别人写的,也要看到没写的。哪些能为我所用,哪些并不能为我所用,虽然讲的好。如果不适用,但能给我带来启发,也是有意义的。
小米的营销虽好,但并不适用所有的互联网产品。抄作业的方式肯定是行不通的。从创业起,小米都是不愁资源和资金的。那些只做纯软件产品不一定玩得转,即使做硬件也未必行得通。手机可玩性高,能吸引用户参与设计,换其它产品能不能这样做,是另一回事。
从产品的属性出发,找到自己的优势之处,充分打通产品到用户的通道。从产品设计到用户手上,配合产品,需要经历哪些业务活动。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里,哪些点有改进之处:可以让用户参与进来,了解他们的喜好,和他们做朋友,做出他们想要的产品。
反观在提升自己做的产品上,我可以做哪些改变?不是在谈需求时,脑子里说着以用户为中心,嘴上说从用户角度出发。还有的是,在产品通往用户的路上,是不是在持续创造价值。这也是“参与感”带给我的启发。
另:
很多人都会好奇,小米作为手机公司,为什么做了那么多周边产品呢?刘德是小米的生态链负责人,他在王自如的采访中解释了其中的逻辑。
5. 粉丝经济弊端大于利,是否存在扰乱市场嫌疑,应该如何应对
粉丝经济弊端大于利,是存在扰乱市场的嫌疑,对于粉丝经济的话,我们的应对方式可能是出台一些硬性的规定,对于粉丝来说,可能他们花钱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概念,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一旦粉丝把这个价格或者说是把这些东西都提升到一个比较高的价位上的话,那么顺带的是我们普通人并不能够使用这些东西,况且我们普通人的话,消费水平可能也达不到这样的水平,那么就会造成一定情况下,所有的行业里面经济的一个恶性循环。
无论粉丝经济到底是什么样的,那么我们所看到的粉丝经济是不利于现在这个经济的发展的,因为粉丝经济毕竟弊端大于利端,会有扰乱市场的嫌疑。对于应对粉丝经济的话,我们应该做到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并且如果说有必要的话可能会出台一些硬性的措施,去制止这种粉丝经济,因为对于网红的一些产品的话,我们现在还不是特别的够理性,如果说我们够理性之后可以适当地去做一些调整。其实,粉丝经济就是我们不理性的后果,那么如果说,我们每个人都能保持理性的话,可能就不会被粉丝经济所左右。
6. 北京博主晒点餐码被网友下单超300万,事件的背后如何玩转粉丝经济
想要玩转粉丝经济,除了保持自身热度外,还需要给粉丝,带来真正的实惠。粉丝变现是一条漫长道路,只有做到互利互惠,才会让这条道路,走得更长更远。
北京一位博主,在吃饭时候,因为调侃桌号,将其发在了网络平台上。博主没有做好隐私保护,将餐厅名字,以及点餐二维码,在无码情况下发到了网络上。由此引发了网友恶作剧,被下单超300万元。
这位博主经历,着实让人捏了一把冷汗。好在网友们下单数额巨大,引起了餐厅注意,如果只是少量下单,博主必然会为此惹来争议和麻烦。“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粉丝经济也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