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政企拉动经济回升怎么样

政企拉动经济回升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3-07-03 18:35:36

Ⅰ 中国怎样才能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1997年末,由于国内一些因素的变化,再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催化,中国出现了市场疲软,经济活动放慢的病象。从1998年初开始更进入了通货紧缩,即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状态。需求不足和产品滞销与企业利润减少和紧缩开支之间互相影响,形成了恶性循环。从1998年起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反衰退的经济措施。到2000年初,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趋势得到遏制,经济生活中出现了积极的变化,2000年实现了8%的GDP增长。

目前,虽然经济界和经济学界对经济好转的性质和深度还有某些分歧,但是绝大多数人对于经济走势出现了重大转机这一点已经没有太大的分歧。在我看来,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分析这一转机的前因后果,以便决定今后应当采取的基本方针和主要措施。而在推动经济转机的原因的问题上,经济学界存在着很不相同的认识,从而对今后的政策着力点有不同的想法。

两种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促成经济根本性变化的基本原因,是政府在过去三年中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这三年中,发行了3600亿元的国债,用来进行基础设施和其他方面的投资。再配合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和刺激消费的政策,增加了需求,拉动了增长率回升,今后仍然主要要靠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支持持续稳定的增长。

第二种观点并不否认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扼制经济下滑中的作用,但是认为仅仅靠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的需求政策并不足以造成经济发展态势的根本转变。中国经济在2000年出现重大转机的原因,从政策层面说,不能仅仅归因为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体的扩张性的需求政策,而应归因为需求方面和供给方面双管齐下的“两手政策”。2000年的重大转机,是“两手政策”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我个人是持第二种观点的。我之所以这样看,是因为:第一,仅靠每年区区一千几百亿元的财政投资并不足以拉动总额每年高达3万亿元左右的投资需求。第二,财政政策除了有它的正面作用,还有它的局限性和负面效应:一是挤出效应。政府财政投资的实质,是借用民间的资金来投资,增加了政府用以投资的财源,会相应减少民间可以用于投资的资金;二是大部分的竞争性部门政府投资的效率不如民间投资,政府投资规模太大,持续的时间太久,会造成全社会投资效率的下降;第三点更重要,这就是长期使用财政政策来支持经济增长会抑制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这是因为,债务是需要归还的;财政投资的主要范围是公共基础设施,其赢利水平比较低,回收期又很长,这就要用税收收入来偿还;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税收增加势必影响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因此从短期来看,财政投资的积极的效应大于消极的效应,但是扩张性财政政策拖得太久,它的消极效应就会变大,甚至超过了积极效应。

正是由于这种认识,部分中国经济学家在中国经济放慢的情况下,提出了除采取扩张性的财政等需求方面政策外,还应当采取发挥企业活力的供给方面政策的主张。

这里需要对“需求方面的政策”和“供给方面的政策”这两个概念做一点说明。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英美等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遇到经济不振时,通常都采用凯恩斯主义者所倡导的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从直接扩大需求入手拉动经济回升。在需求方面的政策之外运用供给方面的政策刺激,是70年代一批号称“供给学派的经济学家”(supply-side-economists)提出的。当时,这些国家在战后一直采用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出现了失灵,并且导致停滞与膨胀两症并发的“滞胀”(stagnat flation)。供给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好坏并不是像凯恩斯主义所认为的那样,主要取决于需求是否充足,而是取决于“供给方面”即企业和企业家方面是否具有活力;因而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也不应该是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手段去增加需求,而是向“供给方面”倾斜,使企业提高竞争活力和增大投资积极性。1980年和1981年,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总统相继执政。他们都采取了供给学派的政策。撒切尔夫人主要是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同时降低社会福利水平。里根总统则采取了降低税负、解除管制、强化竞争、大力扶持小企业等一系列刺激供给方面积极性的政策,来提高企业家的积极性和发挥企业的活力。事实说明,这一套政策在恢复英美企业的竞争力上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例如,美国解除对民航和长途电话的管制以后,资费持续降低,服务大为改善。许多经济学家,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认为,这正是90年代美国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和经济保持长期繁荣的微观基础。

不过“供给方面的政策”对于大多数中国官员甚至经济学家都是一个比较生疏的概念,因此采用这种政策的主张并没有在经济学界取得共识,更不用说成为党和政府的正式方针了。

幸运的是,中国改革自身逻辑要求把改革不断推向前进。1997年10月中共十五大成为我国改革迈向新阶段的里程碑,此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力地焕发了供给方面(即企业和企业家)的活力:

(1)十五大否定了从苏联学来的并且长期被奉为经典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国家所有制”的教条,把多种实现形式的公有制为经济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并且把非公有制经济提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这些写入我国宪法的规定为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企业的活力奠定了宪法基础。

(2)为了给国有企业每年数百万下岗职工创造岗位,从1998年中期开始政府陆续采取措施来解除对民营企业的束缚,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和刺激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比如为缓解小企业融资困难,商业银行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建立为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或者公司等。

(3)十五大和1999年的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反复强调了“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的必要性。这样,数以十万计的国有中小企业和县乡镇政府所属的乡镇企业摆脱了上级行政主管机关的束缚,改制为真正的企业。

(4)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加快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在这以后,采用了行业改组与企业公司化改制相结合的方法,对石油、通讯、铁路、电力等大型国有企业集中的行业进行重组,大致做了三件事:实现政企职能分离和建立新的政府监管框架;打破行业垄断,促进企业间的竞争;通过重组过的公司在国内外证券市场首发募集和上市交易,在股权多元化的基础上把公司治理的基本框架建立起来。不过由于国有企业有几十年计划经济的历史惯性,而且大企业一般存在“船大难掉头”的问题,公司治理的某些重要问题就难于马上得到解决,所以对大多数从国有企业改制的大公司提高效率、增加盈利的效果还不能估计过高。

江浙的启示

另一方面,上述发挥企业和企业家活力的措施在民营中小企业中见效却比较快。在上述措施得到比较好的落实的地方,很快出现了一些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格局大体形成、GDP的年增长率超过两位数、社会投资迅速回升、国际贸易空前活跃、就业情况良好的大片地区,例如,浙江、江苏、广东这三个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国27%、民营经济占有较大比重的省份,2000年就出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成为全国经济向好发展的龙头。

其中浙江省的温州和台州两个专区早在90年代初期私人业主的积极性就已经得到了发扬,因而那里企业家的精明的商业计算和艰苦创业的精神早就在全国闻名。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它们的做法在全省范围内得到推广。1997年以后,浙江经济一直没有出现过衰退,2000年以后经济更加繁荣。

江苏的经济发展则经历了一些曲折。它的乡镇企业(“苏南模式”的乡镇企业)在八十年代曾经显示了很大的优越性。过去每一次出现经济衰退,江苏总是走在前面,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复苏,可是由于苏南这种由基层政府直接经营企业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了的形势,在最近的一次经济波动中,它不仅没有起带头作用,反而落在了后面。最突出的是1998年。当时为了抵消出口需求减少带来负面影响,要求争取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20%。可是执行的结果,国有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在财政投资的支持下增长近20%,全社会的投资增长却被集体经济3.5%的负增长拉了下来,甚至没有达到增长15%的最低要±t。不过好在坏事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转变为好事。在1998年、1999年日子实在过不下去的情况下,苏南的县市领导和一般干部只好放下架子,不耻下问,向搞的好的地方学习。于是干部群众成群结队,络绎不绝地到温州、台州去考察。通过学习交流,他们从善如流,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乡镇企业的改制。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这些企业的活力得到了释放,2000年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一天比一天好。江苏从来在吸收境外投资方面走在前头,近年来在中新(加坡)合资的苏州工业园区全套引进新加坡的“管理软件”的带动下,苏州、无锡等地开发区的投资环境大为改善,所以境外客商蜂拥而至,进驻非常踊跃。甚至一部分南方的外资企业也闻讯迁移过来。所以这个地区的发展正是方兴未艾。

可以说,发挥企业活力、启动民间投资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投资增长的中心环节。解决好了这个问题,其他许多长期困扰不少地方领导的问题如城市失业、农村偏枯、居民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等问题都可能迎刃而解。

今年上半年浙江等省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其中像浙江这样的先进地区具有极大活力的企业经营活动更表现出向纵深发展的动向,具体表现在:(1)发扬企业家精神,把生意做向世界,力求做强做大,创造自己的名牌。(2)把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与高素质的科技力量结合起来,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显身手。(3)投资兴办运用新技术的私人农场,从事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据统计,全省这类投资已超过100亿元。(4)通过企业家投资办工业、办商业的办法参与西部大开发,创造了一些很有推广价值的好经验。

以上情况说明,在十五大方针落实得比较好的地区,目前经济发展态势良好,近期发展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已经有了完全的保证而不存在任何问题了。首先,各地区贯彻执行发挥企业活力的方针的情况差别很大。从全国情况看,我们还面对着多方面的巨大挑战。首先,20世纪留下了尚未解决的六大难题:一是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企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国有企业有大量下岗职工需要分流;二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中小企业发展不足,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没有形成;三是农村巨量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农民贫困状况未有根本改变;四是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西部广大地区有待开发;五是行政机关对企业微观干预仍广泛存在;六是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还有较大距离。其次,21世纪又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一个是全球化的冲击,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机遇更是挑战,不面对是不行的;一个是网络经济的冲击,网络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交往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更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革命,这个冲击也不可低估。此外,对外经济关系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例如美国和世界经济放慢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会在今后几个月中逐步显现出来。

六点政策建议

在面临多方挑战的情况下,能否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取决于是否采取了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启动民间投资。根据过去的经验,我们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继续执行“两手政策”,重在增强“第二手”的力度,发挥供给方面的活力;在供给方面活力确实有了提高的前提下,相机减弱“第一手”的力度,使长期实行扩张性需求政策的负效应不致过分积累。

(2)加快民营企业的发展。对内实行国民待遇;取消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性规定,启动民间投资;切实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扶持高新技术新创企业的发展。

(3)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在后进地区落实放开搞活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方针;在后进部门加快国有经济的改组和国有企业的公司化改制;完善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提高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4)加快金融改革的进程。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化改造进程;在股份制银行中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县域金融体系;在规范的基础上发展资本市场。

(5)改善政府监管。必须尽可能减少行政性审批和政府对企业的微观干预;精简党政机构,建设廉洁有效的政府;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新的监管框架。

(6)确立法治。按照十五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在全体党政干部中进行法治教育;确保公民的私有财产等基本权利不受侵犯,建立公正、透明的法律体系;确保党政机构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和依法行政;完善司法体系,实现独立审判和公正执法

Ⅱ 运用政府职能的有关知识,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应如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转变政府职能 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制度保障

来源:求是 魏礼群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长期的战略意义。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要靠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更要靠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来推动。而加快政府自身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则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一、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负有重大责任

我国在制定“九五”规划时就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有所进展,但从总体上看,问题仍比较突出。集中表现为:一是发展结构不合理,主要是产业层次低,城乡、地区发展不协调,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投资消费关系失衡;二是经营方式粗放,投入多、消耗高、效益低,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既同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有关,也同我国经济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关,更同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有关。政府的职能和行为决定着政府管理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形式,政府作为公共权力行使者、政策措施制定者、经济活动管理者、国有资产所有者、改革创新组织者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政府对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广泛的、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经济发展方式既受特定发展阶段以及资源禀赋条件等客观因素决定,也受发展观与发展战略导向、管理体制和政策安排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可以是自发的渐进的历史过程,也可以是政府自觉推动的战略性转变过程。对于不同的国家来说,需要根据自己的国情采取合适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形式。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多属于市场推动的过程,但政府也实施了一定的干预,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完善各种法律和制度,规范市场进入标准和市场主体行为,保证市场竞争的有序进行;政府大力投资于科技、教育、卫生和其他公共领域以改善劳动者的素质,加速人力资本的积累;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等经济手段调节社会分配。对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和经验,我们还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借鉴其有益之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决策高效、组织有力、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我们要发挥这个比较优势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在逐渐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部分任务将逐步由市场自行解决。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仍处在发育和完善的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协调内需与外需关系、投资与消费关系、城乡关系、区域关系,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还需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作用。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需要自觉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比较优势的功效,来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需要把政府职能转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发展一度陷入严重困难,实际上是经济发展方式受到了冲击。当前,经济发展中许多粗放经营、结构失衡等深层的矛盾和问题都同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密切相关,迫切需要加快突破一些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和制度。经济社会生活中潜在的风险也要求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因此,只有进一步转变和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才能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和环境

从根本上来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就是要合理界定和健全政府职责体系,正确行使政府职能。具体来说,就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与市场监管,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是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护良好社会秩序。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从制度上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和制度,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管理水平,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营造良好的环境。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情况下,尤其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包括发挥国家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和信息服务的导向作用,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规范,纠正片面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现象,淘汰落后产能和防止产能过剩,促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城乡、地区协调发展。要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针对性,健全宏观调控制度。宏观管理还要体现出中央的决策权威,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和宏观调控决策有效。同时,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利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创造一个有效率的市场环境更具有基础意义,要完善市场体制和竞争机制。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优化结构、节约资源、提高效益的基础,必须使企业充分行使生产经营自主权。目前的问题是:政府及有关部门仍然管了不少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行政审核事项还过多,有些地方政府仍然代替企业招商引资,决定建设项目,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计生产成本,不讲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切实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让企业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促进和保护公平竞争,发挥好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力的推动作用。这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所在。

第二,加快财政税收和价格体制改革,着力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税制度和价格机制。财政、税收、价格手段是促进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直接最有效的经济手段。要实行有利于发展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资源能源节约的财税制度,加快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公共财政体制,重点是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使财政资金更多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支持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更多地向节能减排、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并建立长效机制和制度保障。

第三,健全优化经济结构的政策体系,鼓励依靠自主创新促进发展。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政策,促进经济增长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靠科技进步和智力开发支撑推动。特别是要推进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和生产结构调整,逐步实现从低成本扩张模式转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扩张模式,从高消耗、高污染增长模式转向低碳化、绿色化清洁生产、可持续增长模式。调整产业政策,大力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淘汰污染严重的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尤其是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选准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战略调整。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有序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为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创造条件。这不仅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选择。有序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扩大内需的持久动力,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为此,要建立和完善统筹城乡的土地利用和建设规划制度、产业布局和产业协调制度、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公共服务制度、人力资源开发和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制度、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制度等,为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创造条件。

第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化政府的再分配职能。当前,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已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因此,强化政府的再分配职能,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是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既需要通过发展经济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又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合理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总的方向和原则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应更加注重公平。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改变企业“利润侵蚀工资现象”,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维护劳动者权益。深化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要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重点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失业、医疗、养老等问题。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倡导健康的财富理念,积极推动社会慈善事业发展。要通过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努力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第五,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激励约束制度。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政绩评价导向具有关键意义。政绩考核评价既要看经济增长的速度,更要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还要注重社会进步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要坚决改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总量扩张的考核评价制度,切实把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社会公正、公平和改善民生,加强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和公共服务建设,作为重要标准纳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并实行政府绩效评价和行政问责制。这样,才能引导各级政府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有利于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形成有利于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机制。

三、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政府要有效行使职能,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有更大作为,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要重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又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两手都要用,都要硬,都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是在实际工作中要把两者结合好,还需要结合具体发展阶段和发展领域有所侧重。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和促进产品升级换代。为此,政府既要重视运用经济手段引导资源配置,又要辅之以必要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消除各种制约和影响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体制机制,健全统一、公平、公开竞争和优胜劣汰的机制,从而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政府科学管理和市场公平竞争的制度保障。

要处理好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关系。近年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造成的外需严重下滑,政府增加投资以扩大国内需求,这是完全必要的,实践效果也是好的。在经济企稳向好之后,政府投资力度可以作适当调整,要更多地考虑促进民间投资,以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最近,国务院制定了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各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要进一步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进一步解决民间投资准入难的问题。要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深化传统垄断行业和领域改革开放,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壮大实力。建立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要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正确发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需要合理和清晰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能和事务,健全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各级政府要按照加快职能转变的要求,结合实际,突出管理和服务重点。中央政府要加强经济社会事务的宏观调控、引导和管理,进一步减少和下放具体管理事项,把更多的精力转到制定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上,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和市场统一。地方政府要确保中央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加强对本地区经济社会事务的统筹协调,强化执行和执法监管职责,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安定,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要加快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探索地方政府层级改革的路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把保持中央财政调控能力与扩大地方财力结合起来。加快投资体制改革,适当简化和下放投资项目审批权,中央政府集中力量解决涉及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强化投资活动监管。要完善引导全社会投资活动的体制与机制,推进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方式的创新。

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既是拉动消费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坚持把公共资源配置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扩大公共服务,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切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当前,特别要围绕促进就业考虑经济和社会发展,确定政府投资和引导社会投资方向。同时,要下更大决心集中财力建立与我国现阶段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

(责任编辑:孙丹)
http://www.ce.cn/macro/more/201006/23/t20100623_21541316.shtml(供参考)

Ⅲ 如何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下发展县域经济

坚持科学研判形势,理性面对困难。针对县域经济实际特点,切实研究经济下拿枯行对我县的深度影响。坚持查找问题要“把准脉”,解决问题要“对症下药”。准确掌握当前形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科学估算财政收支能力,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坚持加强政企交流,增强企业信心。在主导县域经济实际情况,我县始终坚持“信心”就是生产力,以走访企业的形式进行深入沟通,不断增强企业信心。

坚持提升服务意识,强化服务实效。通过积极争取落实,帮助企业用好用足扶持政策、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了友敏纳企业经营成本。

坚持投资带动作用,促进财政增收。多措并举,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既要以推进项目实施为目标,以项目稽查为抓手好没,通过明确责任分工、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大力推进项目工作有序进展;又要进一步扩宽融资渠道,着力推广PPP融资模式,从而形成对投资的拉动作用,实现对财政收入的“反哺”作用。

坚持财政杠杆功能,发挥调控作用。坚决贯彻落实各项财税改革制度,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坚持不断盘活存量资金,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在确保资金安全和规范审批流程的前提下,加快财政资金拨付速度。

Ⅳ 如何使中国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在未来二三十年时间里,中国经济依然会持续平稳发展。
一、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国际社会的主旋律,只要我们把握国际社会发展的主流,就能使中国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二、国内的情况也是有利于中国发展的。
1、从人的角度来说,随着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改善,中国人所受的教育越来越好,体质也越来越好,可以预料,未来二三十年,我们注重高素质劳动力人才的培养,这将将持续推进经济升级。
2、从社会角度来看,在未来二三十年,只要我们社会建设越来越成熟,就会给给经济发展奠定重要的社会基础。在政治上,我们做到加强基层民主、公民参与的发展、法治的进步,中国经济发展就依然有着稳定和富有活力的政治基础。
3、加强事业单位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财政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的持续深化,政府职能将继续转变,政府运作将越来越高效。随着政府管理体制变革的深入,政企关系、政社关系、政府和市场关系也将日益改善,建立相互良性互动的关系,中国政治制度基本面就会保持稳定和活力,中国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就一定会实现。

阅读全文

与政企拉动经济回升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怎么让婚姻找上门 浏览:465
常州婚姻纠纷有哪些 浏览:202
女兔男龙婚姻不好怎么破解 浏览:900
你心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呢 浏览:330
境外婚姻在哪里登记 浏览:337
学校事业支出包括哪些内容 浏览:938
情商低怎么拓展自己的事业 浏览:200
喜来乐为什么娶美女 浏览:676
美女人的心长什么样 浏览:145
女人幸福是建立在什么 浏览:472
猪和狗配婚姻如何 浏览:723
爱情是个什么图片 浏览:758
男女的婚姻叫什么婚 浏览:40
什么什么事业无不成文体字 浏览:485
爱情故事如何突破偶像剧的思维 浏览:19
要怎么样才能赢回婚姻的自由 浏览:184
舒城事业单位有哪些 浏览:708
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如何融资 浏览:660
秦朝扛木头给金子是什么故事 浏览:30
品牌设计为什么要有故事 浏览: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