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布时间:2022-01-23 13:54:52

① 如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给你个提纲吧:
1)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必须完全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思考
a,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主要成分,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必须做大做强,保值增值。
b,国有经济规模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所有制本质。
c,国有经济的某些失控状态并不能说明是国有经济自身的问题,而多半是经济规模对流通能力的影响。
d,国民经济命脉总是由最具有活性的金融系统控制的。而国有企业金融是目前我们国家与西方经济最大的落差环节,需要在国际化竞争能力和流通容量扩容管理上下功夫。
e,在国际化潮流下,我们国家经济主体不去主动控制我们的经济命脉,就会被其它经济力量所控制,其结果将会是灾难性的,比如前些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这就是经济力量已经作为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较量和碰撞的世界现实:不进则退。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a,重点围绕国有企业金融来调整结构,让旗舰企业与金融流通相渗透来提高运行效率。
b,调整的目的是达到增强经济融合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以及增值能力。
c,调整的手段是信息化、自主化、多元化、导控化。

3)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化改革的必要性
a,经济结构的调整实质上不在于公司化与否,而在于企业是否遵循流通原则和市场规律。
b,对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说,公司化的改革是个不错的选项,前提是这种公司化要实行真正经济化、市场化和国际化。
c,可以看出要达到以上目标,主要面临的困境是:
缺少国际化金融和管理人才;缺少创新性的公司文化;缺少与大国角色的相当的经济安全防范机制。前两个问题好解决,对第三个问题,要特别强烈呼吁构造走向世界的海空通道和政治军事保障。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
a,高新科技产业与传统产业理论上是不能分割的。实际上也是如此。成功的高新科技产业往往有传统产业基础,传统产业也必须不断融合高新科技成果。
b,坚持对高新技术产业两手抓:一手抓防止知识产权陷阱;一手抓知识产权创新。说到底还是个人才问题。
c,传统产业也要两手抓:一手抓传统产业的大规模产业化;一手抓传统产业的个性化发展。简单说就是,产业规模要更大,传统特色要深挖并上升到文化传播的战略高度。如果硬实力是政治军事,软实力就是经济文化了。高新科技就是推动软硬实力发展的动力。

中国当代经济学私塾教员
舟民原创

② 怎样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如何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子:
第一,要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
第二,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三,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健全以间接手段为重的宏观调控体系。
第四,建立以按劳动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
第五,建立健全的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③ 结合自己的理解,论述应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00-3000)字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摘要】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将更加重要,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与公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融合的成分,并将在以后相当长时期内发挥一些特殊作用。早在党的十五大就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因此,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题中之义。随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使非公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的关键之一。同时,继续探索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促进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用市场经济的通行手段实现传统公有制发挥的经济社会功能,正是我国经济在今后一段时间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现状及其地位

1.非公有制经济的现状。

广义地讲,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私营经济、境外资本所形成的经济成分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个体私营经济所占的比例最大,最受关注的也是个体私营经济。同时由于其他经济成分的统计数据不规范,所以,在这里就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例来分析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现状。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截至2002年底,我国有个体工商户2377万户,从业人员4742万人;私营企业243万户,从业人员3409万人(含私营企业投资者)。但上述的私营企业只是按工商部门颁布的私营企业登记条例注册的狭义的私营企业,而不包括按公司法注册的由私人投资的公司以及带“红帽子”的企业。所以,广义的私营企业的户数和从业人员要显着超过狭义的私营企业。另外,由于个体户和私营企业的规模一般较小,产出难于统计,所以个体私营经济在工业产出和GDP中的比重并没有准确的数字,但一般估计个体私营经济占GDP的比重约为1/3左右,其他非公有制经济大体与个体经济相当,所以整个非公有制经济的成份在2/3左右。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产出的平均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国有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非公有制经济在增加就业方面更是功不可没。据统计,目前狭义的个体私营经济的从业人员就超过了8000万人,国有企业的在岗职工人数只有5000多万人,而且国有企业的在岗职工人数在这些年里每年都大幅减少。同时,国有企业的下岗分流人员许多被个体私营部门所吸收。可以看到,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对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出现了与公有制经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促进了混合所有制的形成。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而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要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可以预见,私营企业在这方面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另外,一些私营企业参股国有企业,包括民航、金融领域的国有企业。从这种趋势来看,未来的混合经济成分将大大上升。

2.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和地位。

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即使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里,我们也仅将非公有制经济当成是一个补充成分。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随着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推进、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随着财政体制向公共财政体系的转轨、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将更加重要,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与公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融合的成分,并将在以后相当长时期内发挥一些特殊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非公有制经济将是国民经济发展强劲稳定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平均增长率远远超过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增长率,对二十多年来的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相对困难的几年里,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明显的。由于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将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将会成为国民经济强劲稳定的发展动力。

第二、非公有制经济将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最大来源。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将是各级政府的一个较为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在过去几年里,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就业人数持续减少,而正是非公有制经济每年创造了数百万的就业机会,不但吸收了新增的就业人员,也吸收了从国有企业的分流人员。以后,非公有制经济仍将会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最大来源。

第三、非公有制经济将会是越来越重要的税源。尽管国有经济目前在整体上仍然是政府最大的税收来源,但非公有制经济直接和间接创造的税收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特别是在增量上会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第四、非公经济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直接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我们尽管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将是平等竞争、厉行法治等基本规则的直接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

二、浅析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尽管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有很大比重,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现实中仍然存在一些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策环境仍然不平等。总体而言,与公有制经济相比,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其中的个体私营经济得到的仍然是“次国民待遇”。无论是在行业准入方面,还是资源获得方面,都受到程度不等的歧视。这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不平等,与政府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管理中的力量太大且随意性太强有极大关系,主要体现就是复杂繁琐的审批制度。可以发现,复杂繁琐的审批制度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中,如注册、征地、取得经营许可、进入新的行业、投资立项、兼并收购等具体活动中,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制约比对公有制经济的制约要大得多,甚至在处理公有制经济的审批中出于社会稳定等政治需要而放宽尺度、实行倾斜政策。另外,非公有制经济中的个体私营经济由于企业规模一般较小、实力较弱、历史不长等原因,所以还会遇到融资困难的问题,而我们的社会环境不但没有为它们解决问题提供便利,反而制造了许多壁垒。

第二,缺乏法制化的财产保护体系、税收体系和其他经济活动规范体系。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没有坚实的财产保护体系、规范的税收体系和其他经济活动规范体系做基础,一方面会导致这些经济的业主权利受到侵害,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业主想方设法“钻空子”、损害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特别应当注意的是,中国仍然处于转轨期,市场秩序还比较混乱,企业行为还缺乏规范,政府经常会进行一些整顿,如果政府不严格地按照法律办事,或者自由裁量权过多过大,非公有制经济将很容易受到打击。

第三,普遍存在违反税法、劳动法、知识产权法、商标法等现象,存在 “官商勾结”和“寻租”现象。非公有制经济的确存在相当多的偷漏税、拖欠雇工工资和任意增加劳动时间、假冒他人商标等违法违规行为。一些个体户和私营企业甚至热衷于“官商勾结”以获取不正当的资源和政府支持,从而得到暴利。近几年,一些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在参与国企改制中,与个别官员或国企领导勾结,低价攫取国有资产并进行欺诈性财产转移。

由于存在上述问题,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还受到很大的制约,特别是放在加入WTO之后经济竞争日益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还显得发育不良。另外,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地区不平衡性,大部分非公有制的企业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在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区,而西部地区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却要缓慢得多。

所以,只有针对上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失时机地制定政策措施,才能促进非公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第一,进一步强调对私人财产的保护。尽管有人认为宪法已经明确宣示,国家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没有必要调整。但是,由于宪法对公共财产的保护要强烈得多(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破坏国家和集体的财产),这种区别性的表述可能被理解为区别性的政策,所以仍然有必要在党的文件中和宪法中进一步强调对私人财产的保护。

第二,要逐步建立法制化的财产保护体系、税收体系和其他经济活动规范体系,这在实际工作中比宪法宣示更重要。不仅仅是制定这方面的法律,关键是要建立严厉的诉讼、判决、执行体系,这样才能既约束政府的行为、也约束非公有制企业的行为。当然,这意味着向现代法治国家的转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我们至少应坚决向这个方向迈进。

第三,目前最关键的是要改革复杂繁琐的审批制度。在实际工作中,正是这些审批制度的存在,使得无论宪法、法律如何强调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产保护和开放准入、平等竞争,都会因为审批制度的存在而得不到贯彻。所以,无论是注册前置审批还是投资项目审批、经营活动审批,都应该大力精简和透明。

三、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或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国有经济在公有制经济中占有最大比重,所以国有经济的地位备受关注。以国有制为代表的公有制经济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发挥了一些至关重要的经济社会功能。计划经济下的公有制是一种有效的资本动员方式,是在特定阶段一种有效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安排方式,是一种对特殊资源和对特殊技术的控制方式,是企业直接兼顾就业、收入分配、普遍性服务等社会公益目标和直接满足政府特殊需要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有人认为公有制比重的降低可能会削弱这些曾有的经济社会功能,从而导致经济社会秩序的混乱,甚至导致社会主义性质的改变。

但总的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下降。改革开放前国有经济占工业总产值近80%,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公报,2002年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产出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只有36.1%。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经历来看,国有经济比重的降低是一个必然趋势,这个趋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直至这个比重降到一个合适的水平。 我们需要认清这种趋势的必然性,并顺应这种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的经历雄辩地告诉我们,国有经济比重的适当降低,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问题的关键是,在以国有制为代表的公有制比重下降的同时,我们要学会用市场经济中的通行手段来基本实现传统公有制发挥的经济社会功能。

因此,在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公有制经济的定位不应该是追求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应该是追求计划经济下曾发挥的经济社会功能,而应该是在少数特殊行业和领域实现特定目的。众所周知,计划经济时代公有制所发挥的经济社会功能,基本可以通过市场经济的通行手段来实现。因此,除了少数特殊行业和领域外,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发展方向,这就是平等竞争、相互融合。所谓平等竞争,是指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资源配置中、在行业准入政策中、在政府对所有经济活动的管理中,获得同样的对待。所谓相互融合,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所有制要适应现代法治社会的财产组织形式,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可以在现代公司制度的财产组织形式中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即使在特殊行业和领域中存在的纯粹公有制经济,也应该适应现在法治社会财产组织形式,采用特殊法人等企业形态来清楚地界定各方的权利和责任。

④ 如何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职能边界,纠正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其中的重点内容包括:政府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以维护市场规则、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除各种不必要的行政管制,提高政府机关办事效率,为各种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发育和成长;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低收入阶层和困难群体构筑保障基本生活的安全网;调整和加大对农业、科技、教育、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府指导、支持力度,追求经济、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宏观管理的制度创新,发展和健全间接调控经济运行的管理体系。我国政府在制定实施赶超战略、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等方面责无旁贷,但在具体方式上,必须坚决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直接干预、大包大揽的做法,转为以经济手段为主,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方面的税收、国债、折旧率、利率、汇率等经济杠杆,引导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向、流量和市场主体的行为。应当认真总结我国1993年以后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和1998年以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取得显着成效的经验,深入分析宏观管理与调控中仍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从经济预测与规划、政策研究与方案设计、决策程序与责任制度、机构合理精简与提高效能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宏观管理体系。宏观调控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政府公职人员知识的更新、素质的提高,这些都需要以相关的制度创新来统领,如政府公共信息披露制度、公共财政管理制度、政府项目可行性论证制度、公职人员考试与考核制度等都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积极探索政府调控方式的创新。财政投融资、贴息、信用担保等与市场兼容的政策倾斜做法,是在向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管理体系转变中需要特别重视的方式方法创新,应当积极探索,逐步健全。在不少准公共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还应试验和推行BOT、TOT方式,引入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效应,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市场经济内生性力量的成长和壮大。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应着力将阶段性的反周期操作与长远的、更具根本性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深化紧密地结合起来,以谋求通过化解深层次矛盾支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下一步,还应考虑引入多样化的政策手段,如必要的结构性税收减免和税制改进,以及积极稳妥的金融市场化措施等。

高度重视收入分配方面的问题,力求通过统筹兼顾的宏观管理与调控,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应当坚持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进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大思路,一方面应在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的导向下,鼓励发达地区乘势而上,鼓励社会成员在公平竞争中正当致富;另一方面应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托底,并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运用一系列的转移支付政策与税收再分配政策,适当调节地区间、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和扶助困难群体,促使经济增长的成果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共享。
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抓住完善政府、完善企业、完善法规、完善环境四个关键环节。
完善政府,是指把政府建设成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完善政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是政府职能转变走向新阶段的标志。
完善企业,是指使企业(也包含各类市场经济组织)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真正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成熟企业。为实现这一点,需要从两方面努力:一方面是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企业自我完善,解决好管理模式、治理结构和发展战略问题。
完善法规,是指进一步完善有关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完善方方面面的经济法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完备的法制条件。我国已制定了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制度、市场管理秩序的法律、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劳动及社会保障的法律等30余部专门法律。
完善环境,是指健全市场经济运行的环境。主要包括: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环境;生产要素市场化环境,即原材料、能源、劳动力等价格按市场供求来形成的条件;企业融资的市场化环境,即利率和汇率由市场形成、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交易活动自由、市场中介独立、内外资企业享受平等待遇的贸易环境等。

⑤ 如何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⑥ 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加快了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从而推动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体地说:
所有制结构日趋多元化,国民经济的微观活力增强。公司制改造推动了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调整,虽然在CDP中的比重下降,但是效益提高。1989—2001年,国有企业户数由10.23万户减少到4.68万户,但实现利润从743亿元增加到2 388.56亿元。各种新型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迅速壮大,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蓬勃发展,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1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1/3以上。多元
化的所有制结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日益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市场体系基本形成,生产要素市场初具规模。农产品指令性计划全部取消,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午交易额1.3万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一半。工业品指令性计划仅限于5种,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竞争决定,企业普遍实现自主生产经营。资本市场发展迅速,证券市价总值超过4.5万亿元,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和外汇市场相继建立。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促进了劳动者自主择业,
技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交易量不断扩大。市场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等现代化的流通方式正在兴起。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逐渐打破,整顿市场秩序取得积极成效。新型宏观调节体系初步确立,间接调节方式开始发挥主要作用。按照现代
市场经济规律,中央银行宏观调节职能得到加强,金融分业监管体制逐步完善。公共财政框架初步建立,分税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宏观调节由主要依靠计划指令和信贷规模控制等直接手段,转向综合运用发展规划、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间接手段。宏观调节重点由干预微观经济转向调节市场供求总量变动,由追求速度、数量扩张转向提高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注重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和力度,积累了治理通货膨胀和应对通货紧缩趋势的经验。
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逐步深入。平均主义、大锅饭式的分配制度基本打破,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格局不断发展,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新制度正在形成,各种劳动收入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得到国家保护和社会认可。初次分配领域坚持以效率和贡献为导向,积极探索市场化的薪酬制度。再分配领域侧重维护社会公正,努力保证低收入群体分享社会
经济发展成果。各类市场主体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得到鼓励。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稳步推进。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独立于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到2002年底,全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达1.47亿人,是1990年的2倍多,农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5462万人;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超过1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启动,覆盖面达9400万人。初步建立的“社会安全网”,为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深化企业改革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换步伐加快。适应发展市场经济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我国加强相关法制建设,陆续颁布了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一系列重要法律,国务院各部门共清理涉外规章和有关政策规定2300件,废止830件,修订325件。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进一步精简,上一轮机构改革全国精简行政编制共计115万人。行政审批和微观经济干预逐步减少,国务院已取消1195个行政审批事项。中央、地方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管理的直属企
业脱钩,军队、武警和政法机关不再经商办企业,推进了政企分开。改革的深化明显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增强。农村经济的商品化和市场化进程也在加快。从商品率看,目前粮食、蔬菜类产品已超过30%,畜产品、水产品超过50%,水果接近90%。综合国内学者研究测算结果,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超过60%(一些国际研究机构的研究也表明,中国经济的自由化程度正在提高,在国际比较中的排位逐步前移)。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中开始较大程度地发挥基础性作用。但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这样的市场经济仍然是发育程度较低、不健全、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是传统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深层矛盾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转轨过程中又面临诸多新问题的市场经济,是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对外开放而需要不断创新的市场经济。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任重而道远。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主要应做到:第一,解决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至今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的深层体制矛盾。一是要进一步对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二是加快大型国有企业的改制;三是促进国有企业职工就业机制的转换,完善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创新,大幅度降低金融风险隐患;五是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换,全面理顺政府、企业、消费者、中介组织等市场经济相关主体的基本关系,将着力点放到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上来,提高决策的科学民主化。第二,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一是加强产权保护;二是健全收入再分配体制,减少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而导致的社会不稳定;三是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加强反垄断、促进竞争;五是发育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六是加快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相适应的法治体系.第三,适应经济发展、科技革命和对外开放的变化而积极推进体制创新。

⑦ 如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更是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和强有力组织保障下进行的。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发出改革开放的动员令,到市场化改革方向的选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确立,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部署,再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十九大报告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目标,无不是在党中央统一安排和强有力推进下实现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顶层设计和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强调“一把手抓改革”,对进一步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搞市场经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习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

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他还进一步指出:“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

之所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

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应有之义。

第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4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如果没有40年前那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就不会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没有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大就提不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同样,没有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思想解放和理念创新,也不可能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论断。

因此,习总书记指出:“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十年动乱结束不久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新时期开启全面深化改革,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

第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始终坚持生产力标准和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因此,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市场化改革,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始终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

坚持生产力标准,必然要求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人民群众进行改革探索和创新。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

第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和劳动者积极性不高,慵懒散盛行,根源在于“利益牵引和物质刺激”不够,平均主义严重。因此,承认并坚持物质利益原则,放权让利,建构与物质利益直接挂钩的激励机制,破除平均主义,就成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逻辑支点。

马克思曾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邓小平也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⑧ 如何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中国共产党的一党执政。

这是西方国家最不认同的方面。但他们的有识人士在谈到中国之所以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却首先提到这一点。美国着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最近出版的《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写道:“分析中国自身的条件和优点,我们不难发现,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是坚定不移地为中国人民谋利益的。这种长远策略方针的执行不会像西方国家那样因为总统任期的结束而中断。中国也没有导致国家分裂的党派斗争,没有因为路线的突然改变而使发展受阻。”“西方国家仍然宣称西方民主是最好的执政方式。但是从在中国所见所闻来看,我们不得不怀疑现代民主是否是唯一可接受的民主形式。”[9] (P1、P6)美国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该报网站上写道“一党专政当然有它的缺点。但当这个政党的领袖是一群相当开明的人时,正如中国的情况一样,这也会成为巨大的优势。这样一个政党可以强行实施政治上很艰难但对于一个社会在21 世纪的发展来说却极为重要的政策。”

2.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是中国模式的突出特点。

俄罗斯《导报》2009 年10月9日发表《自由思想杂志》主编弗拉基斯拉夫·伊诺泽姆采夫着文“向中国学习”说:“中国崛起的前提条件是:保留现有企业的国有制,积极主动建设新企业,因此先进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在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他们特别看到了国有制的优势。德国《星期日法兰克福报》2009 年4 月12日发文说“还有一个将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理由:在其他地方出现放贷困难之际,中国的银行与一年前相比,甚至扩大了向企业的放贷量。这是上面下达的指示。银行根本无法抗拒,因为它们毕竟都是国有的。”

3.国家计划强有力的主导作用。

英国发展问题专家库克认为:中国总的特征是“权威的管理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他们谈论市场与计划结合时,强调的是计划一面。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姚树洁教授说“中国当然有独特的发展模式。从经济上讲,中国的市场和计划结合得很不错。比如说经济发展中制定五年计划就很有效。有个五年计划就像走路时有了目标,可以更清晰地规划一些大项目。而英国就没有这样的计划,每年只能靠预算来规划,效果就差很多。”[10]

国际上特别看重国家制定规划并用它指导社会生产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俄罗斯战略文化基金会网站2009 年9 月12日发表文章“中国社会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这样写道:“无疑,高瞻远瞩也应该算作中国在管理方面的一项优秀传统。这使中国避免了其他国家的许多毛病。规划、计算,这些东西在中国是根深蒂固的,它们促使许多人想到,中国的社会主义是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混乱与无秩序的另外一种选择。”以上只是简单地摘出了几点国际上学者的“中国模式”观,从这里至少可以窥见他们的更宽的视野,避免了我国学者视野和观点的偏狭性。

阅读全文

与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全网都在问枕边人和心上人哪个幸福文案 浏览:452
公益1类事业单位自有资金怎么办 浏览:108
均韬健康的产品怎么样 浏览:941
你所拥有的幸福是什么歌 浏览:99
奇闻故事小泥人讲的什么道理 浏览:26
龙今年的婚姻如何 浏览:316
在不同时期对幸福有什么好处 浏览:421
大海里的白云属于哪个故事里的 浏览:503
这世间的爱情到底是什么 浏览:482
美女骑摩托用英文怎么说 浏览:417
李明德是哪个经济公司 浏览:621
爱情公寓美嘉为什么要这么可爱 浏览:973
钓鱼健康码有什么用 浏览:868
海宁经济到底如何 浏览:75
怎么维持爱情的新鲜 浏览:631
讲故事的六个要素是什么 浏览:677
婚姻配对上吉中吉是什么意思 浏览:731
多少人的婚姻是在凑活 浏览:710
高校实验员属于事业单位什么类 浏览:459
金针故事肉丝怎么烧 浏览: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