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如何经济复苏

如何经济复苏

发布时间:2022-03-08 14:25:36

㈠ 如何让经济复苏

本报纽约7月8日电(记者卞晨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指出,各种数据显示,尽管各个地区的放慢程度不同,但全球经济活动的下滑速度已经放缓,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展现复苏迹象。不过,经济衰退目前尚未结束,预计今明两年经济的复苏状况将是缓慢和疲弱的。

报告指出,得益于前所未有的宏观调控和金融政策支持,世界经济正趋于稳定,今年全球的经济活动将下降1.4%,明年则将增长2.5%,这一数字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4月所做的预测提高了0.6个百分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布兰乍得表示,世界经济2.5%的增长率仍然不足以保证失业率不再升高,因此该项预测暗示着失业率的增长将会一直持续到明年年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目前金融状况的改善程度大于预期,全球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已经下降,这得益于前所未有的政策干预。然而,金融体系仍然处于受损状态,金融机构依然脆弱,继续依赖大规模的公共支持,金融风险已经空前地从私人部门转向了公共部门。随着公共政策提供的支持逐步减小,遭受资产价格崩溃国家的居民将重新开始积累储蓄。

根据《世界经济展望》的预测,在主要经济体中,美国经济恶化的速度在下降,这也包括劳动力和住房市场。工业生产即将触底,商业和消费者信心已获得改善。今年下半年的产出将趋于稳定,明年将逐渐复苏。在日本,继第一季度疲软之后,有迹象表明产出正在趋于稳定。消费者信心的增强、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其他一些亚洲国家的强劲表现等因素有望在今后几个季度内提升日本的经济增长。在欧元区,消费者和商业调查指标正在恢复,但实际经济数据几乎未显示稳定迹象,因此,预计经济活动的增强慢于其他地方。宏观经济政策正在提供支持,但劳动力市场的调整大部分还有待将来进行。失业增加以及对仍处于困境的银行部门的高度依赖将对消费和经济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报告预计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将在今年下半年恢复增长势头,但地区间存在显着差异。亚洲新兴经济体今年的增长预测上调到5.5%,明年上调到7.0%,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前景得到改善,资本流动状况的扭转快于预期。报告认为,当前的政策重点仍是恢复金融部门的健康,宏观经济政策需继续提供支持,同时应当为有序取消异常大规模的公共干预做好准备。与此同时,鉴于美国等经常账户逆差国的内需前景仍然疲弱,主要顺差国的政策需维持更强劲的需求。

㈡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复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我们党结合现代经济理论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提出的符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道路的指导理论。自党的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来,在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这一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与时俱进的思想在经济指导理论领域一直走在了前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日益多元化,以及社会经济体系的动态变革不断深化,我们党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了新的认识和理论创新,保持了思想的统一性、时代 性和前瞻性,既把握了经济发展规律,又富于经济实践的创造,避免思想认识在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形成桎梏,束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脚步,对我国在新的形势下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经济发展理论得到新的论述和完善 1.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选择 从重工业优先发展,到走集约式经济发展模式,再到扩大对外开放、进行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我国在经济发展模式及道路上不断探索,成功地在较短时间内建成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工业体系,并不断进行结构升级和技术改造。进入21 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发达国家已经从工业化进程走向信息化方向。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背景下,十六大报告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在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功以后,我国未来国民经济发展获得的新的动力源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新的经济发展理论首先告诉我们,"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但在发展思路上,我们不能重复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发展道路,而是创造性地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新技术应用成果改造传统的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使得信息化和工业化实现有机结合,共同作用于经济发展的实践,促进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 这一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一方面,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新经济浪潮一度席卷全球,而新经济最终由于没有获得自己的可持续赢利的市场空间而出现泡沫,从膨胀到破灭。在新的信息技术应用的产业化发展中,需要为信息经济找到坚实的发挥作用的领域。另一方面,十六大报告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则为信息经济的发展找到了广阔的天地。我国传统产业在生产流程、物流控制、管理程序、信息传递、资金周转等许多方面都存在效率低下的情况,与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快速反应、全面控制等相距甚远。新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全面提高现代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提升整体的市场竞争能力。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实践来看,前期的发展也曾出现过一定的泡沫。在经过调整后,人们认识到电子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才是信息产业的发展基点,也是传统产业发展的新的契机。因此,十六大报告在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论的阐述中,十分精辟地诠释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成功提出了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路径。 2.新的经济发展的要素投入重点 在生产要素投入方面,传统的经济发展理论强调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的作用,对科学技术的应用论述较为单薄。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也是曾经长期地走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道路,以大量的资本、劳动力的投入实现规模的扩张和高速的增长。而随着国民经济体系的日益完善和短缺经济时代逐渐成为历史,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渐转向以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为主的发展模式。这样,在发展阶段中进行生产资源的结构调整和要素投入的科学规划就成为发展重点。十六大报告突出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地位,顺应了科技决定竞争地位的国际潮流。 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高度强调了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首次提出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先导产业的结论,把高新技术要素的投入作为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投入重点。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这里,在突出技术要素投入的同时,也对人力资本投资提出新的阐述,把科技的应用和教育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这既深化了科技对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阐述,同时也深化了传统发展经济理论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的认识 ,把科技发展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结合在一起,对生产要素投入形成突破性认识,更为全面和切合实际地指出了未来社会化生产的要素投入重点。 在突出强调科技投入的重要性的同时,在全面生产要素投入方面,十六大报告也作出了较为精要的概括:鼓励劳动, 鼓励创造和鼓励投资。报告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 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创业活动都应该受到鼓励"。这些论述都阐明了社会主义生产活动中劳动要素的重要性及多面性,阐明了资本投入的主体多元化的方向。同时,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过程中,除了需要资本、土地和劳动力外,先进技术、科学知识、经营管理以及信息等的重要性也都与日俱增,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生产要素。它们作为复杂劳动或复杂劳动的积累和物化,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的时代下,必须深化对生产要素理论内涵的理解。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坚持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统一了思想认识和理论分歧,深化了社会主义生产的要素投入理论的内涵。"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的论断,充分发展了生产全要素理论,解放了意识观念里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将劳动、管理、资本和知识技术等创造活动归结在"造福于人民"的大旗下,还原它们作为生产要素的本原属性,使之地位平等地构成社会主义生产活动的内容,切断单纯生产活动与阶层分化的必然联系,这对创造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具有深远的意义,丰富了全要素生产理论的内容。 3.对发展经济的目的本质作出新的确认 在经济发展理论中,促进就业一直是宏观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十六大报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就业的重要性, 高屋建瓴地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把就业问题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确定"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在指明就业问题的艰巨性的同时,也表明了党和国家在扩大就业方面的政策和战略的长期性,扩大就业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促进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为发展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和政策理论指导,但没有从根本上阐释发展经济的目的本质。为此,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对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进一步作出了简洁、明确而又切中本质的界定:"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这一论断朴素而又有力地对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作出了回答。这一论断首先认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社会矛盾,但在新的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发展经济的目的不仅是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 而且还要在公共服务、医疗保健、生活环境等多个领域提高小康生活的水平,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发展均衡的小康生活;不仅要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要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质量。这样的发展经济的目的属性的理论阐释,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的目的性,使得发展经济的目的本质更为全面、更为准确、更富于时代性,而且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光芒。收入分配理论获得新的丰富和补充 1.收入分配的社会主体进一步得到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日益得到完善,利益群体也日益多元化,如何把"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共同加入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是确认新的社会分配主体的重要前提。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先确认"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对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利益给予充分的肯定和保护。对收入分配主体的突破性发展在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这一崭新的论断,充分肯定了社会各阶层包括新兴阶层对现代化建设作出的贡献,淡化了阶层的观念,打破了观念里的成见,将各方面的社会力量都团结和凝聚在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中,他们作为社会分配主体的地位都得到了完整承认。这一新的认识,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大潮流,鼓励了多元化的从业和创业取向,在"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这样的前提下,将各阶层的社会活动统一起来,对"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2.收入分配制度的创造性发展 社会分配主体日益多元化,理顺其间的分配关系则成为收入分配制度的关键。在"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的前提论断下,十六大报告对收入分配制度作出了创造性的完善和补充。在大的分配关系上,首先确立的是要"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这种大分配层次的论述更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构架。在具体的收入分配制度上,十六大报告在确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应予以保护的基础上,也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新的收入分配原则,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作出了重要的完善。这种完善不仅结合了时代的发展和形势需要,而且使得资本、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在获得平等的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的同时,在分配环节也获得了同等的参与分配的权利,这无疑是思想观念上的巨大进步。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非劳动收入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分配的重要环节,资本要素获得的股息、红利,技术要素获得的技术股份分红、专利所得等,经营管理要素获得的股票期权所得……,等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收入所得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收入分配制度上给予确认,保护其合法的地位,这样才能更好地鼓励资本市场发展、技术研发的进行和管理活动的创新,切实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一新的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 3.收入分配调节机制的新的论述 对分配制度的创新发展还表现在,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收入调节机制。初次分配中发挥市场的作用,让各种生产要素按各自的贡献在各要素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各得其所,提高收入分配的效率,同时提高要素资源配置的效率;再次分配中,政府将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 ,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保证社会分配的相对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以更好地让收入分配制度维护社会稳定、团结。这样的收入调节机制,强调了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的基础性作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要求,提高了各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要素投入的积极性,同时也没有偏离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在" 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同时,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在法律的框架下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这样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的论述,充分发挥了收入分配对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 ,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按贡献分配,释放了社会蕴藏的建设动力,鼓励投资、鼓励创业,对经济建设的全面推进和社会的团结凝聚具有重要作用。 对财富、资本、虚拟经济概念的新认识
麻烦采纳,谢谢!

㈢ 1929年经济大萧条是如何复苏的

罗斯福新政
在罗斯福首次履任总统的1933年初,正值经济大萧条的风暴席卷美国的时候,到处是失业、破产、倒闭、暴跌,到处可见美国的痛苦、恐惧和绝望。罗斯福却表现出一种压倒一切的自信,他在宣誓就职时发表了一篇富有激情的演说,告诉人们:我们惟一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在1933年3月4日那个阴冷的下午,新总统的决心和轻松愉快的乐观态度,“点燃了举国同心同德的新精神之火”。提出了旨在实现国家复兴和对外睦邻友好的施政方针。为了推行新政,罗斯福将一批具有自由主义色彩的律师、专家与学者组成智囊团,征询方针政策问题;通过"炉边谈话"方式,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与反对新政的最高法院进行坚决的斗争并成功地改组最高法院。
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美国国会应罗斯福总统之请召开特别会议。罗斯福先后提出各种咨文,督促和指导国会的立法工作。国会则以惊人的速度先后通过《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等。
1933-1934年的新政着重"复兴",主要措施有:维持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对外贸易,限制农业生产以维持农产品价格,避免农场主破产;规定协定价格以减少企业之间的竞争,制止企业倒闭1935-1939年的新政则着重"救济"和"改革",主要措施有:更为有力地运用行政干预,实行缓慢的通货膨胀,广泛开展公共工程建设和紧急救济,实施社会保险,以扩大就业机会和提高社会购买力;进行税制改革,根据纳税能力纳税,分级征收公司所得税和过分利得税等。罗斯福新政,恢复了公众对美国政治制度的信心,强化了联邦政府机构。并由此使美国的工业、农业逐渐全面恢复。第一个任期终了的1936年,面对国民收入50%的增幅,罗斯福娓娓动听地描述道:“此时此刻,工厂机器齐奏乐曲,市场一片繁荣,银行信用坚挺,车船满载客货往来奔驰。”因此,罗斯福在1936年再次当选总统,也就不足为怪了。

㈣ 如何判断经济是否复苏

下半年,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次贷危机影响将向实体经济进一步扩散,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和俄、印、巴等新兴经济体经济都出现不同程度放缓,世界经济增长下滑趋势明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亚洲开发银行分别预测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比2007年增幅回落1.1个和1.5个百分点。同时,能源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攀升,世界范围内通货膨胀有所加剧。对于全球经济走势,有的专家认为,本轮全球经济放缓和通货膨胀抬头将导致全球经济出现较大幅度的周期性调整,而有的则认为,经济增长下滑将在今年年底前企稳,全球经济明年会重新回到上升通道。尽管对全球经济走势的判断仍存在分歧,但全球经济放缓和通胀加剧短期内已成定局,而且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国际经济环境趋于恶化。 从国内看,促使经济增长减速的因素明显增多。一是出口增速将继续回落。受国际需求减弱、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外贸出口增长将进一步放缓,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继续降低。根据美国的统计,今年一季度中国(含香港)对美出口仅增长1.8%,值得重视。二是消费实际增长将放缓。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偏低和价格总水平高位运行,大大削弱了居民消费能力。房地产和汽车两大消费热点明显降温,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乏力。三是投资实际增长将减速。受出口和内需增长回落的影响,投资增长动力不足,加上银根收紧、股市融资规模缩小、企业利润增长回落等因素使投资资金趋于紧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将减速,估计下半年扣除投资品价格指数后的投资增长在15%左右。尽管灾后重建在一定程度上能拉动投资增长,但改变不了投资增长整体趋缓的趋势。 总体看,我国经济在2007年前三季度达到12.2%的增长高峰后,去年四季度已经显现高位回落势头。今年上半年,经济周期性、趋势性下滑态势更加明显,全年经济增长将继续平稳下行。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步入下行通道的同时,物价涨幅明显升高,国民经济从“高增长、低通胀”正向着“高增长、高通胀”甚至“低增长、高通胀”发展。 有关机构对2008年主要国民经济指标的预测结果见表1。 表1:部分研究机构对2008年主要国民经济指标的预测 增长率单位:%指 标 国家信息中心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 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 国内生产总值(GDP) 10.3 10.3 10.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4.5 26.3(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25.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8.7 12.4(实际增长率) 19.0 外贸出口 20.0 20.0 19.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7.0 7-7.5 7.1 M2 17.7 16(目标值) 16.3 如何看待当前的增速回落?我们认为:第一,在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从内外因素考虑,增速回落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如果全年能保持10%左右的速度,是符合宏观调控的导向和要求的。宏观政策应保持稳定和连续。第二,不少机构预测,2009年的经济景气并不乐观,甚至会进一步回落,因此,也要防止经济出现惯性下滑、回调幅度过深。为此,要高度关注出口和投资实际增速的变化,关注房地产市场走势,关注就业情况变化,关注可能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的经济、金融危机,适时适度地调整政策力度和导向。

㈤ 如何拉动总需求实现经济复苏

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国家应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拉动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复苏。

㈥ 中国二战后经济怎么复苏的

1.国际外部环境:二战后,日本实际上已经成为美国的私有财产,在美国的保护下,外部环境平稳,安心发展生产。而中国的国际环境却面临着极大的威胁与挑战。树欲静而风不止。
2.国家内部环境:日本国内稳定,而中国却政治活动频繁。
3.经济发展基础:虽然日本的国民经济在战争中遭到严重打击,却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得到大批军火订单,从此,国民经济开始复苏。而中国却是一穷二白,从零开始。
4.国民素质:这个就不说了,哎......

㈦ 当前次贷危机形势是怎样的经济复苏需要什么

目前正在回暖,要复苏必须激起大家的消费欲,带动消费,也能增加大家对于度过此次金融危机的信心。

㈧ 后疫情时代如何促进经济的复苏与发展政治知识点

1.党是领导一切的,在疫情中我们看到了党的作为,充分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后疫情时代我们要紧跟党的脚步,听从党的指挥。
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复苏与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转变生产方式,从无疫状态转为常态疫情状态栏。
3.人民群众是核心,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保障就业,完善社会保障,激发市场活力,稳定物价。
4.意识的作用,调整经济结果,坚持改革开放,认识疫情,树立信念。

㈨ 战后欧洲是如何实现经济复苏

二战之后的欧洲经济复兴之路

1,着名的美国马歇尔援助计划,因为担心欧洲全盘社会主义化,美国对欧洲各国尤其是土耳其,希腊进行了大规模资金援助,提供了财力上的保障。

2,战后欧洲各国普遍放弃了或者压缩了军队建设,特别是联邦德国完全去军事化,把所有资金都投入到经济发展上来。

3,长时间的战争使民生经济遭受重大损失,所以人民有迫切发展民生经济的愿望和巨大的市场,为工农业复兴奠定了巨大的群众基础。

4,各国政府担心人民穷困会导致社会主义的入侵,所以全力提高国民经济水平,把共产主义排除出去,为发展经济提供了政府支持。

5,欧洲各国在战前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即使战争的损失,但是良好的教育和工业基础,庞大的暂时还没有崩溃的殖民地系统提供的原料,都为振兴经济提高必要的条件。

阅读全文

与如何经济复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假面骑士w隐身美女叫什么 浏览:300
中国人最幸福的时代是什么时候 浏览:647
益健康服务卡是什么 浏览:47
如何优化经济空间结构 浏览:597
玉米碴子和高粱米哪个吃着更健康 浏览:89
事业民警和教师哪个比较好呢 浏览:729
如果爱情是泥潭是什么歌 浏览:182
公民有哪些经济上的权益 浏览:940
经济使用寿命的评价指标有哪些 浏览:928
华为健康码敲两下就出现怎么设置 浏览:228
开县有哪些美女 浏览:749
工业结构经济结构是什么 浏览:569
叫什么幸福生活的电视剧 浏览:529
美女有什么事也要开开心心的握手 浏览:801
摸灯笼的成语故事是哪个 浏览:106
同事叫我美女什么意思 浏览:459
海南游泳哪里美女多 浏览:126
03年非典对中国经济有什么影响 浏览:726
女方父母一直插手婚姻怎么搞 浏览:80
爱情借书什么意思 浏览: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