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春节经济形势有哪些

春节经济形势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5-29 15:27:29

㈠ 2022年春节同期增长百分之几

月25日是2022年春运最后一天。据了解,今年春运为期40天,全国预计发送旅客10.5亿人次,日均发送旅客2625万人次。图为2月25日旅客在秦皇岛火车站准备乘车。
曹建雄摄/光明图片
2月25日,历时40天的2022年春运正式落下帷幕。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2年春运总体运行平稳有序,码举全国预计发送旅客10.5亿人次,比2021年同比增长20.7%。
织牢疫情防控网络
为乘客带来安心旅途
数亿人次的人口流动,织牢疫情防控网络成为今年春运的重中之重。
在山西晋中太谷东站,每天深夜,负责疫情防控工作的客运值班员都要准点开始“清场”。贺指近2000平方米的太谷东站候车室内,地板、座椅、扶手等每一个需要消毒的角落都必须认真进行消杀,全站消毒作业完毕时已是凌晨。
“日常站车消迟拍碧毒是铁路防疫的重要环节,为了让旅客可以安心踏上旅途,我们不仅清理干净车站的每一块地板,还向候车和到站旅客提供了一次性口罩、手套等防疫用品。”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太谷东站负责人表示,虽然今年春运客流量不大,但车站的防疫、服务标准却丝毫没有降低,要把安全、舒适的旅程带给每一位乘客。
数据显示,今年春运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2.53亿人次、同比增长16%,全路日均开行旅客列车8498列,国家铁路发送货物4.2亿吨、同比增长1.4%。
“特别是在客运列车的运力安排方面

㈡ 开年经济形势如何

多地开年“拼经济”高频词:高质量发展,提振消费,投资,优化营商环境,展现了新年的开局势头,释放了全力拼经济、奋战开门红的强烈信号。
高频词一:高质量发展经济大省广东于1月28日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把目光锁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将其视为“根本出路”。同样在1月28日,重庆召开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明确提出把双城经济圈建设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来谋划推进。
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各地普遍对高质量发展和营商环境建设等进行详细安排,提出明确要求,有助于进一步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本地区节前召开的“两会”精神落到实处。
高频词二:提振消费
围绕扩大内需、提振消费,多地陆续提出应对方案。例如,山东提出要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以稳就业、促增收解决“不敢消费”问题,以提品质、强引导解决“不愿消费”问题,以创场景、优环境解决“不便消费”问题,大力提振消费信心,加快推动消费复苏。今年年初,多地出台了具体方案提振居民消费,例如《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对个人消费者今年6月底前置换购买纯电动汽车的给予每辆车1万元财政补贴。提振消费在今年各地“拼经济”的大背景下居于重要位置。董希淼认为,社会需求不足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经验表明,一国经济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居民消费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是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高惺惟表示,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我们有全球最大的市场,内需的潜力远远没有被释放出来。通过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定能够实现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高频词三:投资
围绕投资,多地加紧谋划布局。河南省第七期“三个一批”项目火热启动,3325个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投产,总投资超过3.1万亿元。福建、陕西、云南等多地也盯紧重大专项。新的一年,各地新老基建齐抓共进,一批重大项目投资旁和搏计划浮出水面。推进经济运行稳步回升需要充分发挥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表示,投资需求是内需的一部分,投资需求扩大了,老百姓的收入就增加了,消费也运祥就增加了。从长期看棚档,投资扩大会带来经济的生产能力增强,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涵认为,基础设施加码会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从现在地方对今年经济发展的部署情况来看,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的正向拉动作用并没有弱化,各地都在落实促增长的举措,扩投资火热开局,重大项目加速推进,这对经济发展将起到正向拉动作用。高频词四: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的优化,也是此次各地召开会议部署经济工作的关注重点。对此,上海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上海市加强集成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密集释放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服务市场主体加快发展的强烈信号。吉林、河北和湖北等地就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对重点产业和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做出部署。
高频词四:优化营商环境
对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和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董希淼认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基础和前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其中,最根本的是要优化营商环境,通过落实和深化“放管服”、打破隐形壁垒等一系列举措,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需求和活力。

㈢ 今年中国经济形势如何

新春伊始,从中央到地方,2023年“全力拼经济”的号角就已吹响。新春首个工作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要求持续抓实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推动经济运行在年初稳步回升,释放出重要信号。此后,广东、山东、河北、辽宁、吉林、上海、浙江、江苏、甘肃、重庆、陕西等多省市纷纷召开“新春第一会”,多地还发布系列政策,谋划经济提振等工作。从多地“新春第一会”内容来看,“高质量发展”成为高频主题,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多地从优化营商环境、恢复和扩大消费、扩大有效投资以及深化创新发展等方面部署全年经济工作。多位专家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疫情平稳以及预期恢复等,今年各地都在抢抓时间乘势而上,各地“新春第一会”呈现出时间早、干劲足、氛围满等特点,这种紧迫感将为简帆全年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预计今年经济发展形势将稳中向好。“今年各地加快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商事制辩斗度,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扩大国内需求,预计全国经济形势将进一步向好。”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认为,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期,今年各地持续聚焦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将对全国经济形势产生良好效应。谋划经济提振2023年春节假期,多重因素影响下,以旅游与电影票房等服务消费为代表,全国消费修复明显。文旅部公布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拦灶雹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3.1%。随着信心和人气的恢复,各地也在抓紧时间乘势而上。春节假期结束后,多省市第一时间召开“新春第一会”谋划经济提振,多地还不约而同地将“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主题。如广东省日前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对全年重点工作作出动员部署,提出要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三个一万亿”支撑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在全国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中勇挑大梁。

㈣ 春运的形式有哪些变化,分析说明春运背后的意义是什么

春运的形势变化:

1、2014年之后,春运的客运量其实是在下降的,问问身边的朋友,这两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就业的城市过年,不回去了,这背后反映了社会怎样的变迁趋势呢?

过去传统的家庭结构是一大家子人,组成一个大家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家庭结构朝着小型化、少子化的趋势发展,小型家庭的特征是分散化,去中心化,大家就不一定需要在一个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全员集合。

2、舒适性的提高。在乘坐舒适性方面,在1950年左右,那种绿皮车既没空调,也没热水,速度又很慢,但是,慢慢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硬座车开始有热水供应,有卖东西的,卖盒饭的,到现在我们的动车高铁,有各种各样的餐食,小吃,极大的提升了我们的乘坐体验,提高了舒适性。

3、城镇化已经基本稳定了。过去劳动者都是以打工的形式在大城市工作,到了春节衣锦还乡,因为人在城市但是家并不在这里。但是假如劳动者已经不仅只是打工,它变成了一个市民,那么它的家就已经安在了城市,它就不必再费时费力的回乡过年,甚至可以把父母接到城市反向过年。

春运的意义:

人民群众满满的“获得感”,就是春运的意义所在,也是中国铁路人的奋斗目标。春运的发展,折射出中国的发展。

社会在变化,“春运”在改变,整个社会也在不断进步,我们也越来越大。而“春运”的核心就是人口的流动。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提升明显,部分企业开始转向内地,这导致我国的“春运”总人数开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点也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㈤ 开年经济形势怎么看

我觉得开年以后频繁出现的经济词语就是高质量发展,我觉得这一条来说对我非常重要,给我们未来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高频词一:高质量发展

第一,走创新型发展道路。首先,进行市场化改革,消除价格刚性等扭曲,引导资源流向创新企业晌做者。其次,在市场扭曲无法消除的情况下,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降低企业成本,完善市场体系,提高宴薯国企效率,改善劳动力市场流动性,扩大对外开放,培育新动能,加快产业和技术升级。最后,通过需求管理保障创新产品需求。

第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未来中国经济仍将面临着汇率风险、房地产市场风险、国企债务风险、地方债务风险、居民债务风险、互联网胡烂金融风险、政策超调风险等。防范经济金融风险需要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微观监管共同协调实施,在妥善处置风险的同时,也要避免超调。

第三,平衡发展。首先,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城乡、东西部地区平衡发展。缩小贫富差距的关键是精准扶贫,一方面通过普惠金融解决贫困人口融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减税、转移支付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其次,通过污染防治实现物质文明、生态文明等多种文明的平衡发展。污染防治要循序渐进,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的作用。

㈥ 春节对经济的影响

春节一直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经济现象。我根据春节期间自身的经历,对春节的种种经济现象作了初步的调查研究。因水平有限,主要是表面的经济现象,其本质难以准确把握,望读者见谅。

一、春运——想说爱你不容易

除夕将至,“羁鸟思旧林,池鱼思故渊。”在外打拼了一年的人们如倦鸟归巢般飞回老家。于是乎,火车轰鸣的汽笛,汽车飞转的车轮,行人匆匆的脚步,都酝酿着同一个声音:回家!然而,我国孱弱的交通运输却实难挑起此重任。

笔者早在放假前的一个月就在长沙某酒店订票处预订由长沙开往石家庄的火车票。然而最终却被告知“没有买到”,只得先乘车至北京,再由北京转车至石家庄。其中曲折坎坷非一语可道尽。更有一班兄弟姐妹,在学校订票未果,只得再去火车站购票,夜间出发,彻夜不眠,排队订票,据闻队伍曾一度由售票口排至进站处,几百米长,景象颇为壮观。而孩子们心中的惶惑焦灼,个中滋味,无亲身经历的人很难想象。

较之无车可乘,票价偏高似乎只是一个小问题。春运期间,全国火车票价上调 20%。虽然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关系直接影响着价格。但是,铁路运输仍属于国有资产,且处于垄断地位。此举实在是令人郁闷。

除此之外,春运还存在人多拥挤、秩序混乱、受天气影响等问题。进站时,人们往往一拥而上,挤上车来,大部分车厢又是拥挤不堪,空气污浊,环境恶劣。旅途结束时,人们往往形象狼狈,斯文扫地。更有受大雪影响几万旅客滞留车站的情况发生。如此种种,实令旅客苦不堪言,怨声载道。究其原因,主要是客流量大,运力不足,非正常途径售票等。铁路对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是连接社会生产各方面的纽带,解决铁路运输存在的问题,缓解春运矛盾,是当务之急。

二 购物狂潮

春节也是一种交换的“集市”。人们总会交换获得自己需要的物品。按照传统,人们往往要在春节期间添置新衣。而各大卖场也纷纷抓住机会,推出一系列促销活动。有买100送118元,有买98送98元,有打折,贵宾卡,会员卡等等,真是花样百出,层出不穷。

春节期间我父亲在商场花318元买了一条裤子,商场赠送318元,一双花花公子的鞋子是558,在赠送318元的基础上,父亲交了240元,买了鞋子,商场又送了240元。于是,我母亲又用240元买了一瓶Kose眼霜和精华液。然后,商场又赠送了160元,于是我又买了原价158元的帽子与围巾……

如此一来,可谓连环套一般。而花560元左右全家即已得到名牌西裤、鞋子、化妆品、帽子等,对寻常百姓来说也能接受。于是乎,各大商场均是人潮涌动,疯狂购物者处处可见。春节的价值已不仅仅是过年、歇息的传统意义,更是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有效手段。其消费方面的作用是最明显和最直接的。在这一过程中,商家的促销活动层出不穷。虽然其中的运行模式不足为外人道也,但其最终必以盈利为结局。商品能在市场上有效、顺利的流通,便是商业活动的成功,买卖双方达到双赢。

三 制备年货

以往,制备年货是春节的重头戏。而今虽然服务业已飞速发展,年前不必准备太多食品,但除夕前后部分商店与菜市仍要关门休息。因而年前依然也要购买一些蔬菜水果、肉蛋海鲜等。越是接近除夕,各种食品的价格越贵。黄瓜、豆角、番茄均涨至4元/斤,连北方最常见的白菜也涨至1.5元/斤。而其以往的平均价格不过0.5元/斤。水果方面,北方最常见的苹果鸭梨每斤价格均在2.8元以上,南方的柚子也由以往的2.5元/斤涨至3.5元/斤,一个柚子大约要15元左右。而我在长沙冬季消灭柚子无数,每个不过4-5元。

虽然许多蔬菜水果价格令人咋舌,但人们依然购买。此现象可谓是再次诠释了供求关系影响价格的经典理论。除夕将至,从事服务业的人们也要过节休息,造成商品供给减少;而冬季蔬菜品种少,栽培、运输、储藏成本高,蔬菜价格本身较高。而过年授予人们的特定心理使这些昂贵的蔬果成为必需品:谁家过年不整出七碟八碗、七荤八素的菜肴?太简单的年夜饭总让人觉得不成规矩、不像话。想吃什么却吃不到会让这“过年”显得过于凄凉。于是乎,卖方的商品一时间有了些“奇货可居”的味道。如此算来,制备年货在每个家庭的春节消费中占了一定比例。然而,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一定程度上的再分配过程。富者以相对高价购买贫者手中的产品,这也可看作是再一次分配产品,缩短贫富差距的手段。然而,最终所获得利润是如何在生产、流通领域分配的,以何种比例分配的?我们不得而知。价格上涨是否最终能使农民收益?我们也不得而知。

四 访亲问友大拜年

按照传统,春节期间亲戚朋友都要互相来往走动,这是一个“礼数”问题。于是乎,我由长沙赶回石家庄,又由石家庄回到老家沧州过年。诗人说:所谓的故乡不过是祖先漂泊的最后一站。对此我深表赞同。我的家族历史比较简单,然而祖先也走过了几个地方。于是亲戚们都分散居住在两三个小城市,春节期间都要互相走动,互相赠送一些礼品,谓之“有联系”。年前,我们分别拜访了姥姥、二舅、大姑妈、二姑妈、三姑妈,而他们也要一一回访。平均每家要送50-100元左右的礼品。礼物一般为包装、质量较好的蛋糕、水果、营养品等。而沧州的各个商场商店也投其所好,均有许多品种可以选择。年后,爸爸作为奶奶这一脉的男丁要作为代表去拜望他的舅舅、姨妈等长辈,提了自香油蘑菇至八宝粥等十几件礼物去拜访四家亲戚。过程则较为有趣,爸爸把第一家回送的部分礼物送给第二家,后又是第三家……如此这般,七拐八拐,推推让让,互相搭配,终于又提回了人家的黑芝麻糊、天津麻花等四件礼品。这般礼尚往来的礼仪,不禁令人莞尔。

然而,笑过之后细想,不难发现:血缘是春节的纽带。每年一度的春节对人的血缘意识起到了不断强化的作用。人的意识决定人的行为。所以,血缘意识的增强与血缘行为的泛化也是紧密相关的。从意识层面看,阻碍中国现代化的四大因素是:血缘主义、权威主义、平均主义和机会主义。而血缘主义在其中又居于主导地位。血缘主义使血缘成为了社会经济生活的行为法则。其结果是:血缘内有诚信,血缘外是面子;家内有秩序,家外是机会主义;熟人之间好办事,陌生人之间就是钻空子。所以,血缘主义导致了人情大于法治。而法治是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没有法治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另外,血缘主义也具有权威主义的天然基因。而权威主义又不利于平等和民主精神的产生。再者,血缘主义也有一种平均主义的味道。而平均主义既不利于个人积极性的调动,也不利于有效财产制度的建设。这般说来,春节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一个较消极的作用——对血缘主义的固化。

中国经济要实现持续、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就要走出血缘主义的温情泥潭。人生需要血缘,需要家庭温情,但社会不需要血缘主义。血缘关系的社会化必须以社会理性为前提条件。因此,如何正确看待春节,如何有效利用春节也成为我们应该思考的课题。

五 短信短信满天飞

随着通讯事业的发展,在各大中城市,手机几乎成为人人必备的通讯工具。较之以往的电话拜年,以短信息的形式互致问候节省了大量的时间金钱。而或幽默风趣、或温馨浪漫的短信内容又比单纯的“过年好!”“吃饺子了吗?”等传统问候多了人文内涵,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兴趣盎然。从腊月二十八开始,许多心急的同学便蠢蠢欲动,屏幕上开始有拜年的信息滚动。而到除夕、初一几天,那短信更如雪花般纷纷扬扬,漫天飞舞,每天约要收发几十乃至上百条信息,景象甚为壮观。

在漫天飞舞的短信背后,直接受益的不只联通、移动等电信公司,还有一批新兴职业者——网络短信写手。据网上透露,成功的短信写手春节期间每天收入近万元!而其在圣诞节、新年、情人节等节日期间的收入也相当可观。短信满天飞,既要给亲朋好友发,也要给上司下属发,其作为一种沟通的媒介,与拜年相似,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浓厚的血缘意识、圈子意识,也算是春节的一大新特色。

春节,是一个温馨的名词,一个甜蜜的字眼,是一个安安静静又热热闹闹的假日,是一个辞别过去又联系未来的接点。虽然我们已不会再为那些糖果、瓜子、花生翘首盼望,虽然人们都念叨着年味儿是一年不如一年。然而春节依然是春节。我们依然会义无反顾地挤火车回家,依然会疯狂购物、准备过年,依然会握着手机傻笑,依然会拎着东西去各家拜年。春节,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经济现象,它的产生、发展、消亡均由经济基础决定,那是历史的必然。

最后附诗一首,记录这让我们欢笑又让我们忧愁的——春节

春节:美丽与哀愁
春节是美丽的。
春节使人热烈、温情、祥和、吉庆、欢乐。
春节是中国人的圣诞日。
西方有《圣经》,中国有儒家学说。
西方有教堂,中国有祠堂。
西方有平安夜,中国有除夕夜。
西方有圣诞老人,中国有长辈。
西方有圣诞礼物,中国有压岁钱。
西方有基督,中国有祖先。
西方有个人,中国有血缘。
春节是血缘的凝聚日。
血缘是中国人灵魂的系带。
血缘联系着冥界与人间。
血缘联系着老人与儿女。
血缘联系着过去与将来。
血缘滋养着灵魂,灵魂维系着血缘。

春节也让人哀愁。
春节固化了血缘。
血缘内生权威,缺少平等。
血缘衍生平均,缺少效率。
血缘只有亲情和熟人,没有陌生人。
血缘导致只有圈子秩序,缺少社会秩序。
春节也有时成为恶的使者和护身符。
腐败借着春节的名义。
结党营私借着春节的名义。
炫耀借着春节的名义。

㈦ 春节假期延长会对哪些行业造成影响对应的经济层面的调整会有哪些

春节是我国一个大型的节日,在这个节日即将到来的时候,大部分企业的员工都会选择回到家乡和家人团聚,毕竟一年在外工作以后,也是十分想念自己的亲人,能够有如此长的假日能够回家乡一趟,也属实是难得的,至此不少的员工都会提前安排自己的春节假期,为的就是能够在没有工作的阻拦之下放心的回到家乡,而不是临时会有工作绊住了脚步,这样的心境足以看得出大家回家的心切,就算是路途再遥远,也是背上自己的行囊,踏上返回故乡的列车。

对于经济层面来讲也是会有所调整的,生产出来的物品减少了,也就阻碍了大家消费的心理,及时是想购买商品,在缺货的情况之下,彼此也没i月办法进行购买,至此经济的增长速度会随之减慢下来,而一些娱乐性的项目经济增长也就在飞速的上升当中,毕竟春节假期漫长,不少人都会外出寻找娱乐节目,也就会让经济的增长结构有所改变,这也是独属于春节假期期间的经济增长模式。

㈧ 春节经济的产生原因

中国传统节日众多,为什么只有春节能够对我国的经济社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并由民俗文化而衍生出一种繁荣的经济现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国各行各业自觉或不自觉地围绕春节民俗文化资源进行了产业化运作,开发出了各种节日产品和服务,客观上形成了以春节民俗文化为核心内容的面向全国人民、体现欢乐祥和及团圆和谐的主题、涉及多种产业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不仅有上游产品,也有中游、下游产品;不仅有文化产品和服务,更有众多非文化产品和服务;产业链不仅从城市扩张到广大乡村,而且扩张到全球有华人的地方。 产业化运作是春节经济得以繁荣发展的关键因素。传统年节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经受时代风雨的侵蚀和历史的大浪淘沙,要想保持和延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必须具有将非物质的年节文化物化为生活中实实在在产品的本领,即围绕年节文化进行产业化运作,开发出标志性品牌产品。我国早就创造性地开发出了鞭炮、彩灯、春联、年画、贺卡、年糕、香火等标志性的“年货”,后来更开发出具有春节喜庆色彩的影视、演艺、娱乐、出版、工艺、旅游等门类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了产业链,从而使春节风俗有了标志性物化产品。非物质文化形态衍生出物质个体,其生命的延续就有了产业支撑。 创新开发是春节经济产业链不断延伸的重要保证。人民物质文化的需求是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对春节服务及各种“年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方面要改革创新传统“年货”,使其符合当代大众的审美趣味,融入现代市场;另一方面要能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当代高新技术,生产新的“年货”。如将传统的登门或当面拜年的方式改为用电话、手机和电脑等现代科技设备互相拜年,贺岁电影、春节电视联欢晚会等现代文化欣赏和服务方式丰富了人们的春节娱乐生活,现代化的交通、餐饮、旅游、服务设施更是极大地提高了春节服务能力、水平和效益,使古老的春节更加充满了生命力、影响力和无穷的魅力。
在中国年节文化的百花园中,春节这枝 “花”无疑是开得最绚丽夺目的。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新年的祝福、春天的气息和美好的憧憬,而且给保护和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打造中国品牌文化产品和推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做法和启示。

㈨ "假日经济”现象透视

假日经济是伴随着我国第一个“黄金周”而出现的。 1999年 9月,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双休日的试行后,决定增加广大劳动者的休闲时间,将春节、“五一”、“十一” 三个中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节日的休息时间延长为 7天,于是“黄金周”的概念应运而生,在旅游管理部门的心中,这是一个难得的赚钱机会;在广大老百姓心中,这是一个难得的旅游休闲的假期。所以在前几个“五一”黄金周到来之际,没有做好任何物质准备的旅游管理部门和没有做好任何心理准备的广大消费者“一拥而上”,造成了公园、景点、名胜古迹“人满为患”,名山、秀水、风景名胜“怨声载道”,交通、住宿、旅行社“异常爆满”……美好的时光却没有美好的享受,接下来几个黄金周,成熟的广大消费者采取了既要玩好又要休息好的方式,有意识地安排好了时间,因此整个“黄金周”无论各相关部门还是广大消费者均过得有条不紊,皆大欢喜。经过对以上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经历了第一个黄金周的“狂热”、黄金周的“冷静”以及黄金周的“成熟”之后,即将到来的黄金周将是平静祥和、丰富多彩的一个长假。人们将采取更加多样化的方式、方法,更加合理性的时间支配度过这段美好的时光。面对如此问题,让我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什么是假日经济,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让假日经济更持续、稳定、长足发展呢? 一、“假日经济”的经济学含义严格地说,“假日经济”并不是一个经济学名词,但面对这一已客观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我们不妨将假日经济定义为:人们利用假日集中购物、旅游等消费的行为带动供给增加、市场繁荣、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经济模式。正确理解这一概念必须认识到,“假日经济”不能单纯理解为“节日经济”,更不仅仅是“旅游经济”。它包括旅游、休闲、娱乐三种形式,涉及到商品消费、旅游服务消费和文化消费三个领域。从更高的程度上讲,它作为一种休闲消费,既是劳动力价值的体现,又是劳动力价值的提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活消费作为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消费生活资料面维持自身生存,生产出活动于其他三个环节的劳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消费也越来越从单纯的物质层面发展到精神层面。劳动者通过消费可以减缓压力,愉悦精神,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这不仅是对人之为人的价值的更高层次的体现,也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的能动过程。从这一点出发,发展“假日经济”就不能只重商业和旅游业,也应发挥其文化内涵。“五一”节期间,南京各剧场组织了包括戏曲、交响乐、配乐散文朗诵会在内的文艺演出百余场,平均上座率在九成以上,接待观众十余万人,既实现了自身的经济效益,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二、“假日经济”在我国出现的原因任何一种经济现象的产生都必然有其特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假日经济”现象主要基于以下原因:第一,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年收入过到500至800美元,是旅游消费急剧扩张的时期。199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5854元,已达500美元左右,有的城市已达1000美元,可以说我国已迈入了旅游扩张期的门槛。第二,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1999年国务院决定增加公民的假日时间,全年达到11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31.2%。从某种意义上说,假日消费情况的好坏,决定了一年消费市场的阴晴。第三,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传统道德的影响以及多年来“短缺经济”下的艰难生活使大多数中国人重积累,轻消费,尤其无暇顾及精神消费和生活品质的提高。实际上,这是与较低的收入水平相适应的。恩格尔定律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低档品、基本生活消费品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将下降,用于高档品各文化教育支出的比重将大幅增加。伴随着我国迈入“相对过剩经济”时期,在政府和媒体相关措施的影响下,居民的消费观念逐步发生变化。没有这一点,“假日经济”是无从谈起的。第四,我国大多数市场进入买方主导态势,商品和服务种类越来越多。今年“五一”期间,苏宁普惠制”必将再次搅动市场,重掀家电抢购狂潮。苏宁颠覆假日经济游戏规则五一黄金周市场历来是商家必争之地,苏宁重仓蓄势,凭借全国连锁的优势和三店联动出击的契机,从国内外各大家电企业一次性采购上万套市场主流机型“五一”期间苏宁电器将奉行其一贯倡导的“普惠制”原则,三家店携手出击,倾力打造滨城家电新坐标,让大多数消费者感受到苏宁的低价震撼。我了解到,苏宁电器为五一销售准备了数量充足的特价机型,另外还有近万套超低价电器组成重型火力,将以罕见的低价投放市场。在高端产品线上,由于苏宁采用的是全国统购的方式形成规模优势,届时液晶电视将疯狂降价、国产42寸等离子大面积降破10000元,数字电视只卖纯平电视价格。冰洗方面,苏宁、海尔强强联合,五一期间在苏宁率先销售超薄液晶滚筒两款,预约销售返现500元。此外,本次冰洗联合厂家推出返现加赠、以旧换新等活动。苏宁所推崇的健康、时尚、节能、静音“四优空调”也将在五一期间力掀巨浪,主流品牌1P机跌破1000元。4月30日,苏宁掀起“欢乐手机淘宝夜”,18时开始,摩托罗拉、诺基亚、夏新、波导等国内外一线品牌手机联袂上演低价销售大戏……苏宁之所以拿出如此大的力度,意欲让更多的滨城消费者体验到高端平价带来的震撼体验。综合看来,这里包含了西方经济学中有关消费函数决定的问题。凯恩斯理论认为,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即C=C0+C*Y。当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即C0基本稳定以后,一方面居民收入水平Y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消费观念的变化使边际消费倾向趋于变化,这使得消费需求C提高,成为“假日经济”出现的前提条件,加以人们拥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和越来越多的消费选择作为现实的基础,“假日经济”在我国的出现遂成为必然。三、“假日经济”及其中出现的问题带给我们的深层次思考 1.旅游业供需协调要符合经济规律。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最基本的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00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长假中,许多着名景点人满为患,一部分游客怨声载道,实际上体现了旅游资源的供不应求,但不能从中得出尽快扩大旅游资源供给的结论,而应从供需两方面着手解决。从供给来看,应注意到旅游业的显着特点,即季节弹性大。我国着名旅游景点市场在90%的时间里能力过剩,在10%的时间内供给严重不足,如果盲目扩大规模,势必造成旅游淡季的资源闲置和从业人员的季节性失业,产生新的浪费。当前比较可行的措施是适应旅游业由休闲式向度假式转变的一般规律,扩大区域景点的综合接待能力和辐射度。从需求来看,须加以引导和调控。首先,可以拓展居民的假日消费领域,使其在当地即可满足消费需求;其次,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可以采取“节假分离”和“弹性工作时间”的办法化解矛盾,以均衡利用旅游资源;再次,旅游景点可以实行淡、旺季差别价格,启用价格杠杆实现市场调控。看看相关报道就明白:各地景点票价上涨,酒店行情一扫低迷,商家小贩磨刀霍霍,更甭说车船飞机……原来,假日给这些行业带来了“经济”,送去了“黄金”,当然,各地财政也同时有了可观的收入。 全国统一放长假,大批游客出行,由此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倒也不无道理。然而,选择假日出游者毕竟是休假者中的少数,更多的人还是选择了在家休息。不出门,或是因为消费不起,或是承受不了人山人海的拥挤。多数人没有介入消费,这样的“假日经济”就值得商榷了。 如果不是全国统一放假,人们集中出游,各地吃、住、行、游、购还会乘势飞涨吗?如果不是承受不起,不是人满为患,会不会有更多的人走出家门?如果没有人流如此集中地涌入,旅游地景区的保护是否能减轻压力?商业经营是否能均衡一些?我们何苦再人为地扩大旅游淡旺季?如果实行带薪休假制度,让人们有可供选择的更灵活的休假方式,可能没有了“黄金周”,却可以持续拉动消费,促进经济,而且可以减少集中休假出游带来的额外成本,何乐而不为呢?我做了个小范围的民意测验显示,有60%的市民选择在家,30%的人坚持出游,剩下的10%想串亲戚。而假期加班的人也无怨言,长假的前三天为法定假日开3倍工资,后四天为法定休息日加2倍。而富省广东竟放豪言,要加4倍工资。看来不能出游的小小遗憾也可以弥补了。 2.注重需求对经济“量”的拉动的同时,更注重其对经济的“质”的促进。“五一”节假期中出现的情况给有关行业以很大的启示。商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文化服务业纷纷提出要加强对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搞好市场调查,改善经济管理,完善服务,以提高经济效益。这是一个好的信号,它不仅表明有关行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可望以此为契机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需求对经济质量的促进作用。美国经济学家波特在其着名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指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是由包括生产因素、需求因素、支持性产业及其辅助因素决定的。就需求因素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需求量,二是需求的层次,三是需求的超前性。具有强烈市场意识的、高水平的、挑剔的消费者是本国该产业发展的可贵财富。它们的消费需求作为一种鞭策,能为企业的自我发展、自我创新提供无穷的动力。在我国的经济实践中,需求量的作用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对其质的作用则重视不够。“假日经济”提醒我们,应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培训和教育,提高我国的消费层次,使需求发挥促进经济“质”的跃迁的作用。而且,应该认识到,这种作用与需求量的作用不同,无论在过热时期还是紧缩时期,它都能为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积极的力量。 3.以更科学、合理、成熟的方式启动消费。上文中已经提到,“假日经济”在我国的出现符合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即消费受居民当期收入的影响,然而,仅仅认识到这一点显然是不够的。在西方经济学中,关于消费函数决定的重要理论还有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这一理论认为,消费的变动不直接受暂时收入的影响,而是持久收入的稳定函数,即只有暂时收入影响了持久收入,才影响至消费。由于居民消费心理的复杂性,这两种理论虽互相对立,却在一定程度上互补。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假日经济”,就使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使假日消费的“脉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五一”节的消费热潮不可否认地含有居民的从众好奇心理的因素,但随着人们消费心理的不断成熟,这样的“假日经济”能否持续下去却是未知的。因此,启动消费的“治本”之法并不仅在于放几个长假,而是在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的同时,通过税收、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险等一系列配套改革真正提高人们的收入预期,从而启动消费。四、增加公共假日和加大公共投资政策是假日经济繁荣的持续动力 1、增加公共节假日天数 1.1.增加公共节假日天数的积极意义第一、延长假期,有利于经济发展。根据我国劳动制度规定,我国公民每年拥有 114天的公休假日。假期的延长,有利于人们利用假期进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分析,消费与闲暇时间的长短与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相互影响有关。当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函数的改进增加社会财富,财富效应促使较少的工作和较多的消费成为可能;同时替代效应促使人们更多地工作来提高消费。经济发展时,财富的积累促进人们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消费。当经济进一步发展,由于劳动生产率额的提高产生的替代效应和财富效应相抵消,因此休闲时间变化不大,但消费继续增加。当前我国GDP以每年8%的速度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也逐年递增,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为我国大力发展假日经济提供契机(见表一)。 年 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19992210.352.65854.042.1 20002253.449.16280.039.4 20012366.447.76859.638.2 20022475.646.27702.837.7 表一:城乡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自1999年设立“黄金周”假期制度以来,十七个长假期期间全国城乡居民出游人数逐年排浪式上升,带动相关的旅游收入也同步上涨。以2000年到2002年为例,全年全国总的外出旅游人数分别为7.44亿、7.84亿、8.78亿人次,而这三年中“黄金周”出游人次分别为1.26亿、1.83亿和2.19亿人次,分别占全年出游人次的16.9%、23.3%和25%;相关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占全年收入的23.2%、24.6% 和22.3%。 根据宏观经济学真实商业周期理论表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的生产率的改善产生的正效应,生产函数的改善是持续性的。财富积累对消费者需求产生的正效应,促进消费的发生。同时消费具有顺周期性,而消费的发展又能促使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进一步扩大,从而促进生产函数的有效改善。因此产出上升,实际利率变化不大。居民假日休闲消费能够带动相关的铁路、民航、公路客货运、餐饮、酒店、零售业、广告业、通讯产业、银行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消费理论,一种行业消费能够带动相关的12个行业同时消费。以2004年“五一”“十一”长假为例,假日旅游产业促使民航收入分别为16亿元和18.5亿元人民币;铁路客运收入也同期达到11.4亿和11.5亿元人民币。国内贸易部统计资料表明1999年“十一”长假,全国百家重点大型企业实现零售额82亿元,同比增长20.9%;2005年春节期间短信发送量7天突破100亿条;春节期间北京市年夜饭约有110万以上的市民外出聚餐,当天营业额约达8000万元。一系列相关的消费活动产生的“滚雪球”效应使得整个假日经济这块“蛋糕”越做越大,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 1.2、增加节假日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学家指出像美国等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时代(post-instrial society)。其最重要的结构性变化是从商品经济过渡到服务经济为主,导致制造业地位的下降。在过去的20 年中,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这种转变。以七大工业国中的加拿大为例,70%的加拿大人从事交通、教育、保健、银行、咨询、旅游相关的服务性行业。休闲和娱乐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增长是向后工业经济过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在整个GDP的贡献方面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第三产业的繁荣同时促进了第一、第二产业的稳步发展。我国增加公共假期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消费,繁荣经济,第三产业的发展好坏成为能否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目前,我国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许多潜在的工作岗位尚未被开发。随着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将会创造出许多新的就业岗位,对缓解我国下岗工人就业难问题,保持社会安定起很大的帮助作用。 2、加大公共投资政策在发展假日经济方面潜力巨大目前,我国每年的公休假日已达114天,几乎占全年总天数的三分之一,假日经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年的经济善。同时作为扩大内需措施,发展假日经济应该充分考虑加大财政力度的现实可能性,使假日经济在可靠的物质基础上得至进一步的繁荣。加大公共投资政策的力度,在发展假日经济方面的潜力主要表现为:第一、公共投资政策的认同感较强,基本上已达成共识,在执行才实施过程中的费用较低,效果较好。公共投资政策主要是以政府财政的公共支出形式来举办公共工程,如兴建一些非盈利性或微利性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如城市的公共住宅、供水、供电、通讯、交通、公园,以及江湖的治理、以及水利工程等,具有外溢性垄断性等特点。在我国连续运用各种货币政策手段刺激经济,而远未达到预期的政策效应的现实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上,尤其是加强以扩大公共工程支出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投资政策的力度将是适宜的政策工具。通过大规模增加政策投资来刺激经济回升,将宏观经济政策重心放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上,可以直接形成社会需求,而无需企业和个人需求的相应回应,从而产生货币政策所不具有的政策效应。从政策的时滞方面看,财政政策对于扩大需求也更优越性。而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资金量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公共投资政策的动作和时间都留有余地,可以持续地发挥扩大投资需求和改善供给的作用,为假日经济的发展不断创造良好的配套设施和外部环境。第一,公共投资政策的实施已取得一定的成效,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比如,在公共投资中设备采购强调使用国内产品;在中央政府预算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采取扩大发行建设债券、转让股份制企业中的国家股、投资税收抵扣等办法扩大资金来源等。在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鼓励民间投资,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拓宽直接投资的渠道,刺激投资需求。在目前大规模增发国债的背景下,国债的发行收入基本上用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公共投资。这些措施切实解决了政府投资中的产资金不足问题,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投资政策力度提供了资金保障,为消除交通等“瓶颈”部门对假日经济的“梗阻”和限制准备了现实条件。第二,公共投资政策在财政政策工具中相对代价小,机会成本较低,可塑性强。所谓政策机会成本,是指在实施经济政策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放弃的其他方面的效益。这可以用付出的代价的大小来衡量,可以是物质代价,如人力、物力、财力等;也可以是精神代价,如由于政策实施所引起的社会矛盾等。与财政补贴相比,公共投资政策在谋求供求方面更为灵活,因为政府支出有明显的刚性,即“棘轮效应”。由于基础设施等投资是财政的非经常性支出,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其年度投资规模能依据当年经济的宏观景气状态而灵活地扩张和压缩,不仅可以产生有力的反经济周期的政策效应,而且当经济景气时还可以经济相应压缩债务发行规模,减少债务负担。此外,由于投资性支出将形成相应的国有资产,这就使国家债务与国有资产形成对称状态,因而此时的国债具有“虚”国债性质。目前,我国国债余额较低,同时债务储存度偏高,而且储蓄率较高,国债规模的扩大仍然存在一定的窨和回旋余地。利用增发国债以加大公共投资政策力度,不但可以解决政府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还可以有效解决金融机构无法扩大高质量资产问题。此外,假日经济的兴起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压力加大,在当前通货紧缩状态下进行大规模建设可以降低工程先进集体和融资成本,公共投资政策实施国度的加强恰逢其时。可见,加大公共投资政策力度,在促进假日经济长远发展的同时所承担的成本代价较小,是当前形势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理想工具。 3、加大公共投资政策力度对发展假日经济的效应分析显然,加大公共投资政策力度将会对假日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下面效应。首先,增加公共投资属于“汲水”政策,可以在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财政资金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加大公共投资政策国度可以衽消费与投资的双向启动,刺激假日经济的繁荣。通过基建项目建设不仅可以吸纳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费需求,为假日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同时能够迅速增加投资规模,直接扩大社会投资需求,刺激经济增长,改善基础设施的薄弱和滞后状况,为发展假日经济提供良好的配套设施及服务支撑。其次,政府支出的增加和公共工程的举办有利于扩大财政政策带动民间投资方面的行政效应。由于基础设施项目一般属于资本密集型,政府财政资金有限,可以运用财政贴息、政府控股和参股、财政担保等手段,通过出让基建项目的经营权,充分调动、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参与投资,从而扩大投资需求,为增加就业和个人收入、最终扩大消费支出提供条件。再次,通过加强公共投资政策与货币金融政策工具的配合,提供信贷支持,引导假日经济的发展方向。银行在促进旅游、婚庆、购物消费的同时,注重扶持与“假日经济”休戚相关的产业的发展,如市政建设、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将为“假日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不断提供金融支持,也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运用提供现实基础,有利于实现公共投资政策的扩散效应。当然,加大公共投资政策力度也会给假日经济的发展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比如:公共投资的资金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消费支出,减少对假日经济的消费需求。

㈩ 节后多地出台新一轮促消费举措

节后多地出台新一轮促消费举措
发放消费券、打造新消费场景、因地制宜举办特色主题活动、扶持电商产业、取消消费限制性条款……近日,多地出台一系列稳增长、扩内需、促消费的新举措,着力延续春节势头山察码,恢复和扩大消费。
“不敢消费、不愿消费、不便消费”是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痛点。对此,多地出台的促消费新举措是与惠民生相结合。
甘肃提出推进兰没凯州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建设、打造“1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等;山东提出开展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活动,对新认定的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县(市、区),省级给予200万元一次性奖励,并对排名前列、实效突出、创新示范作用显着的再给予20%—40%的示范引领奖励。
此外,各地还依托自身资源特色、文化底蕴,打造新消费场景、创办消费主题活动来激发消费热情,吸引四方来客。
湖南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试点,支持长沙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带动其他市州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山东发挥文旅资源优势,提出办好“畅游齐鲁乐享山东”主题旅游年,开展青岛国际啤酒节、泰山国际登山节、孔子文化节等品牌活动。
稳住消费“大头” 促进汽车等大宗消费
汽车、家电、餐饮、家居被称为消费领域的“四大金刚”,这四大类占社零总额1/4左右。其中,汽车消费居“四大金刚”之首,在社零总额中约占10%比例。
在遭受疫情等超预期冲击的2022年,汽车消费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2022年我国全年新车销量2686.4万辆,增长2.1%,连续14年居全球首位。
今年稳汽车仍然是稳消费的“大头”,已有多地发文促进汽车等大宗消费。
山西省商务厅等17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搞活汽车流通扩大汽车消费的通知》,支持鼓励各市继续出台或延续新车购买补贴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市加大补贴力度,开展汽车以旧换新、报废更新,挖掘汽车消费潜力。河南省商务厅等18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搞活汽车流通、扩大汽车消费的通知,提出破除新能源汽车市场地方保护、繁荣二手车市场等。
展望未来:消费向好势头将在节后继续保持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2023年,随着防疫措施持续优化以及疫情形势快速过峰,分析人士认为,春节期间消费向好的积极态势将在节后继续保持。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中国网财经表示,春节期间消费的强劲表现超预期,充分展现出我国经济具有很强的韧性和活力。当前,疫情对经济前景造成的不确定性大幅下降,消费信心增强;同时,此前推出的一揽子稳经逗哪济政策和接续措施,稳定了就业和经济大盘,为后续消费恢复提供坚实基础。“消费复苏的总体趋势,确定且可持续。”

阅读全文

与春节经济形势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事业单位在编教师工资怎么样 浏览:67
华为健康宝如何添加 浏览:142
所以什么都不干的故事 浏览:277
有什么好的事业项目 浏览:412
南京健康码黄色去哪里做核酸 浏览:656
爱是什么凯叔讲故事 浏览:236
杨绛的幸福是什么 浏览:396
带桂字的神话故事有哪些 浏览:378
美女穿什么款好 浏览:219
为什么事业单位里边不是同工同酬 浏览:522
信用社经济纠纷怎么写 浏览:289
怎么申领打了疫苗的健康码 浏览:750
讲故事的老鼠怎么画 浏览:382
游神为什么是美女 浏览:329
苏州事业编制收入多少 浏览:873
爱情没了找不到怎么办 浏览:977
无味的婚姻该怎么做 浏览:250
031爱情数字什么意思 浏览:754
经历多少磨难如今爱情事业双丰收 浏览:277
jk罗琳写的故事怎么样 浏览: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