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中香港为什么能挺过来
原因:因为1997年的香港不仅自身拥有82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且身后还有中央政府128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两者相加超过日本的2080亿美元,居当年世界第一位。
香港金融保卫战:
1997年香港回归伊始,亚洲金融危机爆发。7月中旬至1998年8月,国际金融炒家三度狙击港元,在汇市、股市和期指市场同时采取行动。他们利用金融期货手段,用3个月或6个月的港元期货合约买入港元,然后迅速抛空,致使港币利率急升,恒生指数暴跌,从中获取暴利。
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猖狂进攻,香港特区政府决定予以反击。1998年8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在股票和期货市场投入庞大资金,准备与之一决雌雄。28日是香港股市8月份恒生期货指数的结算日,特区政府与炒家爆发了大决战。
特区政府顶住了国际金融炒家空前的抛售压力,毅然全数买进,独立支撑托盘,最终挽救了股市,有力地捍卫了港元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保障了香港经济安全与稳定。
(1)香港经济如何回暖扩展阅读:
世裂燃界影响:
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它暴露了一些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坏事,也是好事,这为判卖推动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提供了一个契机。
由于改革与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国家的经济全面复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经过克服内外困难,亚洲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进一步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1997年夏,亚洲爆发了罕见的金融危机。在素有“金融强盗”之称的美国金融投机商索罗斯等一帮国际炒家的持续猛攻之下,自泰国始,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汇市和股市一路狂泻,一蹶不振。在东南亚得手后,索罗斯决定移师香港。
香港庆祝回归的喜庆气氛尚未消散,亚洲金融风暴便已黑云压城。在请示中央政府后,特区政府果断决策,入市干预。经过几轮“肉搏战”,国际炒掘源逗家弹尽粮绝,落荒而逃。香港取得最终胜利,保住了几十年的发展成果。
❷ 香港经济是靠什么发展的
1、香港经济主要是依靠转口贸易、旅游观光、购物三种发展方式。
2、转口贸易又称中转贸易。转口贸易是指国际贸易中进出口货品的生意,不是在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直接进行,而是通过第三国或地区)易手进行的买卖。这种贸易对中转地来说就是转口贸易。贸易的货品能够由出口国运往第三国或地区),在第三国不通过加工转换包装、分类、选择、收拾等不作为加工论)再销往消费国;也能够不通过第三国而直接由生产国运往消费国,但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并不发生贸易联系,而是由中转国分别同生产国和消费国发生贸易。由于中国是世界上遭遇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所以这种贸易形式,也几乎变成躲避贸易制裁的专用方式之一。由于香港是一个自由港又称自由口岸”,是全部或绝大多数外国商品可以免税进出的港口。这种港口划在一国关税国境即关境)以外,外国商品除进出港口时免缴关税外,且可在港内自由改装、加工、长期储存或销售。只有将货物转移到自由港所在国内消费者手中时才需缴纳关税,因而香港利用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做转口贸易一方面可获取巨大的商业利益;另一方面又可帮助中国商品开辟新的外贸途径,规避他国的贸易制裁。
3、旅游观光是香港一张亮丽的名片。香港地华南珠三角地区,气候温暖宜人,又具中西文化交融的人文景观,因此中外人士在此既能找到自身文化的符号,又能欣赏异域景观。中外游客乐此不疲;
4、购物也是香港经济景观的另一大特色,因为香港是自由港,商品没有关税,所以各种奢侈品都比较便宜,因而被称为购物天堂。
❸ 香港今年经济怎么
香港今年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由于新冠疫情的爆发,香港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今年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将下降8.3%,失业率也将上升至6.8%。
为了改善香港的经济状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放宽财政政策,提高政府支出,支持小企业吵耐,支持失业者,支持消费者,支持金融机构等。此外,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支持就业,支持企业,支持消费者,支持金融机构等。
此外,政府还采取了一系胡指列措施来改善香港的经济状况,包括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升做春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政策,改
❹ 试论推动香港持续繁荣发展的历史机遇和战略举措
香港回归祖国20年以来正是国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战略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不景气与本地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等各种挑战与冲击,香港依托“背靠内地、面向世界”的发展格局,利用内地市场腹地与资源要素,促进香港服务业向高端高增值方向转变,提升知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巩固了其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地位。尽管近年来受楼市盘整、股市波动、零售欠佳、贸易乏力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香港经济增长与产业转型有所放缓,但香港仍是全球经济自由度最高的城市,软硬兼优的经商环境、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立体化的物流系统与专业化的离岸贸易平台依然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正是清醒意识到香港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中央始终坚定不移深化香港与内地的交流平台与合作机制,全力支持香港融入“自由贸易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强化香港在国家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中所扮演的资金募集、专业服务、枢纽运营与供应链管理的重要角色,为香港继续保持传统优势与进一步激发新优势,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香港各界正在积极回应国家发展的资金、技术、平台所需,发挥自身的服务、法治、管理所长,充分利用国家经济现代化和国际化为其拓展的广阔成长空间,提升区域竞争力,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多积极因素与正面能量。
❺ 没有制造业的香港,靠什么持续发展经济
香港经济发展的历史中,经历了两次经济转型。 1950年以前香港经济主要以转口贸易为主。从50年代起香港开始工业化,到1970年 工业出口占总出口的81%,标志着香港已从单纯的转口港转变为工业化城市 实现了香港经济的第一次转型。70年代初,香港推行经济多元化方针 香港金融、房地产、贸易、旅游业迅速发展,特别是从80年代始 内地因素成为推动香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香港的制造业大部分转移到内地 各类服务业得到全面高速发展,实现了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的第二次经济转型。 今天的香港已发展成为亚太地区的国际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 2000年,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达到12717亿港元,贸易总额达到32307亿港元,是世界第十大贸易实体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10丌箱,居世界第一位;有154家银行 , 拥有外资银行数量居世界第三位 2000年末香港股市总市值达48625亿港元,居世界第九位;外汇市场每日成交额达790亿美元 居世界第七位;2000年末外汇储备高达1075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 香港经济发展的优势 香港的优势在于其属国际化的城市,拥有便利的营商环境、完备的法律体制 自由贸易政策和资讯流通、公平开放的竞争,以及金融网络、通讯基建网络等便利因素。 此外,香港拥有庞大的财政储备和外汇储备、自由兑换的稳定货币、以及低税率的简明税制等优势条件 使得香港发展成为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❻ 香港现在靠什么产业支撑发展
根据香港统计处的新闻稿:
“这四个主要行业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并且创造就业,是香港经济动力的所在”。
而事实上,这些主要行业确实在带动香港渣铅的经济发展。
在2005年-2015年的十年时间里,香港的本地GDP从1.4万亿港元上涨到了2.4万亿,这其中四个主要行业就占了一半左右。
当然,现在的支柱又多了一根,那就是香港的房地产。房地产的比重在经济中是逐渐加大的,看看香港的房价就知道了。以前内地人去香港,看重的是香港的金融中心的定位,金融服务发达对于国际贸易其实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现在我们再看相关新闻,基本上是内地富豪去香港买豪宅,买千尺豪宅、买半山豪宅,那个价格都是令人咋舌的。
但是传统行业既是机会又是桎梏,所以香港这些年 科技 竞争中缺少优势,以至于香港在吸引科创锋册人才方面也是操碎了心,现在也开始从世界各地抢
科技 人才了。
香港有“四大支柱产业”的说法,分别是金融服务、贸易及物流、 旅游 和工商支援、专业服务业。这些支柱产业,建立在几代香港人努力奋斗打拼的基础之上,也与香港特殊的 历史 与地缘因素直接相关。回归祖国 20 年来,随着周边环境的巨变,香港势必要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探寻新的发展思路,准确定位自身。
跨越式成长阶段
对香港来说,产业的升级与迁移并不是新鲜事。
上世纪50年代,香港的转口贸易兴起。50-70年代,香港积极发展制造业,纺织、成衣、电子等劳工密集型工业高速成长,并带动了工业多元化。这是一个让香港获益良多的发展阶段,制造业占总体经济30%以上,奠定了香港银梁宏成为亚洲四小龙的基础。
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香港制造业北移,第二产业占比从1980年的31.8%降至1997年的14.6%。香港产业结构轻型化,向服务经济转型,第三产业飞速成长。从数据上看,这是香港 历史 上发展最快的阶段,人均GDP增长了6倍多,一举进入世界前十前五,也是香港最为意气风发的年代。发展这么快,主要拉动力量是服务业,1983年以来增长率高达17%,世界上没有任何地区可以相比。而其中,金融、保险、地产、商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增长率更是高达21%。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两波强力拉动,让香港成为耀眼的“东方之珠”。90年代前期,香港GDP相当于整个中国大陆的五分之一,达到了不可想象的 历史 最高比值。中国改革开放前20年,可以说受益最大的是香港,发展速度超过了内地城市。此时的香港,连文化影响力都非常大,影视与歌曲在东亚非常流行,在全球都有相当地位。
80、90年代的超级增长,让香港成为亚太国际金融中心。超过500家银行在此聚集,世界百大银行有85家进入香港。这里有亚洲第二大股票市场,世界第二大外汇市场,第三大黄金市场。以此为基础,香港的基金管理、股票分析、融资策划、商业服务领先整个亚洲。世界着名的顾问、法律咨询、会计公司,都将香港作为重要基地。仍然在制造业辛苦打拼的中国大陆此时并不清楚,这些利润丰厚的现代金融行业,是经济繁荣的顶端产物。香港抓住了这个机会,在短短20年内实现了跨越式的成长。
超级增长的背后
但是客观地说,香港毕竟体量太小,这种超级增长的基础并不稳固,很大程度是靠 历史 机遇,而非内部产业自然升级。世界领先的银行与金融、咨询服务公司跑来香港,不是因为香港本身的五六百万人口,而是面向整个东方世界。
此时的香港,是整个中国大陆出口全世界的转口中心,超然的地位全球独一无二。香港制造业虽然迁出,但仍然在华南的生产网络中占有重要地位,香港厂商1996年在珠三江雇佣了超过500万工人,产业链中研发、设计、营销等高端部门仍然在香港,是整个香港经济的重要根基。
但香港制造业在北移华南之前,层级并不高,即使不迁走,也很难自然发展出全球顶级的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香港以金融服务为龙头的产业结构,表面上与纽约、伦敦、东京类似,但是背后作为支撑的制造业、高 科技 行业基础,与这些顶级城市相比有不小差距。
因此,1997年的香港虽然处于经济极度繁荣之中,却也并非没有隐忧。广为人知的是香港的地产泡沫,短短十余年房价上涨超过10倍。1998 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捅破了人们的乐观预期,到2003年房价下跌超过60%,许多人资不抵债甚至破产,如着名歌手钟镇涛,自1996 年起开始炒房,在遭遇金融危机后,负债累累,并于 2002 年申请破产。但是房价后来慢慢恢复,到现在甚至比 历史 顶点还高不少了。金融风暴对香港的影响,是很多人的收入再也回不到从前,香港的营业经理,一直没有恢复1998年前的收入,比那时要低三分之一。
香港回归之后,与其说是在寻找产业发展的新路,不如说是经济基础受到各种冲击的考验。产业基础并不牢固的香港,面对这些考验,难言乐观。而香港寻找新发展方向的努力,也受到基础薄弱的制约,取得的突破不多。
2003年,为扶持香港经济,中央政府与香港签定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将广阔的内地市场向香港服务业等产业开放。最明显的是“自由行”,到香港 旅游 的内地游客数量连年暴增,2013年内地游客占游客总数75%,超过4000万人次,是2013年的4.8倍。得此强助,香港 旅游 业在回归后取得了突破性发展。2003年至2013年,过夜游客在港消费额暴增51倍,高达1527亿港币, 旅游 业也成为香港支柱产业之一。但之后受2014年9月占中事件的影响, 旅游 业增长乏力。
香港产业的 科技 基因
香港回归初期,正是信息 科技 产业革命火爆全球之际。香港也推出了发展信息 科技 的产业规划,如占地24公顷投资158亿的数码港计划。代表人物李泽楷1999年投资220万美元占腾讯20%的股份,按照腾讯最新市值 3000 亿美元计算,如持股至今,其股权价值将达 600 亿美元。
从贸易金融向知识 科技 转型,是很好的想法,信息 科技 也确实是能取得飞速成长的极好产业。如果香港能抓住这次机会,将会是又一次产业飞跃。可惜的是,香港虽然资本雄厚,但缺少发展出IT大公司的能力。
回头看,香港应该利用资金优势招揽全球IT人才,面向大陆市场与全球市场发展IT能力。但是香港产业发展 历史 上就缺少 科技 基因,投入重金建设的高校虽然有全球顶级的基础设施与师资力量,但 历史 尚短,与产业难以匹配。
因此,香港的信息 科技 发展计划浮于表面,脱离产业发展核心。而一河之隔的深圳,却抓住了IT产业软硬件发展的核心,华为、腾讯等企业成长为全球顶级企业。香港的IT企业没有找到合适的市场,也没有开发出值得一提的软硬件产品,基本只是在本地小市场做一些不大的应用。
2001年,李泽楷将手中腾讯的股权以 1260 万美元转让给了南非MIH 公司,这种投资眼光的事不宜苛责。但是整个香港没有跟上IT时代,连电子商务、互联网服务、移动支付、交易软件、商务软件应用都落后于内地,反应了香港的 科技 与产业基础存在严重缺陷。
香港面对的另一个重大挑战,是2000年以后中国大陆企业开始的制造业产业升级。
其实90年代末港资企业在内地制造业地位很重要,产业链上的位置也很好,如果在整个中国的技术升级潮流中跟上形势,香港的相关企业也会有大发展。但是香港业者在内地的制造业企业,技术层级本来就不算高,注重的又是外贸交流、品牌、营销,与内地创业者及国企集团相比,对研发缺少原始的本能关注。随着内地制造业企业不断产业升级,港资企业慢慢脱离技术大潮,原有的产业链优势逐渐瓦解。企业在香港招高管、经理、销售相对容易,招研发就缺少积累。这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人才资源错配,即使高管、经理、销售也慢慢能力下降,收入下降,曾经以技艺高明着称的香港技师日渐凋零。因为研发的退步,本就不稳固的产业基础,在回归20年以后,已经相当不容乐观了。在亚洲四小龙中,香港几乎是产业基础表现最差的,人均GDP已经被注重研发的新加坡超过。
香港也曾经提出“中药港”、“ 科技 园”等产业构想,都是与数码港类似的产业园区。但由于整个城市研发基因的缺失,发展不温不火。设想靠重金投入,凭空造出产出丰富的 科技 园区,在全球来看,缺少成功的先例。以产业为依托,产学研合作共同升级是更为自然的办法,根基是产业实践。缺少高校资源的深圳,以产业发展为核心进行的高 科技 转型进展很好,成为中国最突出的创新型城市。而同一时间段,香港的制造业产业基础悄然瓦解, 科技 创新虽然投入重金,也难有抓手。
再寻定位
让香港成为航运中心、区域发展中心之类的设想,并非香港单方面努力就能实现,需要整个区域的配合。香港回归以后不久,中国加入WTO,进出口贸易飞速发展,香港作为航运中心其实受益极大。但是内地城市也要发展,以前依赖香港,条件具备了自行开展贸易是自然趋势。香港集装箱吞吐量从全球第一降到全球第五,并非发展策略有问题,而是内地发展的必然结果。
现在来看,香港的优势产业仍然极为突出,金融、贸易物流、 旅游 等行业在全中国城市中地位超然,与之相关的工商与专业服务也有相当优势。只是回归20年来,这些产业优势或多或少有所减少,或者依赖内地的支援,这不免令人失望。而香港 社会 ,也因为产业未有新的突破,呈现了“内卷化”的趋势。香港经济极其依赖地产业务,贫富分化非常严重,供给不足房价高涨,青年生活困苦缺少希望,也因此产生了一些 社会 问题。
香港应该意识到,回归之前的高速发展并非全靠自身努力,而是有相当的地缘政治因素,金融等高端产业存在基础性问题。更不能因为表面上的高端产业而自视过高,忽视与内地经济的紧密结合。香港应审时度势,放低姿态,加入到蓬勃向上的中国经济发展大潮中,寻找自身的定位。
中国经济在迅速发展演变,而香港在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半个世纪中发展成就极为突出,在资金、商业网络、金融基础等各方面的积累很多,对中国的发展仍然能发挥很大作用。香港应该脚踏实地放弃一些没有基础的设想,也不要过于突出特别行政区的独立性,将自己置身于中国城市之外,而是应该顺应潮流,在整个中国的背景中找到自己的优势。可惜的是,因为一些政治性的纷争,虽然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这个大方向,香港对于产业发展发向仍然缺少足够共识。香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纷争不断,发展受影响不小。
展望未来,如果香港能凝聚共识,又能得到祖国大陆的大力支持,没有理由发展不好。香港回归以来的产业发展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只要跟上中国整体的前进步伐,未来值得期待。
想找最近的数据统计,暂时没找到,只找到了02年到12年香港统计年刊。
数据很明显,香港作为一个主体的时候,这十年间,基本上全部依靠大陆赚钱,而对其他国家基本上是负的。那么都是什么产业支撑呢?
一,金融,港人引以为傲的金融,其实说白了,就是一块猪肉从不同的人手里过,每个人手里都会粘点猪油。中国改革开放来,外部进来的资金和内部出去的资金大部分都要经由香港结算,猪肉从手过的多了,自己也就肥起来了。
二,转港,俗称二道贩子。大陆货物进来后,转一下,发往世界各地,另一个是世界各地的货物进来,转一下,进入大陆。
三, 旅游 ,这个微乎其微,占港经济不超过10%.
四,房地产,这个就没啥好说了,自己人剥削自己人。
所以,总得来说,香港依靠大陆才有今天的繁荣和发展。
金融业服务业是香港最重要也是最传统经济支柱,作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的香港,金融服务业肩负带动香港发展成为知识型经济体的重任。每年,金融对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贡献超过80%以上。
地产、进出口贸易和 旅游 这三大产业也是支撑香港经济发展重要支柱,特别是 旅游 产业比重逐年上升
金融业是香港最重要的传统经济支柱-金融服务业;金融服务业肩负带动香港发展成为知识型经济体的重任。
每年,服务业对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贡献超过80%以上。其中,地产、金融、进出口贸易和 旅游 并称香港经济的四大龙头产业。
拥有多项制度优势:资金自由流动、法制和监管健全、市场运作透明和高效、人才和金融机构高度国际化等。
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香港一直名列前茅,紧随伦敦和纽约之后,近年得分差距更大幅收窄。香港也是亚洲主要的资产管理中心、亚洲第三大银行中心(全球首100银行中有73家在香港营业),以及世界第六大外汇市场。
金融,海运,转口贸易, 旅游
香港的产业现在主要是金融和贸易业。很多国外的大公司都是通过香港的中介买卖来和中国内地做生意。而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在全球都是有重量氛围的。七八十年代,香港一度有制造业的中心,但是随着成本的增加,制造业的中心慢慢移到了广东一带。所以目前香港的优势就是金融贸易和服务业...
香港经济发展的三辆马车:金融、 旅游 、贸易
首先是金融,今天的香港已发展成为亚太地区的国际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 2000年,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达到12717亿港元,贸易总额达到32307亿港元,是世界第十大贸易实体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10丌箱,居世界第一位;有154家银行 , 拥有外资银行数量居世界第三位 2000年末香港股市总市值达48625亿港元,居世界第九位;外汇市场每日成交额达790亿美元 居世界第七位;2000年末外汇储备高达1075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 香港经济发展的优势 香港的优势在于其属国际化的城市,拥有便利的营商环境、完备的法律体制 自由贸易政策和资讯流通、公平开放的竞争,以及金融网络、通讯基建网络等便利因素。 此外,香港拥有庞大的财政储备和外汇储备、自由兑换的稳定货币、以及低税率的简明税制等优势条件 使得香港发展成为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其次是 旅游 购物,大陆人最喜欢去香港迪士尼、各种购购购,这里就不多说了
金融、贸易及物流、专业服务和 旅游 是香港的四大支柱产业
1.香港是一个高度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
拥有多项制度优势:资金自由流动、法制和监管健全、市场运作透明和高效、人才和金融机构高度国际化等。
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香港一直名列前茅,紧随伦敦和纽约之后,近年得分差距更大幅收窄。香港也是亚洲主要的资产管理中心、亚洲第三大银行中心(全球首100银行中有73家在香港营业),以及世界第六大外汇市场。在上市融资方面,香港首次公开招股集资总额在2009至2011年均占全球第一位。国家“十二五”规划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中心以及国际资产管理中心。
2.香港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国际贸易和服务中心,既是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之一,也是全球第十大贸易经济体系。香港其中一个独特优势,是以“中国香港”名义参加国际贸易组织。
3.香港拥有企业管理及各服务行业的专业人才,专业服务一向是香港最具竞争力的行业之一,其中法律、会计、建筑和相关工程以及医疗服务优势尤其突出。香港的专业人才拥有国际认可的专业资格,丰富的国际网络和管理经验,亦熟悉国情及内地市场。
4.香港是亚洲最受欢迎的 旅游 胜地之一。2012年全年访港旅客总数超过4864万人次,其中约七成为内地旅客,其余为欧美和亚洲区内的旅客。
香港是个多元共融的国际都会,既保留着传统的中国文化,又受西方风尚的影响,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在积极发展高 科技 现代化城市的同时,香港有购物消闲的好去处、享誉国际的美酒佳肴、富吸引力的主题公园、风景怡人的大自然景色、独特的文化遗产如括庙宇、围村、祠堂和富中西色彩的建筑等,是观光、商务和家庭 旅游 ,以至消闲及消费 旅游 的最佳地点。
香港是世界一线国际城市之一,是我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
香港有四大经济支柱产业,分别是金融服务业、进出口贸易及物流、专业服务、 旅游 业。
香港紧跟着祖国的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未来的发展更加诱人,来自世界各地的有识人士已溶入大湾区经济发展浪潮之中,香港未来更加有活力大发展,是人们向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