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合肥经济圈的合肥经济圈最新规划
2014年8月4日,《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专家评审会在合肥召开。 《规划》提出构筑“一核三心、五带多极”的经济圈空间布局,打造一小时城际通勤圈和生活圈等。
2013年,合肥经济圈GDP达到7798.7亿元,增速为10.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规划》将合肥经济圈未来发展定位为“长三角与中四角重要增长极”“安徽省核心增长极”,打造成国家重要的自主创新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并构建起国家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规划》预测,到2030年,合肥经济圈常住人口将达到2500万人,城镇化率为73%-75%。据此,合肥经济圈内将打造1个特大城市、3个大城市、17个左右小城市、200个左右小城镇等,形成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新格局。合肥经济圈总体结构将以点轴的形式推进,构建“一核三心、五带多极”的开放性空间结构。其中,一核指合肥都市核心区,三心指淮南、六安、滁州三个中心城区,五带指合淮、合滁宁、合六叶、合桐安、合巢芜发展带,多极指多个县级中等城市和若干产业新城。
《规划》提出,加强各市镇之间的交通互联,将采取强化枢纽、提升铁路、共享航空、连通水运、加密高速、提升国省道通达度、构建城际快速通道、打造一小时城际通勤圈和生活圈等举措同步推进。
省经济信息中心近日发布报告称:与2010年相比,全省区域经济格局有所变动。从全省看,2014年与2010年相比,GDP比重上升和下降的市各占50%。其中,GDP比重变化最大的是合肥市、淮南市、马鞍山市。前者比重提高近1.4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后两者降幅均在1个百分点。
合芜GDP比重上升
合肥和芜湖无疑是安徽经济发展的主要受益者,两市经济总量在全省的位次始终保持在前两位。除此以外,两市GDP比重明显上升,经济总量已超过全省的三分之一,达到35.5%。
四年间,两市GDP比重分 别由 2010年的23.1%、10.5%提高至2014年的24.5%、11%。合肥的上升幅度位居全省第一。
此外,蚌端口、宿州、宣城和滁州四市GDP比重稳步小幅上升,平均上升幅度在0.24个百分点左右。分析称:上述区域经济地位的稳步上升与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园区培育以及重大项目引进等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是密不可分的。值得注意的是,蚌端口GDP比重上升幅度居全省第三位,与阜阳、滁州的差距逐渐缩小。
沿江两市比重下降
淮南、马鞍山、安庆3市GDP比重持续下降且幅度较大,已分别由2010年的4.72%、7.41%、7.72%降至2014年的3.75%、6.45%、7.34%。其中,淮南经济转型发展明显滞后于淮北、铜陵等市,经济增长对煤炭的依赖依然较高。
淮北、阜阳、六安、铜陵,4市GDP比重下降幅度相对缓慢,降幅均小于0.25个百分点。其中,淮北GDP比重由2010年的3.61%降 至2014年3.55%,降幅为0.05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仅高于黄山。此外,亳州、黄山、池州3市GDP比重基本保持稳定。
建议扩容合肥经济圈
省经济信息中心报告建议进一步扩容合肥经济圈,建议逐步将蚌端口、芜湖等市纳入其中。
此外,分析还认为:皖北地区城市区划调整也亟待优化。“建议将寿县划入淮南行政区划、凤阳划入蚌端口行政区划、萧县和砀山划入淮北行政区划,推进蚌端口淮南、淮北宿州一体化发展;继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建议将个别具备条件的县设区或市。”
B. 中国8大经济圈是什么
1.长江三角洲经济圈
GDP:江苏+浙江+安徽+上海=17.4万亿人民币
2.环渤海经济圈
GDP:北京+天津+河北+山东=14万亿人民币
3·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
GDP:广东+香港+澳门=10.5万亿人民币
4.中部经济圈
GDP:湖北+湖南+江西=8.2万亿人民币
5.海西经济圈
GDP:福建+台湾=6.6万亿人民币
6.西南经济圈
GDP:重庆+四川+云南=6.5万亿人民币
7.东北经济圈
GDP:黑龙家+辽宁+吉林=5.22万亿人民币
8.西北经济圈
GDP:陕西+甘肃+宁夏=3万亿人民币
事实上中国还有两个经济圈已经成型:
1.北部湾经济圈
GDP:广西+贵州=3万亿人民币
2.中原经济圈
GDP:山西+河南=5.3万亿人民币
八大经济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日前发表报告指出,中国所沿袭的东、中、西区域划分方法已经不合时宜。为此,报告提出"十一五"期间内地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并可将四个板块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具体构想。
其中,毗邻港澳台的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应建设成三个基地和一个中心。这份由国务院智囊机构发布的《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对"十一五"期间内地区域划分提出了一些具体设想。报告还指出,由福建、广东、海南等三省组成的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紧邻港、澳、台,海外社会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