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国过去的经济体制是什么,现在的经济体制是什么
过去是计划经济体制,现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竞争为基础,以社会主义为导向,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坚持国家宏观调控,以市场经济求效率,以社会主义保公平。
拓展资料:
我国从1949年至1978年是计划经济体制;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1985年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国展开,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下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下具体介绍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
中国的国家经济体制:
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国家经济体制。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3、在宏观调控上,把人民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中国无法做到市场决定价格,尤其是人力资源价格、资本要素等商品价格,完全是官方的官阶标准。比如人力资源工资、银行的利率、股票发行价格、交通价格、大学的学费、水费、电费、煤气费、电话费都是官商单方面垄断价格,与市场无关。市场经济要求公平交易、自由竞争,实行统一的规则,没有法治是不可想象的,而中国是依法治国的国家。
Ⅱ 改革前,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属于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工作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在选择何种经济体制的问题上,我们参考了苏联的模式,即“三大改造”完成之后,逐步落实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然而,是否符合我国实际情况,能否走出一条自己的中国道路成为这一时期最大的问题。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也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不仅改变了我们原有的生产方式,同时对今后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打通了一个新的时期。
(2)旧经济体系有哪些扩展阅读: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体制转变历程:
1、1978年——1992年
十一大结束后,对“四人帮”的彻底粉碎使得中国进入了一个重新反思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时期,这一时期最突出的思想转变即1992年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一时期在落实此目标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反复的论证与实践: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大会指出“按经济规律办事”,那么如何改革就成为1978年之后重点探索的方向。
1981年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针对如何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大会指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这是一次重大的理论突破,尤其对市场经济的理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982年十二大:十二大的召开以党章的形式确立了“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经济原则,并强调市场经济只允许存在于计划经济的体制框架之中。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和以往的认知不同,第一次正式地将中国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相结合,为后续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2年十二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随着80年代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难以解决,在此环境之下,邓小平于十二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
2、1993年——2013年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主要对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主体以及宏观调控方向做了明确界定,并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的部署工作进行了总体规划。
其中,深刻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这对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回答。同时,指出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即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3、2013年——至今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围绕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主题展开,大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深化改革的重点工作,而如何深化改革,需要加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同时,正确的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将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
Ⅲ 旧有的世界经济体系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分别是什么
国际经济秩序与国际政治秩序是不可分离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基础,它决定着国际政治秩序,国际政治秩序对国际经济秩序有巨大的反作用。判断国际秩序的性质主要看该秩序赖以形成的利益基础以及该秩序是否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有“旧”与“新”之分,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指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剥削掠夺为特征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战后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无权地位的情况下,按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意志和需要建立起来的。其主要内容和特征是:以不合理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以国际垄断资本占据支配地位的国际金融体系,以及受少数发达国家控制的国际经济机构,即资本主义在国际生产和流通领域里的垄断。
战后国际政治旧秩序的基本特征是:大国推行强权政治,支配国际事务,干涉他国内政,插手地区冲突,建立军事集团,开展军备竞赛等,主要表现为“强权即公理”。
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建立在旧的国际分工、不等价交换、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基础上的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关系体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形成。当代世界经济中,国际经济旧秩序仍占支配地位。主要表现在:(1) 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家仍然控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等世界性经济组织和机构,维护旧的国际货币体系。(2) 跨国公司在世界生产中居于垄断地位。(3) 发达国家控制世界初级产品市场、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继续以不等价交换掠夺和剥削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一贯利用国际经济旧秩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危机和困难,严重损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Ⅳ 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产生哪些方面的经济设置的变迁
建国 5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变化是由市场经济的神奇力量所致。本文将着重讨论共和国成立 55年来经济制度的变迁过程、变迁的深层原因及变迁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经济变革。一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 或称传统体制、旧体制,系指 50年代中期到 80年代初期的经济体制。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奋斗,我国现已初步建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所说的五十多年来经济体制的变迁也就是指从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这一历史过程。这一变革,是经过我们党长期艰苦的探索和在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完成的。如果没有建国三十多年的理论探索和计划经济体制积累下的物质基础,以及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使这一体制各种弊端的暴露,也就没有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以市场为取向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确选择。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土地改革的胜利完成,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Ⅳ 各位,什么是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国际经济旧秩序”是指二战后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间的国际经济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虽已摆脱其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地位,但它们在该经济体系中仍处于被控制、被奴役、被掠夺的地位。具体来说,就是这些国家,在国际生产领域,它们大多是单一产品结构的国家(即生产一种或几种农产品或矿产品,没有形成完整的工农业生产体系,对国外市场依赖严重);在商品流通领域,它们大多是初级产品生产国(其所产商品大多是科技含量极低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价格低廉,所获利润极低);在资本流通领域,它们大多是资本输入国;在金融领域,它们大多为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所控制;这都是由其生产力落后、资金缺乏、发展较晚所决定的。
Ⅵ 我国的经济类型有哪几种
1、从经济体制上看
中国已经根本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不同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
在主要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上,更多地发挥市场、价格、竞争作用的同时,也特别注重合理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战略指导的作用,没有完全放弃必要的国家管理经济的作用。
2、从经济结构上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结构根据国情和国际环境,在不断的调整中趋向合理化。在轻工业快速发展、农业得到加强之后,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农业落后的畸形产业结构已经改变,重点发展的是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6)旧经济体系有哪些扩展阅读:
经济类型通常划分为:
(1)集权型模式。指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财政、物资、价格、劳动力等均由国家统一计划管理,地方和经济组织权限很小,忽视市场调节作用的一种管理方式;
(2)分权型模式。对经济活动的管理,中央集权较少(指令性计划范围小),侧重于经济组织的经营自主权,强调市场调节作用的一种管理方式;
(3)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模式。指在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地方和经济组织能较充分地行使其自主权力。实行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统一,计划与市场的作用范围覆盖全社会的经济活动;宏观经济调控与微观搞活相结合,以宏观调控为主。
经济类型是体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状况的,并不存在固定的模式,每个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本国的国情,选择适当的模式,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