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从金融危机以来,中美两国都实行了哪些反危机政策啊这些政策有什么潜在风险有道德风险的问题没
由于新兴市场国家(以中国为代表)和发达国家液芦(以美国为代表)在市场基础条件、 汇率制度、 货币地位和外部约束条件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在金融危机中采取的反危机政策有很大不同。
第一,从货币政策方面来看,美国在金融危机中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 大量投放货币, 降低利息
率;而东亚金融危机中以泰国为代表的主要危机国都采取了紧冲埋嫌缩的货币政策。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联储采取了超常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一是向银行体系大规模注入流动性。粗略统计,自从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基础货币供给从2007 年8 月初至2009 年3 月4 日增加幅度接近200%,远远超过历史平均水平。二散手是大幅降低联邦基金利率。到2008 年12 月17 日联邦基金利率降至0~ 0. 25% ,已经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三是创新了货币政策工具,拓宽了流动性注入渠道。美联储充分发挥其! 最后贷款人的功能,缓解了金融系统流动性紧张局面,避免了更坏情形的发生。由于吸取了大萧条中货币政策操作失误的教训,美联储反金融危机的一大特征是积极主动、 反应迅速、 动作力度大并具有前瞻性。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 泰国和韩国等东亚国家面临着资本外逃和投机攻击的困境, 1997 年 8 月到1998 年3 月前后,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例如泰国市场利率水平从1997 年第 2 季度 12%的水平提高到第3 季度的19% ; 1997 年底到1998年初, 印度尼西亚政府将利率提高到 40% ;马来西亚政府于1997 年10 月要求将国内信贷增长率从1997 年25%降低到1998 年的15% [ 6]紧缩的货币政策使东亚国家资金严重短缺,一些原本健康的企业也受到拖累,陷入倒闭和破产。总体来看, 在危机爆发的第一阶段,美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降息并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有效缓解了危机的蔓延;而东亚国家由于面临汇率问题、 投机攻击问题以及通货膨胀问题,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虽然有力打击了投机者,但也使经济进一步衰退。
第二,从财政政策方面来看,美国执行了积极的、 宽松的财政政策,而东亚国家在危机爆发阶段则执
行了紧缩的财政政策。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出台了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和减税政策。2008 年1 月20日推出一项总规模约为1450亿美元的财政刺激措施! 纲要 , 旨在通过减税等手段, 刺激投资和消费。另一项是在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后力推的7000 亿美元金融救援计划。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又推出7870 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几乎涵盖美国所有经济领域, 资金总额中约 35%将用于减税, 约65%用于投资。
大规模财政救助计划的出台, 短期内起到了刺激内需、 稳定经济和提高消费者信心的作用。在东亚金融危机爆发期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下, 东亚国家基本采取了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例如, 1997年 8 月开始,泰国采取多项措施来达到财政盈余, 以求缩减经常项目赤字; 马来西亚政府于1997 年10月公布了1998年财政预算,要求减少开支,使联邦政府财政盈余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 3. 7%以内;韩国在1997年 10 月爆发危机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削减财政开支的政策。这些紧缩性财政政策起到了抑制投资和消费的作用,使危机雪上加霜。
第三,从汇率政策方面来看,危机期间美国并没有对美元汇率给予太多关注,美元汇率也未因危机出现大幅贬值; 东亚国家在危机期间则将主要注意力放在汇率方面,力图影响汇率走势。危机期间,美
元汇率出现了巨幅震荡, 2008 年7 月后的4 个月内,美元对主要货币汇率升值20% ,美联储降息后又急跌8%, 进入2009 年后美元汇率又有所上扬。虽然, 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占 GDP 的比例达到5%,但由于美元地位特殊, 美元汇率受美国对外经济不平衡影响较小,主要受市场对美元需求预期影响, 而美元汇率波动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东亚金融危机中,汇率剧烈波动扮演了重要角色。因为东亚国家都是非储备货币发行国,因此对外
经济交往必须进行货币兑换, 外汇储备也多以美元形式存在。东亚国家实行的多是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但是多数国家在经济情况和国际收支情况发生变化以后,没能及时调整汇率,因此,出现本币币值高估,引发投机攻击。政府为维持固定汇率,一面提高短期利率以增加投机者成本,另一方面投入外汇储备以维持汇率不变。最终都是以放弃固定汇率而告终, 本币大幅度贬值,例如, 印尼盾曾贬值近 80%。汇率贬值使得东亚国家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带动通货膨胀上升, 因此需要采取紧缩政策。总体来看,在危机初始阶段, 东亚各国政府都是把稳定汇率作为最重要的政策目标。美国在危机中可以不受汇率问题制约,能较为自由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必过于重视外部均衡;而东亚国家在危机中,则受制于投机攻击和汇率波动, 必须考虑外部均衡以及本币贬值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但是这又造成国内经济进一步衰退。
第四,从对实体经济救助来看,美国政府救助的规模和速度都要强于东亚国家。在危机中, 美国政府除对金融机构注资和救助以外, 还对汽车和新能源等产业进行注资和救助。2008 年12 月联邦政府向三大汽车制造公司提供救助,对陷入困境的三大汽车公司进行重组。奥巴马政府还提出了一个庞大的新能源计划。在东亚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对实体经济的直接救助在力度和时间的及时性方面远不及美国,只是在1998 年以后有些国家政府对实体经济进行救助。例如,韩国在1998 年12 月力促现代、大宇、 LG 等五大财团同意通过合并及出售资产等方式整合汽车和半导体工业, 以降低债务, 削减过剩的生产能力。纵观金融危机全过程可以发现,从危机开始, 美国政府就坚决执行超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对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直接救助;而东亚国家政府从危机开始到经济稳定下来, 经历了本币汇率贬值到稳定的过程, 其政策也经历了维护汇率稳定到实行浮动汇率制,从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到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这样一个过程。到1998 年第3 季度以后,东亚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宽松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发展。例如, 在汇率趋稳的情况下,韩国中央银行在 1998 年第2 季度开始下调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市场利率从1998年第1 季度的23. 9%降至1998 年12 月的7% ,远低于危机前的水平。同时,由于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好转,财政政策也开始放松,从1998 年初到下半年,政府预算目标由收支平衡调整为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 6]
泰国政府将市场利率从1998 年第2 季度的 18%降至第3 季度的9%, 再降至第4季度的3. 8%,财政赤字目标扩大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 东亚国家在金融危机中面临的与美国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东亚国家是非国际
储备货币发行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用美元充当外汇储备, 在本币汇率高估,遭到投机攻击时, 政府为打击投机攻击需要提高短期利率, 紧缩货币政策, 提高投机者的借贷成本。但随着固定汇率被攻破,本币大幅贬值,进口商品价格大幅提高,直接带来国内通胀压力,因此, 必须采取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抑制国内通胀,并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一步使经济雪上加霜。所以,选择在适当之时放松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成为经济能否尽早复苏的关键问题。通过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国家金融危机的比较,可以发现两种类型国家的金融危机存在巨大差别;通过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国家反危机政策的比较,发现各国政府在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汇率政策和对实体经济的干预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差异。总而言之, 新兴市场国家政府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
模式,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充分吸收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 完善自己的反危机政策。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地位和汇率制度与发达国家有本质区别,汇率剧烈波动是新兴市场金融
危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避免本币币值高估、 投机攻击和资本外逃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在投机攻击较为严重和资本外逃数量较大的时候,采取临时资本流动管制也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
第二, 从东亚金融危机中可发现, 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本来已经出现问题的经济雪上加
霜,而美国在金融危机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极大缓解了危机, 避免了形势恶化。但是,新兴市场国家在金融危机爆发时往往面临着投机攻击和汇率剧烈波动,不得不实行紧缩货币政策,那么,在什么时机放松货币政策,就成为反危机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问题, 过长时间的紧缩政策必然导致接踵而来的严重的经济衰退。第三,从美国政府在金融危机中的救助效果来看, 一国政府在面对金融危机的时候,不但要关注金融体系问题,对金融机构实施救助,同时也要关注实体经济问题,对重要产业进行适度救助。处在金融危机中的金融机构具有避险和惜贷的特点,政府对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只能是缓解金融机构自身困境,很难实现透过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输入资金的目的, 因此,政府有必要直接向实体经济注入资金,以避免健康的企业因流动性缺乏而大批倒闭。
② 中央银行对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三大法宝是什么
是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1、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针对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按旬考核其法定存款准备金,按上旬末一般存款余额来确定计提基数。
2、再贴现率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再贴现率来控制再贴现从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当国内出现通货膨胀趋势或已有的通货膨胀加剧时,中央银行就提高再贴现率,加重商业银行的筹资成本,迫使其紧缩信贷,从而抑制物价上升。
3、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与一般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证券买卖不同,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
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收缩银根时,便卖出证券,相应地收回一部分基础货币,减少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相反,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放松银根时,便买入证券,扩大基础货币供应,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
(2)哪些国家模仿中国经济金融政策扩展阅读:
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原则上每周进行一次,其发展具有以下特征:
1、不断扩大交易对象。公开市场业务实行一级交易商制度,中国人民银行选择了一些实力雄厚、管理规范、资产质量较好、资信较高、能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
2、逐步丰富交易期限品种。目前有7天、14天、28天、91天、182天和365天六个期限品种,在操作中,根据商业银行流动性变化相机选择,实际操作以7天、14天的居多。
3、不断拓展交易工具。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都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工具。
4、尝试不同的交易方式。公开市场业务自恢复交易以来,采用了价格招标和数量招标等不同招标方式。价格招标以利率或价格为标的,旨在发现银行间市场的实际利率水平、商业银行对利率的预期。
5、在积极开展回购交易的同时,加大现券操作的力度。2000年累计向商业银行融出资金1032亿元,其中债券回购721亿元,买入现券311亿元,有效地扩大了基础货币供应,增加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债券资产,改善了债券资产结构。
6、制定相关的债券交易资金清算制度和操作规程。依托中央国债登记公司的通信网络,中国人民银行开发了公开市场业务招标、投标、中标交易系统,并不断升级,实现了2000年计算机问题平稳过渡,为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持。
③ 中国与周边地区及国家的经济合作方式有哪些
中国努力推动多边经贸关系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制定和实施国际经贸规则,与各国共同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分歧和问题,促进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
中国是多边贸易体制的积极拥护者和参与者。自2001年12月正式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严格信守承诺,为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中国清理并修订了约3000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涉外经济法律体系不断完善,贸易政策的透明度不断增强。中国依照承诺逐步降低关税,2005年平均关税水平已降到9.9%,并取消了大多数非关税措施。在银行、保险、证券、分销等服务贸易领域加快了开放步伐,在世界贸易组织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的部门中,中国已经开放了100多个,占62.5%,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积极推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全面参加了各项议题的谈判,在农业、非农产品市场准人、服务贸易等谈判中,开展一系列多双边磋商,为推动发展中成员与发达成员相互沟通、减少分歧,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中国和世界贸易组织其他成员一道,为推动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尽早达成共识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正在加快,继实施“早期收获”农产品零关税措施之后,已经于2004年11月正式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2005年7月,自由贸易区减税进程全面启动,为实现自由贸易区建设目标奠定了基础。目前,上海合作组织建设进人全面务实合作阶段,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全面启动。中国还相继启动了中国——南部非洲关税同盟、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中国——新西兰、中国——智利、中国——澳大利亚、中国——巴基斯坦等自由贸易区谈判,并与有关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定。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非合作论坛、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亚欧会议、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活动中,中国也是积极和务实的参与者。中国还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或议定书.与110多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与80多个国家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成为双边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积极参与者。
中国坚持互利共赢的方针,妥善处理贸易摩擦等问题,促进与各国的共同发展。国家间存在贸易摩擦,这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是完全正常的。中国遵守国际惯例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坚持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利用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处理贸易摩擦问题,并在制定和实施国内经济政策时切实考虑国际因素和国际影响.注意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给外部世界带来的经济效应。中国根据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认真考虑中国汇率改革对周边国家、地区及世界经济金融的影响.稳妥推进汇率机制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使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中国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④ 中国金融体系的构成有什么
按我国金融机构的地位和功能进行划分,主要体系如下:
1、中央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的主要区别为:中国人民银行是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不办理具体存贷款业务;中国银行则承担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相同的职责。
2、金融监管机构:
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主要有: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银监会,主要承担由中国人民银行划转出来的银行业的监管职能等,统一监督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及信托投资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证监会,依法对证券、期货业实施监督管理。
3、国家外汇管理局:
成立于1979年3月13日,当时由中国人民银行代管;1993年4月,根据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部委管理的国家局设置及其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外汇管理局为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国家局,是依法进行外汇管理的行政机构。
4、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
监事会由国务院派出,对国务院负责,代表国家对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状况实施监督。
5、政策性金融机构:
政策性金融机构由政府发起并出资成立,为贯彻和配合政府特定的经济政策和意图而进行融资和信用活动的机构。
我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包括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其业务的开展受国家经济政策的约束并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业务指导。
6、商业性金融机构:
我国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机构和保险机构三大类。
7、银行业金融机构:
包括商业银行、信用合作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是指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从事中间业务为主的营利性机构,主要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住房储蓄银行、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信用合作机构包括城市信用社及农村信用社。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等。
8、证券机构:
是指为证券市场顷卖掘参与者提供中介服务的机构,包括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
这里所说的证券主要是指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发行和流通的股票、债券、投资基金、存托凭证等有价凭证,通过证券这种载体形式进行直接融资可以配答达到投资和融资的有机结合,也可以有效节约融资费用。
9、保险机构:
是指专门经营保险业务的机构,包括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保险公司雀核和在华从事保险业务的外资保险分公司及中外合资保险公司。
(4)哪些国家模仿中国经济金融政策扩展阅读:
金融体系具有以下六大基本功能:
①清算和支付功能,即金融体系提供了便利商品、劳务和资产交易的清算支付手段;
②融通资金和股权细化功能,即金融体系通过提供各种机制,汇聚资金并导向大规模的无法分割的投资项目;
③为在时空上实现经济资源转移提供渠道,即金融体系提供了促使经济资源跨时间、地域和产业转移的方法和机制;
④风险管理功能,即金融体系提供了应付不测和控制风险的手段及途径;
⑤信息提供功能,即金融体系通过提供价格信号,帮助协调不同经济部门的非集中化决策;
⑥解决激励问题,即金融体系解决了在金融交易双方拥有不对称信息及委托代理行为中的激励问题。
1、清算和支付功能
在经济货币化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建立一个有效的、适应性强的交易和支付系统乃基本需要。可靠的交易和支付系统应是金融系统的基础设施,缺乏这一系统,高昂的交易成本必然与经济低效率相伴。一个有效的支付系统对于社会交易是一种必要的条件。
交换系统的发达,可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可以促进社会专业化的发展,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所以说,现代支付系统与现代经济增长是相伴而生的。
2、融资功能
金融体系的融通资金功能包含两层含义。—、动员储蓄和提供流动性手段。金融市场和银行中介可以有效地动员全社会的储蓄资源或改进金融资源的配置。
这就使初始投入的有效技术得以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在促进更有效地利用投资机会的同时,金融中介也可以向社会储蓄者提供相对高的回报。
金融中介动员储蓄的最主要的优势在于,一是它可以分散个别投资项目的风险;
二是可以为投资者提供相对较高的回报(相对于耐用消费品等实物资产)。金融系统动员储蓄可以为分散的社会资源提供一种聚集功能,从而发挥资源的规模效应。
金融系统提供的流动性服务,有效地解决了长期投资的资本来源问题,为长期项目投资和企业股权融资提供了可能,同时为技术进步和风险投资创造出资金供给的渠道。
3、股权细化功能
将无法分割的大型投资项目划分为小额股份,以便中小投资者能够参与这些大型项目进行的投资。通过股权细化功能,金融体系实现了对经理的监视和对公司的控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公司组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就是股权高度分散化和公司经营职业化。
这样的组织安排最大的困难在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使投资者难以对资本运用进行有效的监督。金融系统的功能在于提供一种新的机制,就是通过外部放款人的作用对公司进行严格的监督,从而使内部投资人的利益得以保护。
4、资源配置功能
为投资筹集充足的资源是经济起飞的必要条件。但投资效率即资源的配置效率对增长同样重要。对投资的配置有其自身的困难,即生产率风险,项目回报的信息不完全,对经营者实际能力的不可知等。这些内在的困难要求建立一个金融中介机构。
在现代不确定的社会,单个的投资者是很难对公司、对经理、对市场条件进行评估的。
金融系统的优势在于为投资者提供中介服务,并且提供一种与投资者共担风险的机制,使社会资本的投资配置更有效率。中介性金融机构提供的投资服务可以表现在,一是分散风险;二是流动性风险管理;三是进行项目评估。
5、风险管理功能
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功能要求金融体系为中长期资本投资的不确定性即风险进行交易和定价,形成风险共担的机制。
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金融系统和金融机构的作用就是对风险进行交易、分散和转移。如果社会风险不能找到一种交易、转移和抵补的机制,社会经济的运行不可能顺利进行。
6、激励功能
在经济运行中激励问题之所以存在,不仅是因为相互交往的经济个体的目标或利益不一致,而且是因为各经济个体的目标或利益的实现受到其他个体行为或其所掌握的信息的影响。
即影响某经济个体的利益的因素并不全部在该主体的控制之下,比如现代企业中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就产生了激励问题。解决激励问题的方法很多,具体方法要受到经济体制和经济环境的影响。金融体系所提供的解决激励问题的方法是股票或者股票期权。
通过让企业的管理者以及员工持有股票或者股票期权,企业的效益也会影响管理者以及员工的利益,从而使管理者和员工尽力提高企业的绩效,他们的行为不再与所有者的利益相悖,这样就解决了委托代理问题。
7、信息提供功能
金融体系的信息提供功能意味着在金融市场上,不仅投资者可以获取各种投资品种的价格以及影响这些价格的因素的信息,而且筹资者也能获取不同的融资方式的成本的信息,管理部门能够获取金融交易是否在正常进行、各种规则是否得到遵守的信息,从而使金融体系的不同参与者都能做出各自的决策。
⑤ 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几个问题的认识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很少,今天近30%的石油、45%的铁矿石及10类有色金属中的44%需要仰赖进口。今天的中国要和平崛起,既不存在大量移民的机会,又必须面团渗对国际金融市场巨大的压力和影响,同时还面临着其他发展中大国在石油和原材料方面越来越大的竞争。
由于大量的人口输出已不现实,中国的崛起必然长期面临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问题。中国富余的是人力资源,缺少的是自然资源和市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即全球自然资源和中国人力资源、全球消费品市场和中国生产、技术和金融市场。坚持对外开放并有效利用两个市场来解决两种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将是支撑中国经济持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一、全球经济失衡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要认清中国面临的国际风险必须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有一个正确判断。对中国而言,如何认识国际经济失衡与国际石油、粮食和原材料市场的风险是两个关键问题。
不少人认为,当今全球经济失衡问题非常严重,迫切需要解决,而两个面临相对较大经济失衡问题的国家恰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两个主要动力国——美国和中国。但全球经济失衡是结构性问题,而结构性调整需要假以时日,最好塌山脊在稳定增长中逐步解决。中美经济关系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而目前中美经济均有良好发展势态。中国应抓紧有利时机快速稳定地发展经济,而美国则需要尽快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
同时,在全球化进一步加深的过程中,全球化里面的中心国家美国的经济行为不能用一般国家来分析和判断。除了美国之外,中国虽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也正在变成一个中心国家,所以用一般的发展中国家的眼光看中国的问题也会有很多的不足,并可能影响中国崛起过程中的重大经济金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1.何为失衡?
世界上有些国家无需考虑全球经济失衡的问题。但基本上是较小的、相对封闭的国家,或者是相对自给自足的国家。只要各国资源不同、劳动力报酬不同,或者面临的冲击不同,那么通过国际贸易就会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一部分。失衡是动态的表现,是经常性的,均衡才是短期现象,是相对的。
世界经济在历史上面临过几次大的失衡,经常与大的技术革命或者一个大国的经济崛起有关。这类革命或者经济崛起要求利益重新分配。纺织机的发明及美国的经济崛起曾经引起棉花、纺织品和金融市场的动荡。但世界经济继续发展,人类社会总体收入水平则不断提高。
2.何国失衡?
当今世界两个面临较大经济失衡问题的国家是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国家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其相对失衡帮助了全球经济增长,是全球经济走向新的更好的相对均衡的必要条件。过去几年中,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心从美国、欧洲、日本转向了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国家。目前,美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30%,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占到全球经济增长的50%左右;而中国凭借只占世界经济5%的经济实力,却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25%左右。目前中美经济均有良好发展势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恰恰是在过去几年中欧洲的不景气和日本的衰退。
先看美国。美国的内部结构不平衡已经众所周知。过去唯橘5年中,美国财政经历了从盈余到赤字的彻底反转。今年美国经常项目进一步恶化。低储蓄率和超额消费迫使美国债台高筑。美国政府债务已占到了整个债务的65%以上,偿债率已经超过了25%,达到了所谓公认的国际警戒线。
但美国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技术先进、劳动力市场灵活、资本市场发达、在主要发达国家中经济增长速度属最快之一。美国人均生产率在主要发达国家中是最高的,比欧洲共同体国家高出三分之一。换言之,美国是富国大国,美国不借债,谁更应该借债?
再看中国。中国经济高增长、高储蓄、高投资、高出口和高进口。中国进出口占GDP近70%,在大国中是少见的。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自1998年以后,在实物商品经济领域,中国已经事实上部分地左右了世界经济,中国进口增长,则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抬高;中国出口增长,则全球通货膨胀水平降低。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作出了双重贡献: 中国的出口增长降低了全球通货膨胀水平, 帮助了所有国家;中国的进口增长抬高了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 帮助了许多能源、原材料出口国,尤其是俄国、巴西和阿根廷,并助其提前偿还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债务。不管中国是否愿意对全球做如此大的贡献,在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和金融经济间不匹配的前提下,中国并无太多选择。
今天的中国要和平崛起,由于大量的人口输出已不现实,中国必然长期面临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问题。可以想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进出口占GDP的比例不宜太低。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低收入国家,中国若没有高储蓄,何来高投资?穷国是很难借到钱的。
像许多其他国家一样,中国是一个净资本输出国,主要输出到美国,不少的资本输出投资在低回报的长期美国国债上。与此同时,中国大量引进外资,投资在高回报的合资或外资独资企业上。引进外资有利于引进技术、引进设备、引进人才。
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增长但金融市场欠发达的国家而言,其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自不待言。设想哪一个大国有中国的近三十年的持续经济高速增长? 由于中国面临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现实要求中国与国际社会分享经济增长果实,而中国金融市场欠发达,中国在鼓励国内的企业和金融机构走出去的同时,有必要继续引进外资。国内的企业和金融机构走出去应该是一个渐进而不是跃进的过程。在国内金融机构和市场做大做强之前,大跃进式的资本输出风险极大。
3.何解失衡?
美国借的债太多吗? 美国国债占GDP 60%多。美国的隐形债务比很多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都要低。一般地说,美国个人储蓄率低。但如果把个人金融财产都包括进来,则美国个人储蓄率也不太低。相比之下,日本国债占GDP超过120%。主要欧盟国家的国债超过GDP60%,而且养老金缺口等隐形债务较大。
在过去的20年里,全球GDP年均增速3.5%,贸易增长7%,国际资本流入的增长速度是14%,表明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趋势大大增强,金融资产明显扩张。大量资本流到美国,投资在低回报的美国长期国债上,而大量美国资本流到他国,投资在高回报的短期股票和其他金融产品上。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仅此利差一项,美元的10%贬值即可导致相当于5.9%美国GDP的财富转移到美国。因为在全世界金融体系中美元仍是基准货币,美元的铸币税在美元贬值或美元通货膨胀下也导致大量的财富转移到美国。这种能力是一个非全球中心国家难以梦想的。
在讨论一个国家的财政政策时,经常会看一个指标:一国的负债占GDP的百分比。一般来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常用的指标是60%,一国借债超过60%的话,会有较大的还款风险。到目前为止人类历史上一个国家借债水平的上限在哪里?这个上限的世界纪录发生于1818-1848年,地点在英国,英国当时借债占GDP百分比高达250%。这里面涉及了两个问题,第一英国发行的国债得有人买,投资者愿意买而不是被强迫地买。第二从英国的国家实力来说,以现金流往回折算,它要有能力支付。250%确实是很了不得,但英国是当时的全球中心国家。
今天讨论美国的问题,不少人认为美国借债风险比较高。但笔者个人看法,美国离这个上限还差得很远,但美国的低储蓄问题更为令人担心。像美国这样一个大国,在其货币成为全世界金融体系基准货币的前提下,如果需要,它的借债上限应该不难超过其GDP的120%到150%,尽管美国可能没有能力做到250%。60%的标准不是没有道理,但只适用于金融市场不完备的小国、发展中国家、发达但非全球中心国家。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化进一步加深的过程中,作为全球化中心国家的美国,其经济行为不能用一般国家的标准来判断。除了美国之外,中国也正在变成一个中心国家,所以用一般的发展中国家的眼光看中国,也会有很多的问题。
中美经济关系问题,未来摩擦可能会增加,但不至于失控。中美经济关系在很多方面是天然的伙伴,比如中国储蓄多,美国消费多,中国劳动力多,美国土地多。中美经济分开看都面临较大的经济失衡问题,但放在一起看则失衡问题不大。从中美经济的互补性这个角度来看,中美之间的所谓失衡可以理解为一种动态均衡。在中美经济均有良好发展势态、全球经济发展加速的时候,中美经济关系失控的可能性更小。中国应抓紧有利时机快速稳定地发展经济并逐步减少结构性失衡。
二、国际石油、粮食和原材料市场风险
再看国际石油、粮食和原材料市场的风险。石油价格在过去的三十五年中经历了巨大波动。在经历了1980年代的石油危机之后,石油价格一路下滑,到1998年每桶价格不足20美元,但之后一路上扬,目前已经到达了每桶70美元左右。另外,在过去的三十五年中粮食价格小幅度上升,而且升幅比较平稳。与之相比金属等原材料价格经历了较大波动并于2002年之后大幅度上升。
虽然粮食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但从国际粮食供求关系和价格来看,则基本可以判断国际粮食价格大幅度上升的风险不会很大。国际粮食生产能力大于需求量,所以不少发达国家都引入了不同类型的粮食限产措施。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中国工业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可以逐步加大利用国际粮食市场来解决国内粮食问题的力度。
国际石油和原材料市场的风险应该引起重视,尤其是原材料市场的风险。1998年后中国经济发展与国际石油和原材料市场有着一个全新的、紧密的互动关系。1998年可以说是中国经济显着影响世界的起始年,这有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国经济经历了二十年高速增长。第二,1997年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紧接着发生了1998年的俄国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市场和原材料及石油市场发生巨大危机。第三,中国经济表现一枝独秀,而当时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表现乏力。中国恰在此时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此后几年的全球石油市场价格似乎由中国一国的进口决定而与其他因素无关,尽管此时中国的石油净进口量仍然不大。但是这一现象四年后才为外国所关注。
石油风险虽然应该引起重视,但近期出现能源危机的可能性不大。这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美国是石油最大的进口国和消耗国,也在相当程度上掌握着石油的定价权。另一方面,石油价格的持速上涨将有利于俄国国力的提升。同时,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是石油进口国和消耗国,其利益与美国基本一致。基于其国家利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政府不愿意看到石油价格无限制大幅上涨。作为全世界的石油价格定价中心,美国可以通过发达的金融市场降低石油价格上涨的风险。西方国家政府也可以通过与OPEC谈判等方式限制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中国因之可以跟着分享这一利益,不大可能面临能源危机(但不排除政治因素)。
与石油风险相比,中国更应该关注国际原材料市场的风险。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都需要大量进口石油,但不需要大量进口原材料。后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已经把依赖原材料的制造业转移到了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此而来的高能耗、高污染和高原材料消耗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后发劣势之一。而中国的经济增长和资源状况,决定了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长。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材料进口国,原材料如果价格上涨,则会严重危及中国经济成长。然而,国际原材料期货市场的定价权在伦敦、纽约。由于中国对国际原材料期货市场定价机制影响甚微,所以一旦国际金融市场上有大量炒作,就可能引发中国的原材料危机。
三、中国资源缺口与争取定价权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由于全球金融一体化,国际金融市场变得非常重要。1998年后的全球石油市场价格狂升和几年后的铁矿石、铜、铝等原材料价格的飙升不仅与需求增加有关,同时也与国内、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投资行为相关。
过去30多年,由于中国金融市场欠发达,不少外国机构投资者不得其门而入,因此必然依靠国际投资甚至投机来分享中国持续经济高速增长的回报。由此引起能源和原材料价格高企是自然现象。
另一方面,目前中国人均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只是韩国和中国台湾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三分之一,即使靠节约消耗、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消费产业,人均需求仍将持续增长。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材料进口国,如果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则会严重危及中国经济成长。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均收入仍然较低,劳动力便宜,而且城市化尚未完成,决定了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需要国际市场的需求来带动国内经济增长。在中国国际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日益增加的前提下,应该大力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尤其在原材料和批发、零售业进行跨国并购,取得原材料生产和市场的主导权。
与此同时,中国到了快速发展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时候了。中国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间的不匹配和不相容成为日益突出的矛盾,并已成为制约中国能否持续稳定地增长的关键之一。中国的企业要走出去需要中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发展壮大并走出去,但如果没有相当强大的国内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走出去的战略难以实施,中国经济的崛起难以实现。可以说只要中国资本市场欠发达的状况不改善,中国面临的原材料和市场危机就不会解除,不管中国在实物商品经济领域成就多大。
因此中国必须进一步坚定不移地发展金融业。在金融领域必须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包括外汇和利率期货市场。这要求中国进一步增加利率和汇率的灵活性。
同时,中国要争取尽快确立中国在世界原材料期货市场中的定价中心地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材料进口国,中国具有确立在世界原材料期货市场中的定价中心地位的必要条件。石油定价权原来也不在美国,但作为国际上石油最大的进口国,美国的国家利益促使其成为全球石油市场的定价中心。
总之,中国应积极成为全球化中的重要力量,研究全球化中的新问题,善用全球化中的有利因素,化解全球化中的风险,使中国经济在2018年更上一层楼。如果2018年中国经济能够融入世界,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会超过美国,再到2038年中国经济可能引领世界。
⑥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有哪些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影响有两方面,不利影响和有利影响。
1,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的有利影响:
(1),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 :推行国际贸易的人民币计价结算,能给外贸企业带来减少审批环节、规避汇率风险、降低营运成本等贸易便利化好处。
(2),有利于我国外汇储备的结构调整:如果人民币实现国际化,我国在贸易中使绝配用人民币来计价和结算,这样讲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美元等外汇储备的收入;进口产品可以用人民币支付,这样可以用纸币换来实物性的商品。
(3),人民币国际化能使我国获得铸币收益:如果人民币能够成为国际货币本位币的话,中国可以因此获得一份铸币税收益。
(4),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构建多极化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利用美元、欧元、日元走入低谷的情势,扩大人民币行使国际结算、投资和储备职能的范畴,有效分担现有国际货币承受的压力,不仅是推动国际金融规则朝着公平、公正、包容、有序方向演进,更是世界经济金融体系未来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2,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1),对中国经济金融稳定产生一定影响:人民币国际化使中国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国际金融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中国经济金融产生一定影响。
(2),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人民币国际化后,国际金融市场上将流通一定量的人民币,其在国际间的流动可能会削弱中央银行对国内人民币的控制能力,影响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效果。
(3),加大人民币现金管理和监测的难度:民币国际化后,由于对境外人民币现金需求和流通的监测难度较大,将会加大中央银行对人民币现金管理的难度。同时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动可能会加大一些非法活动如走私、赌博、贩毒的出现。
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滚如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尽管目前人民币境外的流通并不等于人民币已经国际化了,但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最终必然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其成为世界货币。
2014年11月9日,俄罗斯外贸银行行长安德烈·科斯京在北京接大宏启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政府致力于把人民币变成国际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俄罗斯对此持非常积极的态度 。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情况,伦敦金融城叶雅伦表示当前发展势头良好。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发展需要高度的目的性政策导向和政策可预测性。在这两个方面,中国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政策把握得非常好。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已经开始运作,这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的又一大进步。人民币当前是全球第三大交易货币,伦敦金融城期待人民币能够在未来成为最主要的交易货币之一。伦敦金融城也将发挥自身的努力促成这一目标的实现,未来将在人民币进入SDR、推动中国碳金融发展、协助引入更多机构投资者等多领域,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⑦ 美国金融危机怎么来的
金融史将会记住2007年。2007年上半年,美国爆发了次级贷款违约剧烈增加、信用紧缩所引发的金融危机。2007年2月,次级贷款业崩溃,美国股市发生剧烈下跌,金融危机正式开始。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并且信用紧缩随之而来。危机爆发以来,美国一些重量级的金融企业陷入困境、倒闭或者被接管,美元贬值严重,美国股票指数快速下降,从目前来看,以上各种指标下降的趋势还没带缺毁有停止的迹象。
世界货币金融体系下的游戏: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观察
20世纪70年代,美国找到了一个让世界受损、自身受益的游戏。那时,美国预算赤字上升,国债发行量增加,与此相对应的是国际收支持续出现日益严重的贸易赤字,美国通过维持国际收支逆差为其国内预算赤字融资。美国公共债务大规模增加是在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在80年代中后期之后增长尤其迅速。美国在全世界购买产品和服务,世界其余国家提供产品和服务并接收美元;外国央行购买由于贸易顺差、接受投资和借取美国债务进入本国的蠢备美元,同时按照一定的汇率付出本国货币,即本国货币被迫发行;各国央行将收集到的美元重新投放在美国金融市场,购买美国国库券、企业债券、少量公司股票以及其它债务工具,为美国债务融资。
外国资金是美国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美国大量国库券的买主就是外国资金。据美国财政部统计,2006年底,公众持有的联邦债务扮缺中,有44%由外国人持有;外国人持有的联邦债务中,有66%由外国央行持有,有47%为日本和中国持有。从2002年到目前,外国人持有美国国库券的数量仍处于快速上升之中。当然,外国资金除了主要持有国库券之外,还参与购买美国的其他金融产品,为美国的个人和企业融资。这些总体上借给美国的资金一部分弥补政府赤字,一部分提供给个人和企业资金,还有一部分作为美国的对外投资投向了国外利润高的行业。需要说明的是,美国对本国盈利高的重要产业的保护相当严格,外国无法涉足;而美国却要求外国开放其所有的产业和市场,为美国利益服务。
这样的游戏中,美国既保持了自身经济增长,又制造了全球的通货膨胀,发生危机的时候又可以转嫁危机。美国政府和美国企业、个人的任务就是大量发行货币、大量借债、大量消费、大量投资,以此带动美国经济增长。2002年以来,美国个人消费和政府支出对GDP的贡献都在85%左右。这个游戏的结果是美国不劳而获,掠夺其他国家财富,维持其超强实力。其一,在美国国内,这个游戏不断推高其政府、企业、个人的债务规模,自然扩大了美国金融的规模和容量,并通过资产证券化,把贷款金融机构的风险转移到国内外投资者手中,使风险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其二,在美国以外,大量增发的美元流向全世界,有贸易顺差的国家货币被迫增发,出现国内通货膨胀;有贸易逆差的国家被迫依靠大量借取美元债务生存。在“华盛顿共识”的安排下,国家经济被美国操纵,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交替中国家财富被掠夺。其三,更加致命的是世界商品大多数以美元计价,美元增发直接或者间接导致世界范围内大宗商品或者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世界能源和大宗商品的期货交易大多数设在美国,同样受到美国金融资本和金融规则的支配和投机操控。无论从货币增发角度、美元贬值角度还是世界综合商品上涨的角度,都能够说明这个游戏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其四,美国自身发生债务危机的时候,可以通过美元增发和贬值自然削减和消灭债务的数量,实质上最终让国外投资者以及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承担美国的债务负担。可以看出,当前美国所主导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是一个有利于美国对世界的剥削和掠夺的利益机制。
金融危机的转嫁与全球粮食、石油危机
此次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从各个层面向世界范围内传导和转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展,世界经济相互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这既扩大了世界的经济交往,也使经济金融危机更具有全球传染性,更使世界经济受到全球化主要推动和主导国经济政策的影响。美国主要通过货币增发、美元贬值、大宗商品涨价、全球通货膨胀以及其他各国通货再膨胀的方式向世界转移金融危机。作为重要大宗商品组成部分的石油和粮食近几年来都存在大规模的上涨,引发了全球石油危机和粮食危机。
石油危机加大了整体经济运行的成本,延缓能源需求大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以成本增加的形式减少了每个行业和家庭的收入。粮食价格的上涨增加了中低收入者的负担,影响到普通人群的生存状况和生活质量。许多亚洲、非洲国家受到粮食危机的严重影响,饥荒人口迅速增加,多年的扶贫成果因为粮食价格上涨毁于一旦。可以说,石油、粮食、矿产品等大宗商品充当了美国转嫁危机的传导工具和载体。
美国金融危机转嫁与中国的政策选择
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源于一种不劳而获的发展方式,这就决定了美国需要把这个依靠过度负债、过度消费、过度货币发行的循环走下去,还需要把不劳而获的成本转移出去。这种成本转嫁最终的过程是,美元过度发行,引起世界实际产品的全面涨价,引起各国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各国积累的财富在其货币贬值中,全世界一起消化美元通货膨胀的成本,美国拿世界的资金补贴国内的经济运行成本。
中国作为美国不劳而获的循环中一个重要环节,承担了美国经济发展以及美国金融危机的诸多成本。首先,中国高度依赖外资、外贸、外汇的发展模式面临挑战。对外依赖超过一定程度的经济体,很容易受到美国缓慢或者激烈的成本转嫁。其次,中国用没有计入生态环境、土地价值、劳动保护和保障等成本的廉价出口商品,换回不断贬值的美元,进而导致外汇储备缩水严重,以美元计价的金融资产承受损失。第三,与世界市场的高度关联,使中国必然承担由于世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传导过来的成本,奇特地表现为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第四,中国规模巨大的外汇资产,不仅面对美元贬值的汇率风险,还会因美国国债、机构债产品市值下跌而蒙受损失。第五,进入中国的热钱洗劫了财富,扰乱了经济金融的稳定。
面对这些影响,中国现阶段亟需在金融、外贸政策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金融的发展方式,使对外开放服从服务于国内发展,使经济发展的成果为国内人民共享。需要重点实现初次分配的公平合理,从而扩大内部需求,尤其是内部消费需求,增加最终产品服务于国内经济的比重,这样既可以替代过多的贸易顺差,又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此外,中国需要扩大主权信贷,替代过度地引进外资和外债,在制定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和金融政策中保持独立性、体现主权性。
其次,中国需要认识到,当前通货膨胀的主要根源是外部成本的输入,是美国转嫁自身危机的一部分。因此,宏观调控政策制定要增加针对性、定向性,避免伤害到外贸相关度低的国内经济部门的生产发展,避免出现通货膨胀和经济低增长并存的局面。
第三,中国现阶段更要务实地看待对外经济关系,以国家利益为前提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金融交往,注意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面对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中国要加强风险控制,防止发生金融危机;由于金融衍生品已经在西方国家引起极大的混乱,要谨慎地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既要与不合理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尤其是与美元保持适当的距离;又要积极、务实地推动改变收益和责任极不对称的国际货币体系。
⑧ 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什么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我国的金融体制在融资方式上实行的是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次,实行主办银行制度(银行与企业双方签订协议,金融体系主办银行要按照信贷原则解决企业大部分合理的资金需要,同时对企业重大财务活动进行监督),企业所需资金主要靠银行贷款.发展前景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重。
金融体系状况是资本市场不发达,金融体系证券市场刚起步规模小,功能初步显现,金融体系从起应积极发展资本市场,金融体系扩大和规范猜尘证券市场,金融体系创造市场和社会督导公司的环境和条件。
简述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按我国金融机构的地位和功能进行划分,主要体系如下:
1.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1948年12月1日成立。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加强外汇管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2.金融监管机构。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主要有: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银监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证监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保监会。
3.国家外汇管理局。成立于1979年3月13日,当时由中国人民银行代管;1993年4月,根据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部委管理的国家局设置及其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外汇管理局为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国家局,是依法进行外汇管理的行政机构。
4.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监事会由国务院派出,对国务院负责,代表国家对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状况实施监督。
5.政策性金融机构。我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包括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尘薯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其业务的开展受国家经济政策的约束并接受中派兆者国人民银行的业务指导。
商业性金融机构。我国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机构和保险机构三大类。
⑨ 中国现在的经济状况是怎样的美国的次贷危机给中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热钱是概念
中国现阶段应该以缩小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加强社会法制公正为主要入手点!
一味看GDP和外汇储备正如天佑所说是狭隘的。中国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下,贫富差距剧烈增大,地区差距日益严重,其结果,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史上可以清楚找出。社会将会分裂,经济建设无法持续!当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个阶段上出现了共产主义革命,马列这个时候最深入人心。一个分裂动荡的社会无法实现经济的增长。现在的中国社会已经处在动荡能量不断累积的过程之中!
当然,天佑也许认为可以通过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不就可以抵消这种社会分裂趋势了。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存在这种缓和效果。但是还是远远不够的。理由就是,如果社会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官官相护,腐败得不到有效遏制,导致社会分配严重不公,那么社会创造的财富将会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中,而这些高消费人群和不规范消费生产规则,将会带动市场价格的畸形暴增产生非生产性的经济泡沫,现在的房产泡沫大部分都是中国社会结构性的不合理导致的,这一问题够写一个专题。那么那些处于社会生产下端的人群的收入在比他们工资增长快得多的泡沫膨胀面前,有限的工资收入对他们生活的改善将是杯水车薪!最后随着泡沫的崩溃,一夜之间绝大部分社会成员将会变成赤贫状态,负债累累!大家可以算算如果自己失业,光住房贷款,你们还得起吗?
所以说,现阶段中国社会的发展遇到的决非经济改革问题就可以解决的!要想持续发展必须从社会体制改革入手,建立真正的和谐社会,保证社会不分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首要建设的就是法制治国的落实,遏制腐败,强有力调控改革社会分配规则,规范有序的市场活动。这才是最迫切的任务!中国社会面临严重的分裂危机,现在大家都座在火山口上,不要眼睛盯着那几个数字沾沾自喜,GDP和外汇数字是总结性的,没有预测性。
此外,中国的巨大外汇储备资产不用五年时间将会大缩水!美元比价在现有的巨额双赤字面前将无以为续,再加上美国不断穷兵黩武,财政负担巨大,美国人习以为常的借钱消费习惯,不出五年时间,美元将要大贬值!到时候,中国社会创造的巨额外汇储备财富凭空消失!这个责任谁来负?所以说现阶段的巨额美元储备不但不是成绩,而是危机!中国现阶段必须加紧建立以美元,欧元,甚至是日元储备的外汇储备结构,分散风险。痛下决心改革国有银行体制!否则,金融危机的风险日益增大!
所以说,我们现阶段的根本任务应该是有序推动体制改革来带动经济增长!有序合理的体制改革才是中国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动力!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也是最大的资本市场,美元是世界货币,所以如果在美国发生金融危机与美元崩溃,必然会引起高达数十万亿美元的国际资本在不同市场与不同区域内的重新分弊袭配,从而导致国际资本流向和主要货币汇租洞兄率的剧烈变化以及国际投资和贸易格局的改变。
福州市民李治平,因“无法忍受银行VIP客户插队”,一纸诉状将银行告上法庭……
美国不同于日本的地方在于,美元是世界货币而日元不是,所以在次贷危机中所有以美元计价的金融财富损失,会由世界所有持有美元资产的国家来分担,由于这个原因,世界各国会出于自身利益来共同阻止次贷危机的深化。比如,在危机趋于恶化的时候,各国政府可能会联手抛本币、收美元,以阻止美元及美国资本市场的崩溃。此外,日本在当年资产泡沫破灭后仍然持续实行紧缩政策,到后期才实行了“超宽松”货币政策,是导致危机深化的重要原因,而美联储已经吸取了这个教训,不仅连续降息,还不断向货币市场注入巨额资金,并且还史无前例地向投行和券商敞开贷款闸门。我们希望这些因素与措施能够成功阻止悲观前景的出现,但现在还不能定论,所以我们仍必须研究,一旦这些悲观前景出现会出现那些变化,以及在这些变化中,哪些变化对中国有利,哪些不利。
在以往的国际性金融危机中,国际资本的流向都是从边缘流向中心,即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向美、日、欧等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流动,日本这种发达国家出现了金融危机,资本则从日本流颤蚂出到美欧。但是这次金融风暴的中心是在美国,连同欧洲和日本都受到了强烈震撼,这就等同于是在世界资本市场的中心刮起了金融风暴,中心市场中以往所容纳的巨量资金必然会向边缘市场流动。由于仅美国资本市场所容纳的资金就有数十万亿美元,因此在本轮金融风暴中从中心向边缘金融市场流入的资金也肯定不是一个小数额。国际资本从中心流向边缘,也即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这会使主要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在危机中维持对美元的升值轨迹,也会出现前所未有的资本流入。这是第一个判断。
在美国之外,欧洲是另一个最大的资本市场中心。我在2006年写文章预测,由于在美元崩溃后,欧洲是最大的资本市场,这会导致国际资本从美元向欧元流动,所以美国可能会发动伊朗战争,以影响欧洲周边的安全环境,阻止国际资本流向欧洲。现在美国在美元濒临崩溃的时候会通过打击伊朗来阻止国际资本流向欧洲的可能仍不能排除,但是出现了新情况,就是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才暴露出,欧洲各国也拿了很多美国的次债及相关衍生金融品,因此欧洲金融体系也受到了次债的剧烈冲击。例如,在次贷危机中受损最重的银行不是美国的银行,而是欧洲的瑞士联合银行,而德国、英国和法国的银行也因持有巨额次债及相关金融产品蒙受了巨大损失,因此欧洲央行投入的救市资金甚至一度多过美国。由于国际衍生金融产品的一大特点,就是不透明性,不到最后报出亏损,谁都不知道别人拿了多少次债相关产品,这就使国际资本持有人在现阶段难以对美欧两大资本市场进行明确的优劣判断,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国际资本从美国向欧洲的大量流动,以及美元的崩溃。当然,由于美国的本次金融风暴的源头,欧洲虽有问题也不会大过美国,所以次债危机以来,欧元始终在对美元升值,如果危机在未来的发展中已经可以明确知道欧洲金融资产的质量好于美国,欧洲仍会成为国际资本流向的首选,也不能排除美国会再打一场海湾战争。我们最近就看到了,当欧元升值超过1.6美元的时候,就再次传出了美国要打伊朗的声音。
美欧以外最大的中心资本市场是日本。日本自2006年以来终于摆脱了资产泡沫崩溃所造成的一系列经济增长阴影,开始走出长期萧条的陷阱,更为重要是,由于日本金融体系一向保守的作风,所持美国次债及相关衍生金融品不多,据日本央行数据,日本在次贷危机中所遭受的损失约为1.5万亿日元,即不到150亿美元,这在发达国家已报出的近万亿美元损失中,比例是相当低的。因为如此,如果次贷危机演化成全球金融风暴,国际资本会大举流向日元以求避险。近年来日元对美元升值幅度虽然小于欧元,但我预计到今年中、后期金融风暴最烈的时候,日元升值到60~70日元兑1美元也不奇怪。
国际资本在金融风暴中会从中心流向边缘,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和印度,日本因较少持有次债也会成为这场风暴中的国际资本主要流向地,所以从资本的地域格局看,在这场全球金融风暴中的主要流向改变,是从北美向东亚流动。这是第二个判断。基于这个判断,如果次贷危机深化,东亚地区的货币应当是升值最强劲的货币,资本市场也应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更活跃。这个判断实际上已经有实证支持。根据亚行的数据,在去年的次贷危机背景下,流入亚洲股市与债市的资金首次超过了流入美欧的资金,达4500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了80%。
次贷危机所引发的是金融市场的崩溃。在以往时代,流入金融市场的资金是国际资本的主体,但是由于金融市场崩溃,国际资本失去了牟利机会,就会向实物领域转移。我们已经看到,包括粮食在内的国际商品期货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就是发生在去年下半年,这与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同步的,这并非偶然,而是说明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大量原在金融市场中的资金开始转向大宗产品期货市场。由于金融市场的资本容纳量高达数十万亿美元,而国际期货市场的资本容纳量目前还不足万亿美元,两者极度不对称,因此只要从金融市场转移过来少量资金就会使期货市场价格显着攀升。由于危机越深化,转向期货市场的国际资本就会越多,所以危机的深化必然成为推动国际大宗产品价格上涨的巨大动力。这是第三个判断。
有一种意见认为,美国次贷危机所导致的全球性经济衰退,会在未来时期导致国际期货价格下降,如果这第三个判断正确,有关期货价格在未来会走低的判断就站不住脚。我看在未来危机严重的时候,油价上涨到超过200美元,黄金和大米上涨到超过1500美元都是有可能的。
在以往时代,由发达国家金融泡沫所形成的庞大货币需求,主要是从需求端来拉动发展中国家的物价上涨,这表现在发达国家通过制造金融泡沫与发展中国家的实物产品相交换,创造了长期维持与扩大贸易逆差的条件。但是在金融市场崩溃后,发达国家的金融资本开始转入实物产品市场牟利,就形成了从供给端推动发展中国家物价上涨的新力量,所以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化,将导致目前已经露头的发展中国家的输入型通胀愈加严重,并成为通胀的主因。
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崩溃是这场金融危机的新特征,而在衍生金融产品市场中的国际资本投机性更强,在金融市场流出的国际资本中,也会有大量的投机资本,就是一般所说的“国际热钱”。国际热钱的流动性很强,以往主要是在证券市场内进行投资活动,在证券市场崩溃后,有些会进入实物领域,但主体则可能会流向货币市场,因此货币汇率的升降及币种之间的利差就会成为引导国际热钱流动方向的主因。这是第四个判断。如果这个判断正确,随着危机深化,国际汇率波动会更加剧烈。
在本次国际性金融危机中,国际资本的主要流向,是从美国向欧洲特别是东亚流动,所以欧元升值较强,日元升值最强。从2005年开始,欧洲和日本都出现了经济复苏,但都不是由内需拉动,而是靠出口。如果危机继续深化,欧元升值到对美元1:1.7~2,日元升值到60~70:1,欧洲和日本由出口带动的经济复苏过程肯定会中止。但货币升值有利于投资,如果能通过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输出,欧、日的经济增长就还有亮点,所以,危机的深化可能会推动欧洲与日本改变以往只愿意向发展中国家卖产品的做法,形成一波欧洲与日本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资本的新浪潮。这是第五个判断。
热钱(Hot Money/Refugee Capital),又称游资或叫投机性短期资本,只为追求最高报酬以最低风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国际间短期资金的投机性移动主要是逃避政治风险,追求汇率变动,重要商品价格变动或国际有价证券价格变动的利益,而热钱即为追求汇率变动利益的投机性行为。当投机者预期某种通货的价格将下跌时,边出售该通货的远期外汇,以期在将来期满之后,可以较低的即期外汇买进而赚取此一汇兑差价的利益。由于此纯属买空卖空的投机行为,故与套汇不同。在外汇市场上,由于此种投机性资金常自有贬值倾向货币转换成有升值货币倾向的货币,增加了外汇市场的不稳定性,因此,只要预期的心理存在,唯有让升值的货币大幅波动或实行外汇管制,才能阻止这种投机性资金的流动。
热钱的甄别及数目大小的确定
虽然大概的定义可以这样说,但是如何甄别热钱以及确定热钱的数目大小,却非易事。因为热钱并非一成不变,一些长期资本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转化为短期资本,短期资本可以转化为热钱,关键在于经济和金融环境是否会导致资金从投资走向投机,从投机走向逃离。而我国现行实际上的固定汇率制度和美元持续贬值的外部金融环境,造就了热钱进出的套利机会
首先是热钱进来对经济造成推波助澜的虚假繁荣。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热钱在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同时,乘机在其他市场如房地产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以及其他市场不断寻找套利机会。如最明显的莫过于房地产市场。最近两年多来,我国房地产价格直线上升,全国房地产价格涨幅在12%以上,远远超过消费物价指数,尤其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一些大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20%以上,甚至达到50%。即使2004年严厉的宏观调控也没有抑制房价的急剧上涨,因此,不能排除一些套利资本进入了我国的房地产市场。
其次热钱大量进入,加大外汇占款规模,影响货币政策正常操作,扰乱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加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2004年全年基础货币投放达到6600多亿元人民币,按照测算大约1000亿美元的热钱流入,就有8000多亿元人民币,因此,仅仅热钱流入就超过了全年的基础货币投放额。这迫使央行在[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大量运用央行票据强行冲销,仅2004年央行就发行了近1.5万亿元票据对冲,这大大增加了央行的操作成本,同时也使得我国货币政策主动性不断下降,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再次,热钱流入,人为加大了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压力。我国现行的汇率体系,以及美元持续贬值,才能吸引热钱进来。因此,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 随着流入热钱的增多,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就会越大。最后,热钱的流出,也同样会使经济剧烈波动。随着美联储7次升息,美元利率提高增强美元吸引力,加上对人民币升值预期不确定性增加,如果热钱大规模迅速流出,就会使一些投机气氛较大的市场价格会大幅波动,如房地产价格迅速回落、债券价格以及股票市场大幅震荡等。
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内资金短缺,往往比较在意外汇流出,希望外汇流入。泰国在1997年前奉行高利率政策,大量“热钱”涌入;泰铢贬值后,“热钱”迅速逃逸,使泰国的经济大厦轰然倒塌。
热钱何时会流入中国?
一般国际热钱,流向两个热源:
1.短期利率正处在波段高点,或还在走高
2.短期间内汇率蓄势待发,正要升值
只要中国符合以上两个条件热钱就源源流入。
⑩ 中国的金融体系是什么样子的
按我国金融机构的地位和功能进行划分,主要体系如下:
1、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团扒央银行,1948年12月1日成立。在国务院领导下,肢缓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加强外汇管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2、金融监管机构。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主要有: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银监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证监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保监会。
3、国家外汇管理局。成立于1979年3月13日,当时由中国人民银行代管;1993年4月,根据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部委管理的国家局设置及其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外汇管理局为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国家局,是依法进行外汇管理的行政机构。
4、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监事会由国务院派出,对国务院负责,代表国家对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状况实施监督。
5、政策性金融机构。我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包括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其业务的开展受国家经济政策的约束并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业务指导。
6、商业性金融机构。我国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机构和保险机构三大类。
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信用合作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证券机构是指为证券市场参与者(如融资者、投资者)提供中介服务的机构,包括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
保险机构是指专门经营保险业务的机构,包括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保险公司和在华从事保险业务的外资保险分公司及中外合资保险公司。
(10)哪些国家模仿中国经济金融政策扩展阅读
产生和发展
最早的金融机构是银行,它起源于古代的银钱业和货币兑换业,货币兑换业规则是现代银行业的先驱。古代银钱业及货币兑换交易大多发生在寺庙周围,及在中世纪西欧数月依次的定期集市上。从商人阵营中逐渐分离出来的货币兑换商,最初只为各国的朝拜者和国际贸易兑换货币,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持续扩大和发展,为避免自己保管货币和长途携带货币的不便和风险,部分异地贸易商和国际贸易商便将货币交由拥有良好保管设施的货币兑换商保管,并委托后者办理异地支付、结算业务。
现代意义上的银行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当时,地中海沿岸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贸易也异常活跃,处于地中海中心的意大利成为当时世界的贸易和金融中心,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银行。此后,随着世界商业贸易、金融中心逐步北移至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银行业扩展至西北欧其他国家。
社会的日趋细密,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及其引致的多元金融需求,促成了其他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各类专业银行,如投资银行、不动产抵押银行、进出口银行等逐步出现;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金融公司、典当行等专业化金融机构,也渐次出现并在各自领域塌饥昌发挥重要作用。