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的几大经济圈目前哪个竞争力强
中国三大经济圈就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规模,三大经济圈定位也不相同。中国三大经济圈就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规模,三大经济圈定位也不相同。
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也即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近年来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这说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并且有望成为世界瞩目的特大经济区。珠三角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富饶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导入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爆发式”城市化;表现出多中心、高强度、聚集式的城市群发展形态;勾勒出内、中、外三个圈层的“圈层式”经济与城市发展特点;在城市与乡村的连接地区出现了一种“既非城市又非农村”的特殊空间结构形式。
长三角紧临东海,为我国最大的内河长江的出口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八个城市和浙江省六个城市,共计十五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长江的黄金通道流经29个主要城市,把长三角引向内陆腹地,是世界与中国大陆连结的重要门户地区。长三角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长三角的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成综合性产业基地;城市化呈现结构性大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圈层特征明显;城市与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大物流条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实力雄厚,高层次人才密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全国领先。
环渤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北部地区,通过京津唐城市带引向中国北方腹地,区位特殊,工业密集、城市密布,是内地沿海北部通往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由京津领衔的环渤海湾经济区产生于1986年,一般认为,狭义上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其目标是打造以北京、天津为双核的世界级城市。从更大的范围来说,已形成了“5+2”战略合作格局的框架,即河北、山西、辽宁、山东以及内蒙古中东部五个省区,北京和天津两个市。环渤海地区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成了中国重要的工业密集区和大型城市群;区域规划发展的起步较晚,区域经济发展相对于珠三角和长三角明显落后;开始全力构建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发展新平台,建立“多赢”的区域协调和合作新机制。
长三角的优势是商业贸易氛围良好,商业环境好,国际化程度高,有强大的品牌消费市场,民营经济强大,同时一头两翼(中心--上海,南京、杭州为副中心)结构最合理,国内经济学家更是提出了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两大概念;珠三角的优势是思想观念开放,和在香港台湾的投资商沟通相对比较容易,地域上比较方便,建立了和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制度和文化条件,以深圳一些上市公司为代表的珠三角企业成为了中国最优秀的最有投资价值的蓝筹公司;环渤海的优势是自然资源丰富,离国家的政策和决策中心最近,有着强大的重工业基础,房租便宜。据经济学家分析三大经济圈中长三角的增长速率最低,环渤海最高,但是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来计算,2006年长三角已经超过了以东京为首的关东地区,是整个东北亚地区(日本韩国,包括港澳和新加坡)这个区域最大的经济区,到2020年长三角的经济规模会是关东经济圈的两倍同年珠三角会超过关东区。长三角虽然富裕,但包容性最欠缺,在江苏有着苏南苏北之争,浙江有浙东浙西之斗,而龙头上海更是以排外“闻名”,而且苏浙沪的语言沟通上有一定困难。相对而言深圳的包容性就高的多,因为深圳很多都是移民,但语言也是一大障碍,环渤海应该是包容性最大而且语言交流最容易的。现在环渤海已经成了新的创业温床,随着山东的GDP超越江苏已经有人提出环渤海正以惊人的成长速度直逼长珠三角。当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创造转型时中国已经不再是国外大型跨过公司的首选地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地位也渐渐被印度所替代,因此跨国公司投资热也会渐渐降温。而这时国内企业的发展就成了关键,不管是工业,制造业,服务业还是IT等新兴产业,比的就是把握机会的能力了,究竟谁强谁弱还无法也不能下结论,因为三大经济圈各有特色,环渤海的重工业,长三角的制造和服务业,珠三角的新兴产业,但只要能找好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优势,把握好时机,都会有所作为!
2. 淮海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圈哪个前景更好济宁应该如何立足呢
鲁南经济圈是指临沂、济宁、枣庄、菏泽组成的山东南部经济圈。
淮海经济圈包括苏北、鲁南、皖北、豫西四个区域。鲁南四市是全部都包含在淮海经济圈当中的。淮海经济圈崛起对鲁南会有拉动作用,鲁南崛起对淮海经济圈会有推动作用,因此要说前景,鲁南与淮海经济圈是相辅相成的。
不过从现实角度来说,淮海经济圈现在其实只剩下名字了,因为这个区域的城市之间都是各自为战,即便各自省内的城市之间也没有什么协同发展或者共振式效应产生。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圈的中心,一直没有对周边起到任何带动作用,济宁、临沂、连云港、淮安这几年发展都不错,但也都是自顾不暇。因此这些圈子往小了说是各个城市的前景要靠自己,往大了说也就是跟周边城市能否形成协同发展的事实。
济宁近些年来的进步有目共睹,和临沂组成了鲁南双子星。从地理位置来说也是不错的,同时与淮海经济区GDP最大的两个城市相邻,有更多的商机和人才往来交流的机会。
不过济宁的运气并不太好,近几年刚有起色,山东就搞起了强省会战略,以济南目前的实力想要抗衡其他强省会,必然要虹吸省内的资源,集中火力向济南输送存量资源。这样必然就会让省内其他省市的发展受阻。不仅资源可能会被转移,企业也面临被挖角的风险。济南自从搞强省会以来,已经从烟台、滨州、东营、青岛、威海、日照等多个城市挖角大型企业的总部,包括济宁的兖州煤业总部也被挖到济南去了。
关于强省会模式下的处境,可参考四川、河南、湖北。成都独大之后,成都GDP从绵阳的3倍变成了7倍,四川民富最强市攀枝花成为了人口流失最大的城市;郑州成为国中以后,洛阳连续几十年的人口净流入变成了负增长;湖北现在更是成为了养老金缺口第三大省……
很多人以为强省会能够带动周边,其实恰恰相反,强省会之下的省份,省会周边的城市一个赛一个的穷,资源和人才全都流入了省会。
以前济南并没有世界500强企业,但为什么突然冒出来两个呢?因为山东能源集团吞并了兖矿,总部设在济南;山钢吞并了莱芜钢铁、日照钢铁,总部设在济南。所以山东能源和山钢就成为了两个世界500强企业,这种吞并模式跟济南吃掉莱芜市一样的路数。
济宁现在夹在临沂、徐州、济南三个方向当中,支柱产业总部又被济南挖走,将来想要突出重围,把竞争转换为地理优势是难度极大的。如果改变角色将自身塑造为衔接山东和江苏的桥头堡,这是尤为关键的。江苏曾经过度偏重苏南,现在已经改变了方式,对苏北也重视起来。鲁南这几年的竞争力也比十年前强了很多。因此作为鲁南和苏北衔接区域的重镇,济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能够避开济南重组各种国企搞总部经济的锋芒,尽量像东向和南向纵深开展合作,与临沂搭建起山东版的金华与嘉兴。
不管鲁南圈还是淮海圈,都要必须坚持自力更生,打铁还需自身硬,不仅要融入圈子里,还要立足自我,发展自己,新旧动能转换,淘汰旧动能,济宁虽然这两年放慢了步伐,但是也可以看到她的积极进取,内环高架路贯通,鲁南高铁逐步推进,济枣高铁未雨绸缪,枣菏高速联通湖西湖东,济微高速正在进行……,十三五已经成为 历史 ,十四五祝愿济宁越来越好。
鲁南经济圈必须融合淮海经济圈,因为淮海经济圈是苏鲁豫皖的融合。如果淮海经济圈像长江经济带那样强劲,鲁南经济圈四市经济发展强劲。具体说山东省规划的鲁南经济圈实际就是鲁南经济带,协调很困难。淮海经济圈发展缓慢注意是四个省,协调很困难。
兼顾[赞]
3. 江苏的苏南,苏北,苏中分别有哪些城市
截至2016年底,苏南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5个地级市,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5个地级市,苏中地区包括扬州、泰州、南通3个地级市。
1、苏南地区
苏南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总面积27872平方公里,占江苏省土地总面积27.17%,其中平原面积占苏南土地总面积50.45%,山丘面积占28.4%,水域面积占21.15%。
2、苏北地区
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五个地级市。截止2016年,苏北共有5个地级市(辖17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17个县。
3、苏中地区
苏中地区包括扬州、泰州、南通3个地级市及高邮、仪征、靖江、兴化、如皋、海门、海安、启东、泰兴9个县级市,如东、宝应2个县,广陵区、邗江区、江都区、海陵区、高港区、姜堰区、港闸区、通州区、崇川区9个市辖区。
(3)苏北经济圈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21世纪初,省委、省政府依据区域发展不平衡、梯度特征明显的省情实际,重新界定了苏南、苏中、苏北三大经济区域的范围,提出了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的目标。
1949年-1952年,中共在华东大区下分别设立苏南行署区(驻无锡)、苏北行署区(驻扬州)和南京直辖市。1952年9月,苏北、苏南行署区以及直辖市南京市合并为江苏省,南京降为省辖市。
2003年启动实施沿江八市(苏中地区的扬州、泰州、南通三市及苏南地区的南京、镇江、苏州、无锡、常州五市)开发苏中崛起战略性工程。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沿江开发战略决策以来,促进苏中崛起取得显着成效。
4. 江苏真有“苏中”这一说法吗你怎么看
江苏一共13个城市。苏南就是长江以南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五个城市,这没有歧义。苏北在过去常被指称长江以北的8个城市,这种叫法既有地理位置的考量,也有经济发展差异的因素,因为苏南五市经济明显比长江以北的好。但是,最近十多年来,沿长江北岸的南通、泰州和扬州三市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其中经济总量上南通已经超过常州和镇江。所以,现在一般把这三个城市叫苏中。这个叫法过去也有,比如粟裕指挥的苏中“七战七捷”战斗就发生在南通泰州一带。这样一来,苏南依然是江南五市没变,苏中是南通泰州和扬州三市,苏北则指盐城、淮安、徐州、连云港和宿迁。这五个城市要么在淮河以北,要么位于淮河两岸,根据我国南方北方的地理分界线,称为苏北也很恰当。顺便提一下,位于苏北地区的徐州、盐城等城市,十二五以来经济发展大大提速,已经不亚于苏中。所以,从长远看,苏南苏中苏北的叫法主要是依据地理位置,而不是经济发展水平。 我是俺们宿迁,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江苏省的地理划分是这样的——长江以南是苏南;淮河以北称为苏北,而长江和淮河之间的,则属于苏中地区。长江以南,有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和南京等城市,是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 苏中地区包括扬州、泰州、南通。 是江苏乃至全国一个重要的地区。特别是扬州, 历史 上曾有过几度辉煌,隋、唐、明、清时都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之一。现在不行了。 苏北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等市县。苏北人杰地灵,内敛温健,外放直率。就是有点穷。 一般情况下,苏南人瞧不起苏北和苏中人。 有一个故事很有趣儿,充分说明了苏南苏北最大的区别。某知名大学宿舍,住着俩苏南姑娘和俩苏北姑娘,一共四个大美女。立秋后,苏北姑娘买回一个大西瓜,切成四块,每人一块;苏南姑娘买回个柚子,去了柚子皮,小心冀冀地取出一牙牙儿,切成四份。其余的柚子收藏起来。 秋天,西瓜多少一斤?柚子多少钱一斤?价格无法相比呀。 不管别人同不同意,我把解放战争时期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就放在我们海安。因为别人一听就知道方位,如果以长江为界,就不需要这么分,完全可以叫江南江北。如果以苏子开头就得分苏南苏中苏北,因为不分苏中,苏北就太大了。而且生活习性本身就不同。这当然不是歧视,而是气候,语言,生活方式。打个比方,以徐州和南通为例,徐州是中原人为主,汉文化的发祥地,而南通是吴(侬,阿拉)楚(江淮官话)之地。南通至今方言也是这两种风格,只不过是江淮居多。而徐州(我-俺)。吃饭更是不一样,苏中普遍都是种种水稻吃大米,而徐州都是旱地多,以面食为主。当然了,这以后有些东西会同化的,民族融合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就像秦始皇虽然统一了中国,如果不是汉族四百年的容和我们也成不了一家人,区域划分只是为了更好的区分东经多少度,北纬多少度,完全不需要纠结什么!我在福建还分闽东闽西闽南闽北,不信可以去打听打听,从来不曾听福建人纠结过……不知我们有些人为什么放不开?真好笑…… 江苏省,以江宁府、苏州府合并而得名建省。 历史 上、习惯上将江苏省分为苏南、苏北地区。 近代又增加划分出苏中地区。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按照当时的 历史 形势、稳定巩固政权的需要,曾经不仅将江苏省拆分,而且还有将四川省、安徽省拆分,设立若干省级行署区。 四川省拆分设立川东、川南、川西、川北行署区。 安徽省拆分以长江为界设立皖南、皖北行署区。 1949年,针对江苏省的 历史 、现实情况,主要以新、老解放区来划分,将江苏省拆分,设立两个省级行署区,苏南行署区、苏北行署区,以及华东大区人民政府直辖的南京市。 苏南行署区、苏北行署区,既是以长江为界,划分苏南、苏北两个行署区的,也就是习称的苏南、苏北地区。 二、1952年,国内形势已经稳定,中央政府决定撤销苏南、苏北行署区。 以苏南、苏北行署区,加上南京市,恢复江苏省建制。 但是,江苏省长江以北的地区,既苏北地区,地域较大,所以,长江以北,现在人们习惯上又划分为苏中、苏北地区。 其实,解放战争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着名的“苏中七战七捷”,苏中的提法就已经出现了。仅供参考。 江苏有没有“苏中”这一说法呢,肯定是有的,无论从报纸上、电视上、政府正式文件上,都有这一说法。 通常意义上“苏中”指扬州、泰州、南通三市,但是对“苏中”这一说法,很多网络喷子们吃饱了撑着,肆意否认,甚至攻击。 有一点笔者搞不懂,无论苏南、苏北,还是苏南、苏中、苏北,跟你们这些网络喷子有何相干? 无论哪个地域都有富人和穷人,苏南有富人,也有穷人,苏北有富人、也有穷人,网络喷子们,你在你生活的地域是富人还是穷人呢?地域划分对你个人有什么影响? 富人还是富人,穷光蛋就是穷光蛋,决不可能因你生活的地域而改变,网络喷子们,你有哄事的劲头,不如把精力用在你家庭的发家致富上。 我们扬州人对地域如何划分无所谓,也不感兴趣,以扬州的知名度,并不亚于苏南的城市,甚至比苏南的一些城市还要响亮,没必要计较“苏北”还是“苏中”的叫法。 扬州这两个字还不够响亮吗?喷子们你们去吵吧,我们扬州人不参与,我们以“扬州人”为自豪,“扬州”两个字对扬州人来讲足够了。 江苏省以长江为界,江南称为苏南。江北称为苏北。原本没有苏中一说。(地理上习惯以江为界,江南为苏南,江北为苏北),但同为江北的南通,扬州,泰州为与经济欠发达同为江北的另外五地市徐州,盐城,谁安,连云港,宿迁分割,不愿为苏比穷背锅,自称南通,扬州,泰州为苏中。其实是自欺欺人,再分割都无用的江北就是江苏一一苏北。扬州市医院号称一一苏北人民医院。充分证明了杨州是正经的苏北。其实苏北的盐城已超扬州,泰州,经济排各江苏第七位。苏南,苏北这是地理上的习惯叫法。穷与富不是必然的。宏观上国家将苏北定位为商品粮綦地。将大型工厂都建在交通更为发达的苏南区,加上上海市强大的经济辐射,苏南超强,超速的发展速度,(苏南成为上海工业基地),不仅是江苏省经济发达地区。更为全国经济发展领头羊。随着苏北交通(高铁,高速公路)网的建设,苏北经济快速发展不是梦想!事实上苏北诸市在全国排名,全部达到百强市。穷是相对的。而苏北干群知穷而后勇!必将奋起直追!苏北必将成为江苏乃至上海经济圈新的经济增长极! 苏中应该有。经济上,三个地区,显而易见。苏中苏北的差距比之苏南苏中更大。苏中的所有县级单位全部百强县,而苏北稀稀拉拉。地理上,通泰扬地区在江苏中南位置。说苏中不为过。文化上,杨泰江淮文化,南通吴淮过渡区。跟苏北文化的代表徐州宿迁根本不在一个概念里。硬是睁眼瞎话,这两种文化扯一块。 历史 上,通泰扬地区有在苏北一段时间,集中在解放前国共内战,但同时,这段时间也有苏中战役,扯平不说,扬州几千年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江南文化,南通还有一半江南移民,跟江南同种同音。整个常州江南人口加起来也不过跟南通吴语人口相当,更别说镇江南京这两个伪苏南。好意思在南通面前提苏南。 从区域地理位置上看这样的地理划分是正常的丶而且也是合理的,就好比中国的区域版图分华南、华中、华北一样,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对于江苏这个省份来说,苏中应该就是指的江苏中部的意思,当然这是外地人的第一反应,究竟答案是不是这样,请看下文分解 苏中是江苏省中部区域简称,苏中区域包括扬州、泰州、南通3个地级市及高邮、仪征、靖江、兴化、如皋、海门、海安、启东、泰兴9个县级市,如东、宝应2个县,广陵区、邗江区、江都区、海陵区、高港区、姜堰区、港闸区、通州区、崇川区9个市辖区。土地面积2.09万平方公里,2017年苏中区域常住人口1646.07万人,面积和人口分别占江苏省的20%、20.6% 但是在江苏本身,人们可不一定这么想身 现在很多扬州,泰州,南通的人都自认苏中人。不承认自己也是苏北的一部分。尤其是90后00后的群体,在网络的江苏吧,华吧中很多人只要有人说这三市是苏北,立刻就有人纠正咱们是苏中,不是苏北。还说这是省府定的,不服找省府闹去之类的话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我们暂且将上海人、苏南、苏北、苏中的争议搁一边,我问下大家:你家祖上干什么的?往上三代估计基本面朝黄土背朝天,基本都是农民;尊重一下 历史 :抗战前以长江为界习惯分苏南苏北,抗战期间有苏中地区之分,但苏中的地域有东台(盐城南部)、兴化及扬州北面的邵伯及现在所淮安南侧的一部分,为新四军北撤活动区域;其它为苏北;但苏北己经是解放区,而当时苏北的徐州还是山东管辖的(军管);所以说不要为苏南、苏中、苏北去争, 历史 上有这么一说,只不过时间跨度并不长,上海300年前也不过是个小渔村(几代人?);现在那儿还都有穷也有富,为了那点虚荣去争的面红耳赤没必要。5. 苏南,苏北,苏东,苏中分别指哪里
要弄明南通属于何地区(经济模块、文化区域等等),必先理清南通地区之地理、文化、经济等概况。
南通地处吴越文化(主要是吴语太湖片,包括毗陵小片通东话、金沙话和苏沪嘉小片沙地话/崇明话)和江淮文化(主要是江淮官话泰如片/通泰片,包括如海话/如皋话+如东话+海安话和特立独行的南通话)交汇处,形成了独特的江海文化,整体呈南方文化特点。
论述南通和苏南有关的原因:
(1)经济方面:现今南通官方发展战略中称“崛起苏中接轨上海融入苏南”,这显示了南通政府将南通的经济定位为苏中,而非苏南。现在一般都不把南通当做苏南,但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南通是很“苏南”的。当时的南通是费孝通先生率先提出的“苏南模式”的重要成员(苏南模式出自1983年费孝通《小城镇·再探索》:”苏、锡、常、通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是大体相同的,我称之为苏南模式。”),和苏、锡、常并称“四小虎”。清末民初,由于张謇先生等先贤敢为人先的思想革新和其中国人自主推进城市建设的实践行动,开展“实业救国”“教育救国”、试行地方自治,南通成为了江苏为数不多的全国模范县。正因有近代民族工业和开端口城建的底子,改革开放初期,南通成为全国第二个人均工业产值超过万元的中等城市(第一个是常州)。1978年南通地区GDP在全国排第17,省内仅次于南京、苏州。1980年代南通市区的人均GDP在省内也有过数一数二的辉煌,部分指标数倍于现在和南通发展程度差不多的城市(如镇江、嘉兴、绍兴等)。然而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初期南通开始逐渐落后于苏、锡、常,尤与苏州差距越拉越大,甚至被浙江部分城市超越。2000年,南通没有进入江苏省政府定义之苏南经济版块,取而代之的是南京与镇江。
(2)文化方面:南通地处吴文化和淮文化交汇处,姑且不论南通北部江淮官话泰如片(淮语使用者主要属下江民系,又称淮扬民系)本身在江淮官话中便是受吴语太湖片影响颇深的一方言片,就南通东南地区(即通海启南三县)而言,其民主要操吴语,属江浙民系(又称吴越民系、江南民系),约有330万,另南通市区之南通话学界暂归之为江淮官话通泰片,然其特殊性很大,与境内除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金沙话外其余方言均不能沟通,其已失去全浊声母,故不列为吴语方言,江苏省官修史志南通部分将其列为毗陵吴语向泰如江淮官话的过渡方言。
(3)地理方面:按照地级市地理经纬度来看,南通纬度为北纬32.01度,省府苏南经济板块中,南京为32.04度,镇江为32.2度,苏州为31.32度,无锡为31.59度,常州为31.79度(来源:江苏省经纬度查询表),由此可见,属于省府定义苏南板块的宁、镇二市之纬度尚比南通市大,纯地理层面考量,南通市区即比宁、镇市区更略偏南。
论述南通和苏北有关的原因
(1)区划方面:目前江苏将全省划作三大部分:苏南、苏中、苏北。这种划分更多的是一种经济意义上的区分。“苏北五市”包括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徐州。这些地方被认为在省内发展得不够优势。因此,省内的“苏南五市”与此进行对口援助。“苏北”的范围因时代的不同而变更。其建国初的“苏北”与现在经济地理上的“苏北”差异较大。1949年4月,苏北行署区设立,这个省一级的行政区包括现在江北的大部分,但连云港、徐州、盱眙、泗洪、老江浦县等地或属山东或属安徽,都不在“苏北”境内。今天的南通市全境都属苏北,此外还要搭上崇明县——1958年前,崇明县属南通专区(南通专区最初为海门、启东、如东、南通、崇明五县,后从泰州专区划入海安、如皋二县,共七县)。南通市区和南通专区没有统属关系,当时的南通市包括城南区、城东区、城中区、城西区、钟秀区、唐闸区、狼山区、芦泾区,总面积差不多是当时上海市区的一半。
(2)文化方面:在解放初期及以前,“苏北”一词并不见得有很多歧视的含义。被拆分为五大部分的江苏复省后,苏北就渐渐表示江以北的所有江苏地区了,这样,在省内,“苏北”和“江北”就等同了。所以解放前及解放初的江苏(这里包括上海,上海当时有很多称呼”苏北人“的情况),人们习惯于以“苏北”一词称呼省内江北地区(习惯上甚至不包括徐州等地,主要指扬州、泰州、淮安等更近长江之地),尽管南通的纬度在省内已经很偏南了(和南京差不多,比镇江更南),但当时人们习惯上只以扬子江为分界,不以北纬32度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假象线为依据。随着经济差异的变化,“苏北”和“江北”一样在某些地区、某些人群嘴中及某些场合也渐渐有了歧视的味道。在苏南——特别是在上海,人们更喜欢以江为界分作南方、北方,而不是秦岭淮河,所以,尽管如今的“苏北”概念不包括南通,但很多江南人仍将南通视为苏北,不可否认,这在某种程度上已形成为一种“口头文化习惯”。
论述南通和苏中有关的原因
(1)经济方面:从2000年开始,南通被划入“苏中”经济板块至今只有很短的时间。早期繁荣的南通,由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不给力,就成了省内的“二类地区”。苏南、苏中、苏北的划分看似和地理位置有关,其实是上世纪末新世纪初各地经济实力的表现。若论地理位置,南通位于江苏东南部,并算不上“中”。早期的南通可能更“苏中”,因为当时江苏尚有崇明、嘉定、宝山、青浦、松江等地,更往前整个上海市区域都来自江苏省,南通不见得很南,到1958年崇明县和松江专区划入上海市,南通专区一下子和外省接壤了,在省内位置变得很南。江南地区的很多人有时并不承认有“苏中”的概念,直呼苏中、苏北为“苏北”。
(2)区划方面:其实,“苏中”的概念比我们想象的更遥远,并非是这些年才使用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就有主要由新四军、解放军划分的苏中、苏北、苏南等敌后解放区。不过那时的“苏中”范围并不十分稳定。1946年的苏中甚至包括了常熟、无锡乃至苏州等今日被视为苏南的地方。如同东台不甘被视为苏北一样,通州、海门、启东等地似乎并不想成为“苏中”的一部分,其中尤以启东为甚。由于人口基数过于庞大,南通市的人均GDP并不理想,但工资水平与人均收入在全省还是较为领先的。就民众而言,这点比GDP的意义要大得多了。
论述南通和苏东有关的原因
(1)地理方面:苏东主要指江苏东部沿海地区,虽然主要为经济概念,但是其也有一些地理方面的基础,苏东一般包括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地,江苏沿海地区正是这三个地级市,而且三地由南往北依次排列,较均匀地分布于整个江苏东部,海岸线虽更易千古,岁拓东疆,向海要地,但仍与范公堤有平行之妙。苏东地区海岸线长954公里。地处我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交会区域,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独特,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
(2)经济方面:20世纪90年代江苏提出“海上苏东”计划,包括连云港、盐城、南通三个地级市及其24个县(市,区),2007年,江苏再次提出沿海开发,进一步明确了促进江苏东部经济带的崛起。2009年江苏沿海大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苏东并非行政区划,自1953年苏南、苏北、南京合并为江苏省,苏南和苏北不再作为行政区划,而是江苏经济区划,与新规划苏中地区一致为江苏三大经济板块,苏东则作为江苏沿海经济发展带。
苏南、苏中、苏北之外,“苏东”又来凑热闹。相对前三个概念而言,“苏东”较为微弱。江苏并没有“苏西”的概念,但是江苏西部有一些共同点:这个区域地势较高,与江苏整体的平原特点略有些不符。此外,这一大片区域在历史上很繁华,南京、镇江、扬州、老淮安、徐州同为第一、二批历史文化名城,连绵数百里,全国仅此一家。相比之下,苏东就显得有一些共同点了:地势较低(连云港沂沭低山丘陵平原区地势较高,但占苏东的比例很小)、历史较年轻。另外连云港和南通还同属改开初期的十四个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阵营。广义上的苏东还要包括苏州、无锡,但这两个地方不靠海,与“海上苏东”的内涵有差别。“海上苏东”虽然早就提出,但关键是2007年的重提沿海开发和2009年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通过。
“海上苏东”的提法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江苏长期漠视沿海。同为沿海省份,山东、浙江的沿海城市就明显比内陆城市发达。不过苏东地区在全省并不显得怎么弱势。在学术上,苏东常被称作“经济洼地”,这是对事实缺乏考察的表现。在省内来看,苏东绝非所谓“经济洼地”,建湖以南的县市都是全国百强县。就南通而言,实际强于江苏西部大部分地方。苏东三市的内部融合性相对差了一些。这两年媒体对“苏东”的提及也不如2009年。南通一心要融入苏南,做上海北翼中心,对“苏东”概念不见得有多大兴趣。2012年的城市定位中,“沿海”的概念更多地被连云港承担,而南通被定位为“长三角北翼的经济中心”。至此,“苏东”的概念已经显得平淡了。
作为江苏唯一一个与苏南、苏北、苏中、苏东均有渊源的城市,南通成了罕见的“地理矛盾体”,颇具传奇色彩。历史翻云覆雨,唯一不变的只有“变”。而南通在日后的发展中,变化也在所难免,随着沪通公路铁路大桥、南通新机场、通州湾江苏新出海口、通苏嘉甬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推进,这座通江达海的城市——因避与北京通州重名而改名的南通州,其未来的传奇,还当拭目以待。
主要参考来源:南通“四苏演义”(摘自《南通元素》杂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