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绩溪县域经济发展如何

绩溪县域经济发展如何

发布时间:2023-06-11 00:54:48

‘壹’ 绩溪县的经济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全县发展经受严峻考验、取得新成就的一年。全县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六年齐抓、三城同创”为抓手,把握“好为标准、快字当先”工作导向,扎实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县经济发展平稳健康,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预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54亿元,比上年增长8%以上;财政收入8.54亿元,增长3.6%;固定资产投资96亿元,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25亿元,增长12%;进出口总额8070万美元,增长1.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00元,均增长10.5%;完成节能减排年度任务。
我们狠抓产业发展,经济转型迈出新步伐。提速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搏谈电子商务产业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全省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互联网“聚土地”模式在全国引起轰动,被首届中国县域经济和电子商务峰会总结为“绩溪模式”;制定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四方电商产业园跻身全省首批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建成全省首个公用型电子商务保税仓库,完成全市跨境电商第一单业务;全县新增电商企业52户,实现网络交易额6亿元。文化旅游产业迅猛发展,胡开文墨业成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户企业入选安徽民营文化企业100强;17个文化旅游重点项目进展良好,龙川和园温泉度假中心主体工程完工,华商碧水湾、黄山机场绩溪候机楼全面施工,登源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获省发改委批复;龙川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上庄村、湖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最美古村落”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成功举办“油菜花节”、“安苗节”及全国摄影大赛,全年旅游接待量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4亿元,分别增长24%和33%。徽商银行、华夏保险在我县设立分支机构,金融机构新增贷款7.83亿元,增幅达到19.8%,居全市前列。 清、民国时期县内工业以个体手工业和作坊为主体。
民国8年(1919)从业人员2162人,占全县人口的1.95%。
1949年工业橘运总产值126万元(折1980年不变价)。以粮油加工、陶器、铁锅及铁木农具为主。
1956年对手工业和私营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手工业合作社和地方公私合营工业。
1982年后社队工业异军突起,发展较快。
1985年列入省重点扶持县,补助资金,增加贷款,增拨钢材,改造老企业,上新项目。重点发展丝绸工业,新建和扩建机械、化工、食品、建材、皮革、服装工业。
1985年冬国务院批文,接收上海市驻绩“小三线”企业,县内工业基础壮大。1987年共有独立核算企业171个。其中全民27个,集体144个;重工业75个,轻工业96个。共有职工9134人,其中全民(国营)4392人,集体4742人。县直属企业固定资产净值3461.2万元,其中圆银梁全民(国营)3198.6万元,集体262.6万元。全县工业产值7008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60.9%,比1949年增长54.62倍,年递增率11%。
2014年,绩溪县稳步推进新型工业发展。成立县工业经济改革发展领导组和4个帮办服务组,向企业提供担保资金8330万元、应急转贷资金超亿元;预计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6.8亿元,增长9%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上升幅度位列全市前茅。13个重点工业技改项目全面完成,泰昂电力、合一电气等二期工程达产达效;新开工工业项目37个,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家、高新技术企业3户、高新技术产品6个、省名牌产品1个、着名商标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获批筹建,园区扩容提质取得积极进展,园区工业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转产不锈钢企业8户,新增入园企业15户。 绩溪山多耕地少,常年粮食不够自给,需调进补充。种植作物以水稻、小麦、油菜为主,一年两熟居多。农民勤于耕作,受条件所限,民国以前产量较低,建国后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生产力,粮食产量逐步提高。80年代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广农业科技,粮食生产有突破性发展。
自50年代至70年代,强调以粮为纲,忽视经济效益。人均年纯收入不足百元。
1979年后,县委和县政府制定以粮为主,发展多种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的方针。1983年,农民人均收入增至198元,1985年338元,1987年410元。全县农业总产值,1987年比1953年增长3.32倍,年增长率4.2%。1983年,种植业产值2072万元,1987年增至2699万元。
建国后,县财政每年投放支农款项少则数十万元,多则百余万元,用于兴修水利,治理沙化和科技兴农事业。1981年至1987年累计达718.28万元,其中1984年134.5万元。县农行每年亦给农贷资金,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仅1982年就贷出363万元。县内商品粮收购量,随着生产发展而增加。
1949年收购393.7万斤,1979年增至1046万斤,1984年2021万斤。1985年后改统购为合同定购,定销量减少,曾出现卖粮难。少数农户将部分粮田改种经济作物。农业人口平均粮食占有量1949年339斤,1984年680斤,1987年615斤。
2014年,绩溪县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新增专业大户84个、家庭农场5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4家,天路山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加大徽菜山珍等五大特色产业扶持力度,新建徽菜原材料基地2000亩、油茶1万亩、山核桃4500亩、标准化优质茶园1060亩,优质烟叶、菊花种植面积分别发展到5000亩和6000亩,“绩溪黑猪”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县农业加工企业发展到108户,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50亿元,增长20%。徽菜文化园成功争创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园区,家朋梯田景观获“中国美丽田园”称号,仁里村成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我们狠抓项目建设,扩大投入跃上新台阶。高频开展项目调度,总投资468亿元的27个重点项目推进有力。
抽水蓄能电站完成4个标段建设,上下水库大坝工程启动实施。合福高铁全面竣工,杭黄铁路开工建设,高铁站房基本完工,新站综合体通站道路等配套设施同步推进,绩溪即将跨入高铁时代。绩宁高速通车运营,省道215升格为国道233,东迁工程华龙公路至湖里段路基工程基本完成,湖里至临溪段开工建设。扬溪源水库、天然气输气管道项目进入核准公示阶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垃圾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前期工作加快。29个项目列入省“861”行动计划,完成投资35.63亿元,增长27.8%。着力招大引强,成立县招商引资重点项目评审委员会,设立驻浙江、广东招商办事处,全年引进省外资金58亿元。

‘贰’ 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百强县、中国西部百强县、中国中部百强县、中国东北30强县名单

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于2011年8月20日在江苏省江阴市发布了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并揭晓了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名单。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强县迅速崛起,继续改变百强县格局。

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县域经济单位不包括县级市辖区,共有2001个,其中县级市369个、县1460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

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或简称全国百强县(市),在18个省市区有分布,具体是:河北省3个、山西省1个、内蒙古自治区2个、辽宁省10个、吉林省1个、黑龙江省1个、江苏省29个、浙江省24个、安徽省1个、福建省8个、江西省2个、山东省26个、河南省6个、湖南省4个、广东省2个、四川省2个、陕西省2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个。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江苏吴江市、浙江慈溪市、江苏太仓市、江苏宜兴市、浙江绍兴县、福建晋江市、浙江义乌市、广东增城市、浙江余姚市。其中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地理位置相连的四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第一名。

2011年全国百强县名单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83.1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475.6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0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407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21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10560元,其分别比上年增长0.53%、18.97%(当年价比,下同)、30.67%、18.77%、13.56%、14.47%。

新进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有8个:江苏新沂市、辽宁凤城市、辽宁大洼县、四川郫县、辽宁调兵山市、湖南醴陵市、江苏高淳县、福建闽侯县。

全国百强县空间分布上继续存在着“辽宁现象”和“苏北速度”。在本届评价中,辽宁省有3个新进全国百强县,江苏省有2个新进全国百强县,东部福建省、中部湖南省和西部四川省各有1个县新进全国百强县。在第十一届评价中,县域经济强县的县域相对富裕程度前十名是: 江苏昆山市、浙江义乌市、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江苏江阴市、福建石狮市、江苏张家港市、江苏太仓市、内蒙古霍林郭勒市、江苏常熟市、内蒙古准格尔旗。

居民满意度前十位的县(市)是: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山东莱州市、山东茌平县、山东广饶县、河南永城市、山东诸城市、辽宁开原市、山西孝义市、辽宁庄河市、江苏江阴市。

幸福县域建设指数前十位县(市)名单是: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江苏江阴市,山东文登市,山东莱州市,浙江义乌市,江苏昆山市,山东广饶县,山东招远市,山东诸城市,辽宁庄河市。

全国相对富裕绿色幸福百强县(市)是:江苏江阴市、山东文登市、山东诸城市、山东莱州市、山东招远市、山东广饶县。

【中部百强】
第十一届中部百强县在中部六省中分布是:山西省16个、安徽省13个、江西省12个、河南省36个、湖北省13个、湖南省14个。与上届比较,河南省中部百强县的数量优势在减弱。

而中部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湖南长沙县、【河南巩义市、新郑市、新密市、禹州市、登封市】、湖南浏阳市、山西孝义市、湖南宁乡县、江西南昌县、安徽肥西县、河南永城市、江西丰城市、湖南醴陵市。其中河南巩义市、新郑市、新密市、禹州市、登封市地理位置相连的五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中部第二位。

其中新进中部百强县(市)有3个,即山西汾阳市、安徽怀宁县、江西上栗县。

【西部百强】

第十一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在西部十一个省市区有分布,具体是:内蒙古自治区17个、广西壮族自治区6个、重庆市7个、四川省20个、贵州省8个、云南省11个、陕西省12个、甘肃省1个、青海省1个、宁夏回族自治区6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1个。

西部百强县前10名分别是:内蒙古准格尔旗、四川双流县、内蒙古伊金霍洛旗、陕西神木县、新疆库尔勒市、陕西府谷县、四川郫县、四川西昌市、内蒙古鄂托克旗、内蒙古霍林郭勒市。

新进西部百强县(市)有6个:甘肃华亭县、陕西凤县、广西田东县、宁夏永宁县、贵州福泉市、宁夏中宁县。

此外,此次西部百强县变化的最突出特征是甘肃华亭县进入西部百强县,实现甘肃省西部百强县零的突破。
另外,凤县首次入选西部百强县,陕西西部百强县总数增加到12家,陕西入围西部百强的县分别是神木、府谷、靖边、吴起、志丹、定边、韩城、安塞、高陵、黄陵、子长、凤县。

此外,高陵县以其“城乡统筹成效显着”,入围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十大范例县。

【东北三十强】
第十一届中国东北三十强县(市)在东北三省的分布是:辽宁省22个、吉林省5个、黑龙江省3个。

此次东北三十强县(市)前十名是:辽宁瓦房店市、辽宁海城市、辽宁庄河市、辽宁普兰店市、辽宁大石桥市、吉林延吉市、辽宁东港市、辽宁开原市、黑龙江肇东市、辽宁凤城市。

在第十一届评价中,辽宁凤城市、大洼县和调兵山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辽宁省强县异军突起,在东北三十强县数量增加6个席位,总数达到22个,超过三分之二。
2011年全国百强县名单

‘叁’ 哪位高人能较具体的分析一下安徽的经济发展概况及趋势

致安徽经济发展的十点建议!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被国家冷落三十年的安徽终于第一次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即将结束的时代,安徽终于迎来大发展的机遇,《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规划》国家给安徽制定战略定位发展如下:

一、规划范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主要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2008年规划区人口305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8l8亿元,分别占安徽省的45%和66%。《规划》提出,到2015年,示范区经济总量大幅提高,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开放合作不断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更加良好,长江、巢湖水质改善。到2020年,示范区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水平居全国前列,生态环境优美,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成为安徽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带。

二、产业空间格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构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格局,“一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6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双核”指合肥、芜湖,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着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专业的前沿地带。

三、产业承接发展重点: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明确了皖江城市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方向。重点从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提升原材料产业,加速壮大轻纺产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与长三角联系紧密的现代服务业,建设现代农业等方面提出了产业承接发展的重点。

如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正处于全面转型,跨越发展,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时期,安徽迎来大发展时刻,沉睡多年战略定位徘徊不前的安徽终于有了明确清晰的发展方向,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阶段,不可否认,安徽仍然是不发达地区,仍有诸多制约安徽大发展的因素,安徽大发展应具备以下十点建议:

1、打造廉洁高效具备现代服务意识的政府

省内官场浮夸风、“假、大、空”十分盛行,实干作风非常薄弱,贪腐前仆后继,买官卖官、官场裙带风、家族化盛行 ;需要花很大力气改善和铁腕清除官场跑官买官不作为等萎靡作风,铲除乱作为官员,展示安徽新形象,打造小政府、大社会,比发达地区更高效率的办事服务意识和思维模式。

2、推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政策,积极吸纳人才的战略

一份网上统计资料显示:安徽对高校毕业生吸纳能力太弱,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北京、山东等省市,是接纳安徽毕业生主要流向地区。尤其是博士生和硕士生,流出率竟分别达到了78.73%和79.30%”。

21世纪大发展的前提就是人才战略,在全球WEB2.0时代, 落后地区寻求大发展,必须拥有比发达地区更加先进的思想观念和思维理念,清除与时代发展脱节的年龄偏大公职人员,积极推行吸纳人才战略,突破一切阻力,向全国公开招贤纳士,推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政策,开动和引导政府和民间一切力量与智慧千方百计找差距、寻思路、重民生、求发展,安徽大发展更需要詹夏来这样实干型的领头人。

3、创造稳定透明的法律环境,

建立公平、透明的制度环境,开展打击权力寻租活动,严肃惩处违法、违规、违纪的政府机构或政府公务人员个人的征敛、收缴行为,使政府的分配行为与其行政职能相对应,抑制腐败的孳生。逐步减少和淡化行政部门的权力,使其权力行为转变为服务行为。要加强对公职人员的制度约束。

建立积极稳定透明的法律环境中,更能为现代商业社会体系服务。使软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成为地区软实力的代表。

4、建立皖南旅游区

以合肥为中心的高速和高铁正在建立,而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的这片中国最丰富的皖南旅游区通向长三角中心城市交通依然不完善,应尽早联合苏浙沪向国家申请立项沪芜城际铁路,(上海-湖州-广德-宣城-芜湖,约260公里,这条城际铁路并与宁杭、宁安城际铁路相连),同时在沪芜城际铁路广德段扩建至黄山的快速铁路支线(广德-宁国-绩溪-黄山),把皖南最丰富的旅游区(黄山、池州、宣城)建设成为上海、南京、杭州三极品字形经济区域中心1-2小时交通圈,从而皖南地区与长三角中心城市步入”同城效应”时代;

从城市区域化发展来看主要表现为集聚→中心化→扩散→中心城市→重新集聚→扩散→城市群的演化路径,因此,皖南旅游区与上海、南京、杭州城市群处在1-2小时交通圈内,正处于城市区域发展的“重新集聚”阶段,因此,城市圈的发展的前提必定是更快捷的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地理空间的缩短必定带来深层次的多重互动,从而更易接受来自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城市强大的辐射功能,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相互交往的“集聚效应”作用,同时,交通的便利更能向长三角展示灿烂的徽文化、文房四宝、徽派建筑、徽学、徽墨等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5、建造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平台

安徽拥有众多的文化资源,名人故里数不胜数、灿烂的徽文化、悦耳动听的黄梅戏;特别是仅次于京剧的黄梅戏,因官僚主义排挤人才的多种因素,黄梅戏如今已下滑到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凋零状态!相对于昆剧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年世博会大放异彩,黄梅戏已经在文化产业中已经边缘化了。

振兴文化产业,大力清除省内官僚主义,特别是铲除“假、大、空”者,切勿让外行人领导内行人,真正让内行的人负责文化产业,吸收大批优秀人才,大力宣传和推广徽文化,特别是在当今诚信普遍缺失的现代商业社会里,更应推介徽商的“诚信、戒欺”的精神。积极通过图书、音像、影视、传媒、演艺、网络等各种平台推广安徽的文化产业资源,为经济发展起到桥梁的作用。

6、跨越式发展:避免“先污染,后治理”模式

安徽发展最快的县---广德,因其毗邻江浙两省,吸引长三角投资最多的县,经济发展快速,引人瞩目,但由于着重GDP,引进了化工、纺织印染等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甚至连个污水处理厂都没有,广德县的空气质量明显比省内周边县市差。

走跨越式发展是沿袭过去“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以低价卖土地承接和引进长三角被撵走的淘汰污染高耗能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短期发展,创造官员政绩GDP,还是着眼长远,只有另辟蹊径;发展经济和周边区域比拼GDP污染环境非明智之举,扬长避短,走比较优势战略发展道路,在相对生态环境良好,劳动力成本较低下寻求突破,必须以目前尚未环境被污染的情况下,着重生态环境建设,引进无污染的轻工业企业,打造长三角生态休闲后花园,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为本,走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走可持续、和谐发展道路。

7、土地开发过程中维护农民的利益,避免暴力拆迁

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的兴起,外来投资者特别是长三角投资者纷至沓来,地方政府纷纷建立开发区、工业园吸引外资,低价征用农民土地,拆除农民房子,甚至对农民抵制非法征用农民土地采取抓捕、打人、拘留都暴力手段等情况屡见不鲜。

在这网络大爆炸的时代,采此手段只能为地方抹黑。在地方发展经济过程中,征用土地和拆迁房屋应积极与农民协商沟通,按照法律补偿标准规定赔偿失地农民,并给农民办理社保,或者以农民土地作为股份入股当地开发区,参与当地分红,避免暴力行为,与民友好协商,才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8、建立开明、开放的言论环境,积极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

中安在线旗下的中安论坛对于针砭时弊的文章往往采取封帖和删除,对发帖者ID进行封杀,合肥论坛对批评时政的帖子也多有限制,从某种意义透示了安徽网络舆论的自我封闭,也揭示了省内论坛在全国无任何影响力。

批评时政、针砭时弊、建言献策,其实都是发帖者对家乡的关心与关注,对一些黑暗现象和乱作为现象进行曝光,对地区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路,需要论坛管理员引导得当,并不是一删了之。

对突发事件及公共危机事件处理,切勿对网络民意置之不理,充耳不闻,在人类文明政府的最基本的底线基础上,应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突发事件。然而省内官员“假、大、空”盛行,也无任何个性官员有开明、开放的实际举动和言论。

在WEB2.0时代,更需要开明、开放的环境,官民互动,广开民智,调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9、大力建设好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

“汽车跳,安徽到”!“到了安徽,年年修路,就是路修不好”!这是外省人对安徽公路的评价,也正是安徽公路的真实写照,也令每一个皖省人蒙羞。特别是同时与江苏浙江两个最发达省份接壤的宣城地区,其境内318国道坑坑洼洼,坐车就像坐摇窝子车,蹦蹦跳跳,把人五脏六腑都要颠出来。

要想富,先修路,修好路,这是任何地方发展经济必备的前提;成功的人士找方法,失败的人士找借口;看不到的差距就是最大的差距,看不到危机就是最大的危机;安徽交通部门应深刻检讨和反省“豆腐渣”公路形成的原因,不能老拿与发达有差距的借口来搪塞,否则就是安徽发展的绊脚石和罪人。

建设好质量优良的公路和路边具有生态绿化带,是吸引外来投资者的必备条件。

10、 加大扶持本省民营企业的力度,争创知名品牌

综观省内没有一家民营企业在全国叫得响,更无中国知名品牌;其深层的原因是官场肉食者对民营企业抑制限制以及“吃、拿、卡、要”等等的竭泽而渔的政策大行其道.

作为国企的奇瑞汽车的辉煌跟当时的芜湖市委书记詹夏来实干作风密不可分,正是由于詹的汽车梦和他务实的作风,奇瑞成了中国三大民族汽车品牌之一,詹是安徽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实干的官员。

创造宽广、宽容、宽厚的良好环境,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金融方面扶持支持引导的开明政策,积极引导全民创业,民营经济将成为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

关于霍山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

围绕新形势下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我们最近对霍山县作了一次调研,感到这个县发展经济的路子和经验值得重视和总结,由此也对加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作了一些思考。

(一)霍山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库区和老区县,区位比较闭塞,资源也很有限,先天条件并不优越,但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一条很有特色的发展路子,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引起广泛关注。通过座谈和考察,印象比较深的有五点:第一,面对宏观环境和经济周期变化,各地经济发展多数经历过起伏,但霍山经济始终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1990年—2004年14年间,全县GDP年均增长13.7%,高于全省县域同期平均增速2.2个百分点。第二,霍山曾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目前工业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格局相当突出。1989年,该县工业增加值仅占生产总值的24%,去年高达53%,居全省各县之首;2004年,全县财政收入63%来自工业税收。第三,作为一个深处大别山区的边缘小县,外向型经济已形成一定的气候。霍山大兴开放之风,形成了人人谈开放、举县抓招商的良好氛围。2004年,全县出口创汇5047万美元,位居全省县级前3强。第四,面对宏观调控和各种要素制约,霍山的园区经济仍然办得红红火火。该县工业园区创建于2002年,短短两年多时间,入园企业20家,其中有16家企业、26个项目是在宏观调控之后进入园区的。第五,霍山的发展不只是工业经济一枝独秀,而是呈现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生动局面。他们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明确提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污染不进霍山”,“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多做,劳民伤财的事坚决不干”。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打造了在全国叫得响的四张“名片”: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社会治安模范县、全国文明村镇先进县、浙商最佳投资城市。

(二)在同样的宏观环境下为什么基础条件并不优越的霍山县能够突破局限、加快发展?通过调研,感到最根本的有三条:

一是霍山县在发展过程中较好地坚持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地赋予解放思想以新的内涵和实际内容。在他们看来,对于一个信息比较闭塞、市场化进程起步较晚的山区县,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是具有决定性的先导力量,必须紧抓不放。为此,他们在提出每一个发展思路和战略部署前后,都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工作。在“工业富县”战略初提之时,县委、县政府先后组织党政干部、企业家等不同层次的代表“四上宁国”,连续开展几轮思想大讨论,形成了共识,使工业强县战略在全县牢固生根。从一定意义上讲,霍山发展的过程就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的过程,是从认知到实践、由精神变物质的过程。

二是霍山县在发展中抓住了能人兴县这个关键,培育了一批高素质的市场主体,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力量。他们善于发现和利用市场经济的先知先觉者,注重发挥乡土能人的作用,鼓励党政机关中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到企业发展,催生了一批企业家梯队和高素质企业群体,带动了各类市场主体的发育。为营造能人创业和企业家成长的良好环境,他们注重集中力量扶持大户,注重资源配置向能人和优秀企业家集中,对有贡献的企业家经济上给实惠、政治上给地位,促进企业资本积累的进程,激发企业家创业和发展的积极性。从1992年开始,霍山县就对年纳税百万元以上的企业家,按纳税额的1%给予奖励,产生了很大的激励效应。突出“人”的作用还表现在干部队伍建设上,他们有明确的用人导向,真正把懂经济的干部充实到经济主战场,让能干事的人有舞台。特别是霍山有着良好的包容环境,外面的优秀干部来得多、扎得下根,并影响和带动了本土干部的成长。

三是霍山县较好处理了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走上了“政府创造环境,社会发展经济”的良性循环。作为县一级,霍山和多数地方一样,有着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也面临调控手段和要素资源不足的制约。霍山县能够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营造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当地的企业和群众反映,霍山党政干部的心思和精力是用在发展、用在经济建设上的。大家的兴奋点不在于位子和帽子,而在于怎么把工作干好、把经济抓上去;工作的着力点也不是放在怎么抓权、怎么管企业上,而是真心实意为企业办实事、解难事,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

霍山的经验当然不只这些,放在全省来看,最值得总结的一条,就是他们能把看明白、想明白的事干明白。对于县域经济发展,很多县都不乏好的想法和思路,很多人都能看清楚、说清楚,但怎么把思路转化为行动,把看明白、想明白的事真正做明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霍山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认准的事,就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地去干,不走神,不翻烧饼;在于他们对于决策部署的落实有着很强的执行力,做到方向明确、措施具体,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统筹各种手段和资源,做到政令畅通、执行到位。从工业富县的提出,到山口经济的推进,再到园区经济的发展;从提出思路,到形成共识,再到做出成效,从霍山的发展轨迹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一种锲而不舍的作风,一种上下同心的合力,一种运作资源的能力。更可贵的是,霍山的经济发展是一场“接力赛”,而这种“接力赛”源于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在霍山,人们经常提到的几届县委、县政府负责同志,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任职时间都比较长,都有从副职到正职、从政府到党委这样一个经历;而且,在霍山,历任领导一届继承一届,一届发展一届,做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正是这样一种风气和传统,使该县发展少了折腾,形成了越干越会干、越干越明白的良性循环。

(三)霍山的经验表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县一级自身。只要各县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总能找到适合本地实际的路子和办法。调研发现,霍山发展也面临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带有共性的矛盾和问题。比如,作为一个地处偏僻的人口和资源小县,霍山县不论是经济规模还是经济素质,要实现新的突破,压力很大。尽管霍山工业发展启动较早,形成了一定的先行优势,但由于山区县地理区位的先天不足,要素供给和配套环境相对薄弱,发展容量较为有限,一方面,县里要千方百计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县域的弱小功能又难以承载大企业的需求,成长起来的优势企业不得不走出去寻求更大发展空间,县域面临“做大”与“留大”的两难局面。同时,金融服务薄弱的问题在霍山很突出,每年通过招商引来的资金还抵不上存款外流的数量。此外,县里对县域功能缺失问题反映也比较强烈,感到上面管得还是多了一些,县级政府事权、财权和管理权不统一的矛盾对工作钳制较大。

(四)县域兴则全省兴。霍山发展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很多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从中可以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

第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树立正确的导向。我省县域经济整体基础还较为薄弱,要全面振兴县域经济,需要有加快发展、迎头赶上的决心,更要有坚持不懈、长期作战的思想。首先,要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统领县域经济发展。应当充分尊重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循序渐进推动发展,形成有利于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正确导向。一方面,在上对下的指导上,省、市要为县一级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形成一个有利于县级干部从长计议的预期,引导县一级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多做强基固本的事情上,放在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上;另一方面,县一级自身尤其是领导团队,要进一步强化统驭力、执行力和转化力,对认准的发展路子,坚定不移、一以贯之抓落实,把好的思路转化为好的发展绩效,真正把看明白、想明白的事干明白。其次,正确的导向需要科学的激励机制。在激励和支持政策上,实行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对发展相对薄弱地区,重点支持他们做一些打基础的事情;对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则支持他们更快、更好发展,发挥倍增效应,形成县域经济的排头兵和甲级队;奖励政策必须打破“平均用力”现象,比如,对经济强县,应当在体制上赋予他们更大的自主权,使其管理幅度和深度与经济扩张的能力相匹配;奖励的方式也要改革,比如对办得好的园区,可以奖励用地指标,或在园区建设引导资金上予以倾斜等。其三,正确的发展导向说到底是用人导向问题。县域经济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选好、用好党政主要领导。要强化任期观念,处理好干部提拔与稳定任期的关系,避免领导干部过快流动,影响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加大干部“双向”交流的力度,选择一批视野开阔、熟悉经济、作风务实的省、市年轻干部到县一级任职,同时选拔一批县直和乡镇干部到省、市机关和发达地区锻炼。

第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找准方向和突破口。县域经济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不管各县情况如何差异,加快工业化是基本取向。抓住工业化这个主要矛盾,县域经济的其它诸多派生矛盾也就迎刃而解,霍山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此。当然,工业化途径可能有所不同,有的是优先发展加工制造业,有的则从农业产业化入手,而有的可能先从三产突破,但无论如何,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要加速工业向园区集中、资本向能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把工业化与市场化更好地结合起来,把工业化与城镇化更好地结合起来。当前,特别要在两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要在开放型经济上突破。通过外向型经济,可以植入先进的观念、技术、人才等稀缺要素,有效突破县域工业化的瓶颈约束,实现工业的快速扩张。要进一步强化开放的观念、市场配置资源的意识,全力推进东向发展战略,把招商引资和开放型经济作为推进工业化的主要途径来抓。二是要在工业园区上突破。越是在宏观调控趋紧的情况下,越是要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决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和退缩。要把招商引资与发展园区工业更好结合起来,注重围绕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强化产业链招商,引导关联企业进园区,促进企业集群化发展。

第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着力培育内生力量。要着力培育内生力量,让一切有利于创业的思想活跃起来,把各类创业主体激活起来,使一切领域的创业潜能释放出来。首先,要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创造适宜民营企业发展的气候,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让民营经济唱主角。其次,要加快成长一批能人和企业家。目前我省县域不少企业家存在着素质不高、“小富即安”等问题,有的缺乏职业企业家精神、“官本位”意识还比较浓。必须加大引进、培养和开发力度,创造一个有利于能人和企业家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让想创业的能人和企业家成就梦想。

第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有效化解要素瓶颈约束。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金融支撑体系问题。在继续加强与国家有关银行的合作、争取更多支持的同时,当务之急是加快地方金融的发展。要发掘民间资本的力量,引导、鼓励、支持县域民间资本发展县域金融组织和资本市场。二是人才保障问题。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念,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通过在大中城市设立窗口或建立研发基地等形式,搭建吸引外地优秀人才的平台。各县可以依托县级职业技术学校等教学设施,围绕企业用工需求,组织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土地供应问题。省里应当在坚持“总量控制、动态平衡”的原则下,根据各地发展的不同情况,优先保证重点园区、重大项目的正当用地需求。

第五,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城乡统筹。首先,要坚持以城带乡,加快城镇化步伐,引导人口向城镇集聚。应当把县城建设作为推进我省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支点,提升载体功能,增强人口和产业集聚度。其次,要坚持以工促农,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要运用工业协作理念,加快培育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购销大户和农村商品经纪人,从根本上解决“大市场”与“小农户”的矛盾。其三,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要重点加大农村公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特别要集中财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全农村低保、合作医疗、社会救济等各项制度,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第六,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县级政府的主要着力点放到营造环境上,推动整个政府行政理念的变革。围绕建立“服务型政府”,大力促进行政资源的重新整合,推动制度创新和政府管理创新,真正把政府的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环境上来。省级要围绕县域的实际需求,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核心是简政放权,从根本上改变县域治理结构,为县级政府转型提供支持。当前要进一步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做到能放则放、该放就放。同时,大力推进县域综合改革,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快建立农村基层工作运行新机制,改进省直部门对县一级服务方式和服务水平,全面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肆’ 湖北县域经济排名2021

湖北省一共有79个县域,从GDP总量和人均GDP来看,79个县域可以分为六个梯队。其中宜昌东、荆门西和荆州西北组成的区域算是湖北经济最强县域。那具体的排名情况,已经在下方整理好了,赶快来了解看看吧。
湖北县域人均GDP20强
排名前二十名分别是宜都市、华容区、枝江市、当阳市、东宝区、新洲区、远安县、夷陵区、嘉鱼县、赤壁市、黄陂区、江夏区、潜江市、兴山县、老河口市、沙洋县、应城市、谷城县、鄂城区和襄州区。其中宜昌6个入选,数量最多,且TOP5中占据3席,武汉和襄阳分别3个入选,咸宁、鄂州和荆门分别2个,孝感1个、省直管1个。
TOP5宜昌占三席
要问湖北最强的县(市)是哪一个,估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有人说是大冶,百强县排名靠前;有人说是仙桃,因为GDP总量比较高。但要说到哪个地级市代管的县(市)实力最强,毫无疑问,那肯定是宜昌。
整个宜昌总常住人口不足400万,但却拥有4个中心城区(不属于县域范围),一个远城区(夷陵区为县域),3个县级市和5个县。宜昌代管的县(市)人口规模都不多,尤其西边几个县人口只有十几万,宜都、枝江和当阳,人口都30-50万之间,GDP却500亿以上,尤其宜都超过600亿,人均GDP接近18万,这个数据即使放在东部也不敌。上海市人均GDP也不过16万。
言归正题:人均GDP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宜都市、华容区、枝江市、当阳市、东宝区,人均GDP均超过了10万。前面讲过宜昌的三个宜都、枝江和当阳,三地之所以实力雄厚,主要是化工和医药产业非常强,拥有三宁化工、东阳光、华强化工、奥美医疗等企业,宜都拥有17个宜昌50强民营企业。
宜昌的区划划分特别合理,市中心正好位于地级市地理中心位置,沿着长江很好地辐射宜都和枝江,所以很多大型企业和项目可以布局在代管地县域。这一点湖北绝大部分地级市无法比拟,荆州、荆门、孝感、咸宁、鄂州、黄冈、黄石哪一个地市中心不是偏居一隅?
华容区是湖北明星区域,他是除了武汉几个远城区外,唯一开通地铁地区,也是除了武汉外,唯一区号是027地区域。华容区和武汉光谷如漆似胶,鄂州人均GDP在全省仅次于武汉和宜昌,鄂州三个区中,人均GDP最高的不是中心城区鄂城,而是华容区。东宝区属于荆门市,和宜昌的当阳市挨着,这个区域的整个经济实力真的挺强,东宝区最出名的企业是新洋丰,全国磷复肥龙头企业。
5-10名
5-10名分别是新洲区、远安县、夷陵区、嘉鱼县和赤壁市。
新洲区是武汉人均GDP最高的远城区,超过10万。受疫情影响,新洲GDP没有突破千亿;而拥有大量农村人口的新洲虽然GDP全省县域前三,但人均且比不了宜昌的三个县级市。新洲以前归黄冈管,划入武汉后阳逻发展很快,新七和新八集团名扬整个武汉。
第7和第8又是宜昌的两个县域,远安县和夷陵区。远安县GDP总量不足200亿,但同时人口不足20万,听说远安有矿。夷陵区是宜昌市的远城区,稻花香是其代表企业。嘉鱼和赤壁都属于咸宁市,没想到能力压武汉的黄陂和江夏进入前十。
嘉鱼县人口不足30万,但GDP却接近300亿,嘉鱼县靠近武汉,嘉鱼是大乔和小乔的故乡,据说是湖北发展最好的县(不算县级市),排名第一。赤壁位于京广高铁大动脉上,赤壁人口不足50万,总量不及大冶、汉川等强县(市),但人均要高于它们。咸宁除了这两地之外,其他靠近江西湖南的几个县却落后很多。
11-20名
武汉三个进入前20的远城区黄陂、新洲和江夏GDP总量全省前三名,不是疫情影响都能突破1000亿,还有一个远城区蔡甸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在全省排名都不靠前。关于武汉的这几个区,这里不细说,后面专门专题介绍。
潜江市是三个省直管县级市人均GDP最高的,总量也能排前五。潜江有江汉石油加持一直都是反对江汉市设立的主要最主要的反对者,这几年潜江小龙虾产业发展得很不错,虽然产量不及监利,但在品牌打造上远超监利。潜江也是三个地级市中人口流失最少的。潜江吸引了全球最大的光纤企业长飞光纤入驻,建了一个全球最大的光纤厂。
兴山县是宜昌又一个县,人口不足15万,GDP却超过120亿,兴山有一个双汇食品加工厂。沙洋县是荆门市下辖县,靠近宜昌的当阳市和荆州区,有“小汉口”之称,经济不会差。应城在武汉名气很大,做生意的人比较多,湖北最大的民营企业九州通老板就是应城的,应城还有两个上市公司富邦股份和双环。
第15名后终于出现了三个襄阳的县域,老河口、谷城和襄州区,三地连在一起,襄州是襄阳市的远城区,总量比较靠前,但和武汉几个远城区意义,农业人口比较多,人均就不高了。老河口以前经常出现在天气预报里,名气很大,谷城石花酒很出名,石花镇也是全省实力很强的镇。
鄂城是鄂州主城区,鄂城以前叫武昌,是武昌鱼的故乡,鄂城和黄州很近,和黄石也不远。鄂城区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好,鄂州花湖机场将辐射整个鄂城区及周边的黄石和黄冈的部分地区。
总结
宜昌东、荆门西和荆州西北组成的区域是湖北县域经济最强的区域,现在荆州区和松滋发展已经落后,宜荆荆城市圈的核心区域就在这里了,荆州借助机场、荆门借助高铁应快速做强市区实力,加强和宜昌融合。襄阳和宜昌相比,总量占优,但人均相对较低,从长远来看,宜昌的人口问题也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武汉城市圈这边县域水平发展不一。天门、潜江和仙桃是连接湖北三个城市圈的中心区域,似乎缺一个拥有一定实力的城市。
来源:武汉大城事

‘伍’ 安徽宣城市广德,宁国,郎溪,泾县,绩溪,旌德,哪个县的经济比较好,工业比较发达

在整个宣城大市。
不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综合实力,最强的无疑是宁国。
宁国在2000年-2007年,这么多年里,只有2005年综合实力安徽第二,其余都是安徽第一。2008年中国中小城市百强榜,虽然不是很权威的榜单,但是宁国上榜,而且正好是第100名,安徽就唯一一个。
宁国的财政收入,GDP总量,城市居民收入,农民人均收入,人均财政收入,人均GDP都是在上述各县第一,
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GDP还是安徽第一。

现在从发展潜力上来说,郎溪和广德的发展潜力还是比较大的。

‘陆’ 安徽宣城绩溪 和 安徽六安金寨 两县两个县哪个好点(请知情人士回答)

我来给你一一回答:
工业企业:
绩溪,是全国科技先进县、农村电气化县和造林绿化百佳县,县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已形成了丝绸、机械、轻工、建材、化工五大支柱。
金寨县:以旅游产业为主,工业经济水平低。
收入水平:绩溪县2010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32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14%以上;财政收入5.41亿元,增长4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亿元以上,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7亿元,增长19.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以上。金寨县 到2010年12月底全县完成财政收入40000万元,同比增收4500万元,增长29%,完成年初预算的112.7%。建议将全县财政收入预算调整为40000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8023万元,比年初预算增加3150万元。
消费水平:绩溪县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金寨县消费水平居中。
人文底蕴:绩溪县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徽厨之乡”,“无徽无成镇,无绩不成街”2005年9月 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徽菜之乡”荣誉称号 2007年3月18日 被国务院评为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07年5月21日 被联合国确认为“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 2008年5月30日 奥运火炬来到绩溪 。金寨县:板栗之乡,全国第二大将军县。
区位优势:绩溪县:绩溪县西与黄山区、歙县、旌德县接壤,东与浙江省临安市交界,南与歙县相连,北与宣城市宁国市、旌德县毗邻。金寨县:金寨县位于皖西边陲、大别山北麓,地处三省七县二区结合部,。
交通情况:绩溪县:绩黄高速,绩宁高速,皖赣铁路,京福高铁。
发展:绩溪是老胡家乡,经济发展迅速,投资潜力大,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将成为中国县级城市最大的交通枢纽金寨这些都是不能比的。
总之,绩溪县的投资不会让你失望。
2010年安徽省人均GDP排行,绩溪县排名第二十五位,金寨县排名第四十九位。这个数据请看该网址:http://apps.hi..com/share/detail/30954555。
绩溪正在飞速发展,是我的骄傲。!!!!!!!!!!1
我是徽州绩溪人。

阅读全文

与绩溪县域经济发展如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最奇怪的婚姻是什么 浏览:155
怎么样才能不沉溺爱情 浏览:558
温蒂女巫是什么故事 浏览:74
如何学习事业一路畅通 浏览:891
为什么婚姻内可以杀人不判死刑 浏览:512
河南省有多少家事业单位 浏览:901
讲故讲故事怎么写 浏览:774
事业单位职工病退需要哪些材料 浏览:116
卡扎菲死后他的美女保镖怎么死的 浏览:385
胖子健康状况如何 浏览:391
工程机械经济业务如何进行 浏览:578
婚姻涉外是什么意思 浏览:619
经济舱多少元 浏览:507
你要让我幸福在哪里拍摄的 浏览:276
中国智慧健康宜居工程的前景如何 浏览:683
美女和韩国帅哥激吻吻戏叫什么剧 浏览:510
为什么说经管院都是美女 浏览:135
东营哪个学校美女多 浏览:283
两个美女相遇哪个是心机女 浏览:363
掺了水的爱情是什么意思 浏览: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