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趣的经济方面的小故事
经济小故事三则〔转〕
故事1
一个城里男孩kenny移居到了乡下,从一个农民那里花100美元买了一头驴,这个农民同意第二天把驴带来给他。
第二天,kenny却发现他得到的是一头死驴。
kenny很不高兴,但是农民拒绝把钱还给他,他说:“我并没告诉你这是一头活的驴子呀”。
一个月以后,农民遇到了kenny,农民问他:“那头死驴后来怎么样了?”
kenny说,“我靠它赚了499美元”。
农民觉得很惊讶。
kenny说:“我举办了一次幸运抽奖,并把那头驴作为奖品,我卖出了600张票,每张1块钱,就这样我收了600块钱”。
农民好奇地问:“难道没有人对此表示不满?”
kenny回答:“只有那个中奖的人表示不满,所以我把他买票的钱还给了他,最后扣除成本100元,我赚了499美元。”
许多年后,长大了的kenny成为了安然公司的总裁。
故事2
从前有一个小孩,与妈妈一起到一个叔叔家去玩,叔叔看到这个小孩很漂亮、可爱,就对他说:“你抓一把糖带回去吧!”小孩害羞地低下了头,不响。
后来,快回家时,叔叔看小孩还是没有拿糖,就又说道:“你抓一把糖带回去吧!”
小孩还是低头不响,害羞地看着叔叔,没有拿糖。
于是叔叔就抓了一把糖给他,放在了小孩的口袋里,小孩很高兴地回去了。
回到家,妈妈问这个小孩,为什么你自己不肯拿糖,而当叔叔抓糖给你时,你就要了呢?
小孩说:“因为叔叔的手比我大!”
这个小孩长大后成为了IBM的总裁。
故事3
从前在美国的葡萄镇上,经常有旅游者来访问,他们有时会扔一些零钱给小孩,然后小孩们就会抢着去拣。
有一个小孩却很特别,他每次都对那些十元、五元的大钞票视而不见,很认真地只拣1元的硬币,拣完后就背着书包走了。
大家都觉得很奇怪。一晃六年过去了,小孩已经长大了,可他依然只拣1元的硬币,拣完后就背着书包走了。
随着葡萄镇名气的增大,来游玩的旅游者也越来越多。这个小孩也成了当地的一大旅游景点,游客们都想看看这个小孩,扔钱给这个小孩,而小孩依然只拣他的1元的硬币,绝对不碰其他的钱。
终于有一天,他的妈妈忍不住了,就问他:“为什么你只拣1元的硬币,你去商店买西时,还是认识钱的大小的呀?
这个小孩说,“如果我拿了其他的钱,以后就再也不会有人向我扔钱了!”
这个小孩长大后成为了美国金融界的大亨。http://578red.blog.163.com/blog/static/20810468200751381232174/
一、 用人之道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二、 鹦 鹉
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 另一只鹦鹉前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 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 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 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
店主说:不。
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个数呢?
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这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 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攻关人员,销售代表,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三、 袋鼠与笼子
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
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管理心得:事有“本末”、“轻重”、“缓急”,关门是本,加高笼子是末,舍本而逐末,当然就不得要领了。管理是什么?管理就是先分析事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认清事情的“本末”、“轻重”、“缓急”,然后从重要的方面下手。
四、 扁鹊的医术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管理心得: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体会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而往往是即使请来了名气很大的“空降兵”,结果于事无补。
五、 曲突徒薪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做客,看见主人家的灶上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诉主人说,烟囱要改曲,木材须移去,否则将来可能会有火灾,主人听了没有作任何表示。
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四周的邻居赶紧跑来救火,最后火被扑灭了,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请四邻,以酬谢他们救火的功劳,但并没有请当初建议他将木材移走,烟囱改曲的人。
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初听了那位先生的话,今天也不用准备筵席,而且没有火灾的损失,现在论功行赏,原先给你建议的人没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却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主人顿时省悟,赶紧去邀请当初给予建议的那个客人来吃酒。
管理心得:一般人认为,足以摆平或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棘手问题的人,就是优秀的管理者,其实这是有待商榷的,俗话说:“预防重于治疗”,能防患于未然之前,更胜于治乱于已成之后,由此观之,企业问题的预防者,其实是优于企业问题的解决者
六、 出 门
古时候,有两个兄弟各自带着一只行李箱出远门。一路上,重重的行李箱将兄弟俩都压得 喘不过气来。他们只好左手累了换右手,右手累了又换左手。忽然,大哥停了下来,在路边买了一根扁担,将两个行李箱一左一右挂在扁担上。他挑起两个箱子上路,反倒觉得轻松了很多。
把这两个故事联系在一起也许有些牵强,但他们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故事中的小战士和弟弟是幸运的,但更加幸运的是故事中的上尉和大哥,因为他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管理心得:在我们人生的大道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我们是不是都知道,在前进的道路上,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为自己铺路?
http://hi..com/%CE%E7%D2%B9%C4%A7%C9%B4/blog/item/310921a410ba79f79052eeb9.html
2. 有趣的经济学小知识
经济学十大原理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人们如何相互交易5.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6.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整体经济如何运行8.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0.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经济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它的意思是“管理一个家庭的人”。乍一看,这个来源似乎有点奇特。但事实上,家庭和经济有着许多相同之处。
一个家庭面临着许多决策。它必须决定哪些家庭成员去做什么,以及作为回报每个家庭成员能得到什么:谁做晚饭?谁洗衣服?谁在晚餐时多得到一块甜点?谁有权选择看什么电视节目?简而言之,家庭必须考虑到每个成员的能力、努力和愿望,以在各个成员中配置稀缺资源。和家庭一样,一个社会也面临着许多决策。一个社会必须决定将要做哪些工作和谁做这些工作。社会需要一些人种粮食,另一些人做衣服,还有一些人设计电脑软件。一旦社会分配人们(以及土地、建筑物和机器)去做各种工作,它还应该分配他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社会必须决定谁将吃鱼子酱而谁将吃薯仔,谁将开法拉利( F e r r a r i)跑车而谁将坐公共汽车。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关于做出决策的第一课可以归纳为一句谚语:“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权衡取舍。
我们考虑一个学生必须决定如何配置她的最宝贵的资源—时间。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经济学;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心理学;也可以把时间分配在这两个学科上。她把某一个小时用于学习一门课时,她就必须放弃本来可以学习另一门课的一小时。而且,对于她用于学习一门课的每一个小时,她都要放弃本来可用于睡眠、骑车、看电视或打工赚点零花钱的时间。我们还可以考虑父母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家庭收入。他们可以购买食物、衣物,或全家度假。他们也可以为退休或孩子的大学教育储蓄一部分收入。当他们选择把额外的1美元用于上述用途中的一种时,他们在某种其他用途上就要少花1美元。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典型的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我们把更多的钱用于国防,以保卫我们的海岸免受外国入侵(大炮)时,我们能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消费品(黄油)就少了。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取舍。要求企业减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成本。由于成本高,结果这些企业赚的利润少了,支付的工资低了,收取的价格高了,或者结果是这三种结果的某种结合。因此,尽管污染管制给予我们的好处是更清洁的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健康水平的提高,但其代价是企业所有者、工人和消费者的收入减少了。社会面临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与平等之间。效率(e f f i c i e n c y)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东西。平等(e q u i t y)是指将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在设计政府政策的时候,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例如,我们来考虑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地分配经济福利的政策。某些此类政策,如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另一些政策,如个人所得税,是要求经济上成功的人士对政府给予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虽然这些政策对实现更大的平等有好处,但它以降低效率为代价。当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给穷人时,就减少了对辛勤工作的奖励;结果,人们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少了。换句话说,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为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本身也就变小了。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决策。一个学生不应该仅仅由于要增加用于学习经济学的时间而放弃心理学的学习。社会不应该仅仅由于环境控制降低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不再保护环境,也不应该仅仅由于帮助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忽视他们。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了他们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1.1.2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由于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所以做出决策就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收益。但在许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像乍看时那么明显。例如,考虑是否上大学的决策。利益是使知识丰富和一生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但成本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你会想到把你用于学费、书籍、住房和伙食的钱加总起来。但这种总和并不真正代表你上一年大学所放弃的东西。
这个答案的第一个问题是,它包括的某些东西并不是上大学的真正成本。即使你离开了学校,你也需要有睡觉的地方,要吃东西。只有在大学的住宿和伙食比其他地方贵时,贵的这一部分才是上大学的成本。实际上,大学的住宿费与伙食费可能还低于你自己生活时所支付的房租与食物费用。
在这种情况下,住宿费与伙食费的节省是上大学的收益。这种成本计算的第二个问题是,它忽略了上大学最大的成本—你的时间。当你把一年的时间用于听课、读书和写文章时,你就不能把这段时间用于工作。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为上学而不得不放弃的工资是他们受教育的最大单项成本。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例如,是否上大学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每一种可能的行动而来的机会成本。实际上,决策者通常是知道这一点的。那些到了上大学的年龄的运动员如果退学,转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几百万美元,他们深深认识到,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他们往往如此决定: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利益,这一点也不奇怪。
1.1.3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生活中的许多决策很少是黑与白的选择,而往往涉及到灰色阴影。当到了吃午饭的时间时,你面临的决策不是在快餐或猪排之间的选择,而是是否再多吃一勺薯仔泥。当考试临近时,你的决策不是在放弃考试或一天学习2 4个小时之间的选择,而是是否多花一小时复习功课而不看电视。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 )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记住“边际”指“边缘”,因此,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在许多情况下,人们通过考虑边际量来做出最优决策。例如,假设你向一位朋友请教,应该在学校上多少年学。如果他给你用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生活方式与一个没有上完小学的人进行比较,你会抱怨这种比较无助于你的决策。你很可能已经受过某种程度的教育,并要决定是否再多上一两年学。为了做出这种决策,你需要知道,多上一年学所带来的额外利益(一生的更高工资和学习的全面享受)和所花费的额外成本(学费及你上学时放弃的工资)。通过比较这种边际利益与边际成本,你就可以评价多上一年学是否值得。另一个例子,考虑一个航空公司决定对等退票的乘客收取多高的价格。假设一架有2 0 0个座位的飞机横越国内飞行一次,航空公司的成本是1 0万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座位的平均成本是1 0万美元/ 2 0 0,即5 0 0美元。马上就会有人得出结论:航空公司的票价决不应该低于5 0 0美元。但实际上,航空公司可以通过考虑边际量而增加利润。设想一架飞机即将起飞时仍有1 0个空位,而在登机口等退票的乘客愿意支付3 0 0美元买一张票。航空公司应该卖给他票吗?当然应该。如果飞机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虽然一位乘客飞行的平均成本是5 0 0美元,但边际成本仅仅是这位额外的乘客将免费消费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软饮料的成本而已。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钱大于边际成本,卖给他机票就是有利可图的。正如这些例子所说明的,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做出更好的决策。而且,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1.1.4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例如,当苹果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就会决定多吃梨少吃苹果,因为购买苹果的成本高了。同时,苹果园主决定雇佣更多工人并多摘些苹果,因为出售苹果的利益也高了。正如你将看到的,价格对市场上—在这种情况下,苹果市场—买者与卖者行为的影响对了解市场如何运行是至关重要的。
公共决策者决不应该忘记激励,因为许多政策改变了人们面临的成本或利益,从而改变了行为。例如,对汽油征税,鼓励人们开小型、节油型汽车。它还鼓励人们坐公共汽车,而不是自己开车,并鼓励人们在离自己住的近的地方工作。如果税收足够大,人们就会开始驾驶电动汽车。当决策者未能考虑到他们的政策如何影响激励时,他们就会以他们意想不到的效果结束。例如,考虑一下有关汽车安全的公共政策。今天所有的汽车都有安全带,但5 0年前并不是这样。2 0世纪6 0年代后期,拉尔夫?纳德尔( Ralph Nader )的着作《任何速度都不安全》引起公众对汽车安全的关注。国会的反应是通过立法要求汽车公司生产包括安全带在内的各种安全设备,安全带成为所有新汽车的标准设备。
安全带的法律如何影响汽车安全呢?直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一个人系上安全带时,重大车祸发生时存活的概率提高了。但是,这并不是事情的结束,因为这项法律还通过改变激励而影响了行为。相关的行为是司机开车时的速度和谨慎程度。缓慢而谨慎地开车是有代价的,因为这要耗费司机的时间和精力。当决定谨慎开车的程度时,理性人要比较谨慎开车的边际利益和边际成本。
当提高安全程度的利益高时,他们就会更慢、更谨慎地开车。例如,人们在道路有冰时会比道路干净时更缓慢而谨慎地开车,这并不奇怪。考虑安全带法律如何改变一个司机的成本-利益计算。安全带降低了司机的车祸代价,因为它们减少了伤亡的概率。换言之,安全带减少了缓慢而谨慎地开车的利益。人们对安全带的反应和对道路状况改善的反应一样—更快更放肆地开车。这样,安全带法律最终的结果是更多的车祸次数。安全开车程度的下降对行人显然有不利的影响,他们更可能发现自己遇上了车祸,但(与司机不同)没有得到增加的保护的利益。乍一看,这种关于激励与安全带的讨论似乎是毫无根据的猜测。但是,经济学家萨姆?佩兹曼(Sam Peltzman)在1 9 7 5年的一项研究中说明了汽车安全法实际上有许多这类影响。根据佩兹曼的证据,这些法律减少了每次车祸的死亡人数,但却增加了车祸的次数。净结果是司机死亡人数变动很小,而行人死亡人数增加了。
佩兹曼对汽车安全的分析是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的一般原理的一个例子。经济学家研究的许多激励要比汽车安全法的激励更为直接。没有人对汽油税高的欧洲比汽油税低的美国开车的人少感到惊讶。然而,正如安全带的例子所说明的,政策有时也会有事先并不明显的影响。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通过激励发生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那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3. 消费者为什么要经常换手机,用经济学回答
钻石与水悖论——没有什么能比水更有用,然而水很少能交换到任何东西。相反,钻石几乎没有任何使用价值,但却经常可以交换到大量的其他物品
丰收悖论——在我们印象里丰收会使农民的收入增加,但事实却与我们所想的相反,农民的收入会降低,如果你常看新闻会发现最近乌兰察布的薯仔大丰收,结果快把农民愁死了
价格歧视——我家在西部,我在东部上学,东部要比西部发达,手机和电脑众多,在我们的印象里东西多了就会便宜,结果我的诺基亚手机和联想笔记本来东部买的,结果贵了三四百块钱,由于诺基亚,联想等都属于带有垄断性质的企业,他们会对消费者价格歧视,要不也不会有串货现象
简单点的暂时就想起来这么3个,你从网上搜一下,这些都是很有趣的经济现象,也很容易理解,网上关于这三个问题其中一个的资料足够你演讲5,6分钟了,感觉还是理解为好,对于你以后如何看待一些经济现象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